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夏利成

 摘 要: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孙子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要在图书馆这块阵地上打胜仗,也应做到“知彼知己”。“知彼”就是要了解图书馆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即所要服务的读者;“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即所在图书馆的状况(馆舍情况,管理人员情况,图书馆设施情况,有关计算机自动化的情况),更要了解图书馆传统的渊源和现代的发展。这样才能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工作上才能做到“百战不殆”。            

 1 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            

1.1 藏书结构模式的特点            

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信息的机构,自古以来就有收藏的功能。传统图书馆在保存人类文化典籍,优化藏书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传统图书馆以品种多,数量大,收藏全作为追求的目标,在藏书结构上以物理实体为计算单位,以纸质图书、期刊为主,辅以少量的缩微、视听资料,是“大而全”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藏书利用上形成“两高两低”现象:图书呆滞率和拒借率高,流通率和利用率低,致使图书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的图书很多放在书架上无人问津,形成大量图书无人读,而大量的读者却没书读的局面。            

1.2 读者服务模式的特点          

  1.2.1 封闭型建设模式            

传统图书馆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受到限制,一直以来采用各自为政的封闭式管理,从而出现了一些“死书”现象。在流通服务过程中,以书刊借阅为主要工作内容,功能单一。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各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不足40%,有60%的文献被闲置,这就使得图书馆文献收藏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            

1.2.2 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仅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服务人员的思想,使其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            

1.2.3 浅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和期刊资料等纸张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其主要内容是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一本图书、一种期刊、一份报纸。馆藏专题文献也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            

 1.3 传统管理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粗加工”,主要是重复性的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            

传统图书馆采用采、编、典、流的以物质流为主的封闭静态管理方式,强调“财”“物”“事”,以“工作”“组织”为中心,对人的管理主要体现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和遵守上,更多强调是服从和统一,对“人”的个性化需求则考虑较少。由于体制问题及人文传统等原因,易出现对上级负责多、对下级负责少的现象和以我为中心的、家庭式的管理模式。上下缺乏沟通,缺乏对人的关怀,使制度和纪律成为冷冰冰的约束,管理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参政议政流于形式,职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被封杀。员工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懒惰、消沉、故步自封、循规蹈矩,甚至麻木不仁。缺少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人员的培养、使用、提升、晋级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和随意性,公开、公平、公正成为只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的装饰品。           

  2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2.1 图书馆的虚拟化            

虚拟图书馆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知识管理实体,它通过远程通讯技术将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与外部世界范围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户能够快速和有效地利用信息。             虚拟图书馆是组织因特网上学术性信息资源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一种动态联盟的组织形态,通过馆际协议,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目的。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形、图像,都要转换成数字形式,利用计算机把多种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存储与管理。网络和通讯系统是虚拟图书馆的重要基础,若没有网络或网络系统不完善,虚拟图书馆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信息的网络传递使虚拟图书馆超越时空的概念,跨越信息资源的地域界限,凡连接到网络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所有与网络连接的用户,不分国家、区域、单位都可共用,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不同的历史时期,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同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在现阶段,图书馆的现代化集中表现在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上。如何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立交桥”,成为社会文献资源网络上的“信息枢纽”,是当前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目标。而抓紧建设“虚拟图书馆,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军”。            

由于虚拟图书馆具有知识载体的存储密度大、占用空间小、服务层面广、信息传递速度快、检索利用方便等特点和优势,加之当代科学研究使人越来越依赖于对信息的占有和处理,学习型社会又使人越来越习惯于对电脑和网络的利用,知识更新和远程教育使人越来越容易接受电子读物和上网学习等一系列需求的驱动,使现代社会对于通过网络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动力和兴趣将持续不断地增强,必然促使“虚拟图书馆”成为网络上的“立交桥”和“信息枢纽”,并以不可抵挡之势,推动图书馆走向现代化,使得当代图书馆既能担负起传统图书馆的职能,又能担负起现代图书馆的职能。            

2.2 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特点。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这是从哲学高度对人的需要的全新思考。从社会关系层次上看,人的需要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的一种本质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由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本身又构成需要的内容。从社会发展层次看,需要构成一切社会活动观念上的内在动力,它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关系的内在化。人总是将自己的需要倾注于对象之中,实现其自身的本质力量。图书馆满足人对知识信息的需要,就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人本化的本质。            

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类存在的客观现实,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某一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这正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所在。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社会活动,进行社会管理,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发明创造,使需求变为现实。因此,人本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起源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崇尚自然,尊重人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过程,也是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本化的过程。从著名的“阮氏五项原则”中朴素的人本化理念,到现代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均体现了“读者至上”和“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思想。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本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这种理念和思想贯穿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图书馆员自身发展的需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的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结语             正确把握传统图书馆的“实体化”与现代图书馆的“虚拟化”的辩证关系,是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如果避“实”就“虚”,现代图书馆就会失去其基础和依托,就会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被历史所淘汰。可见,现代化的图书馆是结合数字图书馆的优势而对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延伸,是图书馆从传统到数字化的一个过渡阶段。但不应当认为只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不稳定阶段,相反,它是一个独立的形态。笔者认为:将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炳常.试论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5(4):56-57.             [2] 邢星.藏书与图书馆定位[J].图书馆建设,1995(6):28-31.             [3] 何荣利.论图书馆工作标准[J].图书馆建设,1995(5):58-60.             [4] 徐学珍.关于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辩证理解[J].图书馆论坛,2005(4):87-89.             [5] 袁志秀.论读者导向型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5(4):150-152.             [6] 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15-19.             [7] 古小兰.浅谈图书馆服务功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论坛,2002(6):87-88.             [8] 李麟,初景利.国内外复合图书馆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4):66-70.

第一作者简介:夏利成,男,1961年1月生,199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法系,助理馆员,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学校图书馆,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赤沙路12号,5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