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来源:吉林市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基础条件和机遇(略)
    二、“十一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发展服务业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扩大就业。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理布局,统筹发展,不断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实施四项战略,突出二大任务、八项重点,强化六项保障,提高服务业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努力把我市建成区域性旅游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制造业服务中心和居住休闲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预期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8%,占全省服务业总量的26%;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60万,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6%,比“十五”期末提高两个百分点。
    三、发展战略和布局
    (一)实施消费拉动战略。
    (二)实施结构升级战略
    (三)实施布局优化战略。
    (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借助“长吉平经济带”崛起的契机,加强物流园区及配送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一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搭建三个平台,建设五个物流结点。
    积极开发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本地化工、汽车及其它生产消费等专业物流,着力培育和发展吉化公路运输公司、吉林邮政快运、吉铁物流配送公司、吉轻物流公司等龙头物流企业;扩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市场,形成以龙头物流企业主导市场,中小型运输企业共享市场的第三方企业物流群。至2010年前,在我市发展成4家以上具有一级资质的道路运输企业。
    到2010年末,客、货运量分别达到5181万人和16800万吨,其中:铁路1500万人和10000万吨;公路3681万人和6800万吨。
    (二)稳步拓展金融保险业
    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完善和扩大信托、租赁等业务,开发抵押品等金融商品。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担保等服务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并支持高科技投资基金、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银行、保险、信托与租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吉设立分支机构或组建合资金融机构。
    鼓励发展保险评估业务,拓展保险投资、工程投资、理赔代理、再保险业务。吸引国内外诚信知名的保险公司来吉设立分支机构,提升保险业的档次和水平。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服务体系,提高保险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到2010年末,全市金融业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40亿元和65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7%。
    (三)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范围全面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引导和推动ISP、ICP网络服务企业的发展,鼓励用户更多地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获取信息资源。
    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认证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培训中心;加强信息咨询企业与国内外咨询机构合作,发展高层次的咨询服务公司;培育和扶持有规模、实力和一定影响力的信息服务机构。
    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增加值6亿元,年均增长14.5%。信息服务企业总数达到5000家以上;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
    (四)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
    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扶植为“三农”服务的中介组织,重点围绕农产品的流通和生产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加快发展一批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中介机构人才,培养壮大经纪人队伍,鼓励发展为入世服务的涉外中介组织和经纪人。
    五、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一)加速发展商贸流通业
    按照“五区一线”发展格局,进一步明晰商业功能分区,市区东、南、中、西、北分别形成五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商业聚集区,包括河南街高档商业区、东市场商业区、临江门商业区、江南商业区、龙潭商业区;建设以松江中路为依托的风景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商务线,形成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等三个层次的商业中心和十五条特色商业街,若干个商品交易市场组成的高度覆盖的商业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大型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中国吉林化工展品市场、吉林市长白山土特产品市场、吉林市大米市场、吉林市肉品市场及汽车贸易园区、电脑科技商品园区、丰满经济开发区综合市场园区、欢喜市场园区。到2010年全市商品交易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
    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以上,五星级宾馆3家以上,跨国连锁集团5—8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上市1—2家,全面提升商贸餐饮业的现代化水平。
    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66.4亿元,年均递增17.5%,其中:城市零售额526.5亿元,年均递增17.5%。
    (二)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
    开发特色精品旅游,依托自然山水、雾凇冰雪、森林生态、历史文化、城市风光等优势,发展雾凇冰雪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山水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和工农业参观旅游,培树核心产品,形成精品线路;精心打造高品位的旅游观赏、娱乐度假、体育竞技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提升江城旅游的竞争力。健全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齐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立体式旅游交通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争取引进1—2家外资旅行社,组成3—5个大型旅行社集团。借助长白山自然资源、长春人文资源、四平市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把我市建设成为吸引内地、辐射亚洲、连接欧美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旅游强市,力争跻身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
    到2010年,力争接待国内旅游者12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8亿元人民币。
    (三)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
    以建设和谐社区和扩大就业为目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基层平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按照“一区一站”调整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区级医院要以社区服务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服务;完善就业保障,以扩大就业为重点,深入挖掘社区服务就业潜力,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把社区服务业建成吸纳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载体。扶持一批社区家政服务、连锁配送、便利店、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社区服务企业;结合棚户区改造和房地产集中连片式开发,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品位。2010年,90%以上社区达到示范和谐社区标准。
    (四)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2010年,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化、开放式、多形式的较为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
    发展体育产业,壮大以竞技体育、体育教育培训、体育场馆经营、体育赛事市场化、体育彩票及体育劳务服务为主体的体育产业体系。
    稳步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弘扬“激流勇进”精神,促进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市歌舞团文化品牌和影视创作优势,开发优秀作品,培树江城特色文化。
    六、强化实施保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