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哈尔滨 更新时间:2012-04-14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到2010年实现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目标,“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重点破解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努力开拓老工业基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大历史机遇,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工业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较好的完成到2005年老工业基地振兴阶段性战略目标。

  (一)超额完成工业经济宏观调控目标

  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90.9亿元,“十五”期间平均增长15.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22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28.7亿元。超额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总体规划确定平均增长14.5%的预期目标。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0.7亿元,“十五”期间平均增长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4,比2000年提高54.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2.3亿元,“十五” 期间平均增长56 %;实现税金89亿元,“十五” 期间平均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03.9亿元,比2000年增加520.4亿元,增长1.1倍。

  (二)国企改革稳步推进

  按照政资分开、开放改制、因企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全面启动,有效地推进企业改制与异地搬迁改造;职工并轨与破产退出市场;增资扩股与提高控制能力;整体转让与引进战略投资有机结合。2004年哈药和哈啤改制重组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标志,这两户改制企业分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并购案的第三和第五位。2005年哈量集团成功并购了德国凯狮公司;一工具与美国格里森成功实现重组;水泥厂、电表厂、松江铜业(集团)等企业也成功实现了战略重组。到2005年底,完成1012户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职工并轨任务,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取得明显进展。

  (三)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机械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四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进一步改善。

  机械制造业。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1.1亿元,“十五” 期间平均增长2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哈电站集团2003年在国内39台燃气轮机联合循环项目招标中,与美国GE公司合作中标20台。2004年7月第一台9FA 25万千瓦重型燃气轮机制造组装完成,为我国装备工业建设树立了一个里程碑。2005年初哈空调30、60万千瓦大型电站直接空冷系统国产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内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打破国外公司对我国市场的垄断;哈航集团2003年底与巴西合资生产的ERJ145型支线飞机首航成功;2005年6月与波音公司签订787飞机翼身整流罩转包合同,正式进入波音公司的供应商体系。2005年3月哈飞赛豹投产,与哈飞百利、哈飞路宝、哈飞赛马形成2.0L以下汽车产品系列,覆盖了主要的家庭用车市场, 汽车产能达到40万辆。2005年哈量集团成功并购了德国凯狮公司,实现了与国际机械制造业高端技术的对接。

  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6.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85.5亿元,增长31.3%,新产品产值率为26.2%。“十五” 期间有34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其中焊接自动化技术系统集成、冻干粉针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子功率模块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加快了我市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进程。

  食品工业。“十五” 期间,绿色食品、品牌产品、有竞争力产品明显增加,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58.6亿元,“ 十五” 期间平均增长25.4%。“十五” 期间重点推进了乳品资源整合,加快规模扩张和产品升级,初步形成以完达山、龙丹、雀巢知名品牌和大企业集团为核心的国内液体奶和高档乳粉生产加工基地,2005年乳业产品产量28.4万吨,2004年美国AB公司收购哈啤,品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005年啤酒产量达到130万吨;哈尔滨卷烟厂对海林、穆棱、绥化卷烟厂进行了资产重组,2005年卷烟产量达到80万箱。

  医药工业。 2005年全市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十五”期间平均增长18.1%。“十五” 期间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抗生素生产引进膜过滤、7ACA及系列产品项目,进一步提高哈药集团主导产品—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头孢)系列药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发挥品牌和产品优势,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在省内外收购组建13个标准化制药厂,壮大企业规模。民营药业发展较快,重点实施了葵花药业、圣泰药业、仁皇药业、成功药业、天宏药业等一批建设项目,到2005年底利民开发区集聚民营医药企业30多家,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北药园区。

  (四)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建设全面启动

  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提出在“六大基地”框架下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全面启动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规划建设工作,编制完成了规划建设实施意见, 制定出台了开发建设若干政策。2005年五大工业新区和物流系统建设全部启动。

  (五)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加

  “十五”期间,我市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00多亿元,“十五”期间平均增长21.5%。主要行业的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整个行业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2003年10月国家支持的老工业基地项目开始启动,我市46个已列入国家计划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国债项目涉及机械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和企业信息化项目。到2005年底已开工40个,累计完成投资42.8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45.8%。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自主创新水平低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小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低。工业结构表现出全而散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停留在原材料的初加工水平,工业增长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外延式扩张的阶段,增长的基础不够坚实。高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产业规模。二是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多数企业规模过小,生产和改造资金匮乏。由于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是在优势行业中,一些国有资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企业的困难还较突出,改制进展缓慢,难以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四是工业投入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致使一些制造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老化,导致部分企业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增长后劲不足。五是外向牵动战略进展缓慢。同全国吸纳制造业转移的热潮相比,哈市有助于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项目极少。

  我市工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既有国有经济的布局和战略性调整方面的问题,也有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问题;既有企业机制不活导致结构调整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有现行财政信贷制度不利于企业发展问题。这些问题需“十一五”期间认真研究解决。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五”期间,国家提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出台,已经形成了国家与地区相互呼应,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大调整、大发展的强烈氛围。特别是国务院讨论通过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有助于我市加快解决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扩大投资,增强发展的内部动力,有助于我市集聚域外资本、人才、技术,增强发展的外部动力。

