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文图书搜索到数字出版
来源:艾瑞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谷歌中文图书搜索试用版正式上线,百度图书搜索,方正阿帕比阅读网,掌上书院……

中文图书搜索,数字出版是中国出版人的血脉与互联网潮流的一次渐进融合。网络创收的热潮,是投资还是投机,是将填平数字出版的鸿沟,还只是盈利模式的数独游戏?谁将有资格担当出版 “E时代”的经纪人,谁能够为读者调和出最营养的精神早餐,而谁,又能在攫取自身利益的时候,调和出版的矛盾,化解版权,诚信的危机,真正将数字出版带进一个新的空间。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解读,作为出版人,坦白的说,我心存芥蒂,又暗自激动。

搜索引擎的盈利与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著名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发布了2007年4月的搜索市场研究报告,其中的数字表明Google进一步扩大该市场的领先地位,达到了大约50%,而Yahoo约为 27%,Microsoft约为10%,在搜索市场这块大蛋糕中,每1%的市场份额意味着至少价值10亿美元。如图一 2007年第一季度全球搜索引擎处理数额与谷歌盈利关系:点此在新窗口中查看原始图片

 

简单的计算一下, 36.6亿美元的收入被101亿次搜索请求相除,便可得到每次搜索请求价值0.36美元的结果。我们要清楚的是,这只是美国地区的统计数字。

而在中国,google和百度占据中国搜索市场四分之三的份额,从不完全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大对手之间的差距,从相对客观的网站流量(Alexa.com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如图二百度与谷歌的流量对比分析。百度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3.3%,达到2.756亿人民币。第一季度净利润比2006年第一季度增长142.6%,达到约8550万元人民币。

 点此在新窗口中查看原始图片

在巨大的利润前景下,此时此刻,数字出版与搜索引擎的恋爱也在中国上演。

 在这温柔甜蜜的语言背后,搜索引擎的利益争夺也日益剧烈。搜索市场的蛋糕如此巨大,数字出版的长尾市场将在搜索引擎的巨大推力下,焕发一线生机。无论谁标榜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系统,都将撕扯着中国出版人脆弱的神经,要么相见恨晚,把酒言欢,要么心怀忐忑的被动接收烛光晚宴,感觉好不好,还将取决于图书搜索的盈利模式与市场需求。在种种可能中,其实都涉及到最少四方利益的博弈。搜索引擎,读者,出版商,获益第三方。

搜索引擎的巴士满载着广告位向我们驶来,在注意力成为经济手段,流量日益演变为经济效益的时候,他们微笑着为那些在搜索引擎上投放广告的雇主们(获益第三方)提供更多的传播方式,在设计完美的细分游戏中,更绅士的攫取广告商们的佣金。但在图书搜索引擎的平台上,我们需要另类解读,中文图书搜索下的数字出版模式,不同于传统书店销售图书。数字内容提供作为最核心的基础构建,绝对不能规避版权的价值效应,在让读者买单而出版商仅仅为获得数字版税而欣慰的时候,潜在的隐忧是搜索引擎真正做了什么?他不能因为构筑一个平台,只是成为我们的数字出版经纪人,更应该为数字出版开出支票,利益共享。在这种经济组合中,真正扮演主角的是“数字出版”,那么,仅让读者为演出买单,而无视巨大的票房收入,无疑会让“数字出版”沦为搜索引擎的奴隶,受制于他,甚至会伤及数字出版的根基。

有人会质疑这种逻辑,不同的声音也会来自四面八方,但作为读者与出版人,我仍然坚持数字出版人应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打破既定的利益格局。只有数字出版获得良性的发展,各方才能在体系的联动下持久收益,毕竟数字出版的直接压力不是业绩的增长,而是读者们会用鼠标投票。

目前数字出版的几种模式

E书销售,是最主要的数字出版模式,内容经过一系列标准化技术处理,对版权,拷贝等进行有效授权,在有辐射力的平台发布。出版机构进入数字出版的关键,在于根据自身的定位和资源寻求合适的产品定位,技术支持,虽然E书销售目前仍然主要以B2B的模式进行,但Chris Anderson提出的“长尾理论”激活了众多行业盈利模式的创新可能,数字出版,尤其是以专业化进取市场的数字出版,让我们在“长尾”巨大价值的期许中也看到了它的实现路径。只要发行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数字产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

付费在线阅读,手机阅读,作为流行的阅读体验,已经被追求时尚生活,享受随需及时阅读的人们所追捧。但国内的手机终端五花八门,应用条件均不一样,有些甚至都是非标准终端,这极大地限制了手机阅读的发展。终端的多样化,移动运营商高昂的流量费用,技术实现的多元化,这些无疑也会增加数字内容开发的成本。

