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编制了庄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苦干实干,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十五”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县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十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05年突破10亿元,人均2332.5元,占“十五”计划的107%。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2.1%,
2005年达到3658万元,占“十五”计划的10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3%,2005年达到4.5亿元,占“十五”计划的180%。
——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十五”期间,全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累计建成产业基地63.5万亩,发展订单面积10万亩,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税改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05年全县输出劳务人员8.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3亿元。五年来,全县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2005年达到3.96亿元,占“十五”计划的119.6%;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9%,2005年达到13.9万吨,占“十五”计划的92.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2005年达到1554元,占“十五”计划的103.6%。
——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十五”期间,全县实施各类工业项目34项,完成投资9746万元,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832万元。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2005年达到2.84亿元,占“十五”计划的95%。
——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以民营化为方向,全面完成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全县新增民营企业54户,个体工商户2452户,民营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2005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比“九五”末提高了3.5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7%。
——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共争取国家投资7.8亿元,其中国债项目35个,完成投资6.15亿元;以工代赈项目110个,完成投资6914万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37项,完成投资11.3亿元。干成了农村人饮、易地扶贫搬迁、通乡油路等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62亿元,年均增长24.3%,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1倍。
——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加大排危建校力度,新建校舍17.2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顺利实现了“两基”达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建成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 2005年达到62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 2005年达到1554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有2.52万人基本解决温饱,3.99万人稳定解决了温饱,使全县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4.58万人。
“十五”期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全县县域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重,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工业基础差,总量小,产业链短,市场竞争力弱;财源匮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调度困难;“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农民增收渠道较窄,有一部分农村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公共服务水平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资本短缺制约、地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同时又有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宏观调控政策的良好机遇。只要全县上下保持现在的良好发展势头,抢抓机遇,顺势而上,积极进取,就一定能够在“十一五”期间大有可为,把全县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调控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现总体小康和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突出特色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实干攻坚抓突破,确保经济发展保持两位数增速,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第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是最大的政治。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全县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面对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全县上下必须高扬发展的旗帜,全力以赴抓经济、促发展,才能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跟上全市、全省、全国的发展步伐,早日实现富县富民的小康目标。
第二、坚持用项目带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事实证明,要发展,就必须抓项目;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抓大项目、好项目。今后,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项目意识,既要干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又要论证储备和争取一批大项目、新项目,靠项目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第三、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群众办实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第四、坚持用良好的环境创造发展的新机遇。大力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打造诚信政府、诚信庄浪,为吸引更多的项目和投资创造条件,以环境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第五、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做一切工作,始终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多搞市场运作,少搞行政推动;多搞民营,不搞官办;多服务,少干预,努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第六、坚持用庄浪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在全县大力弘扬庄浪精神,靠苦干实干加巧干争取上级的支持,靠艰苦奋斗创造发展的新优势,靠奋发有为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为: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2010年达到17.3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10亿元。
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1%,2010年达到62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1%,达到4000万元。
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2010年达到1.06亿元。
5、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2010年达到5.2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吨左右。
6、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2010年达到4.5亿元。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010年达到6.8亿元。
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2010年达到2200元。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2010年达到8800元。
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2010年保持在44.81万人左右。
