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48.8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2.66亿元,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亿元,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2.8亿元,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7元,分别增长11.1%和2.1%。

  经济平稳持续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好转。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趋好,全市入统工业增加值完成139.7亿元,增长8.3%。重点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民营特色经济保持较快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

  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发展较快,肉蛋奶产量持续增长。新增植树造林26万亩,实现了农村人均一亩林。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劳务经济取得新进展。以文明生态村为抓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

  项目投资适度增长,发展后劲进一步积聚。以项目建设为主体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亿元。157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0.4亿元。25项重大战略支撑项目有15项开工建设,立市立县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各级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进展较快。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1890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1737家,改制面达92%。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城乡金融体制改革、市县供销社改革扎实推进。市场培育和流通业态逐步完善。对内对外开放扎实推进。重大战略支撑项目引进实现新突破,投资15亿元的中粮燃料乙醇项目成功落户衡水。

  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总投资26.6亿元的5大类19项重点工程。市区外环路、永安路、裕华路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大。市区两大休闲广场、外环路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基本完成。怡水园、裕丰家园、丽景名都等“五大组团”初具规模。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路网覆盖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衡水湖透湖和生态恢复工程启动建设。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22个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产业聚集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深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认真承办十件实事好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8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21人。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新修和改造农村公路723公里,新通油面路203个村,解决了首批100个村、惠及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谐衡水建设进一步推进。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果,武强年画、冀派内画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枣强、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加强,全市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目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衡水振兴和崛起,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洞察形势,以科学的态度把握市情,以创新的思维谋求发展。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我们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顺时而动,乘势而上,坚决摒弃内陆意识,牢固树立沿海意识,强化主动融入意识,伴随着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而崛起,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的伟大实践中,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力求使衡水的发展更快一些,人民的生活更好一些。

  今天,我们正处在机遇叠加的时期,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特别是新一届市委准确把握机遇,科学分析市情,提出了“创新实干、跨越发展”总要求,明确了“工业立市、农业强市、商贸兴市”三大主体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启了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新征程。

  2007年,是我们推进创新实干、跨越发展的起步之年、奠基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新实干、跨越发展”的总要求,按照上述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3%,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创新实干、跨越发展”总要求;坚持“工业立市、农业强市、商贸兴市”主体战略;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坚持把关注民生、为民谋利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经济欠发达是衡水最大的市情,加快发展是衡水最大的政治。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衡水,最根本的是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第一,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把衡水经济搞上去,难点在工业,重点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思想,尽快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增强综合实力、壮大地方财力提供战略支撑。

  建设战略支撑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第一抓手,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大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确保2007年重点项目投资增长30%以上。全市重点抓好1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战略支撑项目,引领全市项目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立足我市实际,依托特色主导产业、优势骨干企业和工业园区,高标准、高起点谋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重大项目,力争3-5个列入省战略支撑项目笼子。

  培育战略支撑产业。以打造现代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重点培育安平丝网、枣强皮毛、桃城工程橡胶、景县汽车零部件、枣强玻璃钢、冀州采暖铸造6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集中培育生物质能源、医药化工两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景县铁塔钢构、深州食品加工等6个市级重点产业集群。制定出台产业集群发展相关政策,特别是围绕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每个产业集群中打造1-3家核心企业,促使优势资源和更多的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

  打造战略支撑企业。继续落实各项扶优扶强政策,突出抓好30家重点企业和100家骨干企业,促其尽快做成立市、立县、立产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现代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创名牌、创名企、创名企业家活动,引领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对规模以下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各县市区分别筛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打造支撑全市工业发展的骨干企业群体。

  构筑战略支撑平台。按照“三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骨干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一结合”(结合创业辅导基地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加大13个省、市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安平国际丝网产业基地、河北玻璃钢生产基地、景县汽车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桃城区工程橡胶工业园等10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新建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6家,达到每县市区1家。同时,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整合市经济开发区、北方工业园区和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规划建设大路北工业区。

  强化战略支撑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奖突出贡献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着力破解土地制约,统筹全市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和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多渠道破解资金制约,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大力加强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出资、民间投资和境外融资,建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

  第二,实施“农业强市”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全面落实中央〔2007〕1号文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现代农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转化我市的农业资源优势,在全省率先把农业做强,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战略性转变。

  做优种植业。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按照“粮增、棉稳、菜优、营林”的思路,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收入。重点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中小拱棚,继续大力度推进植树造林,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目标。抓好果品提质增效工程,坚持林禽、林菌、林草三结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做大畜牧业。发挥我市地多、粮多、秸秆多的比较优势,尽快把畜牧业做成农业第一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瘦肉型猪、奶(肉)牛、蛋鸡三大畜牧产业,大力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进一步转变畜牧生产方式。

  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促进转化增值。在全市重点延伸小麦、玉米产业链;拉长棉花、油料产业链;做大果品、蔬菜产业链;做强肉类、奶类产业链。重点培育肉制品、乳制品、粮油、果蔬、生物质、林板纸、棉纺、毛皮服装等8大加工业。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积极推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外贸出口。突出抓好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着力引进开发一批以农产品、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项目。

  做强劳务经济。扎实推进“阳光工程”和“创业培训工程”。着力在输出规模、就业质量、服务水平、创新品牌、境外输出、产业化发展等六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新增劳务输出转移10万人次。

