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的六年多时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间,是我省交通发展又好又快的一个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交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山西交通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
2001—2006年的六年间,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869亿元,建成高速公路1234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68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0.8万公里。到2006年底,山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2公里/百平方公里,两项指标均排全国第17位;高速公路达到1752公里,排全国第9位;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14754公里,居全国第8位。三晋大地大运通衢、人字鼎立、出省到市高速路、县际连接高等路、乡乡通了沥青路,村村基本通了公路、水泥路和客运班车,一个省会到市3小时、市到县2小时、县到乡镇1小时的公路交通网络全面建成,山西这样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步入了全国公路交通先进行列,为全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6年,全省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7.85亿吨、货物周转量403亿吨公里、客运量3.84亿人、旅游周转量190亿人公里,在全社会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提高到59.5%、26.3%、90.1%、51.8%。
山西交通六年来的发展历程,是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与山西交通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把山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和干劲与交通发展目标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山西12万交通职工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过程。
坚持“三网”并重,推进交通协调发展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服务性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路的先导性进一步显现出来。在我国发展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阶段之际,我省及时将公路建设战略转变到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网并重”上来,既注重加快建设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大通道,又注重发展农村公路,改善微循环,扩大覆盖面。我省在全国率先编制了“人字骨架、九横九环”高速公路网、“三纵十六横”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三个长远规划,并从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个层面公路网的建设。高速公路建设以实施省会到市“三小时高速通达”工程为龙头,主要建成了由大同—运城、太原—晋城两条纵贯全省的高速公路大动脉和太原绕城高速公路共同构成的“人”字主骨架及8条重要出省通道,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抓住国家把山西确定为全国县际公路改造试点的机遇,完成了所有县与县连接的主通道建设,并开工建设了纵贯我省西部、沿黄河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沿黄干线公路、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和覆盖全省煤炭主产区的运煤通道工程。农村公路建设以实施乡通油路和村村通水泥油
路、村村通客车工程为重点,建养管运统筹兼顾,路站运一体化发展,使全省100%的乡镇通了油路、80.5%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油路,97%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全省公路交通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坚持建养管并重,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具体到我省交通行业来讲,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在于加强公路养护管理,使现有通道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既可以节约用地、保护环境,还可以降低发展成本,是资源节约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和低成本发展的有机统一。这几年来,我省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把公路养护管理摆到与公路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一是政策上倾斜、资金上保证。省汽车养路费剔除征收成本和交警费用后,优先安排养护费用,每年养护费用所占的比例在80%左右,高速公路建设决不挤占养护费用。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危桥改造、公路安全保障、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和公铁公交安全整治工程,干线公路先后完成危桥改造478座、安全保障工程3025公里、GBM工程1500公里、大中修4000多公里,基本消灭了等外路和砂砾路,技术状况明显改善。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国务院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后,省政府结合山西实际出台了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和养护资金来源,各级地方政府把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县道省补、乡道市补、村道县补,保证了农村公路养护必要的资金投入。省交通厅加大养路费补助力度,并指导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养管模式,使农村公路长期失管失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四是适应人民群众出行方式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拓展养护内涵,进一步完善了公路标志标线,建立了路况信息公告制度,并在重要旅游干线、经济干线建设了小型服务区、休息区和停车区,高速公路建立了集气象预报、路况信息、安全提示、旅游指南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大大提高了公路公共服务水平。五是下大力气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按全国治超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集中治超,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严厉打击恶意超限超载,保护路产路权。从去年开始,我省在全省高速公路推行了计重收费,干线公路计重收费也将于下半年推行,进一步加大了运用经济手段治理超限超载的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省货车超限超载率由治超前的80%以上降到了10.9%,为治超工作由集中治理向常态管理转变创造了条件。
坚持公路建设与运输发展并重,推进交通全面发展
