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研究制定好此期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全县上下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高举发展和改革的旗帜,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结构调整、工业突破、基础先行、开放开发、科技兴县六大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基础设施增强的目标。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顺利完成了各项主要指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增强。“十五”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5亿元,比“九五”末3.757亿元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8%;农业增加值达到3.1亿元,比“九五”末1.86亿元增长66.67%;粮食总产量达到10180万公斤,比“九五”末8356.36万公斤增加了21.8%;油料产量达到1880万公斤,比“九五”末1400万公斤增长了34.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02万元,比“九五”末2558万元增长28.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16元,比“九五”末的1048元增加36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256元,比“九五”末增加了1629.6元。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交通、农田水利、农电、城镇、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全县的基础条件得到很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交通建设:建成环江大桥、张滩滩桥等大小桥梁22座,甜桐路甜南段、范吴公路等9条四级砂砾路254.1公里,大洪、耿四、杨陶、二虎等4条油路93公里,乡村公路125条1642.5公里。目前,全县有国道、县、乡公路14条738.69公里,其中,国道1条132公里,县道5条359.29公里,乡道8条247.39公里,等级公路530.8公里,乡村道路208条25101公里,其中农二级标准乡村道路920公里,乡村道路平均密度达到0.272公里/平方公里。
    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25.55km2,治理程度达到17.6%。其中:兴修基本农田68210hm2,人工造林61145hm2,人工种草30683hm2,生态修复封禁治理2567hm2,修筑治沟骨干坝64座,淤地坝101座,建成各类提蓄工程7182处,蓄水窖42500眼,砼蓄水池59座,泵站扬水工程3处,电力提灌站20座。建护岸工程及河堤治理工程4处。
    农电建设:新建35千伏输电线路92公里,改造35千伏线路29.6公里,改造35千伏变电站9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3座,新建10千伏线路740公里,0.4千伏线路609公里,配变516台,改造10千伏线路320公里,0.4千伏线路808公里,改造高耗配变270台。电网覆盖面扩大,供电质量明显提高。目前,通电乡(镇)20个、村216个、村民小组1160个,分别占100%、85.7%和77.33%;通电农户4.9万户,入户率达到69%。
    城镇建设:全县开工建设办公楼、住宅楼等工程建设项目73项,总投资1.14亿元,现已完成投资8089万元,新增建筑面积11.76万m2。其中,18个乡镇办公楼投资1034.4万元,建筑面积17124m2,彻底改善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投资711.32万元完成县城主街道铺油罩面及人行道彩砖硬化工程、排洪排污、安装路灯等工程共172项;投资300万元完成环洲商场改建工程,总建筑面积2500m2;投资80.84万元完成县城西山、中心广场、街道绿化工程。曲子、虎洞、八珠、演武等乡镇拓宽改造街道,新建各类市场30个,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新建商业门店2.3万平方米。曲子镇供水工程完成投资260万元,建成500m3蓄水池一座和上水配套工程。县城供水扩建工程总投资816万元,完成投资500万元。环洲商贸城、农贸批发市场、三星级宾馆等一批大项目,现已完成设计及前期工作,正在开工建设。
    通讯建设:建成了邮政办公营业楼,开通了20个乡镇的程控电话和八珠、毛井等7乡镇移动电话。建成小灵通中转站81个,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达到14000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1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立足当地优势,集中精力发展草畜、杂粮、马铃薯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一乡一品、全县三业”的产业格局。草畜产业,新种多年生牧草91.28万亩,累计留存面积达到110万亩,较“九五”末55.77万亩增长97.24%,年均递增14.55%;新建养畜暖棚3367处,累计达到3540处,较“九五”末173处增长20.46倍;“十五”末规模养殖户达到1.26万户,较“九五”末1.1万户增长14.55%,年均递增2.75%;肉类总产量达到1.2万吨,较“九五”末0.9万吨增长33.3%,年均递增5.92%。杂粮产业,以荞麦、豌豆、糜谷为主的小杂粮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2005年总产达到5.1万吨,比“九五”末3.5万吨增长45.71%,年均递增7.82%。马铃薯产业,年种植面积40万亩,比“九五”末25万亩增长60%,年均递增9.86%,2005年总产达到43万吨,比“九五”末17.5万吨增长145.71%,年均递增19.7%。区域优势产业也有较大发展。种植葵花3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较“九五”末增加面积15万亩,产量增长114.29%。油豆面积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2.28万吨。栽植杏树、花椒、核桃、苹果等各类经济林7.22万亩,年均新增1.44万亩,累计留存面积达到8.5万亩。种植中药材10.13万亩,留存4.5万亩,较“九五”末0.8万亩增长5.6倍。2005年,种植瓜菜4万亩,比“九五”末4.5万亩减少11.1%,产量达到3.85万吨,比“九五”末3.15万吨增长22.2%。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围绕资源优势,着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目前,工业企业已发展到70户,企业员工4000人,有固定资产20541万元,流动资金3081.15万元,可创造加工各类产品90多种,目前有地毯、畜肉、刺绣、皮影、亚麻油、黄花菜、甘草等7个品种打入国际市场。“十五”末完成工业增加值7445万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产品销售收入19628万元;上缴税金990.48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5%;实现利润1543万元。与“九五”末相比,工业企业增加了34户,增长了近1倍;企业员工增加了2800人,增长70%;固定资产增加了12541万元,增长1.56倍;流动资金增加了2081.15万元,增长2倍;增加各类产品30多种,增长50%;工业增加值增加3197万元,增长94%,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4.2%,增加了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增加了475.48万元,增长92%,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增加了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加了1173万元,增长3倍。可以说,工业正在快速成长,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随着“科技兴县”战略深入实施,五年来,组织实施省、市、县列科技攻关、星火计划、试验、示范等项目78项,投入科技经费530万元,取得科技成果62项,获市级以上奖励5项(次)。