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为了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全面提速、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情况
    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东沿子午岭主脊与陕西省的黄陵、富县分水,南与正宁县、陕西省的长武县接壤,西临泾、蒲河与平凉市的泾川县为界,北与合水、西峰为邻。全县共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1712个村民小组、130959户,总人口52.82万人。总土地面积2653平方公里(含国营林场641.3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2074.13平方公里,占78.77%,川区54.2平方公里,占2.05%,塬区504.67平方公里,占19.18%。耕地面积95.15万亩,人均耕地1.8亩。境内川塬相间,沟壑纵横,东北高、西南低、东西长、南北窄,海拔高度860米-176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均气温10.3℃,日照时数2577小时,无霜期150天左右,年降雨量565.9毫米。流经县内的有泾河、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年入境流量6.66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66亿立方米。公路总里程667.63公里。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建筑用砂(沙)石、石灰石、矿泉水,砖瓦用粘土矿遍布境内。
    二、“十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苦抓实干,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十五”末,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55元;财政收入达到6036万元,累计完成2.51亿元,年均增长16.3%,连续三年实现收支平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亿元,年均增长3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2亿元,年均增长33.8%;粮食总产量达到20.51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765元,年均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2元,年均增长7.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14.57亿元和7.83亿元,金融秩序运行良好。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2亿元。全县粮油总产累计达到95.17万吨,比“九五”增加了10.77万吨,200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逐步趋于合理,粮经比由“九五”末的8.4:1.6调整为7.1:2.9,早胜牛、果品、瓜菜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全县早胜牛饲养量达到13.36万头,规模户2602户;果园保存面积6.8万亩,年产苹果1.3万吨;九龙金枣保存面积4.98万亩;年种植瓜菜12.78万亩。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8260户,完成增加值5.83亿元。“十五”期间共输出劳务人员32.5万人(次),实现收入6.3亿元。
    -----工业经济稳步推进。县属52户国有、集体企业全面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累计新办各类工业企业187户,对14户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21项,开发新产品126种。5户企业取得自营出口权,实现出口创汇19.7万美元。发展个体工商户3582户,私营企业167户。“十五”末,工业增加值完成5999万元,年均增长15.3%。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建设上,累计完成项目120个,建成了九龙广场、文体广场、九龙花园、马坪小区、果蔬城等一批骨干项目,和盛、早胜等乡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开工建设焦村洪洞张、早胜北街等20处小康农宅,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建成小康村8个,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31个;建各类综合市场28处,城镇化率达到13%。交通建设上,修建改造等级公路7条116.1公里,新建乡村道路215条1360公里,其中乡村油路9条29.1公里,铺筑砂石路面132条535公里,实现了县乡道路全部通油路。农田水利建设上,实现了整县梯田化达标,共维修灌渠22公里,新建灌溉工程40处、人畜饮水工程411处。能源电力建设上,对170个村进行了农网改造,架设输电线路562.35公里,新建(改造)变电站7所,农电入户率达到93%,煤炭勘探开采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建设上,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1.2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1548.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7%。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区、点56个,实施科技项目119项,科技贡献率达到48.5%,200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新(扩)建校舍14万平方米,建办民办高中3所、幼儿园111所,高考五年位居全市前列。城乡基本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建成了县医院医技楼、传染病房楼、县疾病控制中心综合业务楼、和盛卫生院综合住院楼等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形成,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完成69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95%。实现了互联网对接,不断建立完善了移动、联通、小灵通通讯网络,全县通讯面积和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95%。人口自增率控制在9‰以下,人口出生率降至14‰。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力度加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安全生产、灾害预防、民政救济、残疾人事业和老龄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4.57亿元,比“九五”末净增了7.46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1072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净增50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末16平方米增加到20.84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末18平方米增加到22.78平方米;农村贫困面由33.62%降至28.8%;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和膳食、衣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小轿车开始进入家庭,摩托车逐步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
    -----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政府采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政府职能明显转变。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工作,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依法治县、依法行政,“四五”普法富有成效。司法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审判、检察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以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重,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县社会秩序良好,政治和谐稳定。