三、“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县城工业集中区和南湖镇、朱店镇工业小区建设为重点,建成工业“一区两带”。在县城工业集中区内建成便捷合理的交通网、方便科学的给排网、实用高效的电力网和完备现代的通讯网。建成庄浪县工业集中区商用写字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污水处理中心。
2、依托优势产业和现有资源培育骨干企业。按照“围绕市场办工业,立足产业办企业”的总体思路,把发展壮大新型产业和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发展农业资源相结合,发展当地产业和对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相结合,发展亚麻、洋芋、中药材、林果、草畜5个优势产业和煤电采掘、建材、轻工轻纺3个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坚持“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方针,建成10户产销过2000万元、利税过20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一是亚麻公司,抓好年产3000吨打成麻的达产达标,新建年产5000锭亚麻纱和1万立方米麻屑板两个项目。二是淀粉公司,实施1万吨精淀粉改扩建、3000吨醋酸酯化淀粉、5000吨全粉生产线3个项目。三是中药材加工公司,新建200吨中药材提取液、500吨中成药两个项目,开发中药保健品。四是制油公司,抓好5000吨原料精制油的达产达标,实施年产1000吨色拉油及其副产品提取技改项目。五是建材公司,依托县特种水泥厂实施年产10万吨技能改造。六是酒业公司,依托水洛酒业公司加大兼并联合步伐,整合全县酒类加工企业,实施年产3000吨技能改造。七是乳品公司,发展奶牛养殖,促进龙头企业县乳制品公司达产达标。八是煤电公司,抓好县煤矿的达产达标,积极争取新上2×135兆瓦燃煤电厂。九是矿冶公司,对县境内的铅锌、赤铁、铜、石灰石、泥炭、矿泉水等矿产资源进行详查,争取新上年产10万吨铅锌矿、10万吨铁、5万吨铜、2000吨金属钙、1000吨矿泉水等项目。十是地毯公司,以年产20万平方英尺手工地毯生产线为依托,大力发展乡镇加工点,力争建成手工地毯加工产业群体。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按照“四大板块三条带”的块带经济发展思路,继续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和三个区域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洋芋产业,在关山及中北部建成商品薯基地25万亩,年产商品薯50万吨,商品率达到80%,年加工能力达到50%;建成稳定的供种体系,建一级种薯繁育基地3万亩,年产种薯6万吨。努力培育种薯品牌,形成全省的种薯供应基地。果品产业,重点发展以苹果、梨为主的水果和以花椒、仁用杏、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新建果品基地8万亩,其中在河谷川区建水果2万亩,在中北部山区建干果6万亩,累计建成果品基地2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0万吨,年加工能力达到30%。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的果品和果苗基地为重点,加强品牌培育,形成优势产业。畜牧产业,重点发展以牛、猪、鸡、舍饲羊为主,加快品种改良,改进饲养方法,提高饲养水平,扩大饲养规模。至“十一五”末,累计建成优质牧草基地20万亩,发展各类养殖大户1万户;全县猪、鸡、牛、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40万头、200万只、5万头、8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0%以上,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250元。区域特色产业,在北部干旱地区建成优质亚麻基地5万亩,以培育庄黄品牌为重点,在关山及中北部地区发展以大黄为主的中药材基地4.5万亩,在河谷川区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万亩。全县基本形成关山种薯、牛,北部山区洋芋、亚麻、干果及猪、牛,河谷川区果、菜、鸡的布局。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立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花大力气抓好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和组织服务这三个关键环节,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力争每年输出劳动力8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3、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完成1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从根本上解决关山林缘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完成整村推进村56个,基本解决1.2万人、稳定解决4.32万人的温饱问题。以何马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为样板,重点推进水洛、朱店、万泉、南湖、阳川、良邑六乡镇的初级小康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从全县实际出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农村能源、道路、人饮、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村部、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劳务经济,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增长
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导向,以县城为中心,大力发展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中介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商贸流通业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积极培育一批商贸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累计达到40个。建成服务功能齐全的饮食城两处,发展农资及农机具、日用百货和家用电器等物流配送中心3处,在县城发展大型超市5处以上,在各乡镇建成生活用品和农资产品小型超市各1户,形成城乡物流服务网络。同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电子商务、货物托运等现代营销。加快运输市场的结构调整,加强客运、货运和维修业的规范管理,继续拓展县城交通,实现交通指挥智能化。房地产业以居民住宅建设为重点,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物业管理、装饰装修等服务,规范房地产业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组织。开拓社区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养老服务、文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重点推进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产业化,进一步规范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业务代理和广告、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信息服务,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全县信息化水平。
(四)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以梯田、云崖寺森林公园、竹林寺水库、石窟文化、宋代市井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依托,从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开发旅游产品、强化宣传促销入手,充分发挥“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品牌效应,努力培育旅游产业。规划建设庄浪梯田生态旅游区、云崖寺人文自然景观旅游区、紫荆山景区扩建、朝那湫景点等一批资源配置合理、特色鲜明、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实现景区与全县路网的连接。配套旅游线路的交通服务,搞好景区内的道路改造,实施云崖寺、朝那湫、陈家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云崖寺石窟、陈家洞、紫荆山后堡子宋城墙维修保护工程,新建梯田生态旅游村、紫荆山景区建设、县梯田博物馆。按照市场化的要求,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景区内建设一批娱乐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加强景区生态保护。采取“区域联运、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的宣传营销手段,开发兰州—庄浪—平凉、银川—庄浪—天水等8条旅游线路,把庄浪旅游业融入西兰银黄金旅游圈之中。着力开发各种旅游产品,搞好景点文化建设。到2010年,全县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达到5000万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使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1、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竹林寺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水洛河灌区、庄浪河灌区、阳川灌区挖潜改造工程,新建通化梁河水库、阳川葫芦河拦河闸,对埂楞水库和贾门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设万泉田坪、崔坪、马川、水洛三碾坪等一批节水灌溉工程。
“十一五”末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万亩,实现川区水利化;集雨节灌面积达到20万亩。建成店峡南调人饮、阳川人饮、庄浪河川人饮、漳麻河人饮、水洛河川人饮等一批人饮工程,实现农村自来水化。对水洛河、庄浪河、葫芦河三大河流进行全面治理,提高抗旱防洪能力,保护农田。
