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王延章教授,参加了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组织的我国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是总体专家组成员。他提出,各地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当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对建设项目进行整体性分析,这样才能少走弯,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记者:王教授,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听说您非常强调要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整体性观点,这是为什么?
王延章:电子政务建设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地理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电子政务建设,就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处理建设中的问题。系统工程思想最重要的观点是整体性观点,它包括空间或面上的整体性、时间维的动态整体性。统筹规划、顾全大局、与时俱进,就是这种整体性的具体表现。去年中央提出“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今年中央又提出的“统一规划、需求主导、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指导原则,也充分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思想。从整体出发,清楚地认识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机理,才能协调和优化各种关系,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诸多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安全策略的部署、标准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益协调和业务协同等问题,都有必要用系统工程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去认识这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记者:您认为要从哪些方面注意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性问题?
王延章:一要注意业务系统的整体性,包括业务逻辑的整体性,信息基础、信息资源的一致性等;二要注意技术系统的整体性,包括管理技术与IT技术之间,软件间、硬件间与安全技术的全面融合;三要注意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包括将管理思路、规范与管理者形成统一的组织体系;四要注意人员系统的整体性,人员系统包括政府官员、技术人员与公众等。这几个系统之间,也要注意互相协调一致,增强整体性。
记者:在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性分析中,您认为应当首先注意哪个方面?
王延章:电子政务建设,首先应抓好共性基础建设和搞好关联环节的整合。中央强调要统一规划,其核心是强调整体,也就是要抓住系统的大框架,以便对系统实现宏观掌控。但是强调整体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全国统一的一揽子规划是很难做出来的,即使做出来也无法全面实行,因为当今社会共性与个性是共存的。因此,统一规划在于处理好系统构成各部分的共性基础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协调关系。
记者:抓好共性基础与整合关联环节,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王延章:一是在建设地理、人口、法人单位和宏观经济等公用基础数据库的时候,应注意整合。国家现已启动了这四个数据库的建设,各地在建设的时候,应当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需要。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中,公用基础数据库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着交叉和互联,应当由综合部门对其共性和关联部分组织规划和设计,并在统一的系统体系下分头实施,并建立健全协同建设及运行模式的组织体系。
二是要注重社会经济宏观业务流程的组织。电子政务建设意味着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行各业可以在信息世界的环境里实现互动,创生新的社会经济型态。有了总体业务流程的联接约定,各部门或行业内部才便于规划、设计和实施有个性特征的信息化。不然的话,必然会形成新的数据鸿沟和信息孤岛。
三是处理好电子政务建设环境的整体性。电子政务建设不是孤立的,它在真实的社会经济和虚拟的信息世界里,与周边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交互作用。因此,应当处理好与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与所在地区其它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包括规划与实施的衔接、社会经济业务层面与信息化技术层面的衔接等。
四是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整体性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是一场革命,但这场革命不应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应是和风细雨进化式的。就是说,应当在承认现实的业务流程和公务员计算机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继承、迁移、改造的对策,充分整合、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
记者:电子政务建设既然要重视整体性,那么,如何兼顾好个性化呢?
王延章:诚然,电子政务建设是虚拟的社会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各行为主体不仅具有共同利益,而且又有各自的局部利益,这两者有时甚至有利益冲突。我认为,个性冲突与协同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根本动力,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坚持必要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标准化是系统求同和维系共同利益的基础,也是软件工程化的理想境界。需求与软件设计越标准化,开发的效率就越高。但是,技术的日新月异,需求的千变万化,使得一个标准还处在襁褓中就遭到变化的技术和业务的冲击而被扼杀。技术开发和应用系统建设需要标准,但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可能建立起一揽子的标准化体系。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的错综关联,形成了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化的种种怪圈和困惑,它时时提醒人们,个性化,是五彩缤纷世界的需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必须坚持必要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性和关联共性系统的标准。除了网络互联、安全等标准外,重点应建立或完善基础信息资源标准、信息交换、共享标准及业务互联标准,不要方方面面“一刀切”。二是把握好标准的粗细粒度。标准要有稳定性,不应经常变换,但这与业务和需求的易变性相矛盾,标准体系越全越细往往就越脆弱,业务标准尤其是这样。互联网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源于宽松的网络互联、HTTP和HTML等协议和标准。因此,标准的粗细粒度要适当,宜粗不宜细。
记者:在发挥电子政务功能中如何坚持整体性原则呢?
王延章:电子政务的总体功能体系,可以简单地称作“331”。第一个“3”,指的是“三个基础”,即网络、安全、信息这三个基础。网络基础,包括内部政务即政府专网(内网)的建设,主要是为决策者和领导服务的;外部政务即外网的建设,主要是进行管理和为公众服务的。安全基础,指的是各种物理隔断措施。信息基础,主要指内网与外网的数据集成(IDC)及它们的数据交换(DE)。第二个“3”,是指对领导(DSS)、公务员(EO)、公众(PS)这三项应用服务。它包括DSS (辅助决策)、EO或OA (内部办公)及行政审批等为公众的服务。“1”,就是“一个门户”,即统一的综合服务门户。对这些功能,同样要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才能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记者:在兼顾电子政务功能整体性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有所侧重呢?
王延章:应该有所侧重。但是,过去的教训是偏重了硬件建设,或偏重了以技术为主导,因而都未能取得很好的成效。我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应采取以业务为主线、以应用促建设的思路。具体说来,首先,要切实确立业务的主导地位。必须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角是业务人员,而不是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不应错位,不能用技术去主宰业务,而应让技术去适应业务。在建设中要着力注重业务逻辑和业务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而不能专注于网络、数据和软件等技术方案。要把原有的从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到业务的工作思路,反转为先筹划好业务应用,然后再考虑软件和数据库。其次,要选好应用的切入点。电子政务的主体业务人员不可能停下正常工作,全部投入政务信息化建设,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不应当搞“大会战”,应当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准关键应用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渐进式地切入和扩展应用。第三,要把以业务为主导的思想体现在政府采购中。各地在选择信息化工程承担单位时,普遍采取了政府采购模式,这对杜绝不正之风、节省开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招投标大多只注重考察IT技术与相关设备,而忽视了业务技术与管理方案的考评,对应用软件工程项目也缺乏科学评价准则。只凭东拼西凑的一纸标书遴选承标方,是很难分辨优劣的。所以,在政府采购招标中应加强业务技术的评价,对于软件工程项目应采取附加原型展示的投标评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