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云瑾
摘 要:探讨了数字化环境下编目工作面临的变革,指出编目观念将从注重文献的物理形态转变到注重著作的内容以及著作之间的关系,最理想的编目主体应该是出版界,图书馆编目员的职责要由文献信息的初级整理、加工者转变为多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导航者。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编目工作;编目观念;编目主体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编目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信息资源的数量急剧增长、类型不断涌现,这给传统的编目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出现也使编目工作细致化、合作化成为可能。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尽可能满足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向用户提供准确而快捷的服务,编目工作正在进行必要的变革。本文拟就这些变革的内容进行探讨。
1 编目观念的变革
编目观念已从注重文献的物理形态转变到了注重著作的内容以及著作之间的关系。世界各国以《巴黎原则》为依据,制定的编目规则的基本出发点是手头的文献。例如AACR2的第一部分引言说:“著录的起点是手头文献的物理形式,而非著作早先已经出版的原始形式或先前形式”。也就是说,载体是著录的基础。这种做法在为传统文献编目时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一种著作一般只有一种载体,书目记录之间的关联性较小。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载体不断问世,一种著作可能有多种载体。当一种著作有多种载体形态时,可能就会有多条单独的记录,而现有的基于手头文献的编目规则就无法系统地揭示这些书目记录之间的关系,这种书目结构很难满足用户对检索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因为用户检索的关注点是著作的内容,而不是其载体形态。为此,国际图联于1990年召开了斯德哥尔摩编目工作研讨会,探讨在计算机环境下,改革编目工作与编目条例的可能性以及如何继续有效地实行世界书目控制计划。会后国际图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就“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展开调查研究,以期用明确的语言界定书目记录相对于各种载体、各种应用、各种用户需求所履行的功能。国际图联于1998年正式颁布了《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简称《FRBR》)的研究报告。
与《巴黎原则》不同,《FRBR》借鉴开发关系型数据库所常用的“实体—关系模型”,从探讨编目的实体及其属性与关系着手来揭示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为编目工作的对象涉及三组实体,即著作、个人和团体以及主题。其中,著作又分为4个层次的实体,即著作、表现方式、表达形式、文献单元。传统编目条例规定的编目对象只涉及文献单元与表达形式。《FRBR》则认为这4个层次的实体都可以成为编目的对象,通过对这4个层次的揭示,可以系统全面地反映各个实体的特征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满足目录用户发现实体、识别实体、选择实体和获取实体的需求,用户执行一次检索就可以获取所有相关的资源。《FRBR》的这种模型使编目工作从注重文献的物理形态转变到了注重著作的内容以及著作之间的关系。这是编目观念的重大变革,将对用户和编目员产生深刻影响。
自《FRBR》发布以来,IFLA一直积极倡导它的实施。ISBD,AACR,MARC等编目标准正根据它的观念进行修订。有的图书馆已经将这种观念应用于编目实践。例如,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依据《FRBR》的概念模型建立了揭示其文学作品的网关AustLit;在编目软件方面,丹麦开发了基于《FRBR》的编目客户端VisualCat(用XML/RDF);在OPAC方面,VTLs 公司开发了基于《FRBR》 的OPACVirtua; OCLC开发了一个基于《FRBR》的原型系统——FictionFinder,对WorldCat中的250万条小说记录进行浏览和检索,还公布了一个将书目记录转换成FRBR模式的算法“FRBR Work-Set Algorithm”。
2 编目主体的变革
编目主体已从图书馆界发展到发行界,最终将发展到出版界。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需要的书目数据一直由图书馆界自己编制,图书馆是编制图书馆目录的主体。然而,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先是书商受市场利益驱动主动承担起文献的编目工作,接着出版界在出版工作信息化的过程中,将自身业务发展需求与用户需求相结合,正逐步推出符合图书馆业务需要的电子书目数据。
目前,书商提供的书目数据在图书馆原始编目数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不论是公营书店还是私营书店都普遍提供了这些服务,这无疑可以减轻图书馆编目员的原始编目负担。但是,书商书目数据来源复杂,有的数据委托图书馆编制,这部分书目数据质量尚可;有的数据自聘编目员编制,而这些编目员多为刚出校门的新手,缺乏编目工作经验,特别是缺乏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经验,再加上书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片面追求数量,使编目员普遍超负荷工作,这样编制出来的数据质量必然难于满足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图书馆还要花很大人力、物力去修改数据。此外,全国各个书商为相同的图书分别编制书目数据,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资源共建共享水平较低。因此,书商编目不是长久之计,只是一种过渡方式。
笔者认为,最为理想的模式应该是由出版界编制书目数据,这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出版界承担起编目责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一,出版界承担起编目责任是必要的。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出版社、书店、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动化业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都离不开书目数据,处于文献出版、发行、收藏与传播流上游的出版社,如果编制符合标准化要求的书目数据,就可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这样既减轻了书店、图书馆的工作负担,又能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书目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而且出版社在图书出版的同时配送书目数据,还可以使图书及时上架与读者见面,减少了时滞。
