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省、市关于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华池县情,特制定《华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全县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十五”末,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与“九五”末相比,实现了“五增两降五个翻番”,其他经济指标也有了较快增长。“五增”:即财政总收入由3368万元增加到5740万元,增长70%,年均增长11.2%;地方财政收入由2842万元增加到3834万元,增长34.9%,年均增长6.2%;粮食总产量由1.158亿斤增加到1.48亿斤,增长27.8%,年均增长5.0%,农民人均产粮达到1120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90元增加到6052元,增长51.7%,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20.73元增加到1690元,增长38.4%,年均增长6.7%。“两降”:即五年来农村累计脱贫1.03万人,贫困面由10%下降到9%;人口自然增长率由6.65‰下降到5.73‰。“五个翻番”:即生产总值由1.16亿元增加到4.6亿元,翻了一番多;工农业总产值由1.99亿元增加到4.14亿元,翻了一番多;乡镇企业总产值由9710万元增加到23960万元,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6030.3万元增加到20309万元,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由2.51亿元增加到14.1亿元,翻了两番多。止2005年底,全县3镇12乡111个行政村有75.5%的村通了道路,农电入户率达到98.3%,电话普及率达到9.5部/百人,农民人均占有基本农田3.2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6 %。全县共有各类科研及技术推广机构29个,专业技术人员175人,乡(镇)村科技服务机构达到98个,有科技服务人员190人。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个,病床332张,卫生技术人员31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床位数分别达到2.53人和2.36张。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6%和8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67亿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平方米,农村有1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二)制约因素
    “十五”期间,是全县改革开放力度较大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五年,是城乡变化较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转变较快的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低、基础差。到2005年底,全县人均GDP比全市低170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市低7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低49元。制约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差,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交通“瓶颈”制约严重;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结构不协调;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工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发展贡献份额少;城镇化水平低,第三产业欠发达,非公有制经济基数小;人口增长较快,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很突出。
    (三)比较优势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黑绿文”三大产业起步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老区政治优势明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油气资源富集。境内探明地下原油储存面积220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8.3%,总储量达6000多万吨,年产量达120多万吨,是长庆油田在陇东的主产区之一。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土地面积达566.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5.9万亩,林地面积102.33万亩,草地面积322.09万亩。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类、胡麻、荞麦、洋芋等10多个品种,果品主要有梨、桃、苹果、葡萄等10多种,白瓜籽、黑木耳、黄花菜等土特产品驰名陇上,年产油料830万公斤、各类水果1360万公斤、洋芋2000万公斤、白瓜籽210万公斤、黄豆800万公斤、黄花菜30万公斤。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资源达100多种,尤以甘草最为著名。木材蓄积量大。东部子午岭林缘区留存原始次森林面积89.4万亩,木材蓄积量达到240万立方米。草畜产业潜力巨大。草畜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优势明显,有多年生牧草39.5万亩,羊只饲养量达18万只,大家畜存栏4.86万头,年产肉类4000多吨、羊绒毛200吨。劳动力资源充裕。全县现有农村富裕劳动力2.2万人,输转潜力较大。政治优势明显。我县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老区精神,是激励全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近几年国家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也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根本举措,突出“全面提速、加快发展”这个主题,锁定“工作创一流,名次争上游”的总体目标,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提速,加快发展的原则。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全面提速,加快发展,始终是华池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要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加快发展,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尽最大努力创出更快的发展速度,迈出更大的发展步伐,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城乡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未来五年,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发展中创造和谐,在和谐中加快发展,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坚持开放开发,科技先导的原则。构建开放开发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开发战略,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切入点,下决心解决影响投资环境的各类问题,积极走出去,热情请进来,吸引外商参与华池的开发建设。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各行各业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开发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创汇能力,多渠道、多层次拉动经济增长。