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8%。一期“义教”、中小学危房改造等教育项目顺利实施,县级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共新建、改建、维修校舍10.2万m2,中小学危房率下降到17.2%,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观。“十五”末,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青壮年非文盲率分别达到98.5%、92.19%和94.4%。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衔接、结构完善的初级中等教育体系。狠抓了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县城有线电视入网改造基本完成,乡镇“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医院门诊楼、疾控中心实验楼、虎洞乡中心卫生院门诊、演武乡卫生院门诊等项目先后竣工。完成了县医院传染病区建设,改善了医疗卫生工作条件。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狠抓各项节育措施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稳定在7‰以内,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加强,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十五”末,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445人、3940人、7900人和500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征缴力度加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做到了“两个确保”。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范围和数量不断增大。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9577人。积极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多渠道开辟就业门路,新增就业岗位2511个,安排就业人员26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五”计划的执行,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全县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立地条件差,农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区域优势产业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销售不畅,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二是项目建设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弱,项目建设管理不善,进展缓慢的问题较为突出,各级干部抓项目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公路、电力、城镇、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大,投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单一。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养老、失业、医疗三大基础保障只局限于国家机关和城镇国有企业职工,非国有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保率低,农村养老、医疗和贫困人口救济基本没有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压力大,扶贫济困任务仍很艰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及城镇贫困等现象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仍很突出。五是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小,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六是财源建设项目少,财政十分困难,财政赤字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七是人口文化素质不高,计划生育目前还没有达到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处在较为落后状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研究分析,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建设”一起抓,脱贫致富奔小康整体推进,发挥绿色农产品、矿产资源和特色文化“绿黑文”三大优势,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大进程,实现财政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增收、基础设施增强三大目标,努力把环县建成庆阳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县,煤炭资源开发大县和特色文化大县,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提速、科学发展。
    2、奋斗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追二赶三跨越四突破。“一追”就是综合经济实力追上全省平均水平,全力缩小发展差距;“二赶”就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赶上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赶上全市平均水平。“三跨越”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跨越(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砾路、户户有电用、人人有水吃);城镇建设要有新跨越(环江新区全面建成、旧城功能更加完善、乡镇小城镇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要有新跨越(绿化覆盖率再提高2至3个百分点,达到8%以上,封山禁牧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四突破”就是小康建设要有新突破(全面消除贫困,小康程度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每年开工建设50万元以上的项目保持在150个左右,固定资产年增幅稳定在20%以上);工业创办要有新突破(工业产值占到
    GDP的50%以上,比“十五”末再提高20个百分点);,社会事业要有新突破(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3、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10年达到12.16亿元,2020年达到26.27亿元,后十年年均增长8%。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010年达到3.96亿元,2020年达到6.57亿元,后十年年均增长5.2%。
    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010年达到3596万元,2020年达到7207万元,后十年年均增长7.2%。
    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12%,2010年达到33396万元,2020年达到86620万元,后十年年均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11.06亿元,2020年达到28.69亿元,后十年年均增长10%。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2010年达到5564万元,2020年达到14432万元,后十年年均增长1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010年达到7372元,2020年达到12008元,后十年年均增长5%。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2%,2010年达到1915元,2020年达到2970元,后十年年均增长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46261万元,2020年达到119989万元,后十年年均增长10%。
