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政务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意义
1.1.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是指党政机关、政府机构的政务活动(包括业务、公务、事务)的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及智能化,它是一种电子业务,也是广义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指利用电子手段(计算机、通讯网络及信息技术)进行政府工作,完成政府职责的公务活动。
1.2.电子政务的内容
1)建设政府机关内部局域网、与上下级政府部门互联的政府网、与互联网联接的外联网,即内部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讯网及公众信息网,全面实现政务上网,利用网络采集、交换、处理与发布与传播各类政务信息,逐步实现信息服务与政务的网络化;
2)实现政府办公无纸化、政务处理自动化,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率和覆盖率。实现网上办公,开展政府采购,开展GtoB与GtoC的电子商务,实现政务电子化、自动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与效益。
3)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类数据库,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数据挖掘,为公众化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及政府决策提供支持,逐步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智能化。
1.3.电子政务的重要作用
1)极大地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政府工作效率,实现政府机关内部、部门之间、网上公文无纸化传送,节约人力、时间及降低办公费用。为建立政府“高效廉洁政府”提供技术保证;
2)建立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新渠道,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通过信息网络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电子渠道,更好地落实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有利于人民群众参政议政;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准确性。电子政务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有效措施。
二、制订电子政务水平评价指标的的重要意义
2.1.制订电子政务水平测度评价指标,有利于确定电子政务发展目标,编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指导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2.2.制订电子政务水平测度评价指标,有利于把握电子政务发展关键因素,更好地指导电子政务的实施和具体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
2.3.制订电子政务水平测度评价指标,有利于评价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总结经验,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有关电子政务水平评价指标的探讨
3.1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广度与深度
3.1.1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与活动中的普及率
1)政府机关能采用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等信息技术的公务员占政府公务员总数的比例(%)
2)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办公在政府机关办公室的普及程度(%)
3)G2C、G2B的普及程度(%)
3.1.2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政务活动中应用的覆盖率
1)采用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处理的业务工作量占政府业务工作总量的比例(%)
2)网上办公的工作量占办公业务工作总量的比例(%)
(1)网上传递文件数占传递公文总数的比例(%)
(2)网上审批项目占政府审批项目总数的比例(%)
(3)网上采购量占政府采购总量的比例(%)
(4)网上采集信息占政府采集信息总量的比例(%)
3.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3.2.1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水平
1) 数据库、资料库的种类、数量、容量规模
2) 数据库内容的覆盖率,数据库内容占政府信息总资源的比例(%)
3) 数据共享程度:数据政府内部共享程度,数据为公众与企业共享程度
3.2.2信息资源利用程度、数据挖掘深度,对领导决策支持程度
1)初级支持: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对领导决策支持程度为30-40%;
2)中级支持: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各种方案,对领导决策支持程度为60-70%;
3)高级支持:能为领导决策评价分析比较各种方案,选出最佳方案,提供最优决策,对领导决策支持程度为80-90%。
3.3.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3.1信息技术设备装备率
1)政府部门计算机设备拥有量、装机量(每百人的计算机拥有量)
2)计算机网络化程度、计算机联网的比例(%)
3.3.2政府内部网、外联网规模
1)政府内部网、专网、外联网的规模,节点数、带宽与接人速度
2)IT设备投资占政府办公设备固定资产的比例
3)每年IT设备软、硬件购置费,维护费占每年办公费用的比例(%)
3.4.电子政务的效益
3.4.1社会效益
1) 公众与企业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提升率
(1)实现电子政务后对政府工作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提升率(%)
如对政府工作基本满意,很满意的公众的增加率(%)
(2)实现电子政务后企业对政府工作满意度的提升率(%)
2) 提高工作效率、办事效率
(1)政府网上办公节约的人时数(%)
(2)减少公文流转时间
(3)提高公众与企业到政府办事效率(%)
3) 电子政务对信息化、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的带动度
(1)电子政务对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带动指数
(2)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带动指数
4) 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水平、质量的提升率
(1)对政治体制改革,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改进的贡献率
(2)对政府决策科学性、准确性提高的贡献率
3.4.2经济效益
1)政府公文信息传送无纸化、办公自动化后办公费用节约政府开支的百分比(%)
2)实现电子政务后行政费用节约开支的百分比(%):如网上采购节约采购费用节约开支的百分比(%),视频会议节约会议开支的百分比(%)等。
3)正确决策减少失误带来的经济效益
4)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产值的增加值
3.5.电子政务工作组织与管理的力度
3.5.1政府领导班子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认知程度和领导力度
1)“一把手”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认知程度:“一把手”原则落实情况,电子政务建设列入领导议事日程及领导信息化的力度等
2)CIO设置及信息机构工作状况和效率
3.5.2政府改革、业务流程重组状况
1) 政治体制改革,职能转变的成效
2) 业务流程重组状况
3) 政府机构扁平化状况
3.5.3 干部、公务员信息化意识、培训、技能水平
1)干部、公务员信息技术培训率,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公务员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
2)信息技术人员数量与质量,信息技术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及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3)领导与信息主管的信息文化水平。
3.5.4 政府管理基础水平
1) 各级领导、公务员素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
2) 政务管理基础工作与水平
3) 创新能力
3.5.5.信息化建设规划、计划实施力度
1)规划、实施方案适宜度
2)投资适宜度
3)计划落实执行实施力度
四电子政务信息化水平测度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4.1评价指标评分方法
采用百分制计算指标分值,按指标分值加权综合打分
E=∑〔Ii*Wi〕, E表示总评分;
Ii表示i个评价指标;
Wi表示i个指标的权重。
W1.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广度与深度的权重 0。15
W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权重 0。15
W3.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权重 0。10
W4.电子政务的效益的权重 0。50
W5.电子政务工作组织与管理的力度的权重 0。10
Wi权重系数可定期进行调正。
4.2综合评价方法
参照各评价指标一定标准,通过分析研究形成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评价:
(1)按评价指标分值定级如优、良、中、差(或A、B、C、D)
(2)按评价指标定性定量分析评定等级:初级、中级、高级。
根据上述定量定性指标可以综合评价电子政务水平:
初级水平(30%~50%),中级水平(60~.80%),高级水平(80%以上)
五、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的几点建议
5.1.各级政府加强对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第一把手亲自领导电子政务及政府信息化工作,将电子政务列入议事日程,要有主要领导分管电子政务工作,设立信息主管(CIO),全面领导本部门电子政务工作,电子政务业绩列入领导考绩内容。
5.2.加速制订有关电子政务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例如明确电子政务的目的、内容、主管部门及办事机构,信息安全保密与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具体界限,有关信息编码,文件格式,三网一库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等。
5.3.信息产业部门要组织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研究制订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软硬件配置及大力开发商品化的电子商务应用软件,通过试点,制订不同性能价格比的标准设计方案,树立几个典型示范样板,逐步分批大面积推广。
5.4.在政府机关中强化信息化技术培训、通过学习班、党校、干部学院轮训各级领导干部及公务员,提高各级公务员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
作 者:龚炳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