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并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时期。按照市政府《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部署,《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一五”发展纲要》在认真总结我市城市建设“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全面部署了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研究提出了改革方向和保障措施。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是今后5年指导哈尔滨市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文件,是哈尔滨“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十五”城市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变化显著的五年。全市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和建设现代化北方名城、生态型园林城市的总体部署及发展要求,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增强载体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特色品位为突破口,围绕“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契机,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路桥、水、热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了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实施了改善百姓生活质量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基础设施总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市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增强。“十五”五年,我市城市建设完成投资499亿元(其中住宅投资完成330亿元),是“九五”的2.2倍,为“十一五”城市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城市路桥建设。按照完善路网、提高通行能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的总体思路,以建设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为目标,先后实施“5路10桥”、“8路14桥”、“7路2桥”等一批路桥重点工程。续建完成了二环北线改造工程,形成了全长30.38公里、连接6个行政区的二环快速干道体系;新建了尚志——海城跨线桥、道外十四道街跨线桥、怡园桥、乡政桥4座大型桥梁、10余座人行过街天桥和保健路、长寿路、电塔街、松北区江湾大道等6条城市街路;综合建设了东西大直街、中山路、红军街、宣化街、东直路、民益街等10条城市主干街路,提高了道路内环网络通行能力;拓宽了花园街、田地街、南极街、景阳街、化工路、道外十四道街等12条“卡脖路”,解决部分路段“瓶颈”问题;打通了文昌街西段、乡政街、河松街、河洲街等11条“断头路”;改造了先锋路、哈阿路、哈东路、哈成路、二O二国道等5条出城口道路,初步形成了成环成网、快捷畅通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体系。加大道路维修养护力度,对南通大街、一曼街等88条段、105万平方米破损道路进行了大中修,提高了道路服务能力;对金属街、河川街、利民街等193条土路进行了硬铺装,对113条三、四类街路进行了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偏僻城区群众的交通和环境状况,全面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十五”期间,城市路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1.3亿元,新建改造道路200公里、5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6.67平方米,比“九五”人均增加2.55平方米。
(二)城市供水建设。以提高饮用水水质、增加供水能力、增强供水质量,逐步解决供水低压区“吃水难”问题为重点,启动了总投资53亿元的磨盘山供水工程,目前,已实现库容为5.23亿立方米的水库工程下闸蓄水,完成净水能力45万立方米的水厂土建工程,敷设长输管线173公里,市区配水管网58.6公里;实施了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50公里,新建8万立方米/日加压站1座,更新改造供水阀门128台,解决供水低压区10片,城市供水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城市供水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2.3亿元,供水普及率达83.5%,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九五”增长了10.2个百分点。
(三)城市排水建设。以降低松花江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强低洼地区排涝,解决居民生活急需为重点,投资9.9亿元,续建完成了文昌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完成了沿江生活污水截流工程,敷设污水截流管渠13.84公里,配套管渠2.3公里,新建五道街、污泥库2座提升泵站,改造正阳河、高谊、井街等6座泵站;吸引民营资本建设完成了太平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5万立方米/日,其中污水二级处理能力达48.5万立方米/日,实现了我市城市污水处理零的突破;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改造,新建城市排水管网240.3公里,排水管网密度达4.6公里/平方公里。
(四)城市供热建设。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清洁能源、热效能高的大型集中供热方式,取消污染严重、热效低下的小锅炉房,逐步搭建了合理、高效、节能的供热能源结构网。续建完成了马家沟机场开发区集中供热工程;启动实施了道里集中供热、哈尔滨热电厂、华欣热电厂、松北捷能热电厂、西南部集中供热、信恒热电联产等13项大型集中供热工程。同时,进行了道里新阳锅炉房、埃路锅炉房扩建、工程锅炉房、河柏锅炉房及动力经开区供热中心等一批锅炉房改扩建工程;“十五”期间,城市供热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6.9亿元,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588.3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58%,比“九五”增加了13个百分点。
(五)城市绿化建设。按照“一江、两环、三横、三纵、六射、八块、八园、千院”绿化规划,以大环境绿化建设为主,沿河沿线绿化长廊、绿化景园及绿化景观街路建设为辅,大规模实施了城市绿化工程,绿化规模和档次均创历史最佳水平。兴建了北方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新建了植物观赏园、机场路绿色通道、松柏生态园、长岭湖生态林、天恒山生态林、百家姓生态林、幸福生态园、远大生态园等18个景观生态园;建成了中山路、红军街、友协大街等38条景观大道及北安街、宏伟路、建北街等783条景观街路;辟建了防洪休闲广场、红星健身广场、经纬街三角地等47处绿化、景观游园;新建了健康家园、泰山小区、中财雅典城、丁香小区等17个省级花园式小区及省科技馆、哈工大、市五院等37个省级花园式庭院;完成了海富名都城、恒运花园、新地小区、珠江嘉园等135个绿化庭院建设;对科技学院、香溪花园、永吉小区等414个庭院进行绿化提档升级。十五期间,城市绿化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9亿元,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00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46%,绿地率达24.69%,人均公共绿地7.05平方米。
(六)城市燃气建设。充分发挥哈依煤气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煤气用户,城市供气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增供气管网369.54公里,燃气供气管网达2044.5公里,发展煤气、天然气用户21.34万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3.06%,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九五”增长12.3个百分点。
(七)城市环卫建设。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能源化的总体方向,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环卫建设。投资4.3亿元,利用外国援助设备及民营资本兴建了新世纪能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向阳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场及西南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4座大型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新建、设置垃圾压缩转运间25个、公厕114座,购置了洗路车、清雪设备等一批环卫作业机械。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2600吨/日,可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