    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5.45万人以内。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以全面提速、科学发展为主题,狠抓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项目突破战略
    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有项目、有投入、有建设才有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项目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形成
    全员抓项目,全社会办项目的格局,以项目的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全力实施好甜木路、杨三路和环固路三条干道油路工程;扬黄二期工程;无电村通电工程;环江新区建设工程;退牧还草和封山禁牧工程;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环江工业园区、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和甜水工业园区建设工程;煤炭资源开发工程;“两基”攻坚工程;乡镇卫生院整体推进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工程。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工作责任制,把一些重点项目和大项目靠实到县级领导和部门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制和工作问效制,确保全县每年开工建设50万元以上的项目稳定在150个以上,投资增幅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为目的,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禁牧还草、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
    发展目标: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9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2386万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2515万公斤;特色农业总产值达到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5元。通过五年努力,使全县农村整体基本实现小康。
    主要措施:抓好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开发、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四大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1、粮食生产
    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12386万公斤。粮食生产必须以实现耕地梯田化和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为基础,积极改善生产条件,依靠科技,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提高种子的统供、精选、包衣水平,确保实现良种化;不断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加强深耕松土,蓄水保墒、科学配肥、秸杆还田、间作套种等旱作农业综合生产技术措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依托川水地和有灌溉条件的川台条田,培育吨粮田、高额丰产田、大秋千斤亩示范田;坚持多道设防,抗灾保粮,实现粮食集约化生产。把农税减免
    、粮食直补、税费改革、农机具购置补贴、兑现农民工报酬等政策与依法治农,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特色产业开发
    充分体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做大做强草畜、杂粮、马铃薯、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油豆、葵花、黄花、中药材、果杏、瓜菜六大区域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对特色产业开发建设的投入。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培育和大力扶持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市场建设,做好农产品流通。建立县、乡两级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市场信息预测预报,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特色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经过五年努力使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实现农业总产值7.9亿元。
    ——草畜产业:围绕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畜、农民户户受益的目标,广种牧草、稳定畜群、改良品种、扩大舍饲养殖规模。年种植多年生牧草15万亩,“十一五”末累计留存面积120万亩,年销售商品草10万吨。年羊饲养量稳定在65万只,出栏26万只,大家畜饲养量17.67万头,出栏3.21万头,肉类产量达到1.69万吨。依托绿鑫草畜产业开发公司和永丰养殖场,抓好商品草规模种植示范基地和羊畜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群众进行舍饲圈养,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十一五”末,羊畜暖棚累计达到5000处,新增规模养殖户500户。
    ——杂粮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布局,改良品种,科学种植,加快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认证工作,争创名优品牌。按照北部荞麦、糜谷,西北豌豆、燕麦,中南黄豆、谷子的布局,扩大绿色无公害小杂粮示范种植基地,引进、扩繁、改良和推广优质品种,引导群众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提升产业效益。“十一五”期间,杂粮面积稳定在70万亩,总产6.65万吨。
    ——马铃薯产业:稳定种植面积,发展专用薯种,提高商品率。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2010年总产46万吨。依托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加快全县脱毒种薯繁育步伐,抓好马铃薯主产区甜水、山城等乡镇贮存库(窖)建设,使马铃薯产后贮存量占总产量的30%以上。
    ——油豆产业:普及良种,提高单产,改良品质,稳步发展。北部抓好胡麻、葵花生产,中南部抓好黄豆、油菜生产,2010年油料产量达到2515万公斤。
    ——葵花产业: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1.8万吨。
    ——黄花产业:以县南11乡镇为重点,年栽植黄花2万亩,2010年累计面积10万亩,总产0.44万吨。
    ——中药材产业:年栽植以甘草、麻黄为主的中药材2万亩,2010年药材面积10万亩,总产2.3万吨。
    ——果杏产业:年栽植以鲜果、干果为主的经济林1.5万亩,2010年果杏面积15万亩,总产2.2万吨。
    ——瓜菜产业:以发展高效设施、保护地生产为主,年种植面积4万亩,2010年总产4.3万吨。
    3、扶贫开发