    三、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今后五至十五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有加快发展的自身优势和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的严峻挑战。
    (一)发展优势
    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我们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外产业向西部的梯度转移,为我县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提供了机遇。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速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开发,提供了更直接、更现实的机遇。
    3、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为我县煤炭、石油等优势资源开发和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4、国家和省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为我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机遇。
    从我县发展现状看,有许多自身优势:
    1、明显的区位优势。我县是庆阳市的南大门和连接庆阳与陕西省、平凉市的桥梁及纽带,国道211线、省道202线和303线穿境而过。即将开工建设的西-长-凤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在长庆桥镇交汇。
    2、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优势。土壤、气候、温度、光照等适合发展农业,是优质冬小麦和优质苹果的最佳生产地带。几条塬面平坦而集中,土壤熟化程度高,
    有实施集约化和高科技农业的先决条件。
    3、相对充足的土地资源。和周边县区相比耕地面积较大,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5.61%,土地复垦潜力为7148.84公顷。
    4、丰富的人力资源。全县有劳动力20.6万人,其中城乡富余劳动力11万人,劳务输出潜力大。
    5、极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早胜牛、苹果、九龙金枣等特色产业基地,黄花菜、烤烟、药材等增收产业也初具规模。
    6、相对富集的矿产资源。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多种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二)制约因素
    1、财源基础薄弱。减收因素增多,财政自给严重不足,收入增长乏力,财政赤字大。
    2、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现有工业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效益差,缺乏大型骨干企业。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雨养农业的现状仍未彻底改变,特色产业基地小,龙头带动效应不强,产业链短。
    4、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水电路等“瓶颈”制约问题突出,县乡道路等级低,连接县、乡、村的公路网络没有形成。
    5、农村贫困面大。因灾、因病返贫人口多,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相差很远,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还须进一步提高。
    纵观全局,未来五年,优势与困难同在,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四、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基础先行、工业强县、强农富民、开放开发、科技兴县六大战略,突出抓好草畜、果品、瓜菜、劳务、煤炭、民俗文化六大产业,加速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努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财政收入增幅、群众生活水平四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奋斗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是:围绕“一城(县城)、二区(和盛乡镇企业集聚区和长庆桥经济示范园区)、三线(宁县--长庆桥、米桥、盘克)”,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突出发展重点特色支柱产业,大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商流服务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争取把宁县建设成为一个物产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商贸流通活跃、人文环境优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农业强县、工业新县、商贸流通富县。
    1、经济发展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21.4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达到4634元;2020年达到66.65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达到12118元。
    -----农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5.82亿元,年均增长6%;2020年达到11.75亿元,年均增长6.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1835万元,年均增长15%;2020年达到7423万元,年均增长14.5%。
    -----乡镇企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11.7%;2020年达到22.1亿元,年均增长9%。
    -----财政收入。2010年达到1.18亿元,年均增长15%;2020年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4.5%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2593元,年均增长8%;2020年达到5862元,年均增长8.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达到8216元,年均增长9%;2020年达到17737元,年均增长8%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达到10.36亿元,年均增长15%;2020年达到38.4亿元,年均增长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完成13.43亿元,年均增长20%;2020年完成70.3亿元,年均增长18%。
    -----粮食总产量。“十一五”期间,年均稳定在20万吨以上;2020年达到22万吨左右。
    -----外贸出口创汇。2010年达到50万美元;2020年达到200万美元。
    -----劳务输出。“十一五”期间,累计输出劳务人员达到50万人(次),创造劳务收入20亿元。
    2、社会发展目标
    -----科技教育。2010年科技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1.9%;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大中专学生入学率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85%以上。
    -----基础设施。2010年实现境内县道全面油路化,乡道砂石化,部分乡道及行政村主干道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居民清洁安全饮水率达到90%以上;农电入户率达到99%。
    -----环境资源。2010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50%,垃圾处理率达到6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达到32%;全县25度以上的坡地基本退耕还林。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基本实现全县灭荒、农田林网化和村镇园林化;营造水土保持林35万亩,种草15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9.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3.4%。
    -----人口和计划生育。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5万人以内。
