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备忘录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编者按 科技强军,理论先行
    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需要充分发挥军事理论研究的作用。

    作为全军军事科研中心及计划协调全军军事科研工作的权威机构,军事科学院享有“中国军事智库”的美誉。近年来,该院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我军在战略思想和军事理论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军事科研对军队建设全局的指导作用,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弘扬与时俱进、自主创新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努力构建理论、决策、实践良性互动的军事科研体系,创造出一批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科研成果,其中百余项成果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总部领导机关表扬,2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优秀科研成果奖,1000多项科研成果为军委总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每一场变革的风雨,必然伴随着思想观念的电闪雷鸣。每一次思想观念的破冰之行,都会拓宽探索与实践的航道。

   如果说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是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那么,最先照亮这片沃野的,无疑是思想观念的变革之光。

    作为全军军事科研中心和计划协调全军军事科研工作的权威机构,军事科学院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以指导军事实践、引领军事变革为己任,在这个历史机遇期造就的军事理论创新阵地上,留下了充满智慧的思辨印记。

  科研转型:从“船尾”到“船头”

    大船起航,谁在船头瞭望?在军事科学院采访,记者发现,许多专家学者都喜欢在桌前案头摆放一个地球仪。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和分析国内外要闻。

    在这样的氛围中听他们畅谈天下大势、纵论国运安危,记者感觉他们不是坐在一条游船的船尾悠闲地品茗观鱼,而是站在时代巨轮激浪澎湃的船头,俯视着潮起潮落。

    ①重大现实课题成为科研“航标灯”

    在我军每一次建设转型和跨越发展的历史关口,都可以看到军事科研工作者登高望远的身影。

    当年,边境战争正酣,当时的军事科学院领导就率领研究人员奔赴前线,从炮火硝烟中为我军新时期战略方针调整取回了“真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院领导又率领专家深入三军训练场调研论证,在我军新一轮练兵热潮中探寻军事理论创新的时代课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他们又一次踏上奔赴三军部队实地考察调研的征程。

    2005年暮春,军事科学院主要领导率领数十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走向军事斗争准备一线部队展开联合调研。这支队伍,汇集了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军队建设和世界军事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军事理论研究专家。

    这正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时期,大量重大现实课题不断浮出水面。如何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战略指导?如何建立完善一体化作战指挥体制和联合作战体系?如何培养部队的战斗精神?这些巨大的问号,牵引着军事科学院专家学者的思绪。

    从这一年开始,这样的集体调研,就成为军事科学院长期坚持的制度。2006年,40余名科研骨干组成的考察团,奔赴山东和辽东半岛各军兵种部队;2007年,又有40多名专家学者走进成都战区……

    翻阅专家们撰写的沉甸甸的调研报告,记者发现,当前部队建设和未来作战的诸多重大课题,已经进入军事科学院专家研究的视野。新时代的新课题,成为指引当代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航标灯。

    ②“西山兵学论坛”风生水起

    走向一线的集体调研,为军事科学院科研转型拉开了序幕。

    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步伐同频共振,军事科学院努力构建着具有我军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发展活力的新型军事科学体系。因为军事科学院地处北京西山之麓,军事学术界把这一新型军事科学体系称作“西山兵学论坛”。

    近年来,“西山兵学论坛”风生水起,分外活跃。军事思想、国家安全战略、军事历史研究成为国防和军事决策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战役战术、联合作战指挥和军事训练转型研究的重心实现了向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跨越;军事斗争准备问题研究针对战略筹划、作战指导、国防动员准备、力量集成等重大问题展开论证;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研究,锁定思想政治建设、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体制编制调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建设、依法从严治军、装备建设和发展、综合保障等重大问题重点突破;世界军事研究为全军掌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了解外军发展动向、推动战法创新提供着知彼知己的“参照系”。    

    说起“西山兵学论坛”的贡献,专业人士无不交口赞叹。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家机关和军委、总部把“领导干部国防教育教材”“体制编制问题研究论证”等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赋予了军科。

    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军事理论研究仿佛一场永无休止的博弈。“西山兵学论坛”发出的声音,犹如当今时代的“大国策”和“隆中对”。

    ③军事理论专家走进中南海

    军事科学院专家的望远镜里,充满着未来的风雨。他们的书桌上,总是摆放着今天的考题、明天的试卷。

    近年来,全院致力于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研究,把科研重心聚焦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等重大课题,着力增强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建军、作战、管理、保障等研究领域,军事科学院注重核心概念、核心理论创新,提炼出“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军队现代化科学发展”、“军队建设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筹划”、“机械化条件下的军队训练转型”等一批内涵丰富、定义准确的科学新概念。

    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战略对策等重要研究领域,专家们推出了《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形势和应对思考》、《大国崛起和发展中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强军战略》等重大研究成果。仅今年以来,就有9项科研成果受到军委、总部的重视和表彰。