    ——坚持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底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要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重点,坚决摒弃粗放式、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技术设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发展思路
    围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速全县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跑项目,争资金,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子;坚持办龙头,建基地,走产业化的路子;坚持种草养畜,加快沼气池建设,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坚持引外商,启民资,融资金,走工业强县的路子;坚持开发革命历史资源,培育特色民俗文化产业,走红色旅游的路子。
    (四)奋斗目标
    “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利用5到10年时间,把华池县建设成陇东畜产强县、西部生态优县、红色旅游大县和全国以白瓜籽、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到2010年,全县经济实现“一高三增三翻番”的目标。即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十五”期间和全市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供货总值分别比“十五”末翻一番。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生产总值达到30.03亿元,人均达到1937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80元。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906元(按总人口14万人计算),年均递增16%以上;农业增加值达到24950万元,年均递增9.5%;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580万元,年均递增15%;财政总收入达到11550万元,年均递增1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760万元,年均递增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54亿元,年均递增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85亿元,年均递增15%;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到4180万元,年均递增50%;外贸出口创汇突破60万美元,年均递增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30元,年均递增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40元,年均递增8.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8万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
    三、发展重点
    (一)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按照主干线公路、出县出省公路、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四个层次稳步推进,努力打通一批接界路、出境路和断头路。“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立项开工建设柔东、悦乔、新山公路改造工程,打通南梁至陕西义正出省公路,完成乔铁、悦上、五白、桥紫、李王5条通乡油路改建工程,打通章渠子至王掌子、李山至冯家沟、黄塬至柳树河等40条通村等级公路,力争到2010年实现乡乡通等级油路、村村通等级砂砾石公路。
    ——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坚持“三水”齐抓,大中小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十一五”期间,新建电力提灌站20处,维修灌区5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座,新建小型水库1座、节水灌溉工程6处,新建泵站扬水工程15处,新打机井15眼、小电井1500眼、集雨水窖1万眼,发展补灌面积1万亩,全县实现川区农田水利化和山区人畜饮水安全化。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围绕建立“西部生态优县”目标,把林业“三大”工程、泾河流域治理、英国水保援助项目、坝系建设、梯田改造等项目组装配套,整合实施,整村整乡推进,五年累计完成造林合格面积50万亩,流域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8.6%提升到28%。
    ——加大农田改造步伐。坚持农田改造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相结合,新修围庄田与新修规模田相结合,改善耕地条件与培肥地力相结合,加大整修力度,配套中低产田改造措施,努力提高基本农田产出率,每年新修基本农田1.5万亩,开发整理土地1000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完成机械作业面积20万亩,力争到2010年实现“水平梯田达标县”目标,机械化作业面积占到基本农田总面积的60%以上。
    ——发展能源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鼓励机关单位使用节能节水产品,鼓励农民群众应用循环节约技术,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到“十一五”末,使全县农村有50%以上的农户使用太阳灶、沼气灶,70%以上的农作物秸杆得到养畜转化增值,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的消费模式。
    ——加快通信发展速度。继续实施农村电话“村村通”工程,加快程控电话普及和移动塔站建设。到2010年,川塬区农户电话入户率达到80%,建成移动塔站10个,实现移动网络覆盖全县,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达到30部。加快现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实施网络工程,推行电子政务,力争到2010年,百户拥有电脑数达到10台,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共享。
    ——加快电力改造步伐。加快城乡输电网络改造和延伸,争取立项实施阜(城)悦(乐)110kv、元城35kv送变电工程,提高供电能力,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对于居住偏远的未通电农户,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发电。“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太阳能发电7处,实现户户通电目标。
    (二)转变增长方式,奋力开发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畜产业。以打造陇上畜产强县为目标,坚持“广种草、舍饲养,改畜种、调结构,小群体、大规模”和“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畜”的发展路子,每年新种植紫花苜蓿6万亩,老茬更新4万亩。到2010年,全县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达到70万亩,建成元城川、柔远川、城壕川、二将川4个川道两侧和悦上、毛上、五八、桥紫4条县乡公路两旁8个万亩草带。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圈养,改良品种,提高效益,每年新建暖棚500座、羊舍1500座,新增规模养殖户350户,改良黄牛4000头,改良羊只6万只,到2010年全县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7480户,建成专业养牛村30个、专业养羊村25个,建成5万头肉牛生产基地、20万只肉绒羊生产基地和30万只獭兔生产基地,大家畜饲养量达到7.3万头(其中牛5万头),羊只饲养量达到30万只。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畜牧业总收入达到1.32亿元,增加财政收入1800万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