(八)城市公交建设。以方便市民出行、改善乘车环境为重点,优化公交线路结构,增加线网密度,进一步提高了车辆数量和档次。投资40222万元,购置公交车辆2639台,新开辟公交线路22条,极大改善了公交营运状况,方便了百姓出行。同时,投资8799万元,建设了汽车第一保养厂、电车第三保养厂及轮渡调试中心等公交后方基地,极大地改善了我市公交保养体系落后的现状。“十五”期间,我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11.2标台,每万人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九五”增加近1标台。
(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提升城市特色品位、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总体目标,采取统一规划、市区联动、条块结合、全方位推进的方式,集中力量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大拆大扒、以拆促变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5年累计完成投资15.03亿元,共拆除一、二类街路和部分三、四类街路占道房屋设施17万处、260万平方米,撤销占道市场摊区174处,辟建室内市场114处,实现还路于民;铺装改造背街巷道及人行道1178条,拆除居民小区废弃煤木半 棚12万个、21万平方米,建成无棚厦生活片区300个、达标景观庭院1118个、社区广场41处,居民生活区环境明显改善;整顿规范主干街路牌匾广告1.5万处,粉刷整饰临街建筑5600栋,完成楼体亮化2500栋,建设灯饰景点80处,亮化桥体20座,消灭无灯街588条,亮化升级街路142条,进一步改善了街容市貌;实施了火车站广场、博物馆地区和铁路沿线等十几处重点区域环境整治,优化了城市窗口地区的环境形象;实行拆墙透绿,拆除了建国、清滨、太平、靖宇、香坊、宏伟等7座公园围墙,实行全天候开放,对兆麟、儿童、文化公园进行了通透式改造,拆除了主干街路两侧沿街单位实体围墙,引绿入街,还绿于民,城市容貌焕然一新。
(十)城市景观建设。以开发城市建筑艺术和地域特色景观为重点,充分挖掘我市建筑文化、人文景观和寒地滨江城市特色资源潜力,投资7.1亿元,实施了一批高品位、风格独特的景观建设工程,城市特色更加突出。继续实施了中央大街综合整治二、三期工程,对大安街、红专街等18条辅街进行了整治,辟建了欧罗巴风情园等多个休闲区,拆除了一批与中央大街整体风貌不协调的房屋、灯桥及装饰物、附着物,对楼体门面进行了全面整饰整修、亮化,使中央大街初步形成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一流景区,成为全市最具人气的商业步行街;实施了为期3年的太阳岛地区综合整治工程,拆除了岛内不符合风景区要求的建筑,进行了大面积绿化和金水河河道疏浚,还原了太阳岛的环水特点,建成了太阳岛标志性景观——太阳门及青铜钢琴,辟建了松鼠岛、天鹅湖、瀑布长廊、俄罗斯风情小镇等30余处观赏区,基本恢复并提升太阳岛风景区原有野趣盎然的特色环境面貌;实施了松花江南岸沿江风景长廊改造工程,对沿江风景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与建设,进行了大面积绿化,铺设了面包石甬路和大理石步道,进一步提升了沿江风景区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对保护街坊、保护建筑实行了抢救式保护和科学开发,实施了道里犹太会堂、南岗阿列克谢耶教堂、道外清真寺、香坊哈里路亚教堂等综合改造工程,对果戈里大街、买卖街、油坊街等一批保护街道进行了深入的综合整治,辟建了印度风情街、女人街等特色街路,形成了一批独具异域特色的城市新景观,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辟建了市民广场、俄罗斯河园、巴黎广场、维也纳音乐广场、太平休闲广场等近50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广场,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形象,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和健身场所。
(十一)城市住宅建设。按照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以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区危房棚户区拆迁改造和新区开发,住宅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全市共实现住宅建设总规模2595万平方米,竣工住宅205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30亿元;实现经济适用住房竣工规模92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1亿元;拆迁危棚房585万平方米,彻底改造了道外太古小区、动力“垃圾山”、太平新乐小区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危房棚户区,实现了住宅建设重点向二环以外和道外、香坊、动力等旧城区的转移;先后建成了红旗、闽江、河松等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住宅新区和欧洲新城、运华广场、北鸿花园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小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十五”末期,我市实有房屋建筑面积为13647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为7647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达16.69平方米,比“九五”增加了2.28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全国先进的城市相比,按照省委“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要求衡量,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规划编制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直接指导建设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深化还不够,城市设计特别是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刚刚起步,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布局调整、目标定位等一些重大战略性问题缺少超前研究,形成规划被建设牵着走的被动局面;新区开发建设不够快,旧城区超强度开发,中心区建筑及人口密度过大;违章建筑、超面积建设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规划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二是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偏低。从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基础设施统计数据看,我市在15个主要指标中,没有排在前5位的,9项主要指标均排在后5位,基础设施综合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现有设施整体水平偏低,陈旧老化问题严重,人性化理念体现的不充分,车行道宽、人行道窄,为残疾人设置的无障碍设施少、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等问题比较突出,市区内仍存在大量的土路和无灯街路,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三是经营城市步子不大,筹融资渠道单一。城市经营活动仍处在各部门、各行业单兵作战、分散管理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局面,经营效益较低;现有的公用企业和设施经营权拍卖、转让尚未取得成果,政府投资建成的路桥、停车场等市政设施的冠名权、经营权和广告发布权,或没有进行公开招标拍卖,或由部门垄断管理,经营效益流失;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范围窄,土地集约利用率、收益增值率低。由于经营城市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我市城市建设还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投资、贷款和争取国债,筹资渠道单一,融资和偿债能力较弱,城建欠账居高不下,加快建设和资金严重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不顺。在建设行业仍然存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缺少合力、效率较低等问题;缺乏考核监督机制,竞争力不强,管养滞后,精细化水平不高,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急需进一步理顺。五是一些半截子工程、拖欠工程款、积压多年的群众上访案件等建设行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反应强烈,解决难度较大。