  现阶段国内经济竞争正由企业、行业和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转向城市群与城市群、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继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振兴,国家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在国家的指导规划下,东北地区将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区域联合的发展态势。东北三省已在北京正式签署协议,联合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研究“哈长经济带”问题,四个城市的投资网已经建立并运行。我省已组织编制了“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结合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打造经济加快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我凭借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各个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内各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二)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步伐的加快,国际商品市场需求旺盛,致使能源和主要工业原料价格大幅上涨,通胀水平普遍提高,使我国企业面临着石油价格上升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可能在中长期给我国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成本结构带来新的变数,将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我市优势行业的汽车和医药行业在我国入世前后就与国内外同行业提前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激烈竞争,但始终没有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2006年7月1日,汽车关税将最终下降到25%,汽车零部件平均关税降到10%,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加剧,大型跨国企业的联合兼并已成为国际性潮流,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医药企业1700多家,世界前20名跨国制药公司都在中国办厂,有的还拥有自己的独资企业,数十家跨国制药企业都进入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了“扎堆效应”。我市的医药工业一直以生产仿制药为主,随着入世保护期临近结束,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我市医药行业开发能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将面临国际高端产品的巨大竞争压力。

  三、“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总体要求,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加大工业调整、改造和创新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四个基地,同时,对其他行业有选择地支持一批优势企业的重大项目,推动工业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哈字头”、“龙字头”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品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跟进发展的新格局,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遵循以下原则:

  ——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加快发展的中心环节,不断增强我市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改革推动,开放牵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全方位扩大开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科技先导,体制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培育若干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建设,推动企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发展实现整体优化。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工业经济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基本消除;机械制造业、绿色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石化工业集聚优势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到2010年主要预期指标:
  
  ——工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年均增长16.5%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5%。
  ——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0%以上。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培育20个全国性品牌产品
  ——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降低20%;

  四、“十一五”发展的重点
  
  (一)调整改造主要任务

  把深化国企改革为调整改造的核心,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和工业空间布局调整。

  1、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老工业基地改造先改制,用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方式推动调整改造的内在要求,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退出,劣势国有企业从市场退出。调整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实施产权多元化改制。

  推进优良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集中。加大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优化企业股本结构、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探索产权代表管理方式,完善国有资本运营预算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授权经营和外部监督。

  2、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努力保持和强化工业高速增长、比重攀升的产业结构优化趋势。加快发展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高技术产业、石化工业,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龙头,规模经济显著、竞争优势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工业资产向优势行业、企业和产品集聚,建设一批国内规模领先、主业突出、多元投资、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2户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2户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5户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10户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规划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00项,规划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

  3、工业空间布局调整

  统筹规划,整治工业创新空间,逐步形成具有经济规模和特色经济的产业群,实现产业集聚。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建设,形成江北工业新区、平房工业新区、香坊工业新区和太平空港经济区工业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实施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到2010年完成二环以内的重点工业企业搬迁、治理。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空间,双城、宾县、阿城、五常、尚志等县(市)利用区位优势,完善规模化工业集聚地域,承接市区及外埠、国外工业的转移。边远县份因地制宜,发展具有优势特色的立县工业。

  (二)发展和改造重点

  依托产业基础、科技能力、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全力打造机械制造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高技术产业四大基地和石化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优势行业和一批重点企业的重大项目。

  1、机械制造业基地

  发挥产业技术基础雄厚、部分行业国内领先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骨干企业、重点产品为龙头,发展机电成套设备、汽车、飞机、基础功能部件等重点产品,加快形成区域配套体系,提高产业集群化程度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机械、重型机械、专用机械等优势产品的研制开发。到2010年全市机械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22亿元,年均增长18%。

  ——电站成套设备

  以哈电站集团为核心,坚持“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推进核电建设,稳步发展天然气发电,加快新能源发电”的电力建设发展方向,突出主业,增强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竞争能力。在巩固“水、火、核、交直流”等主导产品优势的同时,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开发超超临界机组、大型燃气轮机、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等项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新产品,研制开发百万等级核电机组,自主开发MW级风电等新能源产品。采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举,拓宽新的经营领域和原领域并重,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战略,对内充分发挥哈电集团发电设备产品的优势,对外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保持传统电站市场优势,拓展新的电站市场,形成以电站工程为主体,其他工程项目协调发展格局。

  电站辅机及配套产品: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以优化和完善现有电站辅机产品巩固市场,开发和引进高科技产品(如超临界、核电辅机等)占有市场,增加辅机产品,扩大市场。重点发展电站空冷设备、大型电力变压器、电线电缆、大型钢结构部件等产品。

  ——汽车制造

  发展微型车、经济型轿车、轻型汽车,环保型城市公交车,重点在小排量汽车领域做大,在经济型轿车领域做强,逐渐过渡到中高档轿车领域,使车型系列化。在坚持自主研制和开发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形成以多车型、多系列的汽车工业体系。到2010年形成年产汽车70万辆,汽车发动机90万台生产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微型、经济型乘用车、中高级轿车。哈飞汽车集团形成微型车(民意、HF9、新微客)、经济型轿车(路宝、赛马)、中级轿车(HF3、HF5)、中高级轿车(梦幻)4个平台,同时形成与汽车配套4个发动机系列, 5个变速箱平台。“十一五”期末,汽车整车产销达到60万辆,发动机和变速箱80万套。