有业内人士说:“任何大众化出版物的数字化,并通过电脑等介质进行阅读的模式实现全面赢利还为时过早。” 这一观点存在一定的论据,但不可否认,POD按需出版,却具备了独立的商业价值。美国最大的发行商英格拉姆(Ingram)所属的LSI公司、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贝塔斯曼所属的Offset公司在这个方面都已经走的很远。尤其基于个性化的自主POD网络出版订制服务,一定会突破市场的短板,为我们带来全新的数字出版体验。

图书版权的海外销售,也可以通过数字出版实现。这种模式,即可以纯粹的数字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数字出版的形式展现,实现传统出版的海外扩张。如谷歌的中文图书搜索系统推出后,目前已与近20家国内出版社达成合作,谷歌与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署合作,合作推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谷歌的野心着力于打造“永不落幕的世界书市”

 数字出版的魅力也应该从全球化的视野观瞻。

制约数字出版关键的要素

付费在线阅读,E书销售,POD随需出版。这些模式,大家都不陌生了,但版权保护,诚信机制,网络安全,电子支付等症结,一直为各界关注。明星作家如哈利波特系列的J.K. Rowling,和政治悬疑小说作家John Grisham都坚拒电子书市场就是因为对数字权利管理(DRM)顾虑重重。随着近些年的IT领域的技术拓展,版权问题解决已经有了越来越多可参照的成功范本,现在制约数字出版关键的要素是产业诚信,定价机制,用户的阅读习惯与传播介质的可选择性。

谈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有一个问题始终侵扰业界,数字出版整体产业链”诚信”机制缺失,版权人也仅仅徘徊在舆论鼎沸的路口,持观望者众多,“苦恨年年忙出版,为他人做嫁衣裳。”

“点击欺诈行为”成为各大搜索门户避之有恐不及的危机“门”,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诚信和广告商的利益,受害的是行业本身。与此相同,数字出版链条上的,发行量欺诈行为也一直让出版人忧心忡忡。在这个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数字出版行业所面临的经营模式之困与新技术带来的法律难题。在一个不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果数字出版没有更好的选择,那么只有不选择。在这个方面,我们期待技术服务提供商们更应该提高从业道德和技术的透明性,毕竟,商业道德的沦陷比法律的缺失更容易摧毁行业的信心。

定价机制贯穿整个“生态链条”,版权的价值要同时获得三方认可与执行,需要较长时期,中国网民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从免费阅读到付费阅读,从应接不暇的信息流到付费的版权读物,这一过程转换本身不亚于一场社会思维变革。目前国内电子书的定价是纸书的四分之一左右。这种定价参考了国外电子书的价格,也考虑了出版机构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考虑了中国读者的承受能力。定价机制终须在理性的市场氛围中渐进完善,在市场的引导下,数字出版的未来,可期!

摩托罗拉2004年的一项关于手机的调查中,其中一个问题“如果你只能随身带三件东西,你会带什么?”用户回答是钥匙、钱包和手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短短几年,手机目前已经超出了通讯的范畴,音乐,数码服务,阅读……伴随着新科技的普及与时尚阅读潮流不断兴起,阅读习惯的问题不再踏步前进,也许第二天醒来,你会从纸质书的捍卫者摇身一变,成为电子书阅读方式的追星族。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工艺保存者Gary Frost说过,现有的阅读习惯是数个世纪累积的结果,这也是电子书的接受度持续缓慢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Frost表示,在屏幕上或可搜寻的平台阅读,代表重大的行为转变,相当于数千年前从卷轴转变到多页手抄本,即使是数字狂也需要时间适应。我想,他早已改变主意。

21世纪是中国流行文化变迁最为活跃、最为迅速的时代,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被时尚所笼罩,时尚也因此成为持续的阅读热点。所以,换一个思路,当阅读习惯转变成为阅读时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数字出版商如果能够持续提供更具特色和阅读品味的作品,引领文化潮流,即使文化的传播被烙印“时尚”的标签,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一定的文化风险,也是值得理性推广的一种模式。

推动电子书产业发展的有三大技术:网络的普及、数字版权技术的成熟以及显示技术的成熟。现在很多人觉得屏幕阅读不如看纸书舒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屏幕介质的显示分辨率还不到纸介质的十分之一,同样,借助科技的变革,我们有一天会对介质的概念模糊,直到你不会因为介质的差异影响阅读的品质。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的信息选择更加多样化,必须尽快打破困扰数字出版的瓶颈,尤其在版权保护和发行诚信方面,改变技术厂商对数字出版期待过热,内容提供商态度漠然的局面,同时拓展数字出版新的盈利渠道,使传统出版业跟上网络时代发展的浪潮,勇于尝试,敢为人先,互惠共利,和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