二、“十一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将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期间,我市经济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GDP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未来几年,围绕推进“五个基地、一个中心、一座名城”建设的发展目标,我市将充分利用科技实力雄厚、工业基础优厚、农产品丰富、能源宽裕、国内外市场开拓潜力大等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谋划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使我市社会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这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也要求城市建设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内涵和脉搏,积极谋求不断发展的新措施,及时回答和破解城市发展中新矛盾、新课题,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而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城市建设的拉动作用、保障作用、展示作用、凝聚作用,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哈尔滨加快发展、当好龙头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哈尔滨的工作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自2001年明确提出省市共建的指导思想后,2004年又把发挥哈尔滨龙头作用确定为省委要认真抓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对哈尔滨的工作在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项目上倾斜、资金上支持、组织上保证,全力推进哈尔滨加快发展、当好龙头。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无疑为哈尔滨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助力和活力,也为哈尔滨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十一五”期间,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加速推进,“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逐步形成,哈尔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彰显,增长极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准确把握、认真谋划,在充分统合利用全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构建城市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建设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实现大发展,同时作为龙头,发挥好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是我市“十一五”期间最为重大的发展机遇。但这样的机遇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有些也不是无条件给予的,更可能是好事不再。目前,作为东北经济区南部核心的沈大经济圈已经形成,并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力和增长力。而处于东北经济区北部的哈尔滨,相对综合竞争力和增长力越来越弱,与发达地区以及与东北同等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正面临着边缘化和末端化的危险。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内城市综合实力排序中,我市虽然综合指数排名第10位,但其中基础设施指标仅位于长沙和长春之前,排在第18位,基础设施综合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城市载体功能急待加强。因此,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责无旁贷地担起重任,乘老工业基地振兴之机,将城市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来把握,打破观念、体制、环境等诸多自身限制,在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基础设施国债、开行贷款等政策性支持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对外开放,通过加强与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合资合作,引导鼓励外商重点投向城市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客运和货运等基础设施,力争在城市基础设施大项目引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和必要的保证。
(四)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举办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市已成功地获得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冬会)的承办权。这是继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承办权后,本世纪初由我国承办的又一次国际重大活动;也是我市继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后,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快发展、大发展”面临的又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通过举办这次大冬会,向世人展示哈尔滨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欧陆风情、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独特的冰雪文化。为此,城市建设必然紧紧抓住大冬会举办的发展契机,以迎接大冬会促进哈尔滨大发展为目标,有计划地启动实施一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框架的重点项目,建设一流的产业经贸载体、一流的生态绿地系统、一流的寒地生态社区、一流的支撑国际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以及一流的城市品牌和风貌特色系统,以快捷畅通的交通体系、焕然一新的城市风貌、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迎接大冬会的召开,进一步提高我市在国内外的综合实力、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很好借鉴。在城市发展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程度相适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生态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要注重城市文化与品位的提升,注重城市特色风格的延续和塑造,把文化和城市建设相融合,深刻挖掘城市传统文化内涵,努力创造城市新的文化内涵,营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六)城市区划调整、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哈尔滨了新的行政区划,撤消呼兰县增设呼兰区、松北区,使哈尔滨市区面积由原来的1660平方公里增加为42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225平方公里增加为293平方公里,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由原来325万人增加为347万人。随着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市政府办公地点的迁移,松北、群力、哈西、哈东、新香坊等地区开发建设全面迅速启动,为城市布局调整和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要适应我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新需求,调整城市建设方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发展重心向江北、群力等新功能区转移,实现两岸繁荣、全面发展,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十一五”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是哈尔滨市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调整指导方针、全面提档升级、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制定我市城市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应从哈尔滨的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出发,学习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扬长避短,塑造哈尔滨特色,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突出重点、服务全局的原则,牢固树立为经济、产业、文化发展服务的理念,继续保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规模,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导城市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快发展、大发展”的建设要求,以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为目标,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实施“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城市发展方略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建设重心向新区转移,使城市布局调整与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继续落实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基本完成城区地面交通大项目建设,形成环网相联、快捷畅通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构筑高起点的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城市保障体系,并力争适度超前;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大绿化和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创造“水清、地绿、天蓝”的良好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深入挖掘利用哈尔滨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围绕城市建筑特色,搞好城市风格总体设计,突出欧陆建筑历史风貌和时代特色,发展并彰显城市独有的特色风格;培育壮大房地产业,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稳步推进住宅建设,加快危房棚户区改造步伐,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住宅新区,提高群众居住质量;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和现代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为重点,继续把环境整治的重点向贴近群众生活的区域延伸,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建设,加速优化城市环境和形象,使整个城市更加整洁、通畅、文明、有序,建成全省“第一窗口”,树立一流省会城市形象,把哈尔滨初步打造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大都市,为哈尔滨城市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发展预期