2、道路建设。按照“建成四条大动脉,打通四个对外通道,实现六纵六横公路交通大框架”的思路,完成华庄公路庄浪段改扩建,新建庄(浪)至莲(花)、南(湖)至隆(德)、平(凉)至庄(浪)和庄(浪)至静(宁)四条二级公路,建成郑河酒槽至石桥到张川公路,畅通全县的对外通道。改造铺油万泉徐城至阳川、南湖至阳川、良邑至杨河、北川路等一批县乡公路,新建郑河至永宁、通边至杨河、郑河庙川至通边、阳川岳家坪至大庄等乡村道路280公里。建成韩店、朱店、阳川、卧龙、通化、万泉六个乡镇客运站,使全县交通运输状况明显改善。
3、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和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重点实施荒山荒沟、山坡地和村庄道路的绿化,完成退耕还林28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面积6万亩,“三北四期”防护林8万亩。
到“十一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继续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大生态修复和封禁治理力度,在庙龙沟、堡子沟、乐正川等13条流域内建成骨干坝141座,中型淤地坝123座,小型淤地坝299座。对庙龙沟、榆林沟等10条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依法保护基本农田,实施水洛河、葫芦河耕地整理项目,确保耕地总量平衡。
(六)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融资、全方位打造、新理念经营”的思路,努力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完善服务功能。继续加大县城改造步伐,至2010年县城规模由现在8.5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实施城区管网改造工程、县城集中供热工程、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建成医疗垃圾处理厂。新建北巷路步行桥、水洛北河城区滚水坝,实施文化广场二期工程,新建城区居民住宅20万平方米。努力完善县城道路、供水、供热、通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改造拓宽北滨河路、南滨河路、车站路等6条道路;实施排洪排污、电网改造、垃圾处理及公共服务设施为主的县城综合整治工程。整合全县特色产业、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环境、人才等社会经济资源,把县城建设成为功能完备、区域辐射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市。加快南湖、朱店、韩店、卧龙、通化五个农村经济综合示范乡镇建设步伐,重点完善道路、给排水、防洪、电力、通讯、教育、专业市场、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搞好规划布局,增加常住人口数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流动,走出一条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子。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1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25%。
(七)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18个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校舍改扩建,新建庄浪第二幼儿园。改扩建高中校舍,逐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使高中在校学生每年保持20%的增速,到2010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达到5000名左右,高中入学率稳定在80%以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2010年职教招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高度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2、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有重点、高起点地引进急需的新技术和装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用科技进步推动全县产业化升级。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把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作为全县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突出抓好实用技术推广者、经纪人、企业家、管理者、劳务大军5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产业开发。广泛吸纳县内外优秀人才,大力培养短缺人才,特别注重培养使用县内大中专毕业生。加快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到2010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人才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4、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新建县医院门诊综合楼和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完成12个乡镇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和住院部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加大重大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5、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1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宣传文化中心、秦剧团标准化排练厅。实施乡镇广播电视光纤工程、数字电视入户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县城数字电影示范院。加强县内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开发本地的文化产品。加强信息产业基础建设,以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为主要内容,加快数字通讯网络建设,推动电信、有线电视、互联网“三合一”。努力提高农村电话、有线电视及互联网覆盖率。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健身运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八)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支持开展社会助残活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培育更多的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国民素质教育和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对地震、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测和监督,提供经费保障,提高应急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防止青少年犯罪。
四、保障“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措施
(一)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事业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抢抓发展机遇,全力以赴加强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意识,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县上下争项目、跑项目、建项目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真正筛选论证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项目、好项目,靠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
(三)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投资的渠道
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体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切实扩大和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创新和拓宽市场化投融资渠道和方式,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在继续争取国家投资建设的同时,加快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县内外社会资本参与我县经济建设。放宽社会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参股、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四)建立有效的组织实施机制,确保“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十一五”总体规划是全县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十一五”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实干攻坚抓突破”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精心实施。同时,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适时调整修订,对一些跨行业、关系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广泛征询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完善规划实施的决策机制。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用规划凝聚思想,鼓舞人心,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切实加快全县小康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