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加强信息化研究与电子政务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非常高兴回到国家信息中心向大家介绍一些情况,同时也欢迎来自新闻界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同志们来参加长安论坛。借此机会,我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对信息化的研究;第二,介绍一下目前社会上比较关注的电子政务工作的进展情况,这也是今天要谈的重点问题。


  一、关于信息化的研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一个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并且第一次提出了“三化”的概念——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

  国家从整体战略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信息化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做信息工作的同志而言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工业化、现代化比较认同,但是对信息化,对怎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认同程度不高。工业化、现代化的概念在解放前就有了,并在建国后不断的在追求这个目标,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相对而言,信息化似乎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各方面的精英还没有真正地、全面地进入这个领域。目前在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宏观经济体制管理改革,在发展战略、地区发展、西部开发、对外开放、国际收支、资本流入等各个领域都拥有很多一流的经济理论研究精英,信息化问题到目前为止只是IT业内的精英们研究的比较多,真正理论界的研究非常有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到场的有一些新闻界、媒体界的朋友,希望大家也能够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究竟是因为信息化本身技术门槛过高?还是知识准备不足?或者说还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同?国内的这种情况与国际社会的研究状况反差比较大,最近几年国外对这个领域跟踪得比较多,也比较紧,当然争论也比较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由于信息的非对称、契约不完整引起的理论研究。报纸上有很多关于委托代理和激励理论的讨论,曾经有一个流派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第二个方面:以演化论为基础,从生物学的概念到历史学、经济学,通过这样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产生了所谓的路径依赖、新的技术扩散、跨越增长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多的,也有大量关于“后发国家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增长”的研究案例。

  第三个方面:关于创新、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知识经济最本质的内容是教育,因此针对加强

  人的教育,人力资本等方面研究也非常多。还有围绕电信业放松管制、市场竞争、垄断等问题的实证性的研究也比较多。

  因此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希望通过网络,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要重视对信息化的研究,考虑是不是我们的眼光、思想方法、兴趣焦点和政策成果不能适应新的变化?现在强调与时俱进,我们的理论研究是不是滞后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这种滞后可能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因为实践在不断地发展,而理论的落后将可能会导致我们某些政策、制度和创新行为的落后。

  究竟需要研究哪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战略层面需要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研究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路径依赖和路径创新的问题。

  前一阶段朱熔基总理提出要研究“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我们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的路该怎么走?是不是要走别的国家已经走过的老路,还是有可能实现某种路径的创新?我们下一步将在明年底发动各研究领域一起来做这件事情,集中国内各方面的研究人员参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第二个问题:信息化临界状态的环境比较和新环境的创造。

  现在国际社会有一个看法:如果一个国家人的收入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标准,它不可能搞信息化。现在普遍认为这个标准的起点是人均收入达到三千美元,另外这个国家应该基本推动了电信反垄断的竞争,基本建立了法律框架,基本完善了教育水平,计算机、电话的普及率也不断上升,这就达到了一个临界状态。达到这个临界状态以后,可能会出现生产力的飞跃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根据统计局的测算,今年我国人均收入是一千美元,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创造这个环境?

  第三个问题:信息产业本身有哪些产业的属性?它的市场竞争结构如何?另外,进行法律监管应该有哪些新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关于教育、人力资本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创新。

  第五个问题:数字鸿沟。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都出现了由于知识和教育的差距而导致财富的差距,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如果说一个人不注意学习,可能就会贫困,这种现象发生以后政府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因为它会引起很多社会后果。

  第六个问题:怎样评估新的工业化战略?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要健全统计指标。现在信息化、新工业化战略无法评价就是因为没有基础数据,很多信息服务业以及围绕信息产业发生的行为基本上没有纳入统计体系。任何政策、任何学科如果没有统计数据资料进行验证,就会出大问题。

  第二,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努力,多引进一些国际社会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针

  对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仍然非常有限,要跟踪真正主流的研究方向,加强翻译工作的力度。

  二、电子政务

  1、国际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新的电子政务形态,电子政府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前一阶段对电子政务本身G2B、G2C、G2E、IEE这几个领域讨论的比较多,路径也说得比较多,我觉得首先要对电子政务的根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电子政务在九十年代兴起之后,迅速扩散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电子政务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发展?我感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第一个方面:政府转型的背景

  八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推动改革,改革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全球的现象,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我想从两个线索来认识政府改革的背景。

  第一个线索,八十年代初期,英国的撒切尔和美国的里根一起推动了“放松管制”的改革(现在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多,国内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制高点》,叙述了这一段政府改革的经历),它的主要背景是:战后各国加强了政府的宏观干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各国普遍地出现了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财政赤字增加的情况,于是大家开始反思这种政府的干预是否有效?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当时出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撒切尔,她刚上台的时候在国内威望不高,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发动了“马岛之战”,这一仗打胜了,撒切尔的威信就得到很大提高。之后,撒切尔开始在国内推动电讯的非国有化、放松管制的改革。第二个典型人物是里根,里根政府放松了金融、交通管制,放松了电讯的管制,鼓励竞争。

