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来源:上海金融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经过连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令人瞩目地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如今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那么,中国将往何处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八个方面入手。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上海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推动形成“三、二、一”产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同时优化服务业布局。面对发展现代服务业中面临的“瓶颈”问题,上海正目标明确地寻找突破口,致力于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与能级,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见习记者 李茜   2007-10-19   
   经过连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令人瞩目地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如今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那么,中国将往何处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八个方面入手。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上海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推动形成“三、二、一”产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同时优化服务业布局。面对发展现代服务业中面临的“瓶颈”问题,上海正目标明确地寻找突破口,致力于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与能级,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1 高科技成就现代服务业
  “未来经济发展靠什么取胜?”这个问题一直让世人苦苦思索。翻开今天的报纸,我们总会看到“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物流中心”、“会展经济”之类的名词频频出现在经济报道中,似乎在告诉人们,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然出现。
  20世纪70年代,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表示,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将开始进入信息社会。他同时指出,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将是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自此之后,“服务业将成为新兴社会支柱产业”的概念,逐渐开始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一般来说,经济学界喜欢把服务业分为两大部分,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中,传统服务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而对于现代服务业,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我国,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实际上,现代服务业就是指第三产业中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
  就现代服务业的范畴来看,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及社区服务业等。具体表现为: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与传统服务业不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定义,主要落在“信息化”和“知识密集型”这两个重要概念上。在这两者之中,“信息化”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力似乎又更为强劲。
  有专家表示,“信息化”主要在三个方面提升了现代服务业。第一,信息化在最大程度上节约了交易成本,促进产品创新,整体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的运营效率。以金融业为例,作为一个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金融业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经营效率和市场占有率。统计显示,目前世界上有95%的金融产品创新,都极度依赖信息技术。
  第二,信息化帮助现代服务业进行全球化拓展。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现代服务业贸易边界的扩展和经营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先进的通信工具、电子计算机网络,现代服务业的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网络联系。网络化不仅能够更有效、更方便地提供服务,而且也使规模较小、边远地区的服务商克服了地域的局限,极大地扩展了自身的服务市场。
  第三,信息化使现代服务业功能更加丰富,分工更为细致、专业,形成了更多的新兴行业和就业机会。以网上购物为例,网络使商品配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网上商店脱离了传统的实体商店形式而独立存在。这些变化都使商品的买卖服务变得更为周到,更为人性化、个性化,也更能适应城市生活快节奏的需要。
  
  2 全球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
  当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都从原来的制造业转换到现代服务业。在经合组织成员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物流等现代服务行业的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均超过了1/3。
  全球出现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浪潮”,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以往各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从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农业社会消耗的是地表资源,是“吃地球利息”;工业社会消耗的是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是在“吃老本”。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世界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如何既发展经济又减少能源消耗,成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许多专家认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条通向光明未来的道路。
  服务业是“绿色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它的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对传统原材料消耗却很少。在目前看来,只有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投入,用“软性投入”替代工业经济模式中能源、资源等“硬性消耗”,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发展现代服务业所带来的高盈利、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人才,也是世界各国重视该行业的重要理由。
  全球现代服务业市场的“蛋糕”已越做越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4年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在28.08万亿美元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23.69万亿美元,占84.37%;中等收入国家为3.79万亿美元,占13.5%;低收入国家为0.6万亿美元,占2.13%。
  另外,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优势地位。许多发达国家本身并不参与制造和生产,却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得绝大多数利益。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控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从而取得高收益。这种获利模式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努力的方向。以印度为例,2005-2006年,印度信息产业服务业中,服务外包出口63亿美元,与上一年的52亿美元相比,增长21%。仅服务业就支撑起印度全国经济总量的1/3。
  由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服务业比重已分别达到77%、73%、70%和70%。另外,针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加大。据了解,美国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近1/3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媒体、金融等领域;而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50%以上的投资,也集中在金融、保险领域。
  对中国来说,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特殊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却是粗放型的,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近年来,国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诸如太湖蓝藻、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等,都让国人深切体会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模式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并且,中国一直倚重的出口贸易也亟待调整。虽然外贸生意十分红火,但由于技术含量低、产业价值链水平低,所赚的大部分利润都进不了自己的腰包。国内加工企业利润微薄,这一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已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家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将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3 “短腿”问题比较突出
