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广州市番禺区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经济十分发达。早在2000年和2004年,番禺区已分别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和“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的称号。2006年,全区实现GDP546.9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47.48亿元,在广州“十区二市(县级市)”中位居前列,正加快建设成为广州市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成果,更离不开番禺区委、区政府历任领导班子“要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瞻远瞩。近年来,番禺是如何振奋科技的翅膀,实现经济腾飞的呢?
在广州之南,有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番禺。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番禺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为广州市实施“南拓”战略,建成“山水城市”、打造“海滨新城”创造空间,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考验着新形势下番禺区的决策者们。
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神话”伴随着番禺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然而,时代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往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昔日光环笼罩下的番禺无法再依托“三来一补”成就21世纪的经济飞跃。
新的经济增长点何在?这一难题摆在了番禺区决策者们面前。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话,让他们的发展思路豁然开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在这句话的指引下,番禺近年来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时,把科技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帮助工业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精心打造含有更高科技含量的“番禺品牌”,为全区经济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
信息化:从“烧钱工程”到“民心工程”
信息产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信息化就是“烧钱工程”。不过,番禺的信息化不仅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盈利项目,其在为经济增长加速助跑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为番禺人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从2001年起,番禺区的科技费用重点投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番禺的光纤通信管道已完成初步规划,区镇村三级的主要公路都铺设了光纤通信管道和光缆。目前,番禺正努力建设覆盖全区的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系统、网络安全认证中心、政府决策支持数据中心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等,成效相当显著。
说起电子政务,番禺区区长骆蔚峰兴致勃勃地说,番禺的电子政务可以说大步领先于全国水平。在番禺区行政办公中心里,办公自动化早已不是新鲜词。一站式审批联动平台使行政审批程序化繁为简,“一网式”的电子公文交换令无纸化办公不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2006年,番禺区甚至关闭了有多年历史的纸质公文交换站,同年,番禺区政府获颁“中国城市信息化创新奖”。
视频监控系统则是番禺市民对信息化感受最深的民心工程。1.5万个用于治安监控的“电子眼”,如织网般密布在番禺各街镇的大街小巷,治安视频监控不仅对违法犯罪起到了震慑作用,还大大方便了警方的破案与取证。
数字化不仅构建起数字政府,还即将进入千千万万的家庭,成为寻常百姓家中的新宠。“数字家庭”的概念并不抽象,是指各种家用和个人数字化产品按照现代家庭生活需求组成的集视听娱乐、信息服务和家居控制等功能于一体,并通过有线电视、宽带通信、无线通信等与外界实现信息交互和社会化家庭服务的综合智能系统。组建数字家庭的核心内容可用“三个一”(一条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一台电视机、一个遥控器)来概括。在不久的将来,番禺市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一台电视机、一个遥控器进行高清影片点播,享受优质教育服务,查询市场物价、缴纳物管费、水电煤气杂费等,甚至在家里就能完成执照办理、出国签证、看病挂号等,生活效率及质量大大提高。按照推进计划,到2007年底将有5000户家庭用上“数字家庭”,到2009年底将有40万户番禺市民享受到“数字家庭”的服务。
近年来,番禺的农村合作医疗也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这种“政府主导、公司管理、信息化运作监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建立在“网络互通、数据互联、信息共享”的信息化模型基础上。在建成了区、镇、村三级光纤网络后,番禺的农村合作医疗找到了转型的有力手段。在此基础上,番禺区财政大手笔地拨出130多万元开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在番禺区卫生局、区信息办、区农合办等六个部门实现联网,构建起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1分钟电脑现场补偿”和远程监控。有了电脑现场补偿,病人无需为了报销费用而东奔西走,看病当天在医院里缴纳自付费用,报销费用则由医院垫付,出院办理补偿手续的整个过程只需1分钟就能完成。这样便捷的模式,让番禺的农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实惠。
广州大学城:科技带动经济的新引擎
这几年,令番禺人自豪的是,区内的小谷围岛出了个大学城。
建设广州大学城是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为推进广东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1年3月,广州市委常委会议确定将大学城首期选址在小谷围岛上,占地18平方公里。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介绍说,广州大学城落户番禺,使番禺提升科研水平具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大学城作为广州信息港的重要节点,选址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与生物岛、琶洲会展中心、广州科学城邻近,容易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创新基地。
为加快将广州大学城建设为华南地区的科研、教育和资讯中心,番禺可谓“野心”不小。谭应华书记说,番禺区计划与相关大学合作申请建立广州大学城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大学城作为产业创新基地和大型孵化器,打造中国的“硅谷”。按照规划,位于大学城中心区的200亩土地,将作为大学城国家大学科技园选址用地,并由番禺区按“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建设。项目的首期争取批准并出让位于广州大学城国家大学科技园西部的约100亩土地建设“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产学研孵化基地”。
该孵化基地是广州大学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约100亩,主要实现数字家庭大平台、超算中心及数据管理中心、3C融合消费电子产品研发、内容创意和软件开发及芯片设计制造五大功能;基地包含三座公共技术支撑楼、三座研发大楼(孵化器大楼、3C融合消费电子产品研发大楼、传媒大厦)、两座配套机楼(超算中心及数据管理中心机楼、数字家庭大平台主楼)及其他配套设施。
今年7月,自广州大学城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产学研孵化基地启动区正式运作以来,通过短短两个多月时间的招商引资,孵化基地启动区内已进驻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国家AVS工程中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数字电视中心等三大技术支持中心,以及TCL、华为、韩国SK、广州中大凯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10多家知名企业和技术机构。应用带动产业,市场促进产业,广州大学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将毫无疑问地成为科技带动经济的新引擎,成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实现“三级跳”