  第二个线索,九十年代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后推动了新一轮的政府改革。电子政务的鼻祖是克林顿,他并不是要直接建立电子政务,而是在改革政府的过程中发现电子政务它可能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在那个时代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这一代政治家希望政府能够从传统的官僚主义体制中解脱出来,因为过去的改革都是使政府本身进一步完善。庞大的机器越完善,其本身的基本动力就越不足,整个官僚体制精确了,运转的好像没有缺陷,但是它对民众、对社会的反映程度就降低了。因此,严格的说,如果离开了市场,离开了需求是运转不起来的。所以这一代人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思路:不能完善了内部的机制而忘记了对民众的需要。他们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包括建立更有代表性、回报性、责任感的政府等等。

  第二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互联网自六十年代出现以来大概经历了四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是我本人归纳的。

  第一个阶段,美国的国防部建造阿帕网(音),他们当时的想法是:如果美国和苏联发生核战争而导致国防部的线路和指挥系统在某一点上受到核冲击,也能保证整个通讯系统正常工作。因此在

  最初的设计理念中,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而且能够保证多条线路畅通的一个新型的网络。

  七十年代,国防部把TCP/IP协议向民众转让。这个协议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内部网络结构不同的各个网通过不同的标准链接起来,既保证内部相对的差异性,又保证整个网络运行的统一性。

  八十年代,美国也出现了和我们目前状况类似的局面,即出现了所谓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家各自建设自己的网络,搞自己的体系,这一阶段是一个所谓盲目扩张的时代。

  九十年代,出现了互联网。互联网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座的有很多同志参与了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府的平台和政府的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要回到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上来:第一,多中心,而不是一个中心;第二,开放式,资源共享;第三,既允许差异又允许统一。

  通过互联网来行使政府的功能,这两者能够结合到一起,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二个背景。

  第三个方面:电子商务的驱动。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政府提供新的服务越来越重要,因此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必须做出反应,前一阶段我们和美国商务部官员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认为电子商务是电子政务的一个原动力。

  前一阶段,我到联想开会,看到联想的电子商务,ERP系统做得很好,但是联想也提到了它们的电子商务体系与国家的金融体系、税收体系、海关体系无法对接的问题,因此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要求政府行政与时俱进。这是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四个方面:全球化的竞争。

  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展开激烈的竞争,包括资金竞争、人才竞争等,所以电子政务建设本身是创造投资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大家可以看这张图(略),97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前和98年1—6月份以及目前国际流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投资环境的创造也有很大的关系。97年以前,大量的资金流入美国,美国流向拉丁美洲,基本是这样一个格局,流向美国最多的是欧洲,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因为美国当时的投资环境比较好。今年的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大家可以从图上看到,所有的箭头几乎都是双向的,其中中国和亚洲成为资本流入的新的天堂。资本流动和电子政务也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今天早上我看了国家信息中心的《宏观经济快讯》,其中有一条消息是“外国资金大举撤离日本”,日本证券市场流出的资金高达48936亿日元,因为日本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目前国内发展电子商务与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也有关系的。

  第五个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大公司的驱动有很大的关系。

  公司有强烈的销售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设备、软件的动机,从市场化理解这都是非常好的行为,同时,这对于推动电子政务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国外普遍实行德托管机制、外包机制等,这些制度对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供给创造需求,有什么样的供给就有可能跟进什么样的需求。另外,IT产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产业属性,即锁定,买了一个产品就要买配套产品,软件也需要更新,这样不断锁定,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公司的利润额不断增加,电子政务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

  第六个方面:领导人的政治意志。

  在这个领域,主要决策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负责人都有非常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政治动机。

  因此,我们需要从比较广泛的领域来认识电子政务这个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它归结为仅仅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我最近看过的一些资料显示,电子政务的理念甚至早于互联网,因此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互联网之外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起主导作用,这个主要因素就是政府的改革。政府的改革、转型导致了新形态的电子政府的产生,接着出现了电子政务。

  2、我国电子政务工作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电子政务工作的背景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国外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我们的特性,其中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个方面: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本身要求政府行政与时俱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阶段。在新时期下,对政府的服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的管理特点也明显不同。比如在农业经济阶段,理论界流行的说法是“政府是一个守夜人”,什么意思呢?政府让市场独立运作,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到了工业阶段,由于社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经济分工细化,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于是出现了政府的干预,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和产业结构层面(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