——城建经济目标。计划完成城建投资961.6亿元,预计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8%、占GDP的比重达到7%、年均增长不低于15 %。房地产预计投资500亿元,房地产产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累计实现增加值350亿元。
——生活质量目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7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7.8平方米,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6%,城市空气质量全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大于80%,森林覆盖率达到4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厕水冲化达到90%
——公共服务目标。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4.7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3.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到96%,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2.5标台。
四、“十一五”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
(一)城市路桥建设发展目标
按照“两轴四环十射”城市路网规划,继续把城市路桥建设作为提高城市集散辐射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完善道路布局,加强越江联络,优化道路功能为重点,紧紧围绕大冬会赛事范围,打通“断头路”、拓宽“卡脖路”、改造破损路,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网,形成以快速路、主干道为主,次干道为辅,支路网均衡,衔接良好的城市道路网络。到2010年末,城市道路长度达到1370公里,道路面积达到285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6.7平方米,预计投资249.6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交通大项目:一是启动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利用“7381”地下人防洞体,投资60.5亿元,建设车站16座、控制中心,争取一号线中的哈东站至医大二院站14.41公里路段通车;二是建设城市三环路。投资75亿元建设全长61.5公里,包括两座越江大桥、八座城市立交桥、七座穿越铁路立交桥的城市三环路体系,构筑城市道路框架;三是建设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投资14亿元建设全长3.65公里的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便捷松花江南北联系,增加江上景观;四是启动松花江隧道工程。
2.城市路网:建设打通滨江街、公滨路、长江路、文庙街、保健路西段、通乡街、文昌街、长寿路、工电路、学府三道街、齿轮路、征仪路、闽江路、珠江路、赣水路、安发街、跃兴街、红旗大街等20余条城市主次干道,建设完善松北、群力、哈西等新区市政规划道路,增加道路面积87.2万平方米,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拓宽改造抚顺街、民安街、民众街、铁路街、通乡街、一曼街、公司街、电教街、文政街、东化工路等50条街路,改造建设道路面积1070万平方米,提高道路标准和道路通行能力。
3.土路铺装:铺装土路76条段,增加道路面积23.5万平方米,提高道路铺装率,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4.街路维修改造:实施背街巷道改造工程,改造三、四类街路200条段,改造市区背街巷道180万平方米,对市区破损的人行道进行硬铺装,铺装人行道40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对破损严重的67条段道路进行大中修,改造道路面积136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道路完好率,发挥现有道路的使用功能。
(二)城市供水建设发展目标
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社会需求、提高饮用水质为目标,合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源,实行域外引水,加快输配水管网改造建设,形成供水能力充足、水质优良、管网布局合理、管理自动化的供水体系。2010年末,供水能力达到171.9万立方米/日,供水管网达到1550公里,管网密度达到4.25公里/平方公里,预计投资41.2亿元。实现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主要建设任务
1.磨盘山供水一、二期工程。基本完成供水一期主体工程,实现2006年向城区供水目标,使我市居民喝上高品质饮用水。同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启动实施二期工程,再敷设176.53公里、直径2.2米的长输管线一条,敷设市区配水管网81.7公里,主要完成水厂至动力区,王岗镇、工农大街等配水支线。续建净水厂,增加45万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90万立方米供水能力设计标准。在解决城区缺水的同时,提高供水质量。
2.松北前进地下水净水厂工程。改造、扩建松北前进地下水净水厂,达到供水能力2--4万立方米/日,满足松北发展需要。
3.呼兰区供水改造工程。对呼兰一、二水厂净水厂及一水厂二级泵站进行改造,新打深水井4眼,提高呼兰老城区供水能力和质量。
4.50年老化管网改造二期工程。继续推进道里、道外和南岗3个中心区水网改造,改造老化管网56公里,进一步提高城区供水安全和供水质量。
5.松花江水源净水厂应急改造工程。按照国家建设部新颁发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要求,对供水三厂、四厂净水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形成新标准净水能力45.5万吨/日,彻底提高生活用水质量。
6.西泉眼应急水源工程。启用西泉眼水库,敷设80公里长输管线,输水能力达到33万吨/日,在应对供水突发性事件时,保障城市居民饮水安全。
(三)城市排水建设发展目标
以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为重点,在充分沿用原有排水分区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新区排水分区,加快排水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2010年末,排水管网长度达到1745公里,管网密度达到4.7公里/平方公里,城市污水二级处理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泵站机排能力达到215立方米/秒,预计投资37.8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文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利用文昌一、二期工程一级出水,实现16.5万立方米/日二级处理,使文昌污水处理厂达到32.5万立方米/日二级处理规模。
2.马家沟汇水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改造东直路泵站和马家沟汇水区内涝片老化排水管线4.64公里,新建排水管线8.91公里,改、扩建东直路泵站一座。消除该地区内涝,保证文昌污水处理厂进水。
3.何家沟污水治理工程。一是实施两岸污水截流,铺设污水截流管线72公里,实现污水地下走;二是实施污水治理,分别在西河沟平房区段下游和干流下游段建设群力、平房污水处理厂两座,近期日处理污水能力分别为20万吨(其中5万吨中水回用)、15万吨。
4.马家沟二期污水截流工程。根据河道现状,对马家沟上游郊区段污水进行全程截流,铺设截流管线15公里。加快马家沟上游清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多水源引清入沟。
5.信义沟综合整治工程。进行项目前期立项及融资准备,争取启动局部河段的污水截流工程。
6.松北新区松浦污水处理场及污水管线工程。一是启动二级污水处理场一座,2010年末达到污水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日;二是铺设排水管线71.55公里;三是新建污水提升泵站8座。
7.排水泵站新建及改造工程。配合大顶子山截流工程建设,对沿江老化严重的6座排水泵站进行改造,并新建3座排涝泵站,增加机排能力81.61立方米/秒,基本解决城区内涝和大顶子山截流后沿线泵站的排水问题。
8.呼兰污水处理厂工程。分别在呼兰新旧城区新建污水处理场两座,增加处理能力7万吨/日。
(四)城市供热建设发展目标