第二,出版界承担起编目责任是可行的。首先,从1993年2月启动在版编目至今,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及各地出版社积累了一批编目人才,这为保证编目质量提供了人才保证。其次,出版界承担起编目责任并不会增加工作负担。据统计,2000年进行图书在版编目的图书已达到87 941种,占当年图书出版总数的90%以上。也就是说,编目对出版界来说并不是新增的业务工作,而是一直在进行的工作,现在需要做的只是出版界、书店、图书馆共同商议,制定出满足各方需要的编目标准,出版界依此标准编制书目数据即可。再次,出版信息化使自动编目成为可能。目前在一些出版社运行的“复合出版系统”以图书的扉页、附书名页、版本记录页、目次页、内容简介、出版说明、封面图形为处理对象,具有从排版文件中生成标准化的书目数据、在排版过程中完成编目处理的功能。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不会影响图书的出版。
总之,在不远的将来,原始编目的主体是出版界,而不是书商或图书馆。
3 图书馆编目员职责的变革
图书馆编目员职责由文献信息的初级整理、加工者转变为多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导航者。编目工作数字化、网络化的实现,使分散的、不统一的编目走向集中编目、联合编目;自动化编目软件的开发,使著录工作由专业化转变为程式化;书商、出版商主动随书配送数据,使图书馆原始编目比例急剧下降;编目观念从注重文献的物理形态转变到注重著作的内容以及著作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变化都使图书馆编目人员的职责发生变革成为必然。今后,图书馆编目员不仅是文献信息的初级整理、加工者,还将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导航者。不断深化和拓展编目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成为当代图书馆编目员的使命。
一方面,图书馆编目员要深化编目工作。传统的编目工作着重于文献实体,重视文献外表特征的描述,如题名、责任者、出版者、载体形态等信息,满足于“书皮”的目录学知识。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人们更需要的是深入文献实体的知识单元或信息单元。因此,编目工作的内容不应该是简单的对图书的著录和标引,还应进行文献信息深层次的开发和提炼,加快索引、题录、文摘、综述、评介等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开发馆藏资源,建设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发的Calis学位论文数据库、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等,就是编目员在完成文献分编任务的同时建立的特色数据库。
另一方面,图书馆编目员要拓展编目工作。传统的编目工作范围仅限于本馆收藏的图书、期刊等印刷型文献。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非纸质资料,特别是电子出版物大量出现,并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特网上的信息数量激增,质量良莠不齐,虽然目前网上有各类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但检索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一些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因各种原因隔一段时间就消失了。为了使读者快、准、全地检索到所需的信息,作为具有丰富信息组织工作经验的图书馆编目员,应该利用图书原始编目工作量减少的机会,逐步扩大工作范围,成为多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导航者,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包括网页信息、数据库信息进行发掘、整理、编目、加工、存储,使之成为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外编目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工作的尝试。例如,1998年OCLC开始的“合作联机资源编目”(CORC)项目把“编目资源共享”的理念引入网络资源的组织与控制,在自动化编目工具与编目员合作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建设共享的网络资源数据库。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差距较大,至今尚无一个联机编目机构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4 结语
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推动了编目观念、编目主体以及编目员职责的变革。变革的目的只有一个: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使读者能够更快、更准、更全地检索到所需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图书馆应该认清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将工作重心从图书编目转向多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导航上来。
参考文献 [1] 刘素清.IFLA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6): 65-69. [2] 王绍平.编目工作的新观念、新方法[J].图书馆杂志,2001(9):2-5. [3] 施晴.传统编目员职能转型与网络环境下专业编目员的职业要求[J].贵图学刊,2002(3):32-33.
[4] 柯平,陈学清,陈成桂.数字化环境下编目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 图书与情报,2004(5):63-65;88.
[5] 肖琳.信息时代编目工作的变化及编目员面临的职业要求[J].贵图学刊,2003(4):51-52. [6] 宋缨.中文网络资源联机合作编目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4(7):7-9.第一作者简介:张云瑾,女,1966年3月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信息管理系,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江厝路70号湖前省直机关住宅区27座303室,35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