    加大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力度,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211”结对帮扶、科技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整合资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多层次开发,全方位推进。使全县20个贫困乡、124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6.45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收入在625—865元之间的13.02万低收入人口减少到4.46万人。抓好32个小康示范村和20个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推动全县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4、生态环境治理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治理与开发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坚持三保(保护农田,保护森林植被、保护水资源),实施三治(治荒、治沙、治旱),促进三变(山川变绿、河流变清、全县变富),使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的路子。
    ——林业建设:按照
    “六位一体”布局,即天保工程区、村宅农区、宜林山区、荒漠沙区、水系路区、城镇社区同时治理,以项目为依托,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建设,实施防沙治沙、村镇绿化、义务植树等活动,在总体布局的框架下,抓好北部沙区、南部水土流失严重区、城镇乡村驻地面山、环江河道两岸、国营林场及乡村林缘区的治理工作,到2010年完成造林面积224.8万亩,年均45万亩。完成封山育林23.6万亩,义务植树4000万株,四旁植树1850万株。造林累计面积39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以上。
    ——流域治理:以小流域治理为单位,沟、坡、塬、峁、梁整体启动,山、水、田、林、路一步到位,林、草、粮、经协调发展,点、片、带、网组合配套,逐步由单向治理向综合治理推进。抓好世行三期、泾河项目、蒲河二期和淤地坝等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新修梯田30万亩,栽植杏树、杨柳、刺槐、沙棘、柠条水保林30万亩,新增封禁治理面积5万亩,完成水窖2500眼,涝池1500座,谷坊3750座,建成4条坝系,60座治沟骨干坝,90座中小型淤地坝。
    (三)积极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以矿资源、三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优势产业为基础,按照“农业稳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的总体经济发展思路,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科技含量,实行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把工业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1、发展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2010年达到15270万元。
    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2010年达到33396万元。
    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年均递增17.5%,2010年达到3136万元。
    2、工作措施
    ——突出特色优势,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一是扶强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和基地建设,集中县域内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经济资源,抓好三大主导产业和六大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出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立县产业。扶持绿鑫草业公司、弘康中药材公司、金地宝淀粉公司、飞龙工贸公司、鑫泰杂粮公司、金鹏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真正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打造高附加值的精深优质产品。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与优势企业横向联合,加快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升农副产品加工的能力和档次,打造拳头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千方百计新上煤炭资源开发、金属镁冶炼、白云岩开采、麻磺碱提炼等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推动工业化水平进程。
    ——高起点建设园区,打造工业发展平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当超前、分期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抓好甜水、曲子、县城西滩3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暖、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的“七通”工程,形成加快企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吸引各类企业入驻。依靠当地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求把园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摇篮。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生物化工、矿产冶炼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产业。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打破工业发展“瓶颈”制约。一是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层次、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各界客商前来投资兴办企业。二是广泛吸纳民间闲散资金,投资兴办私营或股份合作企业。三是积极探索和尝试能使企业和银行“双赢”的新型金融品种,调动银行扶持企业的积极性。四是争取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五是多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新办工业项目。
    ——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一要培育出口创汇企业,抓好中药材、肉食品、地毯、紫花苜蓿、皮影等产品的出口创汇工作。二要利用新闻媒体、省内外大型经贸活动及信息网络等多种窗口,宣传县域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吸引国内外客商前来洽谈订货,
    使畜肉、果品、中药材、小杂粮、皮影、地毯等产品都能打入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善服务,形成经济发展合力。树立依靠工业推进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的观念,以强烈的工业意识、高度的责任意识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多服务,少干预,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
    1、交通建设