    ——开发培育特色农产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强农富民战略,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白瓜籽、小杂粮、杏果、洋芋、黄花菜等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白瓜籽产业,以建成全国白瓜籽生产基地为目标,着力改良品种,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每年建立以南梁、山庄为主的地膜纯种提纯复壮示范基地1000亩、带状种植中心示范基地2万亩,带动全县稳步发展。到2010年,全县白瓜籽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纯种1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300吨以上,实现总产值1800万元,总收入2140万元。
    小杂粮产业,要立足在全国打响绿色化品牌,坚持走无公害化的发展路子,建成以北部乡镇为主的荞麦无公害生产基地2万亩,以元城、怀安等乡镇为主的红小豆无公害生产基地2万亩,带动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左右。到2010年,全县小杂粮总产量达到16890吨,实现总产值3360万元,总收入3690万元。
    杏果产业,在抓好苹果、杏等鲜果生产的同时,着力发展花椒、核桃、枣等干果类果品。每年新建果园1.65万亩,分区域建成以中南部乡镇为主的优质枣园基地,以王咀子、上里塬为主的核桃、花椒生产基地,以悦乐、五蛟、柔远、城壕等乡镇为主的酸苹果基地。到2010年,全县果园累计达到21.5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600吨,果品总产值达到6400万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220元。
    洋芋产业,要着力引进推广菜用型和淀粉型两个新品种,在悦乐、城壕、五蛟、柔远等乡镇建立无毒薯示范推广区1万亩,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中心示范基地2万亩。到2010年,全县每年种植洋芋6万亩,总产量稳定在7100吨以上,实现总产值5520万元,总收入5850万元。
    黄花菜产业,以马莲黄花菜等优质品种栽培为主,每年新栽黄花菜0.5万亩,建成以王咀子、上里塬等中南部乡镇为主的黄花菜基地2万亩。到2010年全县黄花菜累计留存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达到580吨,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开发的关系,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重点建成以中南部为主的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和以二将川为主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提高复种指数,抓好小秋生产,努力确保全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8万吨。
    ——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在利用现有小型水库、骨干水坝放养鱼苗发展水产养殖的基础上,开辟大凤川、豹子川两大水产养殖基地,年均建2处水产养殖基地,建2处水产专业养殖场。到2010年,全县养殖水面达到1000亩,年产鲜鱼100吨,总产值达到100万元以上。
    ——加快石油产业发展。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走“服务油田,共同开发,合作双赢”的开发路子,支持油田发展,在油田建厂办企业和建设开发税费征收上求突破。“十一五”期间,要千方百计建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石油化工企业1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化工企业2个,考察论证利用石油资源开发精细化工产业2—3个。
    ——培育中药材基地。充分发挥县内适宜人工种植中药材的优势,把中药材种植开发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大力开发种植适销对路的甘草、黄芪、黄芩、柴胡等名优药材,每乡每年建成1个示范点、100个示范户。到201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
    (三)突破工业弱小瓶颈,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要把大办工业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主旋律和主攻方向,全力以赴在工业发展上求突破。
    ——做大做强工业企业。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支撑,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扶持建办一批骨干工业企业。每年新建非公有制企业10户,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户,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户以上。到“十一五”末,使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20%以上,工业企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0%以上,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到4180万元,出口创汇60万美元以上。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加快农业发展,用现代化的思路谋划产业经营,用市场化的手段引领农民增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畜产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每年新建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户,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养殖龙头企业4户以上。到2010年,全县各类龙头企业达到30户,50
    %以上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
    ——大力发展民营工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利用外资,谋求发展。“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0个以上,落实到位资金5000万元以上,考察论证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1000万元以上的其他项目5个,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个,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5个。
    ——加大企业技改力度。要引导、支持骨干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组建2—3个企业集团,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发新产品,力争每年有1—2个产品进入国家、省、市新产品行列。
    ——大力创办工业园区。以悦乐综合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利用5—15年时间建成占地30公顷的工业园区。围绕县域资源优势,每年考察论证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3个,100万元以上农产品项目3个以上,建成1—2个项目入住园区。力争到2010年,入住工业园区项目达到5个以上,到2020年达到20个以上,使其初具规模,形成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四)开发革命历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围绕建立红色旅游大县目标,着力开发县内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及其他人文旅游资源,搞好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精品工程。
