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学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来源:山西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金秋的北京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汇聚着全国人民的期待。正在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山西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省人民极为关注。就这一话题,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列席大会的山西省代省长孟学农。

  记者:山西是个能源资源大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作为代省长,您对山西的未来发展有何考虑?

  孟学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按照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总体要求,着力打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攻坚战,确保“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实现,努力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山西产业结构畸重、单一且初级化的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仍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主线,下大力气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进程。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优化、提升、延伸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煤炭工业集约、高效、清洁和安全发展,着力在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从山西的比较优势出发,大力培育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旅游等新的支柱产业,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整体素质,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同时,要积极发展具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及加工业、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山西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粗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因素,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贯穿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下大决心和力气,淘汰落后产能。以实现传统产业发展 “浴火重生凤凰飞”的决心,进一步细化和强化淘汰落后产能责任制,坚决依法淘汰关闭小煤炭、小焦炭、小钢铁、小火电、电石、铁合金等落后生产能力。

  积极应对“十一五”期间我省节能量占全国总节能量比例高达9.2%的挑战,强力推进节能工作,重点推进煤炭、焦化、化工、建材、冶金、电力六大行业和200个高耗能企业,按照节能降耗的要求改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先进技术,并抓好重点节能工程,提高新上项目能耗指标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在企业、园区、社区、县域等各个层次着力推进并完善政策保障措施,通过产业园区形式,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行业集中、用地集约,形成基础设施共享、污染集中治理的生产力布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山西2/3的人口在农村,尚有近300万贫困人口,必须要从山西落后、农村更为落后的基本省情出发,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两区”开发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打牢农业基础地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中心任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按照“一村一品一产业”的思路,加大农村产业开发力度,健全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按照“公司+基地+保险公司+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脱贫的作用;建立完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新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大部分投向农业和农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在继续搞好全省30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市交通、物流、商贸和公共服务业向农村延伸。继续完善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逐步解决目前不少农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甚至债台高筑的问题,增强基层组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区”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扎扎实实地开展扶贫移民、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重点工作,以产业发展为龙头,着力帮助“两区”从本地基本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和资源加工业等,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两区”发展条件,并实现“两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同时,继续支持省会太原率先发展,加快形成太原经济圈,发挥其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和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加大力度整治建设生态环境。山西是生态洼区,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出发,必须尽快下大力气改变生态恶劣、污染严重的局面。要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坚决落实各级政府和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力度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治理11个中心城市、高速公路和汾河干流沿线及十大旅游景区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确保“十一五”末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明显好转,11个中心城市建成区的大气质量明显改善。认真组织搞好植树造林工作,在抓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搞好我省公路、铁路两侧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乡村绿化、环城带绿化、厂矿绿化和城市建成区绿化等,实现年均造林50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目标。积极推进水利建设,立足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实施好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农田水利灌溉、水土保持淤地坝、农村饮水安全、城乡节水和水源保护等水利建设工程,从根本上扭转山西水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局面。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把和谐山西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照以人为本和“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形成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以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为切入点,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始终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健全城市就业困难人员扶助、培训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十二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和提高,落实好每年政府承诺为民办好的实事好事工程;加大煤矿沉陷区治理和矿工棚户区改造进度,“十一五”末基本把全省矿工棚户区改造为新的住宅小区,让9.5万户、26万矿区职工及家属住进新楼房;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下大力气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树立抓好教育是最长远政绩的观念,坚持教育优先的方针,统筹抓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山西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实实在在地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统筹发展好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全面加强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逐步改造乡镇卫生院,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加紧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重视解决好出生性别比过高和人口出生缺陷问题,切实提高人口质量。以加强农村地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着力建立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大力推进煤炭工业管理体制、资源开发、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煤矿转产和煤炭城市转型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成国企多元产权制度、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等任务。稳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充实县级财政实力,并改进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把扩大开放摆在战略层面扎实推进,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置于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中去谋划,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由主要依赖自然资源、传统市场向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更加自觉地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治理生态环境的需要,积极主动开展招商引资,并认真扎实抓好招商签约项目的落实。清醒认识政府权力的归属性、目的性和有限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薄弱环节,全面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整治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孟银凤 刘宇 田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