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9
王永孝
一段时间以来,一个“活力四射”的“阳光青年”在报刊和网络上引起热议;一个“崇文尚武”的“新型士兵”在社会和军营里广为传诵——他就是高明,第二炮兵某导弹旅班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个在校入伍的大学生。
有人说,高明的选择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丰硕成果;有人说,高明用行动证实了“80后”是值得信赖的;有人说,高明是“公民意识”传播的火种;也有人说,“高明现象”折射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褒扬之声不绝于耳。
在热议“高明现象”的队伍中,不乏名家学者,发出肺腑之音。作为一名对高明和高明所在部队都比较熟悉的军人,从军队的角度进一步解读“高明现象”,我自始至终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高明现象”体现了一支军队对新型人才的渴求,折射出一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是这个“大现象”决定了“高明现象”在今日军营出现的必然性。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集中归纳一下高明从军不到两年的“辉煌历程”——营、连干部上政治教育课,先要征求一下高明的意见和建议;旅里军事训练改革创新,先要问一下高明有什么好点子;新兵入营、老兵退伍,都要请高明讲上一课。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高明的服役期很短,尽管高明身上仍然存在着让战友“看不惯”的东西,可带兵人却总是从自己的观念上、方法上查找原因,常常反思不足,改进带兵方法。一个入伍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士兵,竟然引起军队高层领导的关注,其所在旅、基地和第二炮兵政治部先后做出决定,号召全体青年官兵向高明学习。
不可否认,这些辉煌,一方面是高明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实现的;而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迈向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已经为新一代知识青年搭起了更加宽广的成长舞台,它使高明在军营的每一天都在进步。“高明现象”正是在千军万马的期待与“热捧”中逐步形成的。在“高明现象”的背后,是一双双温柔的、和蔼的、明亮的、又饱含信任与欣赏的眼光!在“高明现象”的背后,是一座已经向有知有为的青年一代敞开的“希望之门”,在这座宽广的大门里,是一群期待的人、一群渴求的人、一群全新的人!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军营从来都是人才荟萃、英杰云集的地方。然而,人民军队在各个建设时期,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不尽一致的。以基层单位接收训练地方大学生军官为例,上世纪70年代的入伍“第一课”是到农场种地,一种就是一两年之久,接受“农民式”改造;80年代的入伍“第一课”是到军队院校“补短”,至少用一年时间掌握初级指挥本领;90年代的入伍“第一课”是当兵锻炼,先当兵后带兵,解决第一任职需要。
多年前,我曾对某师仅有的80多名地方大学生军官思想状况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是思想“稳定度”不高,基本“找不到事做”。一名“土生土长”的基层领导这样“埋怨”这些地方大学生军官:“有一个我们就当战士来带,有两个就会影响连队干部积极性,有三个就能造成连队建设滑坡。”一个地方大学生军官曾经对我说:“就因为戴了一副眼镜,团长见一次批一次,说我不像个当兵的样子!”
可喜的是,短短几年之后,这种观念已发生了质的改变。正如高明所在基地的政委所言:“我们需要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像高明这样的优秀大学生士兵的愿望,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迥然不同的“第一课”,绝无仅有的“关注点”,令人羡慕的“信任度”,“高明现象”正是在这种时代的转折点上出现的。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深刻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如果说,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是体能与体能的对抗,身强力壮、弓马娴熟是军人素质的主要标志;那么,在信息化战争中,对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则成为军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主要靠人才。再先进的军事技术,再精良的武器装备,都要通过士兵来操作和掌握。客观地说,士兵的文化素质越高,掌握专业技术的能力就越快。这一点,在高明身上已经充分体现出来。
我认为,从军队的根本职能——“战斗队”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高明现象”,应该是一支军队所传递出来的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铿锵足音!透过“高明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大学生士兵比例的逐步增加,中国军队士兵整体素质将会明显提高,一支精干高效的人民军队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愿“高明现象”早日成为一种“普遍”,不再被人们所热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