    ——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业。2006—2007年建成“刘巧儿”事迹陈列馆暨陇东妇女风采史陈列馆,完成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军民大生产基地、列宁小学旧址、阎洼子会议旧址等景点恢复工程和柔东、九南两条三级公路,凤东、范寨两条四级公路的铺油改建工程。2008—2010年建成大小凤川休闲度假村和李丕福故居建设工程,2011—2015年完成大顺城修复工程,挖掘开发秦直道、秦长城等历史遗迹。争取在未来5到10年内,把华池融入延安旅游黄金线,使旅游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培育特色民俗文化产业。以建设陇上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基地为目标,大力开发以香包、刺绣、剪纸为重点的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和以军鞋、纺车、人物头像、手工艺品以及双塔、佛像为主的旅游产品,不断拓展市场销路,打造名优品牌。每年发展香包刺绣、剪纸生产大户300户,生产、销售刺绣、剪纸产品10万件以上。搜集民间民歌、民谣、名人事迹,整理出版《华池民歌集》、《红色旅游剪纸》、《华池红色通讯》等宣传华池民俗文化的书籍,打造特色文化精神产品。
    (五)加快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手段,全力构筑以新堡至铁角城、悦乐至东华池两条公路为轴线,县城、悦乐、元城、南梁4点为辐射,县城、7个重点小城镇和其他小城镇三个层次为支撑的“两条轴线、四点辐射、三个层次”的城镇建设体系。县城建设,以“改造旧城、扩大新区、强化管理、提高品位”为重点,按照“五化”工程标准,拓宽改造东关街、华吴路,实施滨河路、商贸文化步行街、范公祠等市政工程,改变旧城面貌。同时,扩大县城新区,建成张湾第二住宅小区,扩展双塔森林公园游乐场所,实施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县城泥石流治理、水源保护等工程,全面提升县城品位,树立文明形象。小城镇建设,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吸纳企业、聚集人口”为重点,抓好悦乐、元城、五蛟、南梁等重点小城镇建设,每年建设投资规模达到2000万元以上,其它小城镇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00万元以上。悦乐镇要借鉴外地市场化融资的成功经验,加强规划管理,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通过五年建设,成为总产值上亿元、人口上万人的重点小城镇。其他乡镇要突出抓好以供水、排水、道路等骨干项目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绿、亮、硬、美、净“五化”工程建设,各建成一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工程,集聚人口,带动全县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六)实施小康家园“145”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分散居住的生活方式“两项变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村小康家园“145”工程作为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模式大力推广,每乡每年建成一个小康示范小区,每个小区示范农户达到20户以上,全县每年新增示范户300户以上。小康住宅建设,要严格执行《庆阳市小康农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和《庆阳市小康农宅建设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大力改变当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无规划放任自建的状况,突出川塬区庄园改造型、山区分散农户土窑加固型、住宅小区砖混结构住房型和城镇郊区小康住宅型四种建设模式,按照户均住宅面积100—150平方米的标准,加大建设力度,力争到2010年,全县85%以上的农户实现住宅小康化。四个“围庄”工程建设,按照户均“20亩围庄田,20亩围庄草,1000株经济林,5口围庄窖或1眼小电井”的标准,大力推进围庄整地、围庄种草、围庄栽树、围庄打窖“四个围庄”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县95%以上的农户实现四项工程整体达标。五个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造一个农民安居乐业、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配套实施生态能源、设施种养、道路农电、广电通信和文明小区五个项目。到“十一五”末,户均建成沼气池1座、塑料大棚1座,舍饲棚圈1座,农电入户率达到100%,川塬区电话入户率达到80%以上,户户通广播电视,文明小区无超生违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成人识字率达到95%以上。
    (七)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进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以乡镇农技校、县职专为阵地,将农业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每年完成农民技术培训3.5万人(次),到2010年,农民技术员比例达到青年农民总数的60%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的达到70%以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努力搭建科技平台,着力引导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发,每年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3个,推广农作物良种5个,改良牛4000头、羊只6万只,到“十一五”末,全县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0%,牛、羊良种率分别达到80%和95%。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投资办学,实施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两基”攻坚、农村初中建设等项目,加快绿色学校建设步伐,2007年消除现存的B、C级危房,2010年普通小学全部通过“县级绿色学校”达标验收,30%的中小学通过“市级绿色学校”验收。到“十一五”末,全县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
    ——加快卫生基础建设。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建成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中医院综合门诊楼、妇幼保健站业务楼、卫生监督所业务楼,对山庄、元城等14个基层卫生院进行扩建改造,全面实现卫生等级达标。到2010年,全县各类公立医疗机构达到30个,乡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病床数达到450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1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床位数分别达到2.97人和3.3张,全县人均寿命达到70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5‰以内和100/十万以下。
    ——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水平。积极创建和巩固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县成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形成“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促使全县计划生育整体水平上台阶。到2010年,全县人口控制在14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计划生育率达到85%以上。