近年来,番禺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设立了跨国产业园、节能科技园、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广州农业科技开发研究基地、化龙农业科普基地、香江野生动物世界科普基地等。与清华科技园合作的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也将于不久的将来落成,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这些科技园区的诞生,将形成积聚力和辐射力,助番禺的高新技术实现“三级跳”。
区长骆蔚峰介绍说,番禺区石楼镇即将成为“硅谷”大本营。2005年10月,番禺区领导在石楼镇京珠高速公路沿线跨国产业园调研时,发现园区中一块山水相伴、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非常适宜创立科技园的已征项目用地,于是拍板了该项目。最终携手清华科技园建设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并于今年初进一步签订了相关合同。目前,清华科技园的主要人员已经到位,并着手开展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他们的目标就是将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上一流的科技园。
怎样才算得上是世界一流科技园?谭应华认为,“一流科技园”就是这个园区的企业和生产的产品,都应是世界一流的。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的任务,就是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一个主潮流,着重培养科技园的“源”,是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未来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骆蔚峰透露,具体而言,科技园“源”于以推动自主车型设计为核心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家电、通讯、视听设备和汽车电子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机构集群;以汽车零部件和输变电及发电装备为主导的机械装备产业的研发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集群;以珠宝为核心,包括家电、服装在内的轻纺产业的设计中心集群。
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整合多种资源,建立各种服务平台,这正是其有别于一般科技园的特色。创新基地将形成一套以商务物业、人力资源、企业支持、资本技术为主的创新服务体系,打通产学研结合的渠道。谭应华书记表示,创新基地将创造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主要体现在交流、团队精神、宽容失败、强调创新环境与氛围等方面,科技园不仅为企业叫好,还帮企业叫座。
计划到2011年,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将引进至少3家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或技术中心)、10家省级或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50家市级研发中心、300家优质科技企业,创造10000个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每年园区获得专利授权500项。
面对当前土地和资源日益减少的约束性条件,位于番禺区迎宾路上的节能科技园则通过加强“聚焦”、“聚合”和“聚集”,形成了“用地少、投资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聚宝盆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番禺区政协主席徐金海在谈到节能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时,归纳为“三聚”:一是聚焦总部经济,凸显成本“洼地”。节能科技园已建成科技研发厂房18万平方米,成功引入了300多家企业,其中九成以上是科技型企业,知名企业占了六成左右。二是聚合创新资源,凸显创业优势。园区聚合了科研、人才、社会等创新资源,建立各类服务平台,促进企业研发机构、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与互动互融。三是聚集高端产业,凸显创富能力。入园企业里外资占三成,电子通信企业占三成、软件开发企业占两成、数码科技和新材料技术企业各占15%,高新科技企业发挥的聚集效应极大地提高了园区的创富能力。目前,园区的规划面积虽然只有50万平方米,但预计年产值可达300亿元,上缴税收可达20亿元,“三聚”发展模式卓有成效。
科技兴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法宝
按照番禺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农业科技发展是重中之重。番禺区政协主席徐金海说,番禺有60万农村人口,发展现代化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出路。几年来,通过扶持农业技术研究、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番禺有效地实现了“科技兴农”的目标。
近年来,番禺区按照“稳粮、减蔗、控蕉、增菜、扩花、优鱼、调牧”的思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围绕农业“新四化”(信息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农民增收,加强集成,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项目的集成度和显示度。积极组织农业新品种与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2006年在区农科所参加试验表证的水稻新品种、品系达30个,引进试验的蔬菜新品种有90个。
番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重点扶持和建设了广州农业科技开发研究基地、区科研水产种苗研究基地、区农科所优质蔬菜种苗繁育基地、观赏鱼繁育生产示范基地和奥尼鱼繁殖示范基地等不同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示范点20多个。其中,区农科基地、区农科所等13家科研企业被评为“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
番禺区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四条发展思路:一是扶持农业技术研究;二是扶持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三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广大农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收益;四是扶持农业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番禺区“科技兴农”成效显著。200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3.78亿元,比上年增长6.2%。番禺区除了成功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农村信息化基地建设项目,还被批准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单位”农村信息化基地。此外,区农科所支持香蕉黄叶病和线虫等农作物病害防治的技术攻关活动,支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与推广。广东省淡水名优鱼类种苗繁育中心等一批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科研能力强的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都成为番禺品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了企业的壮大发展,带动了广大农民靠种植、养殖致富奔康,2006年番禺区18家省、市、区级龙头企业,经营生产基地面积3万亩,年产值24.6亿元,农产品加工量96万吨,出口创汇1240万美元,农户总增收2.8亿元,户均增收6803元。
企业:创造活力的骨干力量