  轻型汽车。哈尔滨轻型车厂依托一汽集团的优势,重点开发经济型轻卡车,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发生产中高档轻卡与皮卡车,挺进发达地区与国际市场。2010年,形成轻型卡车和皮卡车8万辆生产能力。

  客车。加大黑龙江客车厂资产重组步伐,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客车生产企业合作,研制开发环保型城市公交车、低地板型公交车,积极开发新型豪华旅游客车,到2010年达到年产5000辆生产规模。

  专用车。哈建成集团重点发展液化气体运输车、液态食品运输车、厢式危险品运输车等专用汽车,到2010年形成年产5000辆专用车生产能力,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专用汽车科研、生产基地。

  汽车零部件:加快平房汽车零部件园区建设,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培育一批生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汽车零部件的专业配套企业,提高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条。依托哈飞实业、航天科技、志阳集团、万宇科技、哈轻塑胶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底盘、动力、制动、悬挂、节油增压、内饰件、汽车空调、电子仪表、灯具等零部件产品。

  ——飞机制造

  以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为核心,加大研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形成多机种、系列化的科研生产格局。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把哈尔滨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飞机制造基地。

  支线飞机。加快推进与巴西合作生产ERJ145型支线客机项目,逐步扩大零部件国产化率,合作研制ERJ160新型支线客机。

  多用途飞机。在现有国内通用飞机优秀机型Y12的基础上,重点发展Y12E和Y12F新机型,发展HF5、HF6、HF8、HF9型及各种改装改型机。

  系列直升飞机。重点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EC120 、Z9、Z10系列直升飞机,加快H425、H450、H455系列民用新机型和10吨直升机的开发研制。
水陆两栖多用途飞机。八达集团研制开发BD-205水陆两栖多用途飞机。

  ——焊接技术与设备

  以哈焊接研究所、四海集团、华葳集团为依托,加快重大焊接技术设备、优质新型焊接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建立特种焊接技术装备开发中心,以大型厚壁结构数字化、自动化焊接技术装备、大重型焊接结构的机器人焊接装备、大型复杂结构的内壁自动化堆焊技术装备、大型复杂结构的数字化自动化焊接设备及焊接生产线开发为重点,同时大力开发焊接技术为主导工艺的零部件和产品,开拓国内外产品和技术服务市场。到2010年形成集科研、加工、生产、咨询服务为一体,综合条件与实力在全国最强,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先进焊接技术与产业化中心。把哈尔滨建成集焊接工艺、技术、产品、培训和总承包等功能齐全的全国最大、国际著名的焊接城。

  ——基础功能部件

  重塑哈轴、哈量、一工等哈尔滨制造业知名品牌。注重数字化、柔性化、高精度的关键基础部件、功能部件的开发生产。加大新型电池、直线电机等高科技功能部件的研发力度,加快产业化进程。

  精密、高速、低噪音轴承。加快哈轴集团资产重组,发挥国家级轴承技术中心的研发优势,建设航空航天轴承、铁路轴承、精密轴承、静音轴承、汽车轴承、冶金矿山轴承六个生产基地和民用航空轴承生产维修中心。把哈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精密量仪。哈量集团以精密量仪、数控并联加工中心系列产品和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高新产品为重点,同时开发纳米测量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等高精度高分辨率测量技术,形成新一代测量仪器产品。通过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精密量仪、高档量刃具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精密、复杂刀具。哈第一工具有限公司通过内引外联、技术合作等方式,强化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精密、复杂刀具向市场需求的顶尖产品的方向发展,满足交通、能源、军工、冶金、航空等行业特别是汽车、重大装备、数控机床等国家重点企业的需求。

  新型电池。以光宇集团、巨容新能源、中强能源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智能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高能汽车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超级电容器、高导钠盐蓄电池等重点产品。
直线电机。加快精密加工机床用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数控加工中心用永磁同步伺服直线电机和直流有刷电机驱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发非黏着驱动大功率直线电机新技术、新产品,形成批量生产并使之进入OEM供应链。

  ——专用机械

  加强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环保机械、重型机械等优势产品的研制开发。加快星轮减速器、调速器、强自吸泵等一批高技术产品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农业机械:发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的设计优势,以哈尔滨东金沃尔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整合农业机械生产、设计资源,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重点生产125—280大马力拖拉机、插秧机、半喂入水稻收获机、耕整播种联合作业机、免耕精量播种机、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和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1GY系列全面耕耘机、1DF系列复式少耕整地机、牵引偏置圆盘耙、牵引双列对置圆盘耙、3WF系列喷杆式喷雾机等。

  系列全液压港口起重机械。发挥哈尔滨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优势,自主研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系列全液压港口起重机和集装箱吊运机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开发大型履带系列起重机,打造全国的大型港口用液压起重机生产基地。