    -----城镇化水平。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23%,2020年达到40%。
    -----人民生活居住条件。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方米;2020年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28平方米。
    -----全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2010年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2020年全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谋划农村工作,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以粮油生产为主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增加科技、优化品种、提高单产、确保总产”的思路,稳定粮食面积,努力健全投入支撑、基础设施保障、科技服务三大体系。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粮食产量与质量、生产与销售四大关系。认真实施科技增粮工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保持在20万吨以上,平均亩增产50公斤。油料播种面积保持在15万亩,总产量保持在1.5万吨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55%以上。
    2、以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区域特色,健全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服务体系,实现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品化、流通市场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草畜产业,大力发展早胜牛产业,瞄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依托资源、品牌两大优势,坚持走“乡乡建牛市、村村办牛场、户户建牛舍、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牛、龙头企业带动、精深加工增值”的路子,培育基地,建办龙头,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着力建设草畜大县。建成以早胜、太昌、湘乐等重点乡镇为主的10万头早胜肉牛养殖基地,以南区乡镇为主的10万亩紫花苜蓿草产业基地。到“十一五”末,全县早胜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年出栏肉牛7万头,种草面积达到20万亩,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果品产业,主抓苹果和九龙金枣,发展以新庄、太昌等西区乡镇为主的红富士苹果基地,以盘克、湘乐等东区乡镇为主的富酸苹果基地,以九龙川、马莲河川、湘乐川等川台地为集中产区的九龙金枣基地,以早胜等南区乡镇为主的曹杏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核桃、黄甘桃、柿子等后续果品产业。到2010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瓜菜产业,以发展无公害和设施化生产为主,建成以春荣、南义、焦村、新宁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黄花菜基地和以九龙川、湘乐川为主的设施化蔬菜基地。到“十一五”末,全县瓜菜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无公害面积达到9万亩。积极发展以烤烟、药材为主的增收产业。到2010年,全县初步建成15户产值上千万元的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组建30个以上规模化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成18个大型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50%左右。
    3、以乡镇企业为载体,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从资源优势和深度开发入手,围绕“三线”,以和盛乡镇企业集聚区、长庆桥经济示范园区和8个建制镇为重点,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果品加工、生物制药、建筑建材、化学工业等乡镇企业和商流服务业,形成能够辐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三条经济带。尤其是把长庆桥至长官路口段发展成为全县工商业发展密集园区,使该段成为宁县乃至庆阳市的一条经济通道。把和盛乡镇企业集聚区建设成全县乃至全市的新型轻工业基地和商贸集散重地,把长庆桥经济示范园区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工业、商贸重区和石油化工基地。在此基础上,积极抓好长官、青牛、焦村、政平、望宁、石鼓等重点路口的开发建设,发展路口经济。到“十一五”末,全县乡镇企业总数达到1.05万户,从业人员3.2万人,完成增加值9.34亿元,非公经济销售收入达到10.5亿元。
    4、以劳务输出为依托,构建农村经济增长新亮点。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素质,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化的步伐,不断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期间,组建宁县城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不断完善宁县劳动力服务市场体系,累计组织输转务工人员50万人(次)以上,完成劳务收入20亿元左右,使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8%。
    5、以建设小康示范村为契机,着力塑造村镇新风貌。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典型引路”的原则,加强小康乡、村、户建设,积极实施小康家园建设工程,加快小康农宅示范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每年建成1—2个小康农宅示范点,争取到2010年,全县建成小康农宅示范村150个,30%农民入住小康农宅示范村,85%以上的农户入住宽敞舒适的住宅。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造一个农民安居乐业、生活丰富多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人居环境。
    6、以扶贫开发为切入点,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突出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和产业扶贫,积极稳妥地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大对贫困区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贫困区域发展优势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十一五”期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0个以上,搬迁贫困移民5000人左右,实现整体脱贫村81个,基本解决温饱人口4.5万人,稳定解决温饱人口10万人,贫困面下降到5%左右,实现整体稳定解决温饱。
    (二)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建立新型工业体系
    继续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围绕产业资源办工业,围绕科技兴工业,围绕市场强工业,按照“突出重点、狠抓骨干、发展民营、全面扩张”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强化项目支撑,做强优势企业,扩张工业总量,提升综合效益。到2010
    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37.6%。
    1、围绕“绿”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方融资扶持兴旺牧业集团公司,建成兴旺牧业公司育肥中心和大型养殖场,新上旺市胜牛食品加工厂精细无烟熏低温肉制品生产线;支持庆阳绿鑫公司建成草产品加工厂,配套建设5万吨苜蓿草块加工生产线;扶持长庆饮业公司、新纪元果品公司、禾花香食品公司、瓦斜建民面粉厂等加工企业引进新技术、改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争创省优产品5种以上、市优产品40种以上,年开发新产品25种以上,年均递增15%。打造“泾露”、“赛鲜”、“陇丰”、“禾花香”等品牌;开发九龙金枣综合加工生产线与果汁饮料生产线,建设库容1万立方米恒温保鲜库一座,建成黄花菜系列饮品生产线;扶持陇原实业公司和庆阳绿丰食品公司继续开发速冻干鲜蔬菜、脱水蔬菜及神虫菜等产品。启动佰通油脂公司日加工30吨黄豆生产线,加快润玉公司年产苏籽油1000吨、苏籽仁1000吨、植物香油1000吨生产线及10
