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朝晖
摘 要:现代图书馆需要人本管理,具体应该体现在“以读者为本”和“以馆员为本”两个方面,而图书馆的现代化为实现人本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图书馆;人本管理;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更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当然,图书馆也不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通向知识的门径,为个人和社会群体提供了终身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信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有生力量,是透过人们心灵促进和平和幸福的基本力量。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人,图书馆员的职业是人文职业。因此,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必须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其根本宗旨就是在服务工作中视读者为上帝,读者的需要与利益高于一切。
1 现代图书馆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
1.1 满足人的需要是人本化的本质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特点。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类存在的客观现实,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某一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这正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所在,图书馆满足人对知识信息的需要,就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的实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过程,也是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过程。从“阮氏五项原则”中的四项,即书是供人使用的、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为每本书寻找它的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等朴素的人本化理念,到现代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均体现了“读者至上”和“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图书馆馆员的发展需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1.2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本化管理
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3月10日召开的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现在的需要,还要考虑将来的需要;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后人的需要;不仅要考虑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精神、文化的需要;不仅要考虑投入的经济时代,还要考虑资源环境的代价;不仅要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考虑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据2004年12月3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结果,1999年、2001年、2003年三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读书率在5年中持续走低,国民阅读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反映了图书馆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终身学习,组织引导读者等方面的差距。我国的发展需要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同时,需要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图书馆作为继承的桥梁、创新的依据、智慧的源泉,要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的体现
2.1 为读者服务的人本化
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就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前提,没有读者的需求,就没有图书馆的事业,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事业永恒的主题。所以,图书馆必须始终跟踪时代发展的主题,努力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文化的需求。实现服务的人本化,首先要在服务理念上体现,更新服务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新的服务理念是将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作为指导思想,破除数年来一贯遵循的规章制度、工作范围等条条框框式的工作习惯,用换位思考来面对读者,投入相当的情感和思考,尽一切可能满足读者的合理、正当的要求,对于规章制度之外的要求,要给予富有人情味的关注和做到富有创造性的应对。使读者和工作人员之间零距离接触,使服务更加顺应人性,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再者要在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上体现,传统图书馆的一系列工作都是“以文献为中心”,把藏书量作为事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往往是重投入、轻反馈,关注的是上级能给多少图书馆经费,馆藏量增加了多少等。“以读者为本”要求图书馆从“以文献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想为读者之所想,做为读者之所做,将读者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人本化,图书采编工作要从“图书馆的信息加工就是编制目录”传统观念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信息资源”的新观念。在图书流通工作中要尽量为读者提供专题服务、特色服务,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效率。为读者创造一个宁静、安详的文化氛围,使读者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感受到方便、快捷、亲切、温馨的服务环境,真真切切地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来。
2.2 图书馆内部管理的人本化
服务人本化是管理人本化的目的,管理人本化是服务人本化的保障,没有管理的人本化,就很难实现服务的人本化,人本化的内部管理可以为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传统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比较注重对物的管理,长期采用的是定额管理,引导馆员把完成定额指标与经济效益挂钩,而对于整体业务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必要的业务研究无暇顾及。而“以馆员为本”的内部管理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馆员视为图书馆的主体,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馆员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将馆员个人的工作和发展与其所在组织功能的实现紧密相连,形成馆员个人与组织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图书馆是全体馆员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要根据读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明确办馆的指导思想,制定本馆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不断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适时调整馆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掌握每位馆员的具体情况,确定馆员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合理的使用、积极的培养和严格的管理,使每个馆员都有合适的角色定位。加强对馆员的考核,并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将每个馆员的工作实绩与其待遇发展相联系。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图书馆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相结合;劳动合同与心理合同相结合。广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人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使更多的馆员实现自身潜力的充分挖掘,在提高馆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更好地调动和聚集馆员的智慧,使之化作推动图书馆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3 现代化是实现人本化管理的保障
当代社会化表现为知识化、信息化。其发展特点为:以经济为动力,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手段,以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知识化、信息化既是图书馆事业的主题,也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支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需求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当今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对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读者对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图书馆是以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为主题的组织,要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就必须在图书馆社会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刺激读者产生新的需求。科学技术在图书馆业务上的应用,又为图书馆提供服务奠定了技术支撑,使得读者的需求变为现实。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的时间、空间、方式和方法上也产生了变革,信息载体由实体向虚拟转变,服务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为人性的服务。
4 结语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指南》规定的各项评估和监督图书馆工作的业务指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不仅是我国国情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图书馆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要求。现代图书馆开展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是在宣传“以人为本”,实践“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建立全新视角的基础理论系统和图书馆学方法理论系统,还要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管理理念和服务实践的创新,以新的管理理念建设现代图书馆事业。让图书馆在信息知识时代,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蓓欣.图书馆的“以人为本”[J].图书馆学刊,2005(1):6-9. [2] 张治理.论现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5(1):71-73. [3] 欧秀丽.论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5(1):73-74. [4] 花明.论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实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1):78-79.第一作者简介:李 颖,女,1965年12月生,2004年毕业于江苏电大,馆员,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2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