  大型散料装卸机械。哈尔滨重型机器厂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现产权多元化。形成主导产品滚筒混匀式、大型门式、大型悬臂式、刮板式堆取料机规模生产能力,替代同类产品进口,建成国家散状物料装卸机械产品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锅炉。以红光锅炉集团、团结锅炉集团、松花江锅炉厂、知日特种锅炉公司、鑫瑞环保锅炉公司等企业为依托,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整体水平。重点开发垃圾焚烧锅炉、制循环热水锅炉、分层燃烧环保锅炉、燃气锅炉等大容量、节能环保锅炉。

  专栏1先进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

  ▲电站成套设备:大型燃气轮机技术改造、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改造、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引进技术国产化生产措施、MW级风力发电技术改造、发展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锅炉技术改造、发展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技术改造、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机技术改造、30万千瓦空冷电机生产和提高汽轮发电机生产能力技术改造、燃煤电站脱硫技术改造、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技术改造、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机技术改造、半速1000MW级核电站汽轮发电机试制技术改造、煤气化联合循环、小型燃气轮机组、小型水电组、电机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馈电线安全保护、煤矿安全节能工业自动化分布控制系统、600MW直接空冷系统及大型核电空调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空调设备国产化研制、电工铜型材技改、绝缘材料、电站除尘设备、大型电站阀门、电站辅机

  ▲汽车制造: HF5系列乘用车、轻型车移地改造、轻型车轻卡换型改造、专用车改造、客车改造、汽车齿轮改造、15万台DA2多气门电喷发动机、DA3多气门电喷发动机、DA4发动机及变速箱、CCH97X型电脑稳频汽车喇叭,10万套轿车内外塑料饰件、液压动力转向器和吸能管、10万套轿车内外塑料饰件、汽车电子仪表、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关键组件、汽车底盘、20万套发动机缸体、配套件压铸生产线、全铝汽车散热器、汽车增压中冷气技术改造、汽车空调总装生产线、电控机械式汽车自动变速器、电控电动式汽车自动变速器22哈尔滨飞翔汽车零部件公司、汽车压力、流量传感器

  ▲飞机制造: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国际合作联合研制、Y12F型飞机研制、Y15-2000型飞机研制、通用飞机科研基础能力建设、ERJ145支线飞机大部件国产化条件、轻型水陆两栖多用途飞机生产基地

  ▲焊接技术与设备SKJA型系列数控多功能工业机器人、SCK型高智能型物流仓储及立体停车设备、数控新型建筑材料制造生产线、SKZG系列数控柔性加工中心、大口径直缝焊、大型焊接结构安全检测与评定技术、超高压水射流设备、锅炉膜式壁数控焊接生产线

  ▲基础功能部件:航空航天轴承技术改造,现代铁路车辆轴承技术改造,轿车专用轴承技改项目、新型调心滚子轴承技改、数控刀具和拉削刀具技术改造,精密复杂超硬木工刀具系列产品、计算机控制齿轮测量系统、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技术改造、直线电机、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电池级双电层超级电容器

  ▲专用机械:火电配套辅机散料机械技术改造,全液压港口起重运输输设备,挖掘装载机,大型农机具。压港口起重运输设备项目、星轮减速器项目、强自吸泵系列生产基地项目、电力机车受电弓用浸金属碳滑板技改项目、气体罗茨流量计、LBQ-QF单螺杆泵抽油装置、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往复推伺分层供热垃圾焚烧锅炉、袋式尘器、电热膜热水锅炉及对流式电热膜辐射板、64MW垃圾焚烧锅炉、强制循环热水锅炉、正反向分层燃烧环保锅炉

  2、食品工业基地

  以绿色和特色为发展方向,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带动资源开发的食品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工业带动农业,大中小企业、上下游行业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构建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重点发展乳制品加工、粮食深加工、啤酒、卷烟、肉类制品、山特产品 ,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年均增长20%。把我市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乳制品加工

  扩大奶牛饲养规模,推进奶牛品种改良,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扩大乳制品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多质态、多品种新产品,培育乳制品知名品牌。依托完达山乳业、黑乳业集团、双城雀巢公司、尚志蒙牛乳业等大企业集团,加快乳品加工业规模扩张和产品升级,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乳制品。引进世界先进液体奶生产包装设备,提高液体奶产品的市场辐射力,建设全国最具规模的农作区乳品产业集群。

  ——粮食加工

  扩大粮食精深加工规模,增加产品品种,拓展和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大豆、玉米、大米精深加工,培育地域品牌,发展精细化、小包装加工,推动哈尔滨地域品牌大米进入超市,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引资办厂、订立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加强与主销区的合作。

  大豆加工。发挥地产非转基因绿色大豆的资源优势,以哈高科、三乐源生物、惠康食品、禹王植物蛋白、英霞实业等为依托,重点发展大豆蛋白系列、大豆医用保健产品系列等深加工产品。