    万亩苏籽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旺市胜牛食品加工厂、禾花香食品公司、甘肃润玉食品有限公司、庆阳绿丰公司、陇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实现出口。2010年出口创汇达到50万美元,2020年力争达到200万美元。
    2、围绕“黑”字,加快石化工业开发建设步伐。积极做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化增值工作。按照“建设大基地、发展大煤炭”的战略构想,组建现代化大型矿区和煤电一体化集团企业,力争经过五至八年努力,把宁县建成省级重点煤炭化工基地。宁县南部煤田于2006年完成普查,2007年开工建设,东部煤田于2007年完成普查,2008年底投产。全力配合省市在长庆桥镇建设天然气化工厂和天然气电厂、500万吨炼油厂、40
    万吨甲醛汽油厂、100万吨化肥厂等项目。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体系,煤炭就地加工转化达到60%以上。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以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基础先行战略,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
    1、交通建设。以高速公路穿境过、二级公路通县城、三级油路达乡镇、乡村油路通到村为目标,加快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修建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15条735公里,其中修建高速公路1条,改造干线公路3条,改建县乡油路5条,新建县乡油路6条,修建乡村砂石路31条,实现乡村公路砂石化目标。修通断头路,实现城乡公路网络化。具体是:改建省道303线铜眉公路任家塬至正宁二级公路;配合省市新建省道202线吴凤公路长庆桥至西沟29公里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建成宁镇(宁县-镇原)二级公路;完成黄宁公路宁县至五里墩段新铺油路工程;完成早青、王观、新政、石罗、坳九等三级油路改建和春赵四级油路改建工程;新建宁白、盘米、石李、长政、观瓦三级油路和古和四级油路工程;修建宁政、湘洞等农一级道路,修建寨子河川等4座桥梁;力争到2020年前打通宁富(陕西富县)公路。同时,加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客货运输网络和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加大道路货运量和旅客周转量,促进物流信息业快速发展。
    2、水利建设。以城乡人饮、灌溉、防洪工程为重点,维修改造九龙川、长庆桥两大灌区,基本恢复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加固维修白吉坡水库大坝,彻底治理县城三河口及泾河长庆桥段的防洪问题。维修配套机井100眼,新建大中小取水工程50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积极论证实施和盛及早胜塬泾、蒲河电力提灌项目,实施长庆桥鱼种场扩建项目、国家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保障城乡居民人畜饮水、工业生产、环保用水。
    3、能源电力建设。以优化电网结构、实现农村居民户户通电为目标,推进全县主电源环网供电建设。新建盘克、焦村、南义、湘乐、九岘5个35KV送变电站;新建10KV线路1235公里,改造950公里;新建0.4KV线路1230公里,改造690公里;安装配变200台,改造310台;建成西城—石鼓110KV高压变电线路。供电可靠率县城达到99%,乡镇达到95%;农电入户率达到100%。建成长庆桥120万千瓦坑口发电厂。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推广节煤灶5万台、太阳灶3万台、沼气池1万座,建设农村能源服务站8处,形成能源节约型发展社会。
    (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坚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围绕城镇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断扩大城(镇)区面积,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把宁县城建设成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座具有山城特色、各项社会服务功能齐全的中心小城市,并以此带动和盛、早胜、湘乐等周围小城镇快速发展。
    1、县城建设。加大县城开发力度,重点实施市政道路、供电、供热、供汽、供排水、住宅、商贸、文化、教育等项目,着力提高县城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新修县城道路3
    公里,改扩城区道路3.3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修建垃圾处理场1处,垃圾简易处理率达到60%;实施集中供热工程,供热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通过削山、填壑新开发建设用地300亩,建成滨河大道200米8000平方米,修建住宅2.4万平方米。完成辑宁十字改造、车队巷改造、马坪新区、沙滩新区、白家沟及庙咀坪旅游文化区、九龙小区扩建等开发建设项目,建成城北河大桥。到“十一五”末,城区面积扩展到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4万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小城镇建设。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和盛、早胜、长庆桥、平子、新庄、湘乐、盘克7个镇为重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纳人才和资金,促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心城镇转移,增加城镇人口和城镇经济总量。到2010年,7个重点小城镇年生产总值上亿元,镇区人口上万人,其中和盛、早胜两个部、省级试点镇镇区人口达到2万人,生产总值1.5亿元;7个重点小城镇的道路、排水、供配电系统科学完善,主干道架设路灯,镇内外交通畅通;集贸市场建设规范,管理有序;社会服务功能比较齐全,有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完善配套的文化中心、影剧院、广播电视、图书科技、中小学校、医院、敬老托幼、青少年及老年活动中心、休闲观光等社会服务设施,以此辐射带动全县18个乡镇完成新修镇区道路14.5公里,铺设各类排水渠道13.5公里,建成各类综合市场8处,商品楼房3万平方米,占地百亩以上经营性公墓区18处。实施好“五个一”工程,每个乡镇每年改造一条街区道路,修建一处公厕,开辟一片绿地,建成一处农宅示范点,新建一个市场。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不断强化社区服务。
    (五)加大财源建设力度,提高财政自给能力
    牢固树立围绕财政抓经济的思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增收与节支并重,积极研究国家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政策,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认真抓好财源建设项目,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实现财政平稳运行。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2010年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
    1、建设公共财源体系。积极培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复合型财源,加大公路、电网、供水、广电通讯及县城改造、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公共事业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使各种类型的财源全面涌流,逐步形成综合协调发展的新型公共财源体系。
    2、壮大工商主体财源。采取贴息、垫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现有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创税能力。积极为新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落实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工商企业落户宁县,增加税源份额。