在保证新区全面实现集中供热的基础上,加大对老城区现有热源的挖潜改造力度,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实现我市全面小康目标的热化需求。2010年末,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5071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3.4%,拆并小锅炉房1230个,预计投资75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热源工程。以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厂为主,区域锅炉为辅,启动、实施哈西南部供热厂新建、道里集中供热续建、道外滨江热电厂新建、动力哈尔滨热电厂扩建、松北万宝热电厂新建、群力供热厂新建、道里煤五供热厂新建等8个大型热电联产供热工程项目和动力松江锅炉房改建、平房工业园锅炉房扩建、平房谷丰锅炉房扩建、松北锅炉房新建等4个大型区域锅炉房供热工程项目,增加集中供热能力9059万平方米,形成道里、道外北部供热分区、南岗供热分区、道外南部供热分区、原马家沟机场和化工供热分区、动力、香坊供热分区、平房供热分区、群力供热分区、松北区供热分区、呼兰供热分区9个供热分区,逐步实现城市供热集中化。
2.热网工程。结合供热分区划分和热源确定,新建道里中心区、道外南部、动力和香坊、平房、松北、群力、呼兰等8个分区热网290公里(主干线95公里),新建改建热力站523座,拆并小锅炉房1230个,并网面积2488万平方米,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5071万平方米。
3.老管网改造。集中解决80年代管网存在失水率高、管网腐蚀严重,运行效率低等问题,“十一五”期间,规划对运行年限超过20年以上的管网实施逐年改造,改造管网长度156公里。
(五)城市燃气建设发展目标
以优化能源结构,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为目标,加快城市燃气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形成以天然气为主,其它燃气为辅的先进供气结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010年末,新敷设燃气管线600余公里(含庭院管道),新发展民用户22.5万户,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85%,燃气普及率达到96%,预计投资11.5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气源及供气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哈依煤气系统的能力和潜力,加快以天然气替代人工煤气,实现气源转换工作步伐,建设松北、群力、哈东、哈西4个新区天然气供气系统。同时,以大庆天然气和俄罗斯天然气为重点,积极寻求第二气源、备用气源和战略气源,实现我市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
2.管网改造工程。对城市现存铸铁老管网和使用年限超过15年、有严重安全隐患的燃气管道以及因改供天然气需要改造的燃气管道进行逐年改造,改造中、低压管道20公里,进一步提高城市燃气防灾能力,确保城市供气安全。
3.管网建设工程。新敷设富裕大街、三环路、滨呼路、哈东公路、进乡街等燃气管网387公里,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同时,建设居民庭院管道252公里,发展燃气用户。
(六)环卫设施建设发展目标
进一步推进生活、建筑垃圾及粪便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产业化,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公厕水冲化90%,预计投资4.89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垃圾综合处理。投资1.5亿元新建松北垃圾综合处理场,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600吨/日;投资1.9亿元完成向阳垃圾处理场二期、西南垃圾处理场二期和平房垃圾处理场工程;投资4300万元建设垃圾小型中转站44座、大型中转站1座,配套更新垃圾清运车辆;投资1200万元建成一处废旧物品分捡中心,提高城市垃圾资源回收能力。
2.粪便无害化处理。投资2000万元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场,进一步提高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能力。
3.公厕建设。采取市区共建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新建和改造水冲式公厕448座。同时,出台政策鼓励临街商服单位厕所对外开放170处,解决公厕不足及分布不合理问题。
(七)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目标
以三沟治理、铁路沿线改造、开辟公园绿地、绿化隔离区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中心区绿地空间形态,使城市整体形成绿色环拥、绿地多方楔入、组团绿廊分离、景点星罗密布、步移景移的园林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文化品位,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2010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11469.50公顷,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12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平方米以上,预计投资15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完善中心区绿地系统。实施拆墙透绿、拆棚还绿和桥体垂直绿化,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标准,达到一绿一景。
2.生态廊道建设。实施一江(松花江)、两河(阿什河、呼兰河)、二环(铁路内环、三环路)、三纵(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四横(松花江北岸风景长廊、松花江南岸风景长廊、呼兰河及沿岸湿地、滨绥铁路线)生态廊道建设,建设公共绿地420处、街路绿地100条。
3.绿色景观带建设。加快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天恒山风景区、冰雪大世界四季乐园、长岭湖风景区、群力森林公园、省少数民族风情园、松北湿地公园、奥林匹克公园、黄河公园、城市规划公园、香坊中环生态园、平房公园二期、信义沟带状公园、哈阿公路和哈五公路出城口等重点景观区建设,辟建以常绿树为主的绿色景观带。实施景观街路建设工程,建设10条景观街路,逐步改善沿路风貌。
4.生态绿地建设。结合工业企业搬迁,拆围还绿,建设生态绿地98处。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继承
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我市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城市内涵,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恢复名街区、名建筑风貌;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突出“大气”、“灵气、“洋气”的城市特色,正确处理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与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风格继承的关系,建设一批标志城市特色和品位的重点景观,形成中心城区街道舒展,重点区域和空间特色突出,主要建筑气势恢宏,兼容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和北方寒地文化特色的城市风格,预计投资10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名街建设。围绕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两条历史特色名街,进行辅街区域性改造,完成印度风情街二期改造及后续工程,建设体育街、男人街,扩大名街效应和辐射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一是打造传统商市风貌区。对道外靖宇大街、中央大街、南岗商业中心等传统商市风貌区进行综合整治,深入挖掘老城区传统文化内涵,建设特色饮食街、传统工艺品街、民俗文化街等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色街道,再现老城历史风貌。二是实施俄罗斯风情园区建设。按照“利用促进保护”的原则,对花园街俄罗斯特色住宅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恢复街区原有肌理和俄罗斯民居风味,促进地区风貌特色的发展。三是扩建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证遗址纪念园。将现有主要遗址与周边绿化广场建设相结合,扩大整治范围,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一是加强宗教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重点对圣依维尔教堂、索菲亚教堂、犹太建筑、呼兰天主教堂等进行修缮与维修,适当开辟宗教建筑前庭,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二是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结合“红色之旅”,将颐园街领袖视察纪念馆、刘少奇工作遗址、原四野指挥部遗址(联发街3号)、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串连起来,形成“一环两支”特色革命文化旅游线路。三是加强领事馆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原捷克(吉林街52号)、意大利(建民街、松花江街83号)、苏联(耀景街22号)、德国(阿什河街27号)、美国(东大直街)、英国(红军街69号)等7个领事馆建筑进行全面抢救式整修,恢复名建筑原貌。四是加强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亚麻厂、“三大动力”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等相对完整的工业生产区域实施整体保护,在园区内增加标志物和展示牌,在哈尔滨车辆厂、量具厂、轴承厂等建设相关的产业博物馆,再现历史的真实风貌。五是加强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儿童电影院、和平电影院、青年宫、工人文化宫等保护建筑进行修缮及环境整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4. 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坚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城市空间原有的多样格局形态,以自然系统与城市街区空间为主,强化水系、绿地、街道、广场等开放空间的整体形象,维护历史风貌,展现时代精神,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创造“多样、兼容、开放”的城市人文景观特征。老城区改造,重点保护并发展原有欧陆风貌,控制重要景观区和有关制高点,设计文化广场、城市标志和重要景点等节点;新城区建设,体现现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风貌,建立具有时代气息和特色的视觉信息体系。