    从“跟进式研究”到“先导式预研”,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登船头而晓天下”。“十五”期间,他们创造了百余项重大科研成果,为军委总部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咨询。

    2003年以来,军事科学院有8位军事专家走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介绍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和我军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他们是钱海皓、傅立群、罗援、江英、黄星、陈力、齐德学、黄迎旭。

    观念转型:从“机械化”到“信息化”
    在军事科学院,一座现代化的“战争实验室”吸引着记者的目光。

    这座建立在高技术平台上的“战争实验室”,让我军作战研究从谈兵论剑式的智慧思辨,走向计算模拟式的科学实证。这是标志着我军军事科研人员从“机械化思维”到“信息化思维”观念转型的一座里程碑。

  ④“战争实验室”用数据说话

    过去,军事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军事科学不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中发现和验证。我军传统的军事科研大多遵循“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对于军队的作战理论、训练水平、组织体制等是否适应未来战场需求,很难做出定量描述。

    进入信息化时代,建设具有信息化战场环境仿真和体系对抗评估功能的联合作战实验平台,成为军事科研的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军事科学院一马当先,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出我军第一座“战争实验室”。

    战争能否打赢,先用实验说话、用数据回答。记者看到,在“战争实验室”中,兼通军事指挥与信息技术的专家学者,把战役虚拟作战空间的对抗和厮杀,都变成一组组数据,从作战编程到作战方案,都在数字化的仿真模拟中经受着缜密的计算检验和动态的推演论证。

    这一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新的军事理论得到验证,而且也使军事活动的精确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甚至让古往今来军事家向往的“先胜而后求战”变成现实。近年来,“集团军作战能力量化分析系统”、“作战推演信息支持系统”等都在实际应用中收到良好效果,已经有22个模拟论证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在研究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作战仿真、对抗推演、战略评估等手段将很快投入多课题综合模拟论证。这些课题的展开,将更好地为我军高层决策和指挥提供管用、先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模拟结论,为未来军事斗争提供科学量化分析依据,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崭新的决策支持手段。

    ⑤“三军联合科研方阵”应运而生

    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对抗、一体化联合作战等主要特征,呼唤着崭新的科研思路和格局。

    变化,从科研队伍的人才结构开始。站在军事科学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招贤纳士,军事科学院加大吸收有工程技术和作战训练背景的年轻人才,军兵种人才比例逐年上升,科研队伍呈现出军兵种合成、高学历和任职经历合成、理论素养与指挥才能合成的新气象。

    一组数据折射出这一进程:近年来,来自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的研究人员比例,增加了11个百分点,在全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有部队各级指挥员任职经历的占到了60%,一批作战部队指挥员走进科研行列,涌现出许多兼通军事运筹和信息技术的青年专家学者。在研究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各个领域,他们担负起最富挑战的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一改过去那种各自为战的“单一兵种作战”方式,一个课题汇聚八方之力,从全军到全国,从跨军兵种到跨学科,联合攻关频频上演。

    在今天的军事科学院,随处可见身着陆、海、空军服的科研人员。一个办公室里,研究人员军服各异,经历不同,来自陆地、天空和海洋的不同军事思想在这里交汇碰撞,一支堪称“三军联合科研方阵”的科研队伍,正在走向“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时代前列。

    从“百舸争流”到“联合攻关”。随着攻关协作、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和关键项目创新等一些重要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深入研究了复杂电磁环境对对抗行动的影响、作战需求分析、作战能力评估、作战目标选择、打击效果判定、战争风险预测等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大量难题。

  ⑥新兴学科在这里“安营扎寨”

    漫步在西山脚下这座神秘的院落,也许你看不出世界军事风云与这里一草一木的联系,但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某个爬满常青藤的青砖拱门边,又悄然挂上了某个新兴学会的牌匾。

    忆往昔,从“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等全国全军性学术组织的建立,到承办“孙子兵法国际学术交流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从几代军事专家接力编纂完成《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到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军事通史》问世……军事科学院在传统军事领域的学术业绩有目共睹,影响早已走向世界。

    今天,我军军事科研领域日益拓宽,一批新兴军事科学学科的学术殿堂正在这里奠基。某研究室主任叶征率先开展研究信息化作战等新研究领域,推出了《信息化作战概论》等成果。与此同时,空间战略学、信息作战学、反恐怖作战学、军事社会学、军事心理学、军事文化学等新兴学科迅速成长,控制论、系统论等新兴学科在这里与军事学联姻,填补了中国军事百科的许多空白,衍生出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近年来,在军事思想、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军队指挥、军制、军事管理、军事训练、军事装备、军事后勤、军队政治工作、军事历史、军事百科等各学科,军事科学院先后推出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理论专著,不少成果成为新兴军事学科的“开先河之笔”。

    与此同时,军事科学院进一步建立完善机关、部队、院校、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扩大协作研究和成果使用范围,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进入领导的决策、更好地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更好地应用于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