    3、稳固绿色基础财源。继续加大早胜牛和九龙金枣产业开发力度,高度重视烤烟、果品、瓜菜生产,重视发展创汇农业,整合各种财政支农资金,使农业基础财源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4、培育地方重点财源。积极探索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房地产业、社区服务、旅游、餐饮、娱乐、文化体育等产业,使来自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立足建立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及生态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广省柴节煤灶、太阳能灶、户用沼气、秸杆气化等节能技术,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生态示范乡镇建设等工程,到“十一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修建老虎沟和城西沟坝系工程,在东区乡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坡改梯工程,兴修梯田10万亩;在西南区实施低标准梯田改造和泾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复修梯田10万亩。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3.4%。建立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抓好耕地整理、土地复垦项目,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完成土地开发整理5000亩,土地复垦1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1.28万亩。加强地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城乡垃圾污染处理工程,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做好境域内几条河流的污染预防,抓好中心城镇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控制城乡新的污染源,改善环境质量,美化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七)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经济社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努力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基础条件,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科技信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驻点帮扶”工程,力争全县农村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企业工人每人熟练掌握一门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到“十一五”末,全县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高科技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8%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科技对工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发展趋势,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信息化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各级政府信息网络,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和企业、科技、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科技信息对国民经济转化贡献率。
    2、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巩固“两基”成果,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积极实施中小学危改及扩建项目,建设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逐步扩大初、高中办学规模,建成一中、二中、四中独立高中,建成三中、五中教学楼和二中、四中学生公寓楼,建成宁县职业教育综合教学楼。到2010年,乡乡建起中心幼儿园,县城办起盲聋哑特教班,全县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中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70%以上,大中专学生入学率达到60%以上。
    3、文化旅游。以加快小康文化站建设为重点,建成新庄、焦村、中村、盘克、平子、良平、新宁、九岘、金村、米桥等10个小康文化站及和盛、早胜两个文化区域活动中心,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宁县秦剧团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大楼、宁县博物馆文物库房及展厅楼。重点发展以香包、刺绣、皮影、石雕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加快旅游景点开发与建设。东线重点开发白吉坡旅游度假区和桂花园森林公园;南线重点开发政平历史文化景观,开辟小河、峡谷旅游业;西线重点建设长庆桥温泉休闲娱乐中心。在县城建设庙咀坪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维修改造宁县烈士陵园。到“十一五”末,力争旅游业收入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5%。同时新建大型体育场1处,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4、医疗卫生。按照“提高县级、完善乡级、加强村级”的原则,加快各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实施县医院改扩建项目,建成妇幼保健站门诊宣教楼、“120”急救中心、卫生监督所综合办公楼、和盛卫生院医技大楼,积极实施医疗卫生整县推进项目。完善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护体系建设,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救助专项基金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和救护水平,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到“十一五”末,全县人均寿命达到70岁以上,农村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
    5、广电通讯。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东区5乡镇电视网络覆盖,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编播质量,建成广播电视播控中心机房和18个标准化乡镇广播电视站。建光缆传输线路140公里,开通南义、金村、九岘、米桥等乡镇的数据网络(ADSL)。进一步加快移动通信网络向村级覆盖步伐,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到“十一五”末,建立起广播、电视、网络三位一体,有线、无线、教育三台联合,县、乡、村三级贯通的传媒体系。全县通讯覆盖面达到90%,人口覆盖面达到98%。
    6、人口与计划生育。健全人口目标管理机制,创建省级、国家级优质服务县。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全县村村实现“村民自治”,60%的村实现知情选择。建成米桥等14个乡镇基层计生服务所,加大奖励扶助和救助力度,使计生贫困家庭脱贫率达到95%以上。减少出生缺陷婴儿,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一五”末,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9‰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9‰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5万人以内,人口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