    以所有乡镇和50%的行政村通油路、村村通砂路为目标,实现县到乡通四级以上公路,乡到村通农二级公路。安排好矿产资源路、旅游路、种植养殖路、重点出口路的铺油罩面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力抓好甜木路改建工程,2007年底竣工交付使用。新建通乡油路12条284.55公里、砂砾路9条269.1公里;通村油路92条1574.9公里、、砂砾路114条1922.3公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交通不便的落后面貌。
    2、水利建设
    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河道治理、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完成农村安全饮水集中供水工程25处,建成100m2砼集流场配套30m3水泥窖18386处,解决12.2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争取并实施好扬黄二期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完成乔儿沟、唐台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曲子合道川灌区干渠改造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完成木钵东丰灌区、环城城西川灌区干渠改造3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加快环江河道治理工程,确保两岸耕地不受侵害;建成芦家湾宋掌、车道杨掌、樊家川郝集、城西川、陶洼子等15处电力提灌站,增加灌溉面积5250亩。
    3、电力建设
    争取国家投资,完成36个无电村和411个无电村民小组的通电任务。新建10千伏线路887.8公里,配变272台,新建0.4千伏及以下线路1872.7公里,确保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
    4、城镇建设
    一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以县城为龙头,以环江新区和国道沿线为轴线,分层推进,辐射带动,城镇化率每年提高3-5个百分点。同时要完成垃圾填埋处理场、污水处理、供水扩建改造工程,做好城区的美化  、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等配套工程。二是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完成老城道路重新铺油罩面、排洪排污、东台路铺油罩面、县城南北两头拓宽改造、城区绿化、环卫设施建设等工程,增加内涵,完善功能,提高效益,创造方便、整洁、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三是全力抓好县城东西二山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工程,加大山洪泥流灾害防治力度,建成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旅游景点。四是因地制宜地抓好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探索运用市场运作办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路子,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企业、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二、三产业的投资、开发经营,改善小城镇基础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小城镇人口聚集,带动经济发展。五要是抓好村镇建设,提高村庄、集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繁荣农村经济文化生活,着力创建文明、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信息建设
    按照高起点、新技术、高速度和大容量的原则,建设覆盖全县的宽带骨干网络,实施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抓好骨干扩容、县级综合信息平台、电子政务、网络社区等工程建设,新建联通大楼,建立现代信息网络体系。
    (五)切实做好财政、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
    1、财税工作
    树立围绕财政抓经济的思想,把增加经济总量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加财政收入为根本,做好开源节流和增收节支工作,逐步缓解财政困难的被动局面。加强财源建设,发挥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和财源建设贴息资金的作用,实施一批财源建设扶持项目,形成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良性机制。依法治税,加大税收征管和稽查力度,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税种的监控和征管,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均衡足额入库。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实行跟踪问效。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管好用好国债资金。财政收入在政策性减收增支的情况下,增幅要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确保工资发放和重点支出,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2、国土资源
    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布局用地结构,保护好基本农田,保障重点建设用地,节流与开源并重,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基本稳定。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使土地沙化、退化、荒漠化及水土流失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逐步做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完善土地市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增加土地储备和流转收益,为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积蓄后劲。加快矿产资源及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区内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可供性,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矿产资源保障。2010年,耕地面积控制在290.9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整理面积分别达到241.86万亩和5万亩,为城镇基础设施及非农建设提供用地1.24万亩;新增耕地1.32万亩。
    3、环境保护
    以人为本,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采取各种节源节能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好县城污水处理、油区集中供水、县城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等环保工程,开展绿色单位创建活动。2010年,重点地区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抢抓国家政策向社会事业倾斜的机遇,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技事业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科技示范园区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基地,科技服务网络为纽带,全力构建四大科技发展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一批事关社会发展大局的科技项目。“十一五”末,使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全市行列,有2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
