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重庆"以科学理论武装人"
来源:重庆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

    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但如果现实生活枝繁叶茂,理论之树也应该是一棵常青树。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同步加快的事实,正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生动图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威力。盘点五年来我市理论武装工作的若干亮点,我们深深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刻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撑,而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一刻离不开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滋养和推动。与中央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相比,与全党理论武装工作提出的高要求相比,重庆理论武装工作尚存在较大差距,但重庆既是科学理论的受益者,重庆的实践又为党的创新理论贡献了水分和养料却是不争的事实。

    理论学习亮点在“硬”

    对地方而言,理论学习如何走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恶性循环,迈向“说起来重要,忙起来紧要,干起来需要”的良性轨道是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就是要使理论学习的“软任务”真正“硬起来”。中央为地方党委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内,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4次集体学习,89位专家学者相继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就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历史、国际问题、社会、军事、党建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讲解。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相呼应的是,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理论学习新高潮。我市党委中心组学习在如何“硬起来”上做了一些探索。按照中央要求,结合重庆实际,紧密结合中央关于重庆发展的战略定位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我市初步形成了“一把手率先,市领导带头,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主动参与”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制。

    一是在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上体现“硬”的要求。以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需要的种种理论和知识储备,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盖的内容为基本取向,把中心组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习的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在强调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强化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等的学习,不断提高中心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理论学习专题主要围绕中央工作部署,围绕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围绕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来确定,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委中心组先后设置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贯彻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推动我市环保事业发展”、“科学发展,统筹城乡”等近10多个专题,既拓宽了中心组成员的视野,促进了对市情、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性认识,又起到了“以思想解放引领实践发展,把理论武装成果转化为发展思路”的作用。

    二是在党委中心组学习方式上上体现 “硬”的要求。坚持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与中心发言相结合,激发理论学习的兴趣。在自学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围绕工作思考。这种将个人深入研读融入集体集中研讨的方式,进一步活跃了学习气氛,使中心组成员在相互启发中升华认识,在思想交流中加深理解。“三峡大讲坛·理论前沿系列讲座”就是我市 “借助外脑”,为党委中心组设立的系列专题讲座。我市先后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国防大学等多家中央部委和大专院校、研究院所,邀请了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为中心组成员授课,效果良好。同时,把“学理论、搞调研、出成果”相结合,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根本标准。

    三是在党委中心组学习成果上体现“硬”的要求。从2006年起,每年有一本题为《科学发展观与重庆现代化建设》的图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市委中心组成员和全市党委中心组成员“学理论、搞调研、写文章”取得的优秀成果的汇编。而每月出刊的市委理论刊物《思考与运用》更是以“思考实际工作,运用理论成果”为己任,成为展示全市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舞台。五年来,我市党委中心组学习取得丰硕理论成果。仅就市委中心组而言,2003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中共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录;2004年—2007年,市委中心组和中心组成员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