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甘肃省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镇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提出了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证措施,突出了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充分体现了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强县富民的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顽强拼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县域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9.84亿元,比“九五”末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4.56亿元;第二产业1.73亿元;第三产业3.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6:18:3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6100万元和36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亿元,是“九五”末的5.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依托市场开发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主体显现的平泉塬瓜菜、屯字塬苹果、北部山区草畜和“两河”流域烤烟的产业发展格局。粮食总产量每年稳定在25万吨左右。200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4.56亿元,较“九五”末增长70%。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税减免政策的全面落实,农民负担减轻,收入逐年增加。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8元,比“九五”末净增478元。劳务输出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5年,全县共输出务工人员12万人(次),创收4亿元,人均突破800元。
    ——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城市经济运行良好。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着力改造传统工业企业,引导和扶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在全县经济增长中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企业改革成效显著,56户国有工商企业基本完成了改制任务。通过招商引资,恢复启动了一批工业企业,蓝马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新一代果品有限公司、甘肃澳恺食品有限公司、甘肃口士美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22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76万元。
    ——商贸流通日益活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规模明显扩大,功能逐步完善,促进了商贸流通和市场发育。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2亿元,是“九五”末的2倍。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6079户,年上缴税金1000万元。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2005年,外贸出口供货总值完成1000万元,实现出口创汇81万美元。
    ——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坚持发展抓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实施50万元以上农业、工业、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商贸流通等各类项目169个,完成投资5.52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70个,完成投资2.4亿元。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使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十五”期间,全县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减少到3.61万人和13.9万人;通过实施农村人饮解困项目,基本解决了32.2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45万亩,全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5.3%,较“九五”末提高了2.1个百分点;道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193公里;实施道路、水利等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6项,完成投资2168万元;县城南北两山绿化完成造林2万亩;茹河南岸、西街及潜夫山公园得到全面开发,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十五”期间,全县共改造中小学校危房6.4万平方米。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信息报告体系不断完善,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建成了王符纪念馆、潜夫山森林公园及文化广场等标志性建筑;成功举办了首届王符思想研讨会;以全国优秀教师张学成事迹为题材,推出了电影《大山深处的保尔》和陇剧《绿叶红花》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书画、剪纸、香包等民俗文化产业开发顺利。旅游业发展呈现新的生机,石崆寺、王符纪念馆、三岔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和太阳池、翟池等自然景观得到了开发和修缮。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政策宣传和环孕情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广电事业取得新进步,建成了有线电视信息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过去的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方面均有新的突破。但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今后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十分突出,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基础设施滞后,交通“瓶颈”制约严重;经济总量小,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遇灾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发展缺乏支撑力;城市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短期内难以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和提高人口素质的压力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任务十分艰巨。
    未来五年,是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生产要素大范围、大规模地流动和重组为落后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将给予西部地区政策和资金上更多的支持,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从周边环境看,毗邻地区都在乘势而上,竞相发展。平凉、西峰及固原等地区在资源开发、城乡建设、大办工业等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加快实现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接,进而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循环圈,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从县内发展环境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区域特色产业开发步伐加快;工业的恢复性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石油、煤炭资源开发方兴未艾;第三产业发展日益活跃,市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商贸流通日趋活跃;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解放,加快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日益强烈,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竭的动力源泉。
    总之,未来五年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和困难的凸现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加快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县上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借助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真抓实干,励精图治,竭尽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为本,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抓,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基础先行、工业突破、强农富民、开放开发、科教兴县六大战略,主攻绿色农产品加工、石油资源开发、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努力把我县建成陇东“食品工业大县”、“绿色农副产品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和“教育文化强县”,打造“历史文化强县”,全力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实现经济实力增强、财政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增收的目标,奋力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提速,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壮大经济综合实力、缩小发展差距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力争实现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开发“黑绿文”特色产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育全县区域核心竞争能力和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
    ——着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增强工业强县意识,进一步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加快工业化进程上来,积极探索适应我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由工业突破向工业强县、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和二元结构矛盾,紧紧抓住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两个关键环节,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构建工农互补、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加快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开放开发战略,积极走出去,热情请进来,广泛招商引资,利用一切渠道扩大投资规模;搞活商贸流通,促进城乡消费;发展多种形式的外贸出口,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创汇能力,多渠道、多层次拉动经济增长。