  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十一五”规划更是对服务业发展进行了专章论述,并对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发展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科技研发、中介咨询、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另外,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中央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目的就是要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对中国来说,希望国内经济发展走上“服务经济”之路的愿望十分强烈。所谓“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占一国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一般来说,当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上升到作为基础性设施的地位,就能有效调配社会资源,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强国家竞争力。但目前,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强劲增长之后,上海现代服务业在2001年-2003年间,陷入了增速趋缓、比重下降的尴尬境地,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一度由“领跑”变成了“短腿”。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据统计,1990年-2000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8%,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1.9%提高到50.6%,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2003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27.11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其中,金融、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和信息服务等行业,逐渐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0%。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始停滞不前。统计显示,从2001年-2003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只有8.9%,低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速;2003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8.4%。2004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65.3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50%。
  业内人士表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瓶颈”。以金融业为例,在上海“十五”规划中,对金融业发展有着明确目标。但是,2004年,金融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升反降,降为10%,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2005年,这一比例继续下降为7.54%。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其现状折射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形势的不容乐观。
  目前,全世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平均水平是66%。如果对应这个比例,无疑上海的差距很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上海服务业“长腿”变“短腿”了呢?
  上海大学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宪认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短腿”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短在知识准备。现代服务业是经济领域内的新生事物,它挑战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且,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服务创新等一系列前沿课题,都有着全新的知识含量,需要进行研究和把握。对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目前国人明显认识不足。
  第二,短在战略眼光。在战略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现代服务业对农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整体提升,对增长方式转变和城市功能转型的系统影响,还缺乏战略性的思考;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与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对上海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等。
  第三,短在思想观念。例如,由银行排长队所折射的银行服务问题,可能有人手不够、网点分布不合理和电子银行发展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但缺乏客户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四,短在公共服务。目前政府部门相关经济职能越位,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不到位是主要问题。政府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应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增加公共服务的数量。
  此外,还有一些专家表示,上海现代服务业在存量优势不再的情况下,没有产生新的增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4 金融、物流成为“领头羊”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上海市政府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2005年底,上海市政府对外发布了《上海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纲要》对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战略目标是,“紧紧抓住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而具体目标则是,“到2010年,力争上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以上,服务业发展速度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市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稳步提高;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
  今年5月,上海市市委书记习近平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指出,今后五年,上海要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支撑,也是上海必须长期坚持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增强辐射能力中扩大规模,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带动作用。同时,他明确提出,上海要重点发展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产业等服务业。有专家分析,这表明上海已经把加速金融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作为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产业的突破口。
  习近平强调,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重点发展金融业,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完善金融市场,集聚金融机构,优化金融环境,加快形成金融市场中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金融人才集聚中心”,同时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培育壮大造船、航空航天、海洋产业等战略产业”。
  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今年上半年,上海物流业增速突破20%,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初见成效。而上海金融市场建设也成绩斐然。随着央行上海总部等重量级、标志性的功能性金融机构入驻上海,上海已经初步建立起资本、货币、债券、外汇、黄金等构成的全国性的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进一步形成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同时,上海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融入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除此之外,会展业也是上海建设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据了解,2006年,上海地区共举办了339个国际展览会及技术交流会,展会总面积达167万平方米,较2005年同期分别增长了近50%和1倍多。另据上海海关披露,2006年在海关备案的展品货值高达3亿多美元,境外参展商有13499家,同比增加20%。
  利用会展业,拉动城市餐饮、旅游、住宿、购物等行业发展,在上海已初见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上海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上海近期接连成功举办“2007女足世界杯”和“2007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不仅吸引了大批海外观众前来观看,还为“2010上海世博会”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响亮地打出了“国际会展中心”这张名片。
  上海市经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上海市服务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910.56亿元,同比增长14.5%。服务业增速已连续6个月超过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的增速,分别高出后两者1.4个和2.7个百分点。上海市经委相关人士表示,上海服务业经济领先优势已明显扩大,现代服务业建设正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