    (八)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始终坚持注重民意、集中民智、亲近民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着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和谐、友好型社会建设。要统筹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千方百计创造劳动就业岗位和机会,扩大就业、再就业。到“十一五”末,全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积极落实民政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政策,重视解决好城乡贫困人口、农村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龄人口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建成残疾人康体娱乐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制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努力减少各种灾害损失;建立健全各类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公众利益;深入开展双拥活动,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与此同时,要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使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把解放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来加速推进思想解放,不断使思想观念与环境的变化相同步、与形势的发展相吻合,以观念提速促发展提速。一是树立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的观念,弘扬面向群众、艰苦奋斗的革命老区精神,自我加压,顽强拼搏,推动经济的提速发展。二是树立奋起作为、追赶跨越的观念,以领先时间、勇于超越的精神,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实现新的发展跨跃。三是树立敢干大事、勇创大业的观念,坚决破除小打小闹、自满自足的思想,创新思路举措,拿出比、赶、超精神,促进经济大发展。四是树立民营经济唱主角的观念,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服务、发展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
    (二)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围绕政策机遇争项目,围绕支柱产业上项目,围绕招商引资引项目,围绕园区建项目,力促全县项目建设上规模、上速度、上水平。一要注重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导向,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不断扩充项目库,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列入国家重点计划盘子。二要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和启动民资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开发战略,进一步研究招商引资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亲商、活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三要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健全完善项目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以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税费等各项改革,有重点地推进投资体制、农村及涉农领域、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完善公共政策和宏观调控方式,注重发挥规划、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引导作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建设诚信政府。二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入投资评估决策机制,积极推行企业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改变政府投资方式,积极引导民间闲散资本向中小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三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措施,简化财政预算管理层次,加强“收支两条线”和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基本完成以“收缴分离”为核心内容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制度。四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体系建设,加大支农服务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五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开发战略,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的外资来我县投资建设。与此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土地、乡镇机构和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构建适应新形势的社会服务体系。
    (四)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不断创新用人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一是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建立全县各类人才数据库,逐步培养一支门类齐全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积极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协作,寻求技术后盾,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成果转让、人才培养、信息提供、技术开发等科技合作开发网络,走借智生财、借梯登高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三是建立以业绩为核心,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磁场,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四是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
    创造良好的投资增长体制环境,多方向、多途径地解决好资金问题,确保规划的各项内容能够顺利实施。一要选好项目,继续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在保持现有投资渠道建设资金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快基础性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项目资金争取。二要努力培植地方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使财政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建设。三要强化企业自身积累的能力。通过改组、拍卖、盘活资产存量,积累企业发展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向银行贷款,扩大生产规模,不断促进企业扩大投资,扩张规模,发展壮大。四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开辟利用外资的新领域。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社会捐资,进一步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向我县转移。五要积极引导民营等非公经济向农村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发挥民营经济参与经济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六)强化组织领导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广大人民群众都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照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工作突破口,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对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逐级分解,靠实责任,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实施,确保规划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都要严明工作纪律,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勇往直前,努力推动全县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