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卫生信息化 何以与世界同步?
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4

 

[摘要] 上海不仅是中国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要成为亚洲乃至国际医疗中心的上海,其卫生信息化建设正阔步前行!  正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重任,昔日“十里洋场”的风华而今同样风姿绰约。上海卫生信息化俨然走在全国的前列。日前,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夏毅。

  《中国信息化》:夏局长,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能否谈谈上海市卫生局门户网站的运行情况?

  夏毅:作为上海市卫生局,肩负着维护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任。为此,我们提出了“全覆盖”的观念。保障对象是1700万市民,保障区域是6000多平方公里,力求使每个上海人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群众的需求,上海卫生网就此应运而生。

  早在1998年,我们就建立了“上海卫生”门户网站。我认为,门户网站最大特点就在于其便捷、覆盖面广,突破了传统时空限制。24小时在线,24小时在你身边。其核心价值有三:政务公开、与民互动、便民为民。

  首先,它做到了政务公开,体现了政府的透明和公开。过去,政府控制着整个社会信息的80%,而社会公众掌握的信息最多不超过20%,信息严重不对称。我们“上海卫生”就是要披露我们的政务信息:机构职能、政策法规、规划计划和业务等四大类。其中,就老百姓关心的医疗费用问题,我们详细公布了3000多种医疗收费标准,便于患者查核。

  “上海卫生”搭建了一座与民互动的桥梁。如果网站建好了,但“门庭冷落鞍马稀”,那就是一种失败。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页面的浏览量,平均每天就达到了1万多人次。我们开设了局长信箱、监督投诉和网上咨询等栏目。仅去年,我们局长信箱就接收了网上有效信件466封;在线投诉,接收网上有效信件217封。

  无论是传统政府,还是电子政府,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社会服务。我们的门户网站最终要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或称“一站式”服务。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十分关注应用,强调政府为社会提供的信息化服务。美国早在1993年就构建起了电子政府。1997年,克林顿发布了一项总统命令:政府网站建设的出发点要逆向思维,要从社会公众的角度,而不是政府自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便民为民,更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在网上提供了与市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服务信息,并且提供了网上办事的机制。去年,按照卫生部、市政府的要求,我局对卫生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清理,实现了在线受理30项,而且在网上“一办到底”。行政审批事项的上网办理率,则达到了100%。

  借助网络,我们还为上海200万老年人提供了特殊服务。他们每人都配备了一种特殊的“手表”,该表实际上是个检测仪和传输器,不仅能够自动检测老人的身体状况,而且可以通过特定系统,将身体指标如心率、血压等传递到附近的老年监护中心。一旦出现异常,中心就第一时间掌握,也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由于备有老人的身体状况记录,在前去救治的路上,医生就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必需品。这样,为老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信息化》:上海卫生系统承担着对中西部地区的医疗对口支援任务,请问,卫生信息化如何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

  夏毅: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机构——“白玉兰”远程医学管理中心去年正式揭牌。由市卫生局组建的“白玉兰”远程医学网业已成为上海专家服务全国的一个平台。目前,共建成了500多个远程医学接收站点,为云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服务近3万人次。

  传统对口支援方式,成本大、时间长、成效慢。而上海远程医学网络平台的开通,则一改传统方式,开展异地间的卫生医疗服务,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抗击非典期间,上海就组织专家为一万多名远在云南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网上培训。如果没有信息化设施,在过去这是无法想象的。

  “白玉兰”远程医学网工作,包括远程医疗咨询、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专家会诊等工作。

  远程医疗咨询可以极大地造福于外地病人。因为有些外地病人,重病晚期或者干脆就是不治之症,即使来沪也无济于事;有些外地病人,病情虽重,在当地却足以治愈。但病人却毫不知情,愣是由家人陪同,远隔千山万水,来沪就医,结果劳命伤财。那么能否预先就给远在外地的病人一些咨询,再让其决定是否前来就医呢?远程医疗咨询就此发挥作用。有了远程咨询,病人就有了一双透视病情的慧眼,能够作出准确判断,而不致于做无用功。具体而言,远程医疗咨询就是医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异地医疗咨询和专业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始终认为,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给对方输了多少血,而是为对方造了多少血。只有增强了当地“造血”功能,再加上重点“输血”,才能使其卫生事业可以持续发展。如何“造血”,那就是为对方培养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通过卫星传送或者远程医学网络,上海专家可以远程培训当地的医护人员。此举大大突破了时空限制,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成效极为显著。

  去年6月9日,“在四川省松潘县发生一起重大车祸,死伤多人。”其实,这并非真实的车祸,而是一场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联合大演练,但所有环节都几乎做到了“以假乱真”。结果,上海、成都和松潘三地同步进行远程急救,动用了卫星急救指挥车、直升飞机和近20家医疗机构。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也必将成为我国今后公共事件远程医疗急救演练的经典范本。进行远程医疗救护,也是我们“白玉兰”远程医学网的特色功能之一。今后,我们要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如既往,发挥上海的医学技术优势,把对口支援工作踏踏实实进行下去,真正“让上海人民放心,让当地人民开心。”

  《中国信息化》:上海卫生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信息工作的领导,您认为上海卫生信息化目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夏毅:事实上,上海卫生信息化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认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卫生信息化标准的建设问题。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和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医院信息系统最为复杂,也最为核心。各系统间要想达到信息共享、资源共有,就必须要做到高度集成和无缝连接。而高度集成和无缝连接就离不开卫生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我们对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的认识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开始,在全市的大小医院中,系统的服务提供商就达到几十家,医院之间标准不同,流程不一,形成了信息孤岛而无法共享。于是,我们认识到医院信息化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做到标准统一、流程规范,否则我们上海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就难以持续推进。

  我们于2000年制定并颁布了《上海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该规范对信息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都做了统一规定。但考虑到各医院规模有大小、情况各不同,我们并没有“一刀切”,而是给各单位开发留有余地。这样,我们在大、中、小三种规模的医院中,都进行推进,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同时,为了更好地支撑卫生信息化的进程,我们还开展了卫生信息标准代码体系的建设工作,如国际疾病分类代码的扩充。在卫生部统一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代码Ⅹ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我们又扩充了3000多条代码;此外,还统一了医院科室代码和医疗业务专业分类代码等。

  同时,我们还制定并实施了《上海市医院医生工作站软件功能规范》、《医生工作站模块接口规范》、《医学影像管理软件功能规范》和《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这些标准规范的出台和贯彻实施,必将使我们上海卫生信息化与世界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