    2、教育事业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形成适合县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格局,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一要
    “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狠抓基础教育。每乡镇要办好1所中心小学,每村办好1所完全小学,小学入学率达到99%;乡镇初中全部实现“两基”达标,入学率达到99%。高中年招生3500人,条件较好的乡镇发展高中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含职中)师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和65%。二要加强职业教育,积极推行素质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2010年,县职中要进入国家重点职校行列,
    90%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70%的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达到市级一类标准。年均培训农民技术员3万人(次),农村致富骨干2600人(次),扫除文盲2000人,非文盲率达到98%。三要加大教师进修培训力度。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大专师范院校进修学习,年进修人数达到教师总数的10%。加大对师范院校毕业的代课教师录用力度,积极聘用师范专业院校毕业生为代课教师,通过进修、录用、选聘等办法,彻底淘汰不合格的中小学代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四要改善办学条件。抓好两基攻坚、高中扩招、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信息网络建设。改造125所学校危房45000m2,完成17所中学、228所小学、254所村学的多媒体、计算机教育、地面卫星等远程教育。完成15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扩建254所村学、2所完全中学校舍,配齐29所中学实验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3、文化事业
    成功申报道情皮影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特色文化大县,发展以皮影、香包、刺绣、剪纸为主的特色文化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图书、文化、皮影博览中心”、剧团多功能排练厅及县剧院。加快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新建15个乡镇文化站,使20个文化站全部达标。完成东老爷山古建筑、宋塔公园、老城维修、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河连湾二期等工程建设和以道情皮影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成立10个文化产业公司,做大做强皮影产业。
    4、卫生事业
    完善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成县急救中心、县一院、卫生监督所、妇幼站、中医院等5个业务楼和20个乡镇卫生院改建扩建、250个村卫生所的新建任务,购置设备、培训人员、持证上岗、服务群众。加大对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力度,通过培训聘用,将卫生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充实到基层卫生院(所)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保健队伍建设。加强地方病和传染病预防救治,使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100%,降低发病率,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权利,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
    5、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落实工作措施和领导责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和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2010年,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85%以上,农村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全县人口控制在35.45万人以内。
    6、劳动保障工作
    实施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结构,广开就业门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快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建成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均达到100%。工伤保险覆盖企业员工,生育保险逐步走向规范化。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解决好贫困地区、受灾群众和城市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十一五”期间累计劳务输出12.5万人(次),年均输出2.5万人(次),创收12500万元,人均增收35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7、广播、电视、体育事业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面服务群众,改善群众的视听条件,“十一五”末电视发射面覆盖全县,15个乡镇有线电视与县城联网,新建广播电视大楼,购置数字编播设备,完成曲子、木钵1200户网络升级改造,开通数字电视用户4000户。实现电视、电话“村村通”。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体育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动体育事业向社会化发展。
    (七)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巩固企业改革成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落实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推行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新型投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企业投资监督体系。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二要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反对封建迷信、提高公民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新闻舆论、国民教育、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保护和建设,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侵蚀。
    三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落实普法任务,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执法水平,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法律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预防为主,防打结合,严厉打击毒品犯罪,严防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扫除黄赌毒及拐卖妇女儿童等社会丑恶现象和违法犯罪行为,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