  玉米加工。提高玉米深加工程度,以哈工大集团、华冠科技、哈酒精厂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开发生产重点开发生产变性淀粉、乙醇汽油、酒精、蛋白、山梨醇、氨基酸、木糖、聚乳酸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扩大玉米深加工产品在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燃料等领域的应用。

  大米加工。以北大荒米业、龙垦麦芽、绿风集团、金都米业、源泉粮油公司、亮珠粮油公司等绿色优质大米加工企业为依托,培育大米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生产膨化食品、米果、婴幼儿营食品、大米蛋白、精炼米糠油、肌醇、谷维素、维生素E等大米深加工系列产品。

  ——肉制品加工

  改良肉牛、生猪等肉用畜禽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完善从繁育、养殖、饲料、防疫、屠宰到肉制品加工的产业体系。推进肉猪、肉牛、肉鸡等深加工产业发展。支持正大、大众、北大荒肉业、义利实业、双汇集团等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的联营合作。支持重点养殖区建设大型肉牛、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发展皮、毛、骨、血等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项目,发展生物化工和生物制药行业。

  ——啤酒、饮料制造

  进一步提高哈啤、华润新三星等骨干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保持在东北地区的领先地位。以汇源、完达山乳业集团、制药六厂等企业为龙头,发挥豆、奶、浆果等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开发植物蛋白饮料、乳饮料、浆果饮料、发酵饮料、乳酸菌饮料、功能性饮料等天然、营养的饮料。同时,引导饮料包装由单一的玻璃瓶向聚酯瓶、易拉罐、纸塑复合包装等多品种包装发展。

  ——卷烟制品

  支持哈尔滨卷烟厂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卷烟质量、增加优质名牌品种,重点发展低焦油混合型卷烟,加快制丝线的提质改造。到 2010 年形成年产100万箱的生产能力,成为东北地区的优势卷烟加工企业。

  ——山特产品

  山产品和食用菌加工。发挥我市山林资源丰富和山产品市场知名度高的优势,发展山产品采集、种植和加工产业。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推广棚室化、工厂化栽培,重点发展黑木耳、白灵菇、巴西菇等优质菌类,采用压缩、干粉提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菌类精深加工。

  专栏2食品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乳制品加工:33万吨乳制品加工,20万吨液体奶加工,2万吨宜妙乳、乳珍、功能型液体奶

  ▲粮食加工:大豆活性蛋白肽、酶法水解大豆异黄酮、14万吨大豆生物奶、大豆食用纤维系列产品、大豆分离蛋白、86.5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20万吨玉米酒精及乙醇汽油生产线、2000吨木糖醇项目、玉米秆浆粕及木糖醇、玉米方便面、玉米罐头、玉米糊乳制品、30万吨绿色食品稻米、全营养发芽糙米系列产品、米糠油、麦芽、龙谷金米

  ▲肉制品加工:畜产品深加工、肉鸡养殖基地、百万绿色商品猪、动物鲜骨深加工项目、150万头生猪屠宰、肉牛加工、清真食品

  ▲啤酒、饮料制造: 10万吨精品酒、20万吨啤酒酿造生产线 “三梅” 葡萄酒、20万吨汇源饮料、果类系列饮品、3万吨咖啡啤酒、百事可乐、冰露水扩产

  ▲卷烟制品:哈卷烟厂异地搬迁改造、制丝线的提质改造

  ▲山特产品3万吨食用菌、山特产品深加、万寿菊精深加工、马铃薯休闲食品加工、林蛙养殖及综合加工、巴西菇产业化、柞蚕复合氨基酸系列产品、刺玫果综合开发

  3、医药工业基地

  利用“哈药”全国知名品牌优势,强力整合产业与资本资源,实施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举,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同步开发相结合,承接国际生产转移的发展战略。以哈药集团为核心,以市开发区医药园区、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区为两翼,以抗生素、化学医药和“北药”开发为重点,强化研发体系,建立和完善以高新生物工程药物领域为研发重点的哈药集团技术中心、抗生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物制剂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动物疫苗和兽药研究中心。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形成抗生素及粉针、化学合成原料药与制剂、现代中药、OTC及保健品、生物工程制药、动物疫苗及兽药六大生产基地,做到抗生素及粉针、中药粉针、OTC及保健品全国最大。进一步提高哈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跨国经营的国际品牌和国际强势企业。到2010年,医药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4亿元,年均增长18%。

  ——抗生素药品。以哈药集团为重点,继续巩固抗生素原料药和头孢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培育青霉素系列产品的国际竞争强势。进一步提高抗生素深加工品种的竞争能力,以规模优势赢得市场优势。

  ——化学药品。依托哈药集团中药四厂、圣泰集团、天宏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开发替代进口药品的治疗肿瘤和呼吸系统等疾病用药,重点发展三精司乐平、西维来司那抗感染冻干粉针、厄贝沙坦胶囊、盐酸伊托必利片等一批国家级新药。