     角色转型:从“书斋”到“演兵场”

    在军事科学院采访,记者常常为寻找一名专家从办公室追到演兵场。

    今天,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已经完成了从“秉烛学术殿堂”到“驰骋演兵沙场”的角色转变,奔向一片片军队发展改革的试验田。在广大官兵眼里,这些充满智慧的人,仿佛演兵场上的一簇簇篝火。

  ⑦专家学者进驻“中军帐”

    去年6月,全军军事训练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交流的10份材料中,军事科学院专家执笔撰写的占了3份。

    会议刚刚结束,该院“军事训练变革网上论坛”点击率就直线上升。几个月后,机关从2000多份有价值的跟贴中精选出数十篇,汇编成论文集和观点荟萃,专家们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

    与此同时,专家们出现在全军各大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和军兵种部队训练协作区。蒋亚民、姚江宁、段伦宗等训练专家深入部队演兵一线调查论证,把部队训练转型实践中的“瓶颈”问题带回研究室,展开新一轮攻关,撰写出《推进我军特色军事训练变革的战略思考》、《积极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我军特色的军事训练变革》、《努力推进我军军事训练又好又快转变》等一批研究报告。

    训练场上能攻关,演兵场上善谋略。在刚刚结束的“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反恐军演中,研究员郑守华作为导演部理论专家组成员全程参加演习。部队出征前,他为官兵们上了一堂《中俄两军反恐情况研究》的辅导课,牵头撰写了《反恐作战理论成果汇编》和《反恐战例精选》两本手册。在战役指挥部的演习推演中,他提出的“敌情分析和作战计划应突出反恐作战特性”等建议被采纳,有力地促进了与外军的指挥协同。演习结束后,他撰写的《运用作战理论指导联合军演》的总结报告,受到总部高度重视。

    ⑧情系部队改革“试验田”

    2003年早春,军事科学院著名军制学专家王法安带领课题组向军委总部递交了一份学术报告,建议在全军开展大联勤改革。

   第二年,全军大联勤集训在京举行。此后,军事科学院承担了“大联勤背景下作战指挥与后勤指挥的关系”等课题攻关任务,撰写的《我军大联勤体制模式研究》、《我军大联勤总体方案研究》、《三军一体化保障研究》、《我军大联勤体制下军兵种部队后勤保障管理问题研究》等4个研究报告进入高层决策。

    春去秋来,军委总部赋予济南战区的大联勤试点任务到了收获的季节。去年,军科军队建设研究部将近三分之一的力量,投入到军委总部组织的试点成果评估中。通过对济南战区陆军部队、济空、北海舰队和第二炮兵某基地的全面调研,该部倾两个研究室的力量撰写出一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评估报告,受到军委总部的好评。

    在我军每次重大改革的前夜,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学者都一次次地把理论创新的种子,播洒在部队的“试验田”。

    为建立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理论体系,军事科学院课题组3年完成了33个相关课题研究,拟制出司令部条例、联合作战指挥、联合战役协同等方面的军事法规,组织撰写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研究》等12份研究报告,编著了《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研究》等8部理论著作。为我军在这一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同时,他们还展开了《21世纪初期军队建设发展规划》课题研究,从理论高度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军队建设管理教育的影响、新时期军队建设特点规律、士官队伍建设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对策和建议。

    ⑨“军科精神”像红烛燃烧

    半个世纪前,军事科学院建院之初,叶剑英元帅题词倡导科研人员:“三更灯火五更鸡,甘把忠骨埋红山。”

    半个世纪来,军事科学院有这样一句话代代相传:“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当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总结“军科精神”时,“解放思想”、“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不计名利”等成为点击率最高的词汇。

    军事理论肩负指导军事实践、引领军事变革的历史使命。在转型期的众说纷纭中,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始终坚守着神圣的学术阵地,科学严谨地解答着每一个时代课题。

    2006年5月14日,突发的心脏病,夺去了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室主任、专业技术少将研究员于汝波61岁的生命。

    然而,他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却像长明的红烛,依旧在这所中国军事科学的殿堂里燃烧。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部长黄星说,在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面前,我们需要这样的科学标尺和清醒认知。在我军建设全面转型的历史机遇期,我们需要这样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在军队建设发展的重大决策面前,我们需要这种正本清源、披肝沥胆的理论勇气。

    世界军事研究部资深研究员陈学惠,在总部组织的一次有关一体化联合训练探索实践的讨论会上,以他30年的研究心得,陈述了一些国家军队在这一领域探索实践的3条基本规律,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他告诉记者:“一般说来,发展的思路出自反思,而反思需要深刻认知和独立思考,需要一个学者不唯上、不媚俗的批判精神。”后来,他的意见被上级采纳。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指导和牵引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和军事实践——为了明天的战争,为了永远的和平,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群体正走上这新的漫漫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