修路不是目的,发展运输才是最终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蓬勃发展,个体经济异军突起,大大缓解了运输紧张的状况。但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为此,我省把推进道路运输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交通发展的一个长远战略来抓。一是加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新建了40个一、二级客运中心站,并规划了3个物流园区,开工建设了一批物流中心,引导旅客运输向高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引导货运企业延长供应链,实行仓储、包装、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大运力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客车向高档化发展、货车向专业化发展,鼓励环保节能运力的发展,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安全性能低的落后生产力,使全省高级客车在营运客车中的比重达到17%,专用货车在货车中的比重达到40%。三是切实加强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建设,我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运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在全省组建了12支国家战略物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走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时营运、急时应急、战时应战“三位一体”的运输保障新路子。保障车队在缓解运输紧张、电力“迎峰度夏”及交通战备保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受到了总后、国家交战办、北京军区的充分肯定。在前不久国家交战办组织的“军交—2007B”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整训点验中,再次展示了我省道路运输的应急保障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交通率先发展
交通率先发展,是我厅提出的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步的重大战略,其目标是2020年初步实现交通现代化。提出这一目标,既是交通的基础性、服务性特别是先导性的属性决定的,也是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但对于山西这样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来讲,没有改革的精神、创新的胆略是很难实现率先现代化的。为此,这几年来,我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交通发展的全过程,更加善于运用改革的思路化解发展中的矛盾,更加善于运用创新的方法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四项:一是将厅属14个运输企业和15个施工单位剥离出来,组建了汽运、路桥两大集团,自主经营,走向市场,彻底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公路建设,先后对北京—大同、太原—焦作两条高速公路实施了经营权、股权转让,收回了投资,减轻了政府债务;采取BOT方式,由中国港湾建设集团全额投资建设的关门—侯马高速公路今年将建成通车。同时,江苏悦达集团与省高管局以合作方式建设的汾阳—平遥、大同—呼和浩特两条高速公路也将于年内开工。三是积极推动金融创新,拓展筹资领域。“十五”期间,我厅通过对太旧、汾离等高速公路进行资本运作,共筹集了近50亿元的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在去年山西举办的香港招商洽谈会上,我厅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签订了利用平安保险资金设立总规模600亿元的山西—平安交通能源基金的协议,并就运用保险资金对高速公路实施“债转股”运作达成一致意见。这是目前全国数额最大的一笔投向基础设施领域的保险资金,为“十一五”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证。四是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跨越式发展。我省在初步建成一个高速公路网的同时,也建成了一个传输快、容量大、覆盖全省的信息高速公路网,这是关系交通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厅已制定并正式启动了交通信息化建设 “1166”工程,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网,建设覆盖全省的通信主干网、综合数据库以及面向社会的包括紧急调度在内的6个公众网和面向全行业的包括电子政务在内的6个专业网,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交通现代化。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交通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交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我省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抓起,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努力消除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一是加大农村和“两区”交通建设力度,我厅从政策上、规划上、资金上、项目上大力向“两区”和农村倾斜,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和“两区”交通条件,使全省交通建设的主战场逐步转移到“两区”和农村,交通发展的公平性进一步得到体现。二是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之路,选择忻州—阜平、离石—军渡两条高速公路作为 “公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示范工程,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边推广,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不断加大治理公路“三乱”力度,清理整顿收费站点和特权车、人情车,严肃查处“三乱”案件,努力建立长效机制,我省跨入了全国所有公路无“三乱”省行列。四是大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突出道路运输、水上交通、公路施工三个重点,创新体制、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全行业的安全意识大大增强,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十一五”以来全省公路建养和水上交通没有发生事故,道路运输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事故。五是积极维护农民工权益,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和《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障条例》,出台了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专户制度,对施工企业使用和管理农民工做了明确要求,并写进施工合同文本,同时把农民工权益保障纳入工程管理一起检查落实,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六是努力建设法制交通。省人大先后颁布了《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山西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山西省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取办法》、《山西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省交通厅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建立了路政、运政、征稽3个审批窗口,所有面向社会的审批许可
项目都纳入了窗口管理,方便了人民群众,提高了交通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七是以创建千里大运文明高速公路为载体,全面推进创建文明和谐行业活动,以创建促管理,以创建提服务,以创建增效益,以创建树形象,行业内部之间、行业与地方政府之间、行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程度明显增强。
坚持惩防并举,推进廉政交通建设
廉政建设是我省始终不敢放松的一道防线,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厅党组结合行业实际,着力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尤其是在工程建设上,我省建立了招标投标、设计变更、资金拨付等十项制度,开辟了省人大和省纪委等六部门联合监督、纪检书记和总会计师派驻项目上船监督、审计部门事后监督和人民群众公开监督四条监督渠道,实行了项目法人和财务人员岗前廉政培训制度、警示教育制度和 “三重一大”重大开支、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大宗物资采购
集体决定制度。从厅党组成员到机关干部、项目管理人员,人人都把“修好一条路、不倒一个人”作为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把干干净净做工程、认认真真树丰碑作为自己的从政理念,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有效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
辛义生 郭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