    ——依靠体制和科技创新促进发展。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依靠市场体制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大科教兴县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各产业、各行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科学、合理、节约地开发利用能源和资源,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摆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企业;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财政收支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4%以上,2010年达到22.9亿元,人均达到4300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年均增长9%;第二产业7.1亿元,年均增长32.6%;第三产业8.8亿元,年均增长20%。
    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46:18:36调整到31:31:38。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粮食总产量每年稳定在25万吨左右。工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及工业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30万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亿元,年均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52亿元。
    城镇建设:城镇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到“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2.5%,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
    财政收入: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0年跨上1.23亿元台阶,小口径财政收入达到734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
    社会发展:实现普九义教和基本扫除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全市水平。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科技、文化、广电、通讯、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到2010年达到105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到2010年达到2360元。城乡居民吃、穿、住、行、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生活进一步得到保障。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努力建设工业大县。
    依靠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金,大办地方工业,发展工业经济。新办一批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改造现有工业企业,提高产品品质,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改造提升现有工业企业。继续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成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提高运作水平。集中力量创办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大型企业,重点抓好解语花山羊绒制品有限公司、蓝马啤酒有限公司、澳恺食品有限公司、新一代食品有限公司和新千年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千方百计抓好麻黄碱厂、活性炭厂、冷冻厂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恢复启动生产。到“十一五”末,全县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力争达到5户以上,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力争达到10户以上。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大县”的目标和“改革、发展、壮大、提升”的思路,围绕我县特色资源,积极发展杏制品、肉类品、小杂粮、苜蓿草粉等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新型建材工业。根据国家关于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型高技术建材工业,加快传统建材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环保型涂料、塑钢和防水、隔热、节能建材。
    积极创办非公有制经济区。按照“高标准建设、典型示范、强力带动”的要求,在县城建办非公经济聚集区,集中引进新办一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充分发挥群体效应,促进我县工业向规模化、高新化转变。
    大力开发石油和煤炭资源。积极向上申请划定部分地方自采区,并引进石油化工企业在我县落户,通过努力使全县原油产量实现较大幅度的提高。重视煤炭资源开发,积极做好我县北部煤炭勘探和开发的前期工作。
    (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深入实施强农富民战略。以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草畜、杏子、黄花、烤烟、瓜菜和苹果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着力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紧紧抓住国家对特色农产品扶持的有利机遇,按照“数乡一业、多村一品、突出主业、多种经营”的思路,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草畜产业开发为重点,全面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以中南部乡镇为重点建成10万头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和以北部乡镇为重点建成10万头肉绒羊养殖基地;以北部山区为重点建成10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以孟坝塬和镇三公路沿线为重点建成10万亩优质黄花生产基地;以平泉塬和镇嵋公路沿线为重点建成10万亩瓜菜种植基地;以屯字塬、孟坝塬和西镇公路沿线为重点建成15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围庄和山地垓塄栽植为主,重点抓好毛杏改良,提高品质,每年完成毛杏改良100万株;以洪河、茹河川道为重点建成3万亩优质烤烟和设施瓜菜花卉基地。通过五年的努力,使粮、经、饲比例由现在的70:20:10调整到50:30:20。
    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5年的努力,全县主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到2010年特色农产品达到优质标准,出口农产品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市场。积极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围绕西瓜、苹果、杏子、黄花等优势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围绕特色农产品交易、农机具交易、畜禽交易等大力推进市场建设,全面促进农产品流通。
    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稳定和提升粮食生产。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坚持兴办乡镇企业。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办园区,集结优势,积极发展一批能够带动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龙头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步伐,提高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树立劳务品牌意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按照“协会牵头、培训搭桥、市场运作、政府推动”的思路,推进劳务产业由自发向有序、由劳务型向技能型、由打工型向创业型的转变。全面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劳务市场、培训中心、信息网站、民办职业介绍所、劳务协会、乡镇劳务工作站和乡村劳务信息员等平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转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鼓励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逐步建立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力争到2010年,全县输出务工人员达到15万人(次),年劳务收入达到6亿元。
    坚持不懈地推进扶贫攻坚。以解决剩余绝对贫困人口温饱和低收入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心,以老区乡镇和山区贫困乡村为重点,相对集中力量攻坚,加大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力度,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大力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整体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加快小康农宅示范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科学设计,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典型引路,分步推进,加快小康农宅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坚决纠正乱占滥建、浪费土地和分散无序建设等“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做到节约土地,经济实惠,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通过努力,到2010年,全县85%的农民住宅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基本条件。
    坚持基础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基础设施条件滞后这一制约我县发展的“瓶颈”,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大力加强交通、农田、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道路建设。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的方针,抓好通乡油路建设和老旧油路改造,打通断头路和出境路,努力构建通达、通畅、联网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镇原至草滩等8条通乡油路和老旧油路改造工程,干线公路完成S303线马头坡至镇原段和G309线毛大崾岘至三岔段改建工程;行政村通达工程改建铺砂道路30条345公里。千方百计向上争取立项或实施嵋肖一级公路和沿茹河川王咀至北石窟、太平至三岔2条二级公路,着力提升我县出境道路的通行能力。到2010年,全县实现乡乡通油路、50%的行政村通油路、乡到行政村全部通农二级以上砂石路、行政村到自然村全部通汽车的目标。
    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抓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整村推进、农村人饮供水安全、县城北沟流域治理、黄河水土保持蒲河二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泾河项目等一大批项目的实施,促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县新修梯田25万亩,营造水保林21万亩,种草30万亩,建成各类小型水保工程7750处。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00亩,新打水泥窖6000眼。