    ——加快文化建设步伐。要坚持特色文化与社会文化协调统筹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方面,建成教材图书储运中心、民间工艺开发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和柔远、王咀子、白马、乔川、紫坊、林镇6乡镇文化站,并达到省二类乡镇文化站标准。在特色文化方面,建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范公祠和庆阳民间民俗文化陈列馆,完成洞洞沟遗址考古发掘及脚扎川万佛塔、东华池砖塔维修保护任务。
    ——健全“三农”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建立健全市场、技术、信息和政策四大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建设,2006年在县城规划区内新建5亩以上瓜果蔬菜市场1处,在县城各大商店设立农副产品专卖区,开展农产品批发业务。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林业、农牧、科技等相关部门要有重点地建立新产品培育试验基地。到2010年,全县各类科研及技术推广机构达到35个,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50人,乡(镇)村科技服务机构达到103个,科技服务人员达到280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乡、村农民科技信息局域网,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购销信息及农副产品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农民的经营行为与市场接轨。政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取消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税、牧业税和农林特产税,落实粮食直补、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政策。加大县、乡财政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四荒地”资源,财政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开发,实行挂牌重点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资监管体系,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宣传质量水平,抓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大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力度,扩大农村广播、广电宽带网和电视覆盖面,力争到2010年建成华池人民广播电台和县广播电视制作中心,完成“村村通”和县城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任务,乡镇区闭路电视覆盖面达到100%。
    ——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围绕我县畜产、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和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每年新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专业协会10个、中介组织10个。到2010年,力争发展各种协会100个,发展各类会员2000人以上、专业大户5000户,建成专业场站30处,每个乡镇拥有1处专业批发市场。
    ——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政法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华池的保障措施,加大投入,规范建设,改善装备,规范管理。“十一五”期间,完成检察院业务楼、华池县看守所、行政拘留所及县法院、悦乐、五蛟、元城、林镇法庭网络建设,每年改建乡镇派出所2-3个,新建乡镇司法所2-3个。
    ——加强档案基础设施、信息化和档案资源建设,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四、发展措施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总体要求,把项目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提速发展的总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抢抓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历史机遇,以争分夺秒的时间观念、抢先一步的机遇意识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高度重视项目争取工作,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的投资计划,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石油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和农业产业化等为重点,围绕消除“瓶颈”制约,大上基础建设项目;围绕开发特色产业,大上城乡居民增收项目;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上财政增收项目;围绕促进全面发展,大上社会事业项目。全面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强化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推动工业、农业及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增加财政和农民收入
    牢固树立围绕财政抓经济,围绕财源抓经济的思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多方面增加财政收入。大力培植财源,主攻农业创税财源,培育工业骨干财源,抓好新型后续财源,培育新的财政增长点。强化零散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加大税收清欠力度,确保各项税收应收尽收。尤其是对涉油企业税收的征管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堵塞漏洞,确保增收。认真落实国家制定出台的“三奖一补”政策,在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削减历年赤字等方面求得突破,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财政对我县财政进行奖励和补助。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坚持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十一五”末,全县实现整体脱贫。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搭建劳务输转平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每年新增输转人员培训率和有组织输转比例均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坚持所有制的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多层次性,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特别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取消对农民工的乱收费,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