  在服务经济的新阶段,政府执政的特点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点放在创造环境上。我们可以看这张表(略),它包含了我国国民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一些统计数据,包括收入、恩格尔系数、城市人口、价格管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外资、进出口等,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国家在总体上、全局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这个变化,毫无疑问,政府的行政要进行改革。

  第二个方面:加入WTO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在加入WTO前后,国内的理论界、经济界都有几次比较大的讨论,分析加入WTO后会对哪些方面造成冲击,过去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对产业的冲击,经济界有一个共识,受冲击最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得益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不好判断,农业受冲击可能最大。前几天开会我碰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陈锡文,他说我们当初的很多判断与实际情况差别都比较大,因为没有考虑到倾销反倾销的因素。所以这些判断和当初讨论的结果不太一样,经过一个阶段以后,大家认识到真正受冲击最大的并不是产业,而是政府本身,包括对政府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的冲击等。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着贸易投资自由化,要求提高行政的透明度,要求依法行政,高效行政,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国家的执法机构已经把政府履行对世贸的承诺纳入一个执法和监管的范围,如果不履行承诺,对于微观的行为主体来说是违法的。

  因此,加入WTO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客观上也成为我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系统。

  第三个方面:引导政务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前一阶段国内的网络建设是比较热,取得不少进步,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

  我们来看这张图(略),数据是由中国互联网中心提供的,从1989年3月到2001年3月,政府网站从几百个发展到了近五千个,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

  再看另外一张图(略),这些政府网站提供了哪些服务?真正通过网络实现电子政务的网站还占不到0.2%,在线咨询投诉的占5.7%,提供统计资料的21.9%,提供办事指南的占60%。另外,提供行业地区信息的占76%,提供政府新闻的占77%,提供政府公告、法律法规的占79%

  总之,政府网络建设存在“重网络、轻内容、轻服务”的现象。有专家曾经做了一个测算:50多个中央部门如果都构建纵向网,并且都向副省级以上47个结点延伸,另外再向三千多个县辐射,全国要建六百万个网络平台,投资是非常大的。另外,由于标准不一,资源无法共享,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浪费。如果由国家统一规划,制止重复建设,全国网络建设的数量仅为前者的0.6%。因此,引导政务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要求我们加快推动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

  第四个方面:拉动信息产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增长点

  近几年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当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另外,通过政府外包,建立比较规范的服务模式,可以扩大内需,拉动增长。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会不断加强。

  (2)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最近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的决定,主要任务包括:第一,建设两个平台和一个门户网站;第二,建设四个重要的数据库;第三,建设十二个重要的业务系统;最后,要完善一些基础工作。

  现在总体部署已经开展了,各部门、各地方都在根据国家的统一决策积极地行动,总体上进入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的新阶段。

  两个平台和一个门户网站

  这张图(略)描绘了建设电子政务的一个整体框架,我分别向大家介绍内网平台、外网平台、门户网站。

  最右方是政府的门户网站,统一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服务。我们希望在明年两会之前正式建成门户网站。所有的参观者,包括外国人,都可以通过这个门户网站进入我们国家电子政务的服务领域,进入之后可以到某一个部门,也可以到某一个省,然后一层一层往下走。这个网站提供的服务将是整合性的服务,比如对企业的服务,对民众的服务,服务有不同的形式,包括信息服务、报表、双向互动服务。

  中间是政府的外网,通过外网平台提供政府的各种服务,以及进行政府监管。

  最左边是政府的内网,内网和外网是物理隔离的,外网和门户之见是逻辑隔离的。

  现在总体工作正在推进,各方面都非常重视。最近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外网平台应该怎样建设?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建设新的平台,第二种思路是整合一个平台。现在的所存在情况是:第一,很多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纵向网络系统,大量网络资源闲置;第二,相当多的业务已经开始在网上运行;第三,很多部门自建网络仍然有比较强烈的动机。另外,网和网之间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我们面临这样的现实情况,是新建还是整合?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整合,因为新建成本过高,而且风险也比较大,因为各业务系统已经有大量的业务在原有系统上运行了,如果把全国几十个系统的业务迁移到新的网络平台,这种迁移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走比较现实的道路——整合。

  在进行整合的时候需要实现几个基本的目标,或者应该满足一些最基本的约束条件。我列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比如整合的成本应该低于新建成本、整合过程中的成本应该低于各部门自建的成本。再比如效益问题,两个网互联以后,N1×N2表示两个网互联,互联以后,应该大于N1+N2+N3+NN,什么意思呢?整合的效果应该大于各个网自建的效果。我们知道网络的价值能够实现结点的平方,即连接了以后应该创造更多的效益。另外,应该使风险最小。那么最后,在产权制度方面要做出比较好的安排,参与建设的单位应该有强烈的动机做这件事,应该有比较好的政治的、经济的回报,而不是仅仅做贡献,这些方面都需要安排好。