(九)城市照明建设发展目标
以提高照明标准、亮灯率和节约能源为目标,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技术,重点解决城市道路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道路照明盲区,方便人民群众夜间出行。到2010年末,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7%,道路装灯率达到100%,主、次干道亮度指标分别到达20LX、15LX,节能率达到10%,预计投资9855万元。
主要建设任务:
1.照明节能工程。选择高效光源节能控制技术,采用高效照明产品替代传统的低效照明产品,安装节能设备546台,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资金。
2.城市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安装监控器477台,实现路灯无线监控系统和无线监控联网,对全市路灯、电源点实施24小时远程自动监控,实行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照明整体管理水平。
3.重点地段路灯改造工程。对兆麟街(经纬街-田地街)、地段街(经纬街-石头道街)、靖宇大街、新江桥街等26条电缆线路严重老化、灯杆腐蚀、光源低效的重点地段路灯进行改造,更换路灯1205基,提高照明标准。
4.灯饰景观建设。建设城市灯饰亮化集中控制中心,打造松花江沿江灯饰景观线,对城区内桥体全部进行亮化,打造以城市主干街路和高架桥体灯光廊道为框架,特色建筑风貌亮化和高层大型建筑内外透为依托,江河两岸灯饰观光休闲水岸为景带,灯饰精品组团和商服区域氛围亮化为高潮节点的都市夜色景观。
(十)公交设施建设
发展目标: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调整公交线网,增加线网密度,优化交通结构,全力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逐步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大公交为主体、以出租车和轮渡为辅助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2010年末,新开辟公交线路15条,公交运营车辆达到4600标台,增加675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3标台,出租车达到1.3万辆,预计投资6.5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公交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在松北建设一处占地20万平方米,可容纳500台以上公交车,集公交集散、停车、中转、后勤保修、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公交枢纽中心,满足松北、呼兰两个新建区城市发展需要;二是建设一个集车载多媒体视频装置,GPS车辆定位功能,公交多媒体、电子站牌,车队电子调度管理,大屏幕调度指挥中心于一体的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公交行业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即市公交信息中心。有效提高我市公交行业服务功能;三是建设松北客、货运站,满足松北地区交通发展需要。
2.公交后方基地建设。一是汽车二公司移地新建。在老机场路、王家店一带,占地10万平方米,满足300台以上车辆停放、维修需要;二是电车一公司移地新建。在动力区或香坊区选址占地10万平方米,建设车库、停车场、保养维修车间、运营服务用房等,满足500台以上公交车的停放、维修需要。
3.公交营运车辆及渡船更新。一是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建设给我市松花江流域带来的生机,更新5艘集江上轮渡、旅游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客运船只;二是更新公交车辆1000台,增加营运线路15条;三是增加出租车1400台。
(十一)交通设施建设发展目标
以迎接大冬会和实现“畅通工程”为目标,全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结合哈尔滨实际情况和城市特色,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全面改造、装备和提升现有的城市交通系统,大幅度提高现有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将城市的对内对外交通建设成为系统齐全、功能完善的智能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预计投资3.18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智能交通工程:一是实施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对控制区域的交通信号进行协调控制,增设500处控制系统,基本实现对市区主要路口的灯岗进行区域协调控制,降低延误,提高通行能力;二是实施交通电视监控系统。更新改造指挥中心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增加100处控制点,基本覆盖城市的主要路口和路段,直接显示道路的动/静态交通状况,及时发现交通事件,快速处置;三是实施交通诱导系统。分别安装120处LED交通诱导情报板和100处停车诱导系统,提高交通自动疏导水平;四是流量检测和交通监控系统。在市区安装50处视频流量检测器,配套三环路建设,建立流量检测、测速及监控系统;五是铺设通讯光缆网络1000公里,满足所有电视监控、信号控制、信息传输等需求。
2.交通信号及标志建设:按照“畅通工程”要求,增设交通信号灯250处、大型指路标志300处、各种圆形标志5000块、悬臂式交通标志杆1500套、交通护栏25000米、黄闪信号灯150盏、可移动式交通标志250块、可移动式交通信号灯10套、可变交通标志80处、龙门限高钢架10处、防撞桶1000个。
(十二)消防设施建设发展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完善城市消防救灾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各种消防设施,提高救灾设备灭火能力,增强整个系统保障功能、指挥功能,逐步增加紧急抢险功能、力争实现消防车在接到火警五分钟内可以到达责任区边缘的目标,预计投资总6280万元。
主要建设任务
1.消防队站建设。按照国家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标准,分别在南岗、道里、道外、松北、呼兰、香坊和动力7个区新建17个消防队站,增加消防车132台。
2.消防上水鹤建设。按照“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一处上水鹤”的原则,增建消防上水鹤244个,2010年末,全市上水鹤达365个。
3.消防通讯设施建设。完成37条至市消防指挥中心的2M数字电路复用设备等消防通讯设施建设。
(十三)房地产开发与住宅建设发展目标
坚持宏观调控和扶持发展相结合,有序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努力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拉动建筑业、建材业、物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到2010年,房地产预计投资500亿元,房地产产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累计实现增加值350亿元;进一步加强房产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以新区开发促旧城改造,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倡导多元化居住空间,推进智能化、现代化生态型居住区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到2010年,实现住宅建设竣工总规模20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15亿元;住宅供给结构基本合理,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住房占住宅建设总规模的80%左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7.8平方米。
主要建设任务
1.培育壮大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实行价格控制和政策引导,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土地、住房价格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蓄水池”和“调节剂”作用;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总量控制,建设经济适应住房和廉租住房,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适度发展商品房,不断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住房的需求。