“在资本先行、科技为先的21世纪,不更新技术就没法提高。”番禺区每年投入到科技三项费用的资金逐年上升,2005年、2006年都超过了1个亿,通过鼓励民营企业使用科技三项经费来实现科技创新,这些企业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立项难、用地难、融资难、维权难”是困扰民营企业的“四难”,其中尤以融资难对企业运作的影响最为普遍而直接。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尤其是对中小型、科技型民营企业而言,资金几乎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2005年,番禺区创新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由政府投资3750万元,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公司联同其他民营企业出资6250万元。这笔1亿元的资金累计担保融资15亿元,为处于创业与技改阶段的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番禺银达开业两年来,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加上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累计向300多家企业提供担保融资金额达15亿元,不良资产为零。这一担保模式也得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认同。
进入21世纪,番禺区迎来了大发展,摈弃了过去单纯依靠“三来一补”的经济增长方式,找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新路向。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番禺靠的是乡镇企业。21世纪初,番禺区依托民营企业撑起了新的经济格局。现在,番禺的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他们不仅成为番禺一个个响亮的金字招牌,还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一个道理:发展离不开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巨大集团成立于1996年,在风景秀丽的珠江之滨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巨大工业园,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从一家不足百人的小型企业,发展成为一家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在职员工近5000人,拥有五家实业控股的大型集团化企业。集团产品有影音、光电精密器件、电源器件及化工四大类。今天,巨大已经走出了番禺,走向了世界。巨大的产品畅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欧美一些国际品牌的定点OEM、ODM厂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VTREK已经成为AV产品的著名进口品牌和商标。
创建于1993年的锐丰音响,是见证番禺民营企业以科技创新傲视全球的又一成功品牌。锐丰公司作为从事系统性专业音响及灯光设备制造的大型综合企业,集研发、生产、推广、设计、销售及专业咨询服务于一体。2006年12月,锐丰音响一举击败众多国际著名音响品牌,竞标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现场固定安装音响设备。锐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锐丰音响的有力后盾,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音响实验室和专业化研发加工生产基地,2005年被授予“番禺区科技型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称号。
高科技手段往往是不起眼的,却是举足轻重的,这在目前国内最大的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国家级野生动物园——香江野生动物世界便可得到印证。
2006 年 4 月,澳大利亚“国宝”树熊(考拉Koala)首次进入中国大陆,落户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并奇迹般地在半年内成功繁殖了四只小树熊,其中两只还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1/1000概率的双胞胎,标志着番禺在野生动物异地保护、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食物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已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并获得国际认可。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在树熊项目上创造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史上三大奇迹:一是树熊国外适应环境最快的奇迹,二是仅有三只母树熊半年内全部产仔,产仔率最高的奇迹,三是全球动物园内首次产下树熊双胞胎的奇迹。
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是动物的天堂,10年前,从引进的只有两对白虎开始,到现在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珍稀动物白虎种群,总量将近100头,占世界白虎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白虎工厂”。在番禺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第一对自主培育的白虎于1998年4月繁殖成功,“白虎的饲养与繁殖技术的成功”更获得当年度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年来,通过广泛推广和应用该科技成果,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已繁殖白虎100余只,创直接经济效益达千万元。
结束语:番禺区科技创新工作经验
自2000年撤市设区后,番禺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存量改造,增量引优”,从资金、人才、服务、管理各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概括起来有四点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到位,资金有保障。区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科技工作,区领导亲自抓科技项目落户,亲自与合作方谈判。积极落实上级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二是重视打基础,抓信息化建设。从2000年开始,政府每年都出资3000多万元,把信息网络建立起来,信息化走得快、走得扎实,为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承接广州“南拓”实现发展模式转型,以节能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等高科技园区为典型,狠抓发展模式创新,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的“瓶颈”。
四是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申请使用科技三项费用,设立中小企业创新担保基金。锐丰、巨大、珠江钢管等民营企业正是受益于此,加强工业研发力度,从而发展出自己的民族品牌。
拥有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番禺,在实践着科技带动经济的同时,也享受着科技创新孕育的丰硕成果。谭应华书记说,再也不能把以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用于今天,所以才要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他说,“这些年来,番禺根据自身发展条件,脚踏实地干实事,现在科技创新的氛围营造好了,以后番禺的路子就更好走了。”
按照番禺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番禺区将从五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支持全社会广泛开展科技创新;二是加快特色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的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种类型的科技型企业;三是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广州大学城的智力资源,建立和完善行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技术支撑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担保、上市等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五是加强对先进科技典型人物及科普知识的宣传,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相信番禺以创新的精神振奋科技腾飞的翅膀,飞越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