  第三,实施“商贸兴市”战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立足于我市区位优势,紧紧抓住我省“建设石家庄、保定、衡水、邯郸四大区域中心枢纽”的机遇,按照“发展大商贸、参与大流通、建立大市场”的思路,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立足冀东南、连接京津冀、面向全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区域中心,提高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下大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谋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力争实现覆盖全市100%乡镇、60%以上行政村的目标。饶阳果蔬交易市场、深州辰时肉类加工企业等3-5个市场和企业,争取列入国家“双百市场工程”。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期货贸易、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衡水祥运物流中心、饶阳顺邦物流中心、安平现代物流中心三大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农业物流业,逐步健全特色农产品配送体系。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以衡水湖为重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衡水湖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加大集约开发力度,集中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居民住宅小区。继续实施“夕阳红”工程,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业。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高度重视市场管理,着力构建依法依规、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特别是加强对区域特色产业、房地产市场、食品药品市场的有效监管,尽快形成覆盖各个行业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行业协会,规范经营行为,防止无序恶性竞争,确保市场健康运行。

  第四,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

  充分发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和区域交通枢纽中心两大特色优势,坚持“依湖兴市、依路建市”,着眼于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依托湖优势、做足水文章,着力打造北方滨湖宜居现代化中心城市。

  认真做好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建设“滨湖宜居城市、物流枢纽中心”功能定位,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亮点,彰显特色,高标准做好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的规划修编工作。同时,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

  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外环路建设,启动前进街改扩建工程,打通连接南北外环的大通道。同时,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完成人民公园、中华公园改造提升,向市民免费开放。启动滏阳河市区段退污还清工程,建设亲水宜居的滨河景观带,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加强衡水湖保护与建设。把衡水湖作为彰显城市特色的一大名片,在完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保护与建设力度。加强湖区综合整治,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完成生态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抓紧付诸实施。抓住全国启动湿地保护工程的机遇,围绕强化保护和加快发展,加大项目谋划、编制和跑办力度,争取更多的支持。加快生态码头配套设施和森林公园建设,积极推进盐河故道湿地恢复工程建设。

  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按照“特色兴县、产业兴镇、园区带动”的思路,加大城镇基础建设力度。集中抓好环市区周围、沿京九、石德铁路和106、307国道的“一环四带”小城镇体系建设。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35%。

  提高城乡道路通达水平。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干线公路为依托,积极构建“五纵九横六线”的公路干线网架。突出抓好5条干线公路建设。下大力提高县以下公路通达深度、网化程度和路况水平,年内全市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14公里,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积极推进石德铁路衡水段电气化改造,尽快打通连接沿海的铁路通道。

  抓好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厂二期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电厂三期、冀衡工业园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提高城市供热和供电能力。进一步完善电网结构,满足城乡生产生活用电。抓好“引水入湖”配套工程,确保西线应急引水工程竣工运行,提高衡水湖水源保障能力。同时,分期分批关闭市区现有自备井,尽快启动衡水地表水厂,从根本上保障市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

  第一,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活跨越发展动力

  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两增、两减、两分、两置换”为主线,因企制宜,分类施治,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强对改制企业的后续管理,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完善国有企业运营评价体系,加强对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按照“统一、法制、效能”的原则,着力推进市区“规划一体化”改革。按照“行政管理、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供热、供气、环卫、垃圾处理等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财政监控体系,加强依法治税,最大限度地实现应收尽收和均衡入库,进一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同时,抓好城市信用社改制,筹建城市商业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积极引进民资、外资银行到我市设点经营,拓展融资渠道。

  积极做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努力构建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深化供销社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第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府推动、政策驱动,激活招商主体。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实现企业招商由配角向主角、由从动向主动的实质性转变。着眼于培育现代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招商。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集群的吸聚效应,着力引进和承接一批龙头型、旗舰型的产业带动项目。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目标,突出重点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千方百计招大商、引大资。加大辅导和扶持力度,推进企业上市。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圈,进一步密切与京津等周边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与京九沿线城市和河北南厢地区的交流合作。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注重招商实效,努力把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壮大对外贸易主体。加强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引导获权外经企业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建设。

  第三,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年内,全市六大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全部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同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协会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实施“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继续实施“电波入户”和科技服务进村工程。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改变部门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状况,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不断加大各级财政的科技投入,谋划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采取贴息、担保等手段,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切实增强全民科技意识,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五、构建和谐衡水

  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和推动全民创业。健全劳动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失业援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切实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同步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五条保障线”建设。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解决好改制企业职工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扶贫体系。

  切实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巩固和提高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年内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下大决心解决市区中小学班容量过大问题。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标准化建设,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切实加强非典、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启动市图书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继续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三扎根”活动。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人民来信来访,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类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好和谐社会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抵御和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的破坏。

  切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中治理重点流域水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推进市区污水集中处理,改善大气质量。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净化农村环境。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六、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理性施政,建设学习型政府。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研究,切实增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知识的学习研究,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加强对领导科学的学习研究,努力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复杂棘手问题的行政力和控制力;加强对世贸规则和区域战略的学习研究,以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加强对实践经验和群众首创精神的学习研究,准确把握市情和科学民主决策。总之,所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政府领导成员,都要把加强学习看得很重,抓得更紧。

  创新实干,建设效能型政府。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推进政府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和绩效评估制,提高各级各部门的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按照统一、精简、效能原则,合理界定政府部门权责,进一步理顺政务运行机制。切实转变作风,推进工作落实。

  创优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为推进跨越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环境。创造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正严明的执法环境,坚决遏制“三乱”,严肃查处“不作为”和“乱作为”。创造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创造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使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行轨道。更加自觉地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市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监督和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监督。及时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政府工作和重大事项,认真听取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型政府。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把反腐倡廉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旗帜鲜明地常抓不懈,标本兼治。坚持自律和他律并重,在强化自身宗旨教育的同时,注重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坚持监督与惩治并重,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审计,加大查办违纪案件的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坚持转变职能与完善机制并重,规范政府的事权、财权,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从源头上阻止“权力寻租”问题发生。坚持集中治理与日常工作并重,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干事创业、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