    (三)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实施好“阳光工程”、科技特派员“帮带工程”,大力开展科普培训、科技下乡等活动,切实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重学习、重科技的浓厚氛围。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再教育,新办农民夜校,邀请科技能人、农民企业家进村串户讲学,手把手地传授致富技能。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农民购买电脑,上宽带网,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掌握科技知识。
    (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畜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农产品等质量标准和服务体系,推动畜产业和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经营。加快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认证和商标注册,争取每年有5个左右的畜产或农产品获得省级和国家绿色产品认证。加强自然灾害、信息服务与指导、社会保障等体系建设,制定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预防方案和保障应急方案,切实巩固科技创新成果,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快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高效利用步伐,每年要组织一批农业专家、学者来我县调研指导,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攻关专家,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各乡镇每年要建立2—3处新品种示范推广田和1—2处新技术试验田,引导农民群众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实现全县农业由注重增加产量向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由注重研究向研究、应用、推广和普及并重的方式转变。
    (五)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坚持以人为本,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之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建立健全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要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补偿费,加快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要全面落实国家扶持政策,抓好退耕还林、粮食直补、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使农民群众真正分享到国家的帮助和救济。要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
    (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要加强石油污染监管力度,逐步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建立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经协、环保、国土、水务等部门要加强与油田单位的衔接,监管好、治理好、保护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耕地和水资源,特别要加大对桥河齐庄子、张岔和柔远镇张川、刘沟四处县城人饮水源源头的治理和保护力度,严防产生新的污染。
    要强化对“三废”污染的监测管理,以重点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城镇规划区、重点旅游生态区为重点,加大对危害水源、土壤、大气的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力度。要加强城镇防污治污工程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2—3处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及回收利用率。要加快清洁工程建设步伐,引导农村积极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肥料、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可降解地膜,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绿色产品,强化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七)加快开放开发步伐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政策规定,坚持标本兼治,积极营造开明优惠的政策环境。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办好一年一度的香包节,参加好各地各种招商会、贸易促进洽谈会,努力把节会办成促进经济交流、推动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开发的平台和载体,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省内外客商来我县投资兴业。要建好一批外贸出口创汇基地,将我县白瓜籽、小杂粮、黄花菜、黄酒、香包、金钱肉等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创出品牌,占领外汇市场。
    (八)转变政府职能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全县各级政府都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完成“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增强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全局意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力以赴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要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和服务态度,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相协调的要求,努力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要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务建设,全面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延时追究制,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诚信政府。
    要大力弘扬老区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
    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实行简政放权,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权责统一的要求,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创新流程,限时办结。进一步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策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引导和约束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各自的行政执法权限文明执法,保证依法行政。要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推进依法治县步伐。要坚持廉洁执政,从严治政,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都要廉洁自律,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确保“十一五”规划既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