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公安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打造“平安安徽”
来源:安徽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从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到“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的“大讨论”;从“全警参与、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的“大练兵”到“人人受到局长接待,件件得到依法处理”的“大接访”;从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到“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工程建设……安徽各项公安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多项工作居全国公安前列。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公安机关在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迈出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年,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打造“平安安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让人民群众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置于工作首位,建立健全了维护稳定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成功破获了一批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案件,依法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毒品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不断加强防范控制和治安管理,坚持信息主导警务,深入实施社区警务和农村警务战略,扎实全面地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交通、消防和民用爆炸物品等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活动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全省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据省统计局2003—2006年度统计显示:全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4年保持在90%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恪尽职守,忠诚奉献,是公安民警永恒的灵魂。全省公安机关把队伍建设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坚持依法治警,从严治警。先后开展了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专项教育活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思想进一步树立;开展了“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三基”工程建设、效能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等,队伍正规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显著增强,警民关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度逐年递增。五年来,先后有61名民警光荣牺牲,840名民警英勇负伤,涌现出李庆、张启彬、黄发明、谢辉、彭和平、管敬祥、汪斌等一大批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人物,以及荣获国务院授予“打黑尖兵”的省公安厅打黑队、被公安部评为2005—2006年度“全国优秀公安局”的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广大公安民警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履行了忠诚的誓言,实践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全省公安机关自觉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大力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不断深化户籍、交通、消防和出入境等行政管理,大力推行警务公开,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认真研究公安机关在执法、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找准结合点,主动探索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新措施、新办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同时,从2004年起,对全省公安机关行政性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并向社会公布,全面实施按需申领护照,推行“绿卡”制度等,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此外,全省公安机关还积极参与市场秩序整顿,开展医疗食品卫生、农资市场、打击非法集资和传销等专项治理,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新的蓝图即将绘就。全省公安机关将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全面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把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成果反哺社会、惠及群众,真正使人民群众满意、党委政府满意和基层民警满意。

  交警守护生命的安全通道

  全省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各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总体目标,以积极开展“三基”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各项工作措施,努力提高事故预防的科学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牢牢地守护着生命的安全通道,取得了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等连年持续下降的好成绩。2005年,全省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年分别下降3.0%、9.2%;2006年,又分别下降19.0%、10.4%。而今年1月至9月,又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68%、9.6%。

  近年来,交警总队党委始终坚持政治建警不动摇,先后组织开展了“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大讨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教育、反特权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活动,进一步打牢了民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促进了交警执勤执法行为的规范和执法水平的提高,荣获了2006年度公安部部署开展的“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整体工作成绩突出的交警总队”和“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成绩突出的交警总队”的荣誉。2007年上半年全国公安交通管理排名第3位。全省公安交警先后有一大批个人和集体立功受奖,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其中,马鞍山市交警支队民警何映超被树为全国文明执法标兵,总队开发的“安庆ITS示范工程”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小城市交通指挥中心模式与集成应用技术”获得公安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交警总队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改善全省交警执勤执法。以合肥、蚌埠、马鞍山、芜湖、黄山5个城市为试点,组织开展了“百城交警规范执勤执法示范活动”,努力改善交警的执法形象;研究出台对10种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实行口头警告后教育放行和规范查处超速、超载违法行为的具体规定,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深得社会各界赞许;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制定了《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为基层交警解决实际执法问题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与有关部门深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路段,对标志、标线及安全设施设置情况进行调研,促成对高速公路和通行条件较好的高等级公路适当提高限速标准,提高了通行效率;对全省境内所有“电子警察”全部实行持由省质监局颁发的合格证上岗,提高了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科技化和法制化水平;修改、完善《安徽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执法质量考评办法》,建立民警旁听庭审制度,定期组织事故处理民警、法制民警旁听法庭庭审,使办案民警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得到了提高。此外,交警总队还积极为基层开展执法服务,编制了《交通警察执勤执法手册》下发各地,做到全省交警人手一册,统一了民警路面执法标准;连续两年组织执法质量服务队赴基层开展巡回执法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执法中的实际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

