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关: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水平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经济日报    作者:李争平

深圳海关电子口岸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深圳海关的通关效率和监管水平大为提高。

货车司机在查验台专用休息室等候休息,通过滚动显示的大屏幕及时了解查验车辆排队次序、处理情况和其他需要被告知的事项,根据屏幕及语音提示,配合海关完成查验的相关事项———这是今年7月1日开关的深圳湾海关应用“智能告知管理系统”进行查验工作的情形。

结合深圳湾口岸实行的“一地两检”查验模式的特点和内涵,深圳湾海关在通关运作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整合创新,提出了重车自主选择通道通关,设置智能告知管理系统,H986大型集装箱系统“前置后移”,客运车辆监管率先实行“电子车牌自动识别系统与人工验放相结合”等模式,实施查验、通道职能分离运作模式,并对风险管理和综合统计职能进行整合,以进一步提高通关效能。同时,依据科技强关的思路,深圳湾海关在通关模式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增加了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道自动核放系统、货检及旅检小型X光机、车载移动式车辆检查设备等相应配套设施,为企业便利通关、打击走私行为等提供技术支持。

深圳湾海关是整个深圳海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海关监管水平、提高通关效率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深圳海关一直以来从解决面临的监管矛盾、整合创新现有资源等方面积极入手,依托信息化手段,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向科技要效率,实现“管得住,通得快”。

全面实施通道自动核放系统

“现在过关真是太便利了。”一香港司机驾车从皇岗口岸海关“电子通道”经过,仅花了5秒钟。这是记者近日在皇岗口岸看到的一幕。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深圳3个公路口岸进出境车辆的不断增多,海关监管任务日益繁重,有限的人力监管资源与迅猛增长的通关业务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为此,深圳海关近年来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提高海关监管水平和通关效率的通关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一个耳聪目明的“智能型”和“服务型”海关。为解决监管业务量日益增长和监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2003年11月,深圳海关正式启动皇岗通道自动核放系统,将原来车辆通过海关通道需时2分钟缩短为5秒钟,深圳公路口岸监管模式发生历史性变革。目前海关自动核放系统已经推广到文锦渡口岸、沙头角口岸、出口加工区以及各海关闸口验放现场,既提高了海关监管水平,又提高了通关的速度和效率。

信息技术打造深港物流快线

一个东莞地区企业,选择“深港物流绿色通道”进口货物,比选择传统转关模式平均可节约港币497元。这是因为,深圳海关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根据自身的职责、任务和目标、水平,形成了以“整合创新通关监管模式”促进国际物流发展的思路。创新管理手段,依托科技和信息技术,将物流通关的口岸作业尽可能前推、后移、外置,缩短口岸环节货物放行的时间,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就深港区域物流而言,提高公路口岸的通关效率无疑是两地业界和政府最为关注的事情。在2002年实施“公路口岸自动核放”,实现车辆通关速度达到每车次4至5秒的基础上,2006年5月30日,深圳启动 “深港物流绿色通道”项目。物流快线在跨关区快速通关基础上,以载货清单电子数据提前申报为前提,整合车载GPS、电子锁、电子地磅等各项技术,加强跨境运输的途中监管,通过电子口岸实现卡口联网及控制等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与H2000等通管系统的数据交换,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符合条件的跨境运输车辆在口岸海关不停车,实现卡口通道快速验放,直通式运抵目的地海关。也就是说,从香港葵涌码头至深圳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全长51公里中,海关对运输的货车以“统一陆路载货清单”等报关数据电子化为前提,运用电子关锁及实时GPS定位追踪系统实施电子监控,指定运输路线,在皇岗口岸,由通道自动核放系统直接核放,免予办理人工录单、人工审核、人工验放等手续。

此外,2005年8月,深港“空港物流快线”也正式投入使用,为香港空港插上了连通内地的翅膀。据承运商介绍,过去从香港机场到深圳机场运输,需要4至5个小时,现在只需要2至3个小时。

据了解,“空港物流快线”是为促进香港与深圳航空业务的协调发展,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监管深圳机场与香港之间的货物,实现香港机场与深圳机场之间货物无障碍通关的跨境陆路运输方式。采用该方式,货物在深圳机场海关办理报关手续;皇岗至深圳机场之间利用GPS系统和电子关锁全程监控,在皇岗口岸由自动核放系统直接核放(需查验的除外),免予办理人工录单、人工审核、人工验放手续。在快线业务运作模式下,对于进口货物,快线运营机构在香港提前向机场海关发送“载货清单”数据,提前在机场海关办理直转手续,机场海关提前审核,由快线运营机构向香港快线点发送发货通知;对于出口货物,在机场未能及时搭载航班出口时,可通过快线车辆运载至香港机场搭乘香港机场航班,不影响空运货物的时效性。

不断推进海运口岸通关改革

随着深圳物流业的迅猛发展,港口建设日益成为深圳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海关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实施了一系列的海运口岸通关改革。

2003年,该关推出了海运口岸暂进空箱快速通关模式,提高了海运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到2004年,深圳港就以1300万标箱的吞吐量成为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盐田港单港吞吐量跃居全国第一位。在此基础上,2006年,该关又在盐田港启用了集中查验模式,并对国际中转货物的通关流程进行了简化。新一轮海运通关改革的启动基本实现了查验货物当天递单、当天查验、当天放行,同时确保了国际转运货物的24小时申报及无查验指令情况下的落地放行、即卸即转。

“深圳海关海运通关改革,受益最大的是港口。”深圳一位长期从事港口物流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深圳港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四,盐田港区单港吞吐量已跃居全国第一。

整合信息系统提高监管效能

去年,深圳海关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为平台,优化工作机制,整合现有业务分析监控与执法监督系统。

该关以推广使用综合执法评估系统二期为契机,按照“机制整合与系统整合相结合,数据应用与监控需求相匹配,业务部门与内控部门相配合,形成统一、协作、共享的分析监控新模式和科学监测、反应快速、纠错及时的长效内控机制”的整体思路,从机制、系统两个层面进行整合。

在工作机制方面,该关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缉私情报部门和统计执法监督部门“三位一体”的分析监控合署工作机制;完善业务工作与执法监督的互动机制,实现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一起防范控制;健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联系配合机制。在系统应用方面,深圳海关将风险管理平台、执法评估系统、关税分析监控系统以及执法监督系统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页面链接和清晰的操作指引。同时,该关还开发了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把涉及到通关监管的各个部门独立运行的作业系统联系起来,为现场监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平台。

联网监管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深圳是全国加工贸易企业最密集地之一,目前在深圳关区注册的加工贸易企业有2万余家。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保税贸易的扩大发展成为提升深圳经济总量和竞争力的关键。

2001年1月,深圳海关在深圳“富士康保税工厂”试行“联网监管”模式,拉开了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改革的序幕。随后,深圳海关陆续推出多项改革举措,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该关从加快改革和加强基础性工作两方面入手,研究加工贸易监管“流程再造”,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试点推广了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加工贸易管理信息化水平。据了解,目前深圳海关以“科学治关”理念为指导,已将信息化应用渗透到海关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加强了海关业务基础建设,通过信息手段为主、各种检查技术为辅的应用体系,营造和谐高效的通关环境,努力实现“管得住,通得快”,适应了海关改革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