2.老城区改造:以成片危棚房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大力实施老城区联片开发,改造中山小区、木材小区、香通街小区、东门街小区、轴承住宅区、劳动小区、成标小区、502小区、化工小区一和二区、横道小区、标准件小区、民主头道街至民主七道街、先进街至西河沟、职工街至窑地头道街、白家堡地区、联谊小区、百利小区、联草小区、文景头小区、松江小区等危棚房区,基本完成以顾乡、道外、香坊为重点的城区成片危房棚户区拆迁改造任务,拆迁规模30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围绕“城中村”改造,重点解决好朝阳、平顺、薛家、任家、先锋、南沟、金星、邓家等村屯改造,并在平顺村依托地域文化搞好满族风情小镇建设。
3.新区开发:坚持以新区建设为主,大力推进群力、松北江湾北部、利民、哈西、顾乡、新香坊等新区开发,实施新新怡园、世纪花园、世贸滨江新城、爱建新城、工人新村、哈东居住区、京哈居住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建设与全市开发的协调发展。
4.节能省地型小区建设:以提高城市居住质量为目标,提高住宅建设品质,发展节能省地型、智能化住宅,推动居住建筑执行65%的节能标准、公共建筑执行50%的节能标准,对新建居住建筑推广普及型智能化系统,老建筑实施逐年改造。
(十四)社区建设发展目标
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物业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社区功能,拓展社会服务范围,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批经济文化繁荣、环境舒适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服务设施配套、社会治安良好的文明、和谐社区,预计投资2.55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大社区服务设施投入,规划辟建社区健身广场、社区休闲公园、文化广场、产业工人广场等市民休闲区100个,完善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设施建设,逐步配套无障碍设施。
2.社区环境建设。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建设,拆除实行集中供热已废弃锅炉房、贮煤池和各类违法违章建筑,进行绿化、彩化和美化,对2000个居民庭院进行综合整治,其中精品庭院达10%,景观庭院达30%,达标庭院达60%,提高居民生活空间质量。
3.社区物业管理。加强社区道路、供排水等公共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修养护,配套建设社区庭院式管理设施,积极建设保障服务站、办公用房和警务室,提升社区现代化功能和水平。
五、“十一五”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的关键五年,城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为确保“十一五”各项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的落实,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步伐。
(一)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城市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十一五”期间城市发展特别要强调规划的调控作用,坚持规划指导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龙头”作用,大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一是健全城市规划协调管理机制。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制定并落实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及批后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机制,组成协调机构,加快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地方性法规,高效优质的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二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制定城市发展规划。要按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原则,结合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合理调整用地结构,继续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以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和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重点,抓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区规划和全市招商引资空间规划,建立覆盖城市、“点、线、面”结合的招商引资规划项目库,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住宅等专项规划;同时,要把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风景名胜和生态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城市特色风格设计、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规划内容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合理确定用地指标,确保落实。三是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城市建设内容多、范围广、系统性强,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密切,且大多具有政府行为的特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城市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一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搞好宏观调控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不断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把人民满意作为施政的目标,加强建设事业法制建设,从严治政、依法行政。二是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的研究,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改变多头管理局面,提高协同作战能力,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扯皮、资金浪费等现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为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保障。三是增强建设系统各级各类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按照管理与执法分离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综合执法工作,扩大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范围,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简化管理环节,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众知情权。
(三)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加快推进经营城市工作。要充分利用近几年我市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自然资源丰富和战略地位突出的有利条件,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培植税源、壮大财力的同时,加快推进经营城市工作,把城市作为具有增值能力的资产,通过市场化经营,使城市资产资本化,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一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扶持。要研究建立城市建设税、费、价政策补偿机制,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确保用于城市建设资金逐年增长,促进城市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充分利用国家运用多种金融、财政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同时要一如既往地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对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支持,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给予我市的优惠政策,率先实现大发展。二是构建城建经济指标体系,指导城市建设科学、有序发展。准确认识和把握城建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完善城市经营体制,加强城建资源、项目经营和资本运营管理,逐步建立城建经济的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城建投资规模和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重,科学安排使用城建资金,形成城建项目储备、建设、经营及补偿良性循环保障机制,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三是全面开放城建市场。