    能源建设。大力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城乡输变电网络改造步伐,完善主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力争到2010年,使全县尚未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电,农户通电率达到100%。积极实施城镇供热系统改造工程,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建设集中供热系统,不断提高供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经营城镇、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规划,深化城镇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全面推进城镇建设。
    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提升南区开发建设水平,创造条件,积极实施西区、东区开发。突出抓好排水、供热、道路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绿、亮、畅、美、净工程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以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住宅小区为重点的房地产开发工程,在县城东区和西区各建一个住宅小区,在南区重点建设商贸和市政基础设施。通过5年的努力,使城区面积扩大一倍。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努力抓好道路绿化、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农贸市场、商品房开发等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品位。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嵋肖公路、镇阳公路、西镇公路和镇三公路为轴线,平泉、屯字、孟坝、三岔、开边、太平等建制镇为辐射点的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乡镇小康示范村三个层次的阶梯式发展格局。
    (五)坚持开放开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加强和改善环境建设,废止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性限制和障碍,着力营造开放开发的政策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真正形成有利于吸引投资者、支持创业者、鼓励改革者的发展环境。
    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构建招商引资平台,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全面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两种资金,开拓两个市场,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种经贸技术洽谈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和项目推介力度,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导外地投资者参与我县的开发与建设。
    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巩固和扩大羊绒出口,培育高品质的绿色食品和民俗文化产品,努力增加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总量。“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新办1—2户外贸企业,到2010年,全县外贸出口创汇达到300万美元。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权益保护、人才培训、科技信息、技术创新、管理咨询、融资担保等服务体系,加大项目审核备案、投融资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向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积极发展一批集约型、深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和创汇型民营企业。引导支持民营企业走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路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六)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拓宽服务领域,在全县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贸流通格局。“十一五”期间,在县城建成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商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快公共服务行业化、市场化步伐。完善房地产市场和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开发、交易、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重视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公共管理,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扩大社区就业容量。努力培育和拓展消费市场,促进整体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挖掘历史文化遗址和开发自然景观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坚持适度超前规划,多渠道融资,多元化经营,着力开发新景点、新项目、新产品。切实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逐步构建集文化鉴赏、休闲度假、观光娱乐、风味餐饮为一体的旅游经济体系。积极开展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争取潜夫山森林公园达到AAA级旅游区,翟池、太阳池、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等景区达到AA级标准。“十一五”期间,建成上肖至新城、县城至三岔两条文化旅游长廊和以潜夫山森林公园为主的旅游文化带;维修扩建石崆寺石窟和玉山寺石窟;加大对太阳池、白马池、翟池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鸡头山、老爷山、原峰山等几座名山;建设民俗风情度假村,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档次和品位,努力把镇原建成陇东文化旅游大县。
    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全面扩大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完善政府系统网络工程,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实现无纸化办公,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全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电信、邮政、移动、联通等信息网络改造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普及率。
    (七)以财源建设为重点,加强财税金融工作。
    切实加强财源建设,千方百计夯实财政基础,建设新型财源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下功夫培植以农业产业化财源为主的骨干财源;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壮大以企业税收为主的基础财源;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后续财源。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方针,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建设支出,保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保抗灾救灾、社会保障资金到位。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和部门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用足用活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信贷政策,努力增加信贷规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八)落实基本国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有关奖励扶助政策,努力实现人口控制目标,继续维持人口低生育水平。完善生殖健康服务,推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逐年提高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养老保险金额,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的发展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加大政府对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力度,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加强对水、耕地、林木、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着力发展绿色GDP,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资源开发由高消耗、低利用、低效益向低消耗、高利用、高效益转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重视生态建设。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存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种草为重点,遵循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建管并重的原则,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绿色通道等林业建设项目。继续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力度,实施蒲河二期、坝系工程、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万亩,到“十一五”末,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污染的产生。逐步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建立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新上项目、新建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把关,从严控制高污染项目的实施与建设。强化对“三废”污染的监测管理,以重点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城镇规划区为重点,加大对危害水系、土壤、大气的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力度。重视解决好石油开发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防新的污染产生。加强城镇防污治污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及回收入利用率。在农村积极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肥料、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可降解地膜,发展无公害农业,开发绿色产品,确保食品安全。
