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目标、分步实施
尽管美国具有世界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但是在电子政务战略的具体实施方面,美国仍然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技术复杂程度由简单到复杂。从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在10年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电子政务经历了从初级、中级、高级以至目前逐渐成熟完善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初级阶段的政府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中级阶段的政府上网,主要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发布、简单的事务处理;在高级阶段,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网上办公;在成熟完善阶段,主要任务是重组政府业务、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式业务处理与服务的电子政府。
“十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同层次和上下级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支持政府公用功能性系统和事务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加强;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付诸实施,电子政务体系框架和安全保障与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并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电子政务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目标,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主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交换和资源共享,以及规范政府管理与服务创造必要条件;继续完善和建立一批重点的政务、业务系统;规划和开发一批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政务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基本建立起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完善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体系;建立并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和制度。
目前,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且具有网上信息发布和简单的事务处理能力,这些政府部门下一阶段要着重进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并实现部分业务在网上进行处理。
2. 资源整合、建设门户
以前,新加坡也是由各政府部门单独地建立政府网站提供网络服务,彼此之间没有加以一体化的整合。1999年,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始出现整合趋势,一些业务不再按照部门来设置,而是按照流程做打包处理,也就是说,公众或企业在办理网上业务时,不必再考虑要转遍各个政府站点,分别办完各种相关手续,而是按照业务流程,一步步地在一个单一的网上完成所有这些相关业务手续,实现了“一站式”网上办公。目前,所有这些打包服务都可通过新加坡的政府中心站点找到。新加坡的政府中心站点有一个统一的接受用户反馈的部分,用户发往政府各个部门的意见、建议、反馈等都通过这里的统一格式进行。
整合现有政府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特性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建设标准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例如,在某些省会城市,省工商局、市工商局甚至区工商局同时建立各自的网站,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混乱。实际上,如果各个委办局以虚拟专网形式接入统一网络平台,可以大大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3. 应用主导、注重实效
推行电子政务要坚持从应用出发,绝对不能离开应用谈技术。尽管大多数县级以上政府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各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成绩,但政府业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这直接限制了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的机会。这是因为虽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在短期内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基于网络的业务应用拓展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电子政务的滚动发展必须建立在业务应用不断拓展的基础上。另外,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资金投入巨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业务应用跟上,这些投资就无法很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政务建设也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确立了信息化“需求主导”、“重在应用”的电子政务发展方针。
在中国目前由政府批准拨款建设电子政务的现行体制下,强调电子政务要重实效尤其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对项目申报和资金投放要从严审核,并通过项目考评进行奖惩,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小好坏排定名次,公布于众,以供社会舆论监督。“三金工程”之所以比较成功,就是因为“三金工程”是从管理应用出发,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报关、纳税和金融管理的信息化,符合加强市场监督、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要求。所以,电子政务必须从应用着手,从简单的应用向复杂的应用逐步升级。
电子政务建设应该务实。例如,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中,从开发费用与实施效果两个方面对政府部门自建与外包模式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以确定自建还是外包,或者把自建与外包结合起来分别确定它们所占的比重。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政务活动都能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发展程度应在利弊得失的仔细权衡中稳步提高。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实施、管理各个环节都有一个实效问题。在建设阶段,电子政务的项目同其他信息化工程一样,应作深入的需求分析,进行成本-收益评价,控制项目投资风险;在实施阶段,应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进度,力求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回报;在管理阶段,要使电子政务发挥最大限度的效用,既能够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又能够提高政府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
青岛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之所以能够健康快速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把“应用导向、务求实效”作为始终坚持的第一原则,并以应用水平作为检验系统建设成败的根本指标。在系统建设之前应该首先规划应用,再根据应用需求设计软件系统,最后根据软件运行的需要来配置主机和网络等硬件系统。在系统建设之中,要精心协调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之间的关系。对硬件系统,以满足“当前需要、适当前瞻”为原则。对软件系统,尤其是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则精益求精,并确保“实用、先进、安全”。在软硬件建设的时间关系上,因为软件建设的周期较长,则先进行软件的引进和研发,这样可以确保与硬件建设同步完成,防止设备搁置造成贬值。
4. 基础扎实、保障有力
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在网络建设方面,日本政府提出了“四极互联网”的概念,即由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构成电子政务网络的4个节点,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内联网分别通过因特网与公众、企业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网。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政府要和企业、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分工负责,循序渐进,协同建设。要促进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和电话网的融合,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对现有网络设施逐步进行升级换代。
要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教育培训、信息安全、试点示范5个方面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顺利进行。对于电子政务保障体系,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下发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提出要组织建立中国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加强关键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逐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是要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快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实施机制;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适时提出比较成熟的立法建议,推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快研究和制定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