农村信息化:创新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董宝青

近两年来,由于工作的缘故,和从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同志接触很多,了解了不少情况,学习了大量经验,真是获益颇丰。总的感觉是,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发展很快,创新不断,成效显著,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推进农村信息化的主要思路

  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组成要素和重要时代特征,它支撑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息化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实际需求。“三农”工作任务纷繁复杂,对信息化提出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信息化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各不相同。要从需求出发,围绕关键环节,选准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突出实效,提高信息化工作的贡献率,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农村信息化工作要把握重点、急用先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强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方针的指导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发挥经济信息化的先导作用,带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

  农村信息化工作要把握体制机制创新。遵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各主体间的关系。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公益性机制,鼓励企业、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参与,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农村信息化工作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信息化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立足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分工,强化组织协调,突出科学规划。以集约、整合为导向,鼓励资源共享和业务融合,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村信息化道路。不简单模仿照搬国外经验,立足国情特色,坚持自主创新,探索走求实效、低成本、易使用、重服务、多模式和广覆盖的中国特色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关键举措

  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快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基本实现“乡乡能上网”;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村村能上网”。到“十一五”末期,能够支撑为广大农村地区无偿提供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同时,发挥卫星传输广电节目优势,在无线覆盖不到的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采用直播卫星技术,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

  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一是继续健全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二是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统筹规划,推动农业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健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重点开发和整合市场、科技、商务、农资、气象、水利、生态环境、质量安全、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源,积极支持对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合作与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等的信息服务,带动广大农民利用信息致富。三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应用,加快“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步伐,重点推进以信息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四是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衔接问题

  要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要重点推进教育培训、科技信息共享、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政、公共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工作。

  要统筹农村信息化工作,强化资源整合和集约建设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工作的总体安排,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整合。一是系统级的整合。各地政府要加强涉农信息系统的集约建设和资源整合。统筹建设涉农信息平台,统筹考虑上下级政府间涉农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鼓励集中部署。二是应用整合。鼓励各类应用集中式服务和业务协同。三是信息资源整合。推进信息共享和交换,深化开发利用。四是网络资源整合。鼓励“一网多用”。五是信息传播渠道整合。鼓励“一端多用”。依托固定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广播电视以及报刊、书籍、广播喇叭、宣传栏、明白纸等信息传播渠道,推动信息服务和应用进村入户。全面启用‘12316’全国农业公益服务电话号码。整合涉农呼叫中心和互联网门户网站。六是信息服务场所和设施整合。鼓励建设综合服务站并依法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