    完善灾害、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积极做好洪水、滑坡、低温、干旱、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预防工作,努力减少各种灾害损失。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经济社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努力改善社会事业基础条件。加快各项社会事业改革步伐,不断创新、完善社会事业运行管理机制,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事业的保障功能和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建设甘肃教育大县,打造陇东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比重。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实现教育信息“校校通”。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逐步提高民办教育比重。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学校布局,适当撤并部分学校,建设寄宿制小学和9年一贯制学校。大力实施危改工程,力争排除所有中小学校的危房。到“十一五”末,全县普及学前教育,乡镇政府所在地及条件较好的行政村普及学前3年教育。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加强干部培训和管理,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知识层次。重点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和能够开发新项目、创新新技术、研制新产品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抓好镇原县人才交流中心建设,组织各方面管理人员到发达地区学习锻炼。到“十一五”末,使全县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数量和人才素质明显提高。
    加快科技创新与发展步伐。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新技术推广步伐。全面实施“科技、文化入户工程”和“十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深入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普之春(冬)、科技活动周等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按照主体民办、自愿互惠、依法登记的原则,积极创立和完善果业、瓜菜和养殖等协会组织,加强对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促进“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繁荣文化事业。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盗版图书和音像制品,加大对网吧、录像室等场所的管理力度,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稳步推进县剧团、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在县城新建多功能影剧院、青少年文化科普活动中心和文化娱乐城,加快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步伐。到2010年,全县文化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所有乡镇都建有达标站,村村有图书馆、活动室,有文化辅导员,使文化活动设施和群众文化生活得到全面改善和丰富。
    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预防和治疗相结合,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乡为基础,村为终端的医疗救治网络体系,以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救治机构为主体,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村级卫生组织为基础的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个体医疗诊所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医疗、医药行业管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完善卫生信息网络系统。
    努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基层电视转播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逐步开通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努力实现县广播电台节目制播的数字化,开通城区用户网络数据业务。到2010年,实现县电视台节目在全县范围内全面覆盖,完成有线电视信号由模拟向数字升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覆盖率达到12%以上。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健康素质。积极创造条件,重点抓好县城中心体育馆建设,配套完善乡镇体育文化站,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重视残疾、老龄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提高残疾人生存、生活水平。初步建立起城乡老龄人口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会照料和合法权益保障体系。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兴办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千方百计为劳动力就业创造岗位和机会。进一步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加强就业中介服务,促进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创业和就业能力。设立就业援助基金,扶持弱势群体就业,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
    切实关心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进一步落实“三条保障线”,巩固“两个确保”,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纳入保险范围内。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强化失业保险在保证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建立城镇困难职工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体系,推进各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十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参与权、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推进依法治县。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程序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度和责任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着力构建“平安镇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遏制各种犯罪活动和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时代精神和开放意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团结,万众一心,共谋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老区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安定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镇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是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发展的战略意图,是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面建设新镇原的行动纲领。全县上下一定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一)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国情、省情和县情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镇原特点,从优势中看潜力,从比较中找差距,从制约中求突破,从改革开放中探新路,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确保思想观念和发展思路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引领新的改革发展实践,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二)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发展抓项目”,进一步完善领导抓项目、部门跑项目、社会办项目的工作机制,实现从部门局部抓项目转向全社会全领域抓项目、从重数量转向质量和数量并重、从偏重任务定项目转向靠机制定项目的“三个转变”,努力实现争取各类政策性投资项目、新引进签约项目、新论证储备项目“三个增长”。全面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坚持项目建设“四包一定”责任制和“五个一”工作机制。认真做好项目考察论证工作,加大项目衔接争取力度,努力争取和实施一批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具有重大影响的骨干项目,把加快发展的思路与目标任务具体体现和落实到项目建设上来,以卓有成效的项目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企业改革任务。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正确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作为体制和制度创新的关键来抓,增强政府对涉及全局经济发展、重大投资项目、重大产业布局、重大结构调整方面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能力。搞好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简化审批程序,提倡便民服务。突出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开企业主体、项目投资主体、经营业主的自主决策权。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和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水利等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区域、重点工作、重点环节,要全力以赴进行攻坚和突破。在发展战略上,突出基础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在方式方法上,突出结构调整、项目带动、科技支撑和多元化筹资。围绕重点目标任务的落实,制定政策措施,调整优化工作机制,对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集中投入,切实增强重大项目、重点区域、重点工作、重点环节的发展动力,促其优先发展,取得突破,带动全盘工作有效开展。
    (五)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相协调的要求,努力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延时追究制,建立诚信政府。继续大力弘扬老区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全面提速、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克服“文山会海”的困扰,努力形成讲实话、干实事、鼓实劲、求实效的良好风气。
    (六)明确责任,强化领导。本《纲要(草案)》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对《纲要(草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逐级进行分解落实。全县上下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周密部署,认真实施规划纲要,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锲而不舍,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提速,科学发展,确保“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