“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退出社会资本有投资意愿的城建领域,原则上只用于非收费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市政工程养护、城市园林绿化等社会公益性非经营项目;对公交、燃气、供水、污水处理、收费道路等经营性和准经营性的项目,一律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对社会资本无力全额投资的重大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通过BOT、合资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建设,逐步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元化建设的新格局,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和导向功能。四是大力推进城市土地经营。 加强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规范土地资产经营,坚持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严格限制中心城区的房地产开发,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土地资产,全面推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收益增值率,增加土地收益。五是盘活城建存量资产。我市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资产估价可达200多亿元,“十一五”期间,要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盘活这笔存量资产。通过建立特许经营,将政府投资并已建成运营的大型公用企业的经营权有偿转让,实现资产变现;对政府投资建设、各部门分散管理的路桥、路灯杆、公交站台及停车场等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及特许经营权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实行统一集理,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增加政府收益;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城市市政公用企业及大项目捆绑上市,采取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等方式,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增加城建融资渠道。
(四)加快城建领域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改革是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按照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应把破解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难点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建设管理新体制。一是加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在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等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业,稳步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提高市政公用行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按照事企分离、管养分离的原则,将道路、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等作业推向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解决“吃大锅饭”问题,提高养护水平。二是深化城市建设体制改革。实行市区联建,区建市补。在市里集中精力抓城建大项目的同时,将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的中小型项目交给区里组织建设,发挥区里建设城市的优势和作用,变市里一个积极性为市、区多个积极性,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三是深化城建口政企分开改革。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有计划剥离城建口现有企业,实施集团战略,组建房地产开发、市政、公交等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经济主体,实现政企分开,盘活城建口国有资产。四是实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改革。组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心,负责集中统一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分散管理的弊端,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建设质量。
(五)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益。一是健全建筑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严格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协调统一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改进工程质量监管方式,实行不同强度的差别化监管,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和效率。二是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制订出台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推动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完善建筑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建设,实行信用信息公布制度,切实发挥信用体系在建筑市场管理中的信用约束与失信惩戒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符合市情的工程担保制度,大力推进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改革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培育和发展专业的工程担保公司,运用经济手段维护市场秩序,增强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强工程造价和招投标管理。以推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核心,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制订适应市场需求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建立市场价格信息数据平台,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与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工程招投标管理水平,完善备案管理机制,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引导市场有序竞争.
(六)大力推进建设行业科技创新,促进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兴建”战略,推动建设行业向节能化、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一是健全建设行业技术市场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我市高校多、科研力量强的优势,以技术创新为主体,整合建设领域科研技术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体系,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应用基础研究体系,以行政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协调体系,以行业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关单位为主体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政策,营造有利于促进建设行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围绕建设领域技术难点,加大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建设科技开发机制,配套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成果认证与推广行为,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效益。三是强化建筑节能与资源节约。建立健全推进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对既有住宅和集中供热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和支持新型墙材、环保高效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城市建设科技含量。四是加快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市政公用事业信息化系统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建设领域经济运行情况基础数据统计工作,保证城市建设基础信息、基础统计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推进建设领域信息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