  四个数据库

  这里包括人口、法人机构、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以及宏观经济的四个数据库。

  在座的有很多同志是搞信息资源开发的,数据库建设首先要有长期的积累,它是伴随着业务的发生,数据不断的加载而不断积累的。

  另外,因为消费过程具有非排他性,所以从技术上不存在多一个人使用而效益下降的现象。

  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使用价值差异性也比较大,如果用户关心经济,经济统计数据就非常重要,如果不关心经济,这个数据就不重要。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比较高,可变资本投入越来越低,建设完成开始到真正提供服务的时候,增加一个数可能可变成本为零。

  另外,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为什么选择这四个库而不选择别的数据库呢?这是基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考虑的。由于这四个数据库对别的数据库建设来说是一种公共产品,其它数据库需要通过它的服务,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前一阶段曾经讨论要不要建产业库,我认为可以暂时不建产业库,因为这可以由中介机构来做。

  十二个业务系统

  业务系统基本上是三层机构,在顶层是核心的政务和宏观经济管理;在支撑层是围绕政府的收支、税务和海关获得的政府收入以及通过财政的支出,依托金融体系所不断流动的资金流,所以支撑层有四个体系;第三个方面是基础层,包括农业、水利、公安、质量等。另外,还有一个审计工程——金审工程,是对整个项目以及未来的运转进行审计的。

  我们希望通过建设这十二个体系、四个数据库、两个平台和一个门户,初步构建中国电子政务的一个基本框架。基本框架背后也有一些选择的理论框架,是根据政府未来行政的功能进行选择,而不是盲目、随机的。

  还需要完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标准,大家都知道标准对于信息产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标准是竞争的制高点,谁获得标准谁就得天下。电子政务也同样需要统一标准。

  第一个基础工作正在做。第二个基础工作是培训,人的观念、技能非常重要,未来的公务员上岗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经过培训,这种培训将是强制性的。最近我们也在和有关方面研究培训大纲,包括信息化的知识、电子政务的知识、必要技能、法律知识等,这些都是需要具备的。第三个方面是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各方面反映比较多的有两个法,一个是《电子签章法》,一个是《政府信息公开法》。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电子签章法》,就不可能实现电子办公,不可能在网上批项目,所有的电子政务都没有依据。如果没有政府的信息公开,就不可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如果大家都把信息资源作为自己部门的财产,不公开,这种垄断、分割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应该说,这两个法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每个法的实质就是一句话,第一,电子签章是有效的(这一句话说出来并且得到认可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二,公开是必需的,是常规,不公开是例外。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下一步电子政务工作可能要注意几个问题,包括统一规划,重视应用主导、互联互通、以改革的方法推进,重视一把手亲自抓等,另外这个过程要进行认真评估。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就是务求时效、需求导向,不搞花架子。

  我今天上午得到一份非常令人高兴的资料,是美国布朗大学公共政策中心一个非常著名的教授对今年各国电子政务服务的年度调查,去年中国的电子政务年度调查的结果不佳,在近二百多个国家中名次是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今年的结果非常令人振奋,项目调查了198个国家和地区的1197个网站,结果在政府服务、数字化建设方面,具体地说就是在信息公开,政府服务的有效性等方面,中国以56.3分的成绩居第七位,高于瑞士、英国和新加坡。当然,他们在抽样和采用的指标上有自己的标准,但是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电子政务的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有了很大的改进。

  最后,有两张图可能会引起大家的共鸣。第一张图(略)是中国经济在世界地位的变化,从公元76年以后,中华民族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也比较高,最高点出现在1820年,占全球GDP的比重高达36%,去年美国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33%,也就是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最高地位超过了今天的美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比重在不断上升,速度越来越快。因为十六大刚闭幕,再拿出这张图来看,非常感慨,我们大家要共同努力,实现民族的振兴。

  第二张图(略)也有一点现实的意义,这是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绘制的,他前一阶段曾经访问中国,大家可能都看过他的那本《过客中的宇宙》。这张图上面有两条曲线,一条曲线是人类DNA的演化过程,从生命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人类的高级形态经历了40多亿年,但是它的斜率很明显是比较扁平的,就是说变化速度非常慢,复制、出错、纠偏的过程需要不断重复。第二条曲线是人类知识的增长,几乎是一条直线,人类知识的增长是用当年书籍的出版量来表示的,这条线非常陡直,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知识在爆炸,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就很难适应未来的挑战。所以再回到第一张图,如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面临的现实的问题应该是第二个现象,我们如何应对?现在我们国家已将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已经提出来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环境,一次新的挑战。我用这两张图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