  ——现代中药。加快现代中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现代中药基地建设。依托哈药集团中药二厂、中药三厂、世一堂制药厂、葵花药业、中龙医药集团、华雨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中药产业装备现代化,加大特色中药产品开发力度,加快研制或合作研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中药产品。大力推进中药传统剂型向先进型的剂型转变。应用缓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技术等现代制剂技术,对“世一堂”、“葵花”、“满山红”等一批品牌产品进一步深度开发,重点发展抗肿瘤新药、心脑血管特效药、治疗乙肝特效药、保健类药品以及双参滴丸、丹参粉针、双黄莲粉针、刺五加粉针等优势中药制剂产品,提高研发能力及产业化速度和生产规模。

  ——保健药品。发挥原有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中药制取技术,开发生产促进人体增强免疫力、调整神经、调理胃肠功能以及抗衰老、抗疲劳等独家、特色、系列化的保健药品。重点发展维生素类、蜂产品类、人参类、鹿类、植物类等产品。

  ——新型药物制剂。依托骨干企业,大力推广新型粉碎技术、薄膜包衣技术、微型包囊等制剂新技术。加快发展控释、靶向给药、透皮吸收剂、速溶制剂、口腔粘膜给药、透皮控释制剂、微囊剂及渗透泵片等新剂型产品。

  ——动物疫苗及兽药。在禽用常规疫苗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禽流感等特种疫苗,同时大力发展牛、猪、羊等大动物疫苗,在兽药方面,大力发展兽用抗生素及抗病毒产品系列产品,并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

  ——医药用包装材料及制药设备。依托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纳诺医药化工、红十字中心血站药业、宏立药用胶囊等一批骨干企业,开发生产铝塑包装系列产品、药用丁基橡胶胶塞、机制胶囊及胶囊充填设备等先进包装产品和制药机械。

  专栏3医药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抗生素药品: 7ACA及头孢系列产品,青霉素改造、孢克肟、头孢呋辛产品、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超微粉碎拉西地平片、聚明胶肽注射液项目、盐酸氯克罗孟

  ▲现代中药:现代中药基地、中药提取现代化技术、中药制剂、1000万支年注射用刺五加、2亿支参南星口服液、熊胆救心丹、中药血塞通、2000万瓶双黄连滴注液、桑白皮复合黄酮注射剂、中药现代化固体制剂、6亿片羊肝明目及壮肾安神片、肝脾康胶囊、西红花总苷片、参灵通络、6000万粒前列闭尔通栓

  ▲新型药物制剂:医药中间体、儿童用口服掩味技术、特种剂型现代化生产基地、中西药制剂改造、分子诊断剂、凋亡素冻干粉针剂、神经结脂、肿瘤抑素

  ▲医药用包装材料及制药设备: 50亿粒药用胶囊、丁基胶塞、2亿支医疗器械、固体制剂成套设备、医用多功能组合监视系统

  4、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强化高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源头和产业化能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平台,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在重点跨越、产业化、重点培育、技术储备四个层面上,梯次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高技术产业化领域实施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发一批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高技术产品,形成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优势。到201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0家,专利申请量达到5,000件以上。

  ——电子信息

  以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及信息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依托哈工大八达集团、海格科技、航天风化科技、海格集团、九洲电气、四十九所、圣邦微电子、电控设备厂等一批高技术骨干企业,增加信息产品种类,扩大信息产品总量,形成产业规模。重点推进大功率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运算放大器芯片、航空航天等军用与民用敏感元件和传感器、高压电网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计算机零部件及自动化设备、数字通信与广播设备、全集成红外接收器、电力电子器件专用功率模块、医用多功能组合监视系统、系列压力传感器等产品产业化。

  软件业。依托哈工大软件公司、亿阳通讯、瑞兴自动化、信诺数码科技、四海林顿等一批高技术骨干企业,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加快哈尔滨软件园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重点开发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轨道交通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安全认证信息系统等软件产品。

  企业信息化。加快哈药集团、东北轻合金、哈轴承集团、圣泰制药、龙涤股份等一批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

  ——新材料

  依托东北轻合金、东大高新、博深科技、哈工大八达集团等一批高技术骨干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力。重点生产开发高强铝合金材料、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铜基无银无镉合金材料、轻合金表面陶瓷、耐高温高热导率绝缘陶瓷、电热膜、高纯多晶硅、航空航天用石墨材料、单氯代苯酐、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硅基纳米和钛基纳米复合材料、氟硅漆、铜-钢烧结复合结构材料、木纤维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新型墙体材料等新材料。

  ——生物技术

  依托圣泰制药、仁皇药业、紫杉科技、金都普乐、众生北药、美华生物等一批骨干企业,加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基因重组a-2b干扰素、血红蛋白细胞生成素纤维蛋白源、NGF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疫苗、转移因子、胸腺肽注射液、枯草芽孢杆菌活菌制剂、脑蛋白水解物、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发、无性繁育东北红豆杉、溶菌酶及生物防腐剂、天然广谱抗突变功能制剂、良种牛胚胎生物技术、动物疫苗、乳多肽活性乳酸菌等产品。

  专栏4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功率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全集成红外接收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电能转换装置、哈尔滨软件园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布式自学网络病毒预防系统产业化、数字式广播发射与接收设备、重型车智能电涡流缓速器,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数字中短波广播(DRM)发射机与接收机、内反馈串级调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力电子器件专用功率模块、高功率脉冲气体激光器产业化、压力传感器产业化、轨道交通列车自动防护系统、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蓝牙无线读屏装置盲人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运算放大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电热膜供暖系统