  消防构建防控网助力发展

  消防部队是担负着消防监督管理、扑救火灾和社会抢险救援任务的一支公安现役部队。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省消防工作社会化程度普遍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普遍增强,火灾防御体系良好构建,制约消防工作瓶颈性问题不断解决和突破,“三基”工程建设和“161”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全省消防部队驾驭消防安全局势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五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消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经费保障等制约全省消防工作发展“瓶颈”性问题的解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县级以上政府消防安全责任状签订率达到100%;今年全省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72%的重点镇、中心镇完成了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2006年5月,国务院15号文件下发后,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及时研究制定印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通知》和《安徽省“十一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为消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级消防部队认真落实执法例会、集体议案、法律审核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防火检查错时工作制,将警力最大限度地部署到火灾多发时段。5年来,连续开展了火灾隐患普查整治以及多项专项治理活动,共检查170余万个单位,发现各类隐患10万余处,督促整改火灾隐患9.7万处,全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采集和档案建立全部达到100%。取得了我省持续23年未发生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好成绩,火灾起数、死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属全国较少省份之一,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消防总队党委把解决基层营房装备作为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制定了《安徽省消防部队消防站“十一五”发展规划》,深入调研,多方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基层部队建设“五个一”达标活动进展顺利。全省消防部队按照公安部党委“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总要求,把执勤岗位练兵活动作为“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扎实开展执勤岗位练兵活动,使官兵士气高昂,部队奋发向上,灭火救援实战能力和正规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大力开展以“抓班子、树正气,抓执法、树形象,抓落实、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抓三树”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官兵执法为民思想。

  通过持久的岗位练兵和扎实的“三基”工程建设,全省消防部队管理水平和战斗力迅猛提高,在各类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3年至2007年8月,全省消防部队共接出警51558起,抢救人员3715人,抢救财产价值21.3亿元。特别是在重特大抢险救援战斗中,发挥了攻坚克难的突出作用,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刑警锻造打击犯罪的铁拳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公安刑侦部门充分履行打击犯罪的核心职能,为维护全省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指纹破案会战”、“打黑除恶”、侦破命案、追逃工作等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突出战绩,有效遏制了刑事案件攀升的势头,有力地维护了全省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以“黑恶必除,除恶务尽”为目标,重拳出击,成功摧毁了涡阳“袁氏三兄弟”等一批影响恶劣、群众深恶痛绝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和恶势力犯罪团伙。涌现了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李庆、二级英模黄发明、汪斌和省公安厅打黑队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先进集体。2007年5月,国务院授予省公安厅打黑队“打黑尖兵”荣誉称号。铜陵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朱晓云光荣当选十七大代表。

  全省公安刑侦部门始终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的高压态势,成功侦破了“3·25”特大走私贩卖文物案、合肥市“5·5”网吧爆炸案、滁州市“1·28”爆炸抢劫银行案等一大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沉重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每年现行命案破案率均超过92%,平均破案率达到了92.5%,创造了安徽命案侦破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在公安部连续三年的侦破命案考核评比中,均位列全国先进行列。

  在狠抓“命案必破”的同时,全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对命案的防范,努力把可防性命案降到最低限度。通过连续三年狠抓命案侦防工作,命案发案数每年递减约100起,有力地体现了命案侦破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安徽”服务的主旨。

  为有效遏制侵财案件的发生,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依托信息网络和科技手段,逐步实现了侦查模式、作战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实现了对多发性侵财案件的精确打击和有效防范。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刑侦部门以整治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为切入点,以打团伙、打系列、打流窜为重点,不断强化侦查模式的综合运用,实施多点打击、多元侦查、多警作战,侦破侵财案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治安织密防范的“天罗地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公安治安部门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重,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直接参与防范的群防群治力量近9万人,其中专职保安2.1万余人、政府出资组建的专职巡逻力量2100多支,1.9万人;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专兼职保卫力量4.97万人。全省入室盗窃、抢劫等可防性案件同比均呈下降趋势,2006年我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2.5%,比全国平均数高出0.5个百分点。

  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是公安机关推进城市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织密治安防范“天罗地网”的重要一环。全省各地通过新建、改建、借用等多种办法,解决警务室办公用房,警务室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社区和驻村民警得到充实。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社区警务室1826个、农村警务室1031个,共配备社区和驻村民警3891人,其中,社区民警2522人,驻村民警1369人,专职协管员4037人。各地公安机关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充实加强治保人员、保安、联防等专业化防范力量,积极发展4050人员等义务力量,初步形成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社区防控网络。社区、农村警务室纷纷建立,延伸了基层派出所的工作平台,方便了群众,深受欢迎。

  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实行“三队一室”、“二队一室”新的警务运行模式,实施刑警包社区、110进社区、局机关联社区的工作制度,提高了打防控一体化运作的效能。并探索派出所治安防范绩效考评和双向选择、离岗培训措施,促使社区民警将主要工作时间和精力放在社区、放在防范管理上,提高了群众“见警率”和民警的“管事率”。广大社区和驻村民警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邻里守望、安全防范活动,构建专群结合、警民联防的社区、农村治安防控网络,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辖区的可防性、多发性案件。去年以来,发生在居民区的入室盗窃案件、盗窃机动车案件数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各地以加强群众工作为重点,以改善和密切警民关系为核心,坚持警务室建到哪里,安全就送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广大社区和驻村民警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困,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了警民关系,树立了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