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提升公安4大能力 信息网络成180万民警帮手
来源:公安部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安机关联网计算机超过80万台,每百名民警拥有联网计算机47台,基层所队连通率达到90%以上。
    从2001年年初公安部启动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项目“金盾工程”至今,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公安工作的现状。如今,全国已初步形成网上办案、网上户口迁移、网上追逃、网络监控、视频会议等信息化工作模式。
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网络也已建成。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的完善,更是增强了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目前,全国公安信息通讯网三级主干已全面建成,实现了数据、语音、视频综合传输,大部分基层科所队已接入网;公安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部、省、市三级公安信息中心为各类执法信息化应用提供了系统运行平台和技术服务支持,保证了执法信息网络化应用的全面开展。

    信息网络如何成为180万民警的帮手

    “每次开大会时,提前两小时通过新闻媒体和室外交通诱导显示屏等传播渠道向社会发布交通管理信息,提示将要受到大会交通影响的路段,方便市民群众提前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和绕行路线。”

    “通过精确计算,最大限度地压缩车队占路运行时间,将采取交通管控措施的时间精确到分……”

    昨天是“十七大”召开的第一天,为确保交通保卫万无一失,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方便社会交通,北京市交管局推出了多项便民举措。

    这些举措的实现,都借助了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而这些,还只是公安信息化的一角。

    当信息化成为老百姓工作生活的必需时,公安信息化建设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织就成了公安信息的巨大网络。在这张“巨网”之下,不仅无数的犯罪嫌疑人被抓获,而且公安队伍自身的执法工作、警务改革等等,也得到监督和提升。

  信息化决胜追逃

    “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南京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上浏览信息,一发现可疑人员、可疑情况就立即出击。”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年轻民警小刘说。

    在南京乃至江苏全省,像民警小刘这样依托网络信息办案已成为一种模式。“过去是接到报警后才能去现场,现在,只要是涉警的案件,无论是救助、纠纷、刑事、民事或者其他案件,都会自动在信息系统里进行比对,既快捷又准确,常常是在信息比对中发现可疑情况就先到现场处理。”小刘一边熟练地演示着这套系统一边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底,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项目“金盾工程”正式通过验收,全国性的八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建成,覆盖了主要公安业务领域的60个应用系统,包括综合查询、搜索引擎、请求服务等重要应用手段,初步形成了“信息网上走、案件网上办、台账网上建、绩效网上考”的信息化工作模式。覆盖各级公安机关的信息通信专用网络也已建成,基本实现了数据、语音、图像的同网传输。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安机关联网计算机超过80万台,基层所队连通率达到90%以上。

    信息网络的完善令全国180万公安民警如虎添翼。

    2007年7月9日凌晨3时许,在江苏省扬州市,两名正在用大夹钳撬车库门的犯罪嫌疑人被民警当场抓获。民警查询了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发现两人曾于1999年因盗窃机动车被惩处过。办案人员据此加大了审讯力度,挖掘出了二人从今年5月以来,共盗窃摩托车12辆、电动车11辆,总价值人民币10万余元的犯罪事实。

 “圆钮扣”监督巡防

    记者前不久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采访时,在一个临街小卖店的院墙上看见一个指甲盖大小亮晶晶的“圆钮扣”。店主李大妈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每天都有警察摸它好几次,也不知道它是什么。”

    民警告诉记者,“圆钮扣”其实是监督警察是否在规定时间巡防的巡更点。在无锡市滨湖区,这样的“圆钮扣”遍布村巷,共有2000个。

    “用科技的手段监督民警巡防,既能保证巡防的效果,又能使传统意义的巡防增加新的魅力。”无锡市公安局滨湖分局局长陶苏根对记者说,只有不断地把科技注入到警务改革中,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创建一份平安。

    据统计,目前,已有十多个省市的公安机关开始利用信息系统规范执法办案工作,基本涵盖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行政案件的执法流程和各个执法环节,既解决了“乱作为”的问题,又解决了“不作为”的问题。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实践表明,建立“网上办案”、“网上监督”、“网上考核”等工作机制,开发运用相关的信息系统,基本实现执法流程网上审批、管理,网上出具公安法律文书,网上执法质量考评,既有效地堵塞了执法漏洞,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进程,提高了公安机关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

  指纹识别系统显威力

    深圳市公安局黄贝派出所利用指纹识别系统比对,确认现场勘查提取的一枚指纹,破获了发生在罗湖区海富花园的入室盗窃案,并连破8起盗窃案。这是“指掌纹中心系统”发挥的威力。这一系统的人员指纹、现场指纹以每年30万枚和3万枚的高速度增长,指纹比对速度达到了每秒275万枚,居亚洲之首。这套系统屡建奇功,在深圳市一系列恶性案件侦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浙江省,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连续三年存储指纹信息量和指纹破案绝对数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市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建立以来,平均每年查获犯罪嫌疑人900名,查破案件数约为1200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犯罪手段也在不断变化,高智商、高科技和跨国犯罪不断增多,作为公安部门,必须要与时俱进,否则就很难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试想,如果警察还骑着一辆自行车,怎么能追得上开汽车的犯罪嫌疑人呢?”一位基层公安局长说,要想克敌制胜,就必须要胜人一筹。

    据介绍,全国已有几十个城市的公安局装备了多功能现场勘查车或移动实验室;不少地方刑技机构采用了数码勘验技术……

    一批制约公安工作的技术难题被成功破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NA检验试剂的成功研制,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工业雷管管理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了雷管的“身份认证”,使全国涉爆案件下降了20%;“防范与打击重大刑事犯罪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重点攻克和解决了我国人体生物特征识别、违禁品探测等关键技术问题;“打击计算机犯罪侦查技术研究”项目解决了打击计算机及网络安全领域犯罪的关键技术难题……

    据统计,目前,公安部和省、市、县公安机关共建有刑事科学技术机构3560个,具备法医、痕迹检验、理化检验、文件检验、影像技术、声纹检验、电子物证检验、心理测试、警犬技术等9个大专业和上百个小专业。公安部和许多省、市装备了紫外观察系统、大型比对显微镜、全波段和数字化照(录)像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全国建成159个DNA实验室。高精尖装备增强了技术实力,刑事科学技术部门的现场勘查和检验鉴定能力跃上新台阶。

    信息化提升公安四大能力

    据公安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各级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提升了公安机关的实战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打击违法犯罪能力增强。从“网上追逃”到“网上打拐”,从“指纹破案会战”到全国“命案侦破”专项斗争,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刑事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促使我国公安机关破案模式由“勘查访问、摸底排队、坐堂审讯”向“现场采证、鉴定查询、科技破案”转变。来自公安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05年,全国公安机关利用刑事科学技术侦破案件数量年均增长13.9%;利用行动技术侦破案件数量年均增长27%;网侦技术达到新水平,2005年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共查处案件2.1万起,破获案件3000多起。

    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增强。“十五”期间,在全国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建成报警与监控系统21万多个,预防、制止各类违法犯罪案件20余万起。

    行政管理和服务群众能力增强。在交通管理方面,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了证照办理效率;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初步实现了“业务处理流程化、证件制作数字化、信息交换自动化、数据共享网络化”;边防、消防、警卫等部门的科技装备水平也有较大幅度提升。

    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全国公安机关不断加强110指挥中心建设,截至2006年年底,已有83.5%的县(市)、51%的地(市)公安机关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有效提升了指挥调度和快速反应能力。(于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