  ▲新材料:汽车热交换器用铝合金材料、高纯高强高韧铝合金关键制造技术、硼酸镁晶须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新型耐磨材料系列产品、高纯多晶硅生产基地、1000吨单氯代苯酐、5000吨钛纳米聚合物涂料、10000吨有机氟活性单体、航空航天用石墨材料、碳化硅陶瓷制品、塑料与粉煤灰合成材料、铜-钢烧结复合结构材料、木纤维复合材料

  ▲生物工程:无性繁育东北红豆杉、安可胶高技术产业化、溶菌酶及生物防腐剂、天然广谱抗突变功能制剂、良种牛胚胎生物技术、动物疫苗产业化项目、柞蚕复合氨基酸系列产品、酶生物制剂、生物制品食品添加剂、手术用复修材料、脉注射用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5、化工产业集群

  ——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

  以化工区为依托,加强与大庆合作,推进化工工业向规模经济化、技术高新化、加工精细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成品油、苯酚丙酮、聚氯乙烯、乙二醇等为主导产品,精细化工系列产品跟进发展的石油化工产业链,推动哈东化工区空间整备和产业复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化工专业物流,重点实施20万吨/年苯酚丙酮扩建、8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等重大产业项目。

  ——煤化工

  以燃气行业为核心,以甲醇、乙炔、油、液体燃料为重点,依托依兰煤矿和气化厂,吸引跨国公司或投资集团发展煤炭液化、煤气转化、煤制油、甲醇生产及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形成煤炭深加工产业链条和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矸石炼油技术及其产业化、煤炭液化技术及其产业化、煤炭生产工业甲醇技术及其产业化等。重点实施25万吨/年甲醇及煤矿伴生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完成依兰露天矿改扩建工程,建设年产300万吨煤炭矿井等项目。

  专栏5化学工业、煤化工重点建设项目

  ▲化学工业:连续重整--加氢裂化联合装置、5万吨/年环保型特种溶剂油、20万吨苯酚丙酮、2.5万吨双酚A、10万吨苯酐、2万吨顺酐、1.8万吨偏酐、速溶层状偏硅酸纳项目、离子膜烧碱项目、特种聚氯乙烯项目、氯化聚氯乙烯项目、三氯异氰尿酸项目、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左旋对羟基苯甘氨酸邓钾盐、聚酰亚胺、有机氟活性单体、新型聚羧酸盐、发酵法丙二醇、环保石蜡、纳米重晶石粉、工业废酸综合利用、缓释肥

  ▲煤化工:露天矿改扩建、300万吨煤炭矿井、25吨甲醇、油页岩生产粗菜油、矸石干馏

  6、 其他优势特色行业

  ——冶金工业

  铝合金加工。依托东北轻合金建设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生产线,开发大规格、高强度铝合金预拉伸板、热轧板、高精度铝合金带材和大规格高强度新型铝合金挤压制品和环锻制品。满足航天、航空、机车、轻轨、汽车及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特种轻合金材料需求,替代进口产品,进一步强化中国最大的铝镁合金材料生产基地的作用。

  稀有金属加工。充分发挥钼矿的资源优势,开发生产钼粉、硅、铼、钨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电子、计算机、冶金行业所需的稀有金属。

  钢铁冶炼。依托阿钢、呼钢、白桦林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各种建筑线材和中型材、轴承钢、汽车齿轮钢等产品。

  ——建材工业

  支持宾州水泥二期、三期和哈尔滨水泥厂重组扩产项目,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的产量和规模,壮大基础建材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本着节能、环保、低耗的发展原则,重点发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

  ——环保产业

  走产业化、生态化、绿色化协调发展的道路,重点开发用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复合材料以及工业生产排放中有一定毒性和难降解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消烟除尘脱硫技术与设备。发展汽车清洁燃料、甲醇燃料、生物制氢、太阳能利用等产品,研发生产、地热采暖和水源热泵、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汽车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成套设备和产品、节能产品等。

  ——纺织工业

  亚麻制品。依托亚麻产地资源优势,推进行业重组和技术改造,重点引进开发亚麻印染后整理、高档亚麻纺织面料关键技术,发展精纺亚麻制品、高档家用和汽车用亚麻制品等产品,再造哈尔滨亚麻行业新优势。

  化学纤维制品。重点推进黑龙江涤纶厂技术改造,扩大优质涤纶丝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多功能切片和差别化纤维。建设50万吨QTA装置。

  ——轻工制品

  木材精深加工。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木材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到我市投资,辟建集制材、加工、研发设计于一体的木材制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档板材、家具、木饰品,努力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木业品牌,建设全国木材加工基地。建立以人造板、家具为主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综合利用、复合材料特点的节木替代产品和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产品。建设一批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先进的企业集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塑胶制品。重点发展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多层薄膜、生态薄膜、新型包装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降解塑料等产品。

