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 特约记者孙现富、记者夏洪青报道:幽燕起烽烟,沙场秋点兵。近日,第二炮兵后勤应急保障大队结束了为期10天的实兵实装实战演练。第二炮兵机关考核组认为,这支抽组仅3年的保障部队已经全面形成作战保障能力。
2005年9月,第二炮兵后勤部按照实战保障要素需求,率先成立了我军军兵种机关第一家由医疗、物资收发、紧急运输、防疫防护、战地抢修等七大要素参加的后勤应急保障大队,并按照先单兵后协同、先技术后战术、先要素后合成的思路,连续3年组织进行了野外综合训练。为了突出实战条件下应急支援后勤保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战化要求,他们在不接市电、不引自来水的情况下,做到用水靠自动净化车、吃饭靠野战炊事车、宿营靠帐篷、用电靠自发,有效提高了野战条件下自我生存、自我保障能力。
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机械化保障模式仍然是当前导弹部队作战保障的主要模式,但手段已与几年前大不相同:主战后勤装备全部齐装,其他装备加快配备,机动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在后勤二代保障装备中,许多都进行了信息化升级和改造,保障模式已经向信息化转型。特别是他们将信息技术穿插整个演练环节,设定了以畅通指挥、快速反应、精确保障为着力点的信息化训练课目,引进条形码识别技术,建立了无线数据采集系统,使卫勤指挥无线网络系统、战勤作业车、物资整装整卸车、核化监测车等装备的智能化训练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