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简介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是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采用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形成监督和指挥职能分离的“两个轴心”,建立城市管理和运行新体制。我市于2006年3月被建设部列为第二批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之一。

  南宁市市委、市政府对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统一监督、两级指挥;重心下移、四级联动;综合执法、全面覆盖”的数字化“大城管”为总体目标和建设模式,突出“体制创新、理念创新、资源整合、功能全面”四大特色,构建成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覆盖全市各部门、县/区、开发区、乡镇、街道办、社区、村屯等的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执法、处置和评价工作的数字化。

  系统实施建立起“城乡清洁工程”长效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新机制,打好“城乡清洁工程”攻坚战和保卫战,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为加快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信息化支撑平台。

  南宁市学习和借鉴了建设部第一批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由市信息办、市政管理局、市城管支队等单位组成),全面协调加快推进系统建设,系统建设分为三大阶段:一是整合资源,建设基础系统;二是拓展和升级,建设县区(开发区)二级指挥中心系统;三是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数字化“大城管”系统。系统第一阶段于2007年3月开始实施,5月底建成投入试运行。第一阶段系统建设地域范围覆盖城市快速环道内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和快速环道外凤岭片、仙葫片、相思湖片、安吉片、大沙田片约170平方公里,地理信息数据部件数近30万个。系统监督中心和市级指挥中心建设在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实现地点、网络、系统、功能、信息和管理的有效整合,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形成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指挥中心,大大地提升了南宁市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和服务水平。

  一、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1、整合全市现有公安、交警、市政等部门电子视频监控图像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了公安打防控133路、交警道路交通215路、市政管理27路,新建42路数字城管监控点。

  2、整合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12345市长热线、12319城市管理热线等语音呼叫系统资源。

  3、整合电子政务等网络资源,系统连接59个市属部门、单位和17个县、区(开发区),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二、统一监督、两级指挥

  建立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对全市城市管理方面的案件进行统一受理、立案、核查、评价。

  建立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监督中心立案的案件派遣到市属责任单位和二级指挥中心进行处置。

  建设17个县、区(开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二级指挥中心,将市级指挥中心派遣的案件派遣到所属的责任部门、街道办、乡镇、社区等单位进行快速处置,并反馈市级指挥中心。

  三、重心下移、四级联动

  以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为核心,将城市管理与执法权力的工作重心下移到城区(开发区)/县,形成市、城区(开发区)/县、街道办/乡镇(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屯)四级联动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体系。

  四、综合执法、全面覆盖

  建设覆盖全市各部门、城区(开发区)/县、街道办/乡镇(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屯)的集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形成数字化“大城管”新格局。

  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的建设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大力开展创新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数字南宁”和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重要建设内容,全市系统将于2008年全部建成,实现数字化“大城管”的总体目标,建立起“城乡清洁工程”的长效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新机制,打好“城乡清洁工程”的攻坚战和保卫战,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为构建和谐南宁、加快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建立良好的基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