  包装印刷。加快发展中高档彩印纸箱、纸制品内包装、食品软包装、食品容器包装等产品,提高包装产品档次,扩大品种,做大做强包装印刷加工业。

  专栏6其他优势特色行业重点建设项目

  ▲冶金工业:年产20万吨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铝合金大

  规格无缝管材型材技改、铝合金锻压生产线技改、钼金属深加工、不锈钢型材生产线项目、年产3.5万吨石墨电极项目、年产四万吨钢结构产品项目

  ▲建材工业:宾州水泥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日产
5000吨熟料、哈水日产5000吨熟料

  ▲环保产业:环保洗涤剂、清洁燃烧器、路灯系统绿色电源、塑料与粉煤灰合成材料、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纺织工业:亚麻集团搬迁改造、3000吨亚麻短纤生物技术色织、400万平方米地毯生产线项目、8万吨/年连续有光聚酯切片、2万吨/年水溶性聚酯切片、3万吨/年涤纶产业丝及帘子线、3000吨/年高仿真环保型粘胶长丝、纺纱1万锭

  ▲轻工制品:10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项目、新型高档人工再生木材、环保家具出口生产基地、出口木制厨房家具、厨房家具部件65万件、环保洗涤剂、复合地板、20万吨氧化法机械热磨木桨、稻草纸浆、塑料降解塑料技术改造、塑钢制品、铝塑材料、食品容器包装、包装印刷生产线技术改造、彩色软包装印刷生产线

  五、保障措施

  (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多元动力

  1、拓宽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消除实质妨碍民营经济投资的观念障碍、政策歧视、程序阻滞和体制约束。营造多种经济成份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采取有利于吸引、促进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工业的政策措施。

  2、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引导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嫁接融合,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重点扶持民营规模企业,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在资金、税收、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实际支持,使之迅速做强做大。

  3、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行业协会、民间商会、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社会中介等民营经济服务组织和机构。

  (二)实施全面开放并轨,开拓发展空间

  1、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重点引导和鼓励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等大产业、大企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国际同行业一流企业及科技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按国民待遇和国际通则为外资企业提供规范、便捷的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市投资。

  2、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到我市发展,比照对待外资企业的有关政策,做好为外埠投资企业的服务工作。重视吸引省内资金和工业资源,发挥区位、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方面的优势,敞开城门,为省内企业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等入驻提供便利,进一步强化我市在全省经济发展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3、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加强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出口加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巩固和扩大亚洲市场,深度开发欧美市场,大力开拓非洲和中东市场;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带动技术、劳务输出和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出口。

  4、加快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加强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民间组织与俄罗斯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设立中俄自由贸易区,使哈尔滨进一步成为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战略支撑点。同时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

  5、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我市加工制造、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重点发展境外带料加工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带动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输出。

  (三)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增量推动

  1、创新大项目生成机制。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规划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以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政府和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生成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通过买方信贷和政府采购方式对老工业基地工业项目生成的支持,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2、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性。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企业担保机构,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优化财政资金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引导性投入,建立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重大工业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配套资金和项目前期工作费用。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落实国债项目建设资金。采取加快改制和联合重组步伐;引入风险投资增资扩股;请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包装,进行招商引资等措施,加快超大规格铝合金板带、航天航空轴承、25万吨甲醇、内高压成型轻体构件、绿色乳品加工基地、星轮减速器、强自吸系列泵生产基地等国债项目建设。

  (四)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注入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转制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和技术、管理等要素以股权、期权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或公共服务,无法直接从市场得到经济回报、确需政府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和改变传统科研模式、实现科研开发能力升级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鼓励科研机构进入高校或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

  2、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开放性科技中心、实验室,科技博览和交流展馆,科技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专利管理和资质认证,科技推介和推广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搭建科技中介信息平台。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财政引导和扶持资金的注入。

  3、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鼓励民营科技企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4、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龙头作用。继续推动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开区“二次创业”。扩充和强化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企业孵化功能。加快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化要求的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体系。提升高开区的创新示范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构筑人才高地

  1、造就高素质的科技人员队伍。发挥我市高等院校众多、人才培养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培养适合我市工业优势特色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引进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领军人才。造就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2、造就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群体和企业家市场,逐步完善职业经理人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企业经营人才队伍。

  3、造就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与劳动就业市场紧密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培训教育体系。推广应用职业技术标准,严格上岗制度,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评比,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4、创造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培育人才市场,建立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和多元激励机制。鼓励创业、公平竞争、量才任用、褒奖精英等有利于人才生存和成长的社会观念,营造引导人才集聚、鼓励才华施展的社会氛围。

  (六)加强政府扶持引导,打造政策平台

  1、加强组织领导。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强有力的决策指挥核心、精干的办事机构和协调运转的推进机制。

  2、加强调研规划。科学制定、动态完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规划,围绕重点领域和重大事项制定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提出指导意见。

  3、加强政策扶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战略意图和部署,积极争取支持,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从我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地方政策及实施方法。

  4、加强舆论引导。对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及其实施进行全方位跟踪宣传报道,形成吸引国内外人才、资本、技术加入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