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构建和谐宕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的新亮点和新基础
“十五”时期是我县跨入新世纪后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央提出第三次区域政策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同时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扶贫开发和加快发展为主线,努力寻找发展机遇,全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干克难,艰苦创业,使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新的物质条件和良好开端。
(一)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奠定了新的发展基础。“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202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55.2万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5914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69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723万元,上述5项指标,平均增幅分别达到14.6%、23.8%、9.9%、8.2%、10.7%,人均GDP由“九五”末的642元增加到1435元,净增727元。
(二)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末的42:19.2:38.8调整到37.9:22.1:40,第一产业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明显上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矿产水力资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效益逐年提高。以官鹅沟绿色旅游、哈达铺红色旅游、羌藏民俗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业迅速崛起,产生了良好的拉动效应,刺激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十五”时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打破了“九五”时期单纯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推动了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多元发展。
(三)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改善,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十五”时期,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4.2亿元,增长1.4倍,是历史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快的时期。交通建设上,完成了宕簸路、角狮路等12条255公里县乡公路的四级改建,完成了官鹅沟景区旅游公路的铺油、硬化,新修“村村通”公路66条260公里,乡镇通路率达到100%,村通路率达到75%,全县交通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能源建设上,全面完成了一期农网改造工程,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接近完成,建成了岷县到宕昌城关110KV输变电工程,新建、改建35KV变电站8座,架设35KV线路62公里,10KV及以下线路1331公里,改造10KV及以下线路1010公里,全县村、户通电率由“九五”末的73%、68%提高到99%、94%。通讯建设上,完成了理川、南阳等27个移动基站建设,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7910户,移动用户达到10130户。生态建设上,完成退耕还林33.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6.8万亩,荒山造林16.9万亩),完成荒山荒坡私有化治理5.5万亩,天然林保护102.9万亩,新修梯田9.72万亩,治理小流域262.44平方公里,发展水浇地1.5万亩,集雨节灌2.6万亩。城镇建设上,建成了岷江大桥和官鹅大桥,实施了新城开发区通县油路工程、城区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和城区供水工程,完善了以巷道硬化和公厕建设为主的旧城区配套设施,新增城区面积1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巷道硬化面积22760平方米,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完成了哈达铺、沙湾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工作。哈达铺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造就了新的社会和谐局面。科教兴县战略深入实施,建设科技示范点10个,实施科技项目30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5%。教育得到优先发展,“普初”人口覆盖率达到99%,“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69.7%,“普九”乡镇达到18个,中小学在校生总数达到5.4万人,比“九五”末净增1.3万人。“十五”期间累计为各大专院校输送学生1395人。新建了独立高中,建成“义教工程”和危改项目学校135所,新建校舍5万平方米。实施了卫生Ⅷ项目和VX项目,建成了总投资1500多万元的县医院住院部大楼和疾控中心大楼,完成了29所乡镇卫生院的新建改造,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使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医疗条件和医技水平明显提高,治病防病能力和预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体育设施有了新的改善,以红军长征历史文化、宕昌古国羌藏民俗文化发掘为主方向的文艺创作逐步繁荣,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82%,完成了234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起了市、县、乡、村四级传输网络。人口控制和扶贫开发工作有效推进,完成了29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帮助了250户贫困群众改建危房9870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高寒林缘区贫困群众194户1013人,新建人饮工程170项,解决了7.18万人的饮水困难。累计向新疆、秦王川、疏勒河等地移民17300户62200人,输出劳务31.29万人次,创收4.49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3.53‰,农村绝对贫困面下降到23.13%。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三条保障线和“两个确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建立了宕昌县社会困难群体救助基金、宕昌县慈善协会和宕昌县法律援助中心,多方筹集资金,有效开展了对社会困难弱势群体的救助和法律援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灾害预防、民政救济、残疾人事业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形成了新的消费需求结构。与“九五”末相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2955万元增加到34200万元,净增21205万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60元增加到4900元,净增144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615元增加到1058元,净增443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13.9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4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725元增加到2765元,净增1040元。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消费热点正在由温饱型为主向小康阶段的发展型转变,这将为今后经济持续增长产生较好的动因和支撑。
(六)政府职能得到转变,增添了新的发展活力。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坚持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及时有效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干部作风的改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县进程进一步加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行政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强干部职工宗旨教育、诚信教育,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有效推进了科学民主决策,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特别是通过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挂牌出让和政府采购行为,不断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给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和新机遇
过去的五年,我们面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坚持从宕昌的实际出发,在劣势中寻找比较优势,在应对挑战中抢抓发展机遇,趋利避害,负重前进,使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县的发展基础弱、起点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一是农业产业化滞后与“三农”问题突出的矛盾。受自然条件恶劣和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农业尚处在分散种植、初级加工的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效益仍然低下,农业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有效解决以农民增收困难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工业化进程缓慢与县级财政收入不足的矛盾。多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一直位于全省最后位置,主要原因是工业经济落后,缺乏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2005年县级财政收入只有1695万元,财政自给率不足10%,如果抛开上级的支持,政府连运转都保不了,加大发展投入更无从谈起。三是投融资渠道不畅与政府债务沉重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投资在各地争夺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争取难度不断加大,银行贷款在资金趋利性的推动下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趋势明显加快,招商引资受区位、交通条件差和经济发展基础弱的制约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效。另一方面,历年发展累计财政赤字3896万元,拖欠各类工程款3000多万元,两项共计近7000万元。今后我县的发展既面临增加投资的困难,又必须面对逐年化解政府债务的压力。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与相关服务设施滞后的矛盾。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开发,我县以红色、绿色、古色品牌为主导的旅游业异军突起,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2005年接待游客16.8万人次,但由于餐饮住宿、交通运输、购物运输等服务设施严重滞后,旅游服务相关产业断档,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不仅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反过来将制约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五是构建和谐社会呼声高涨与政府社会管理、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我县作为全国全省最贫困的县之一,群众生活难、就业难、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要求构建平等、诚信、友好和谐社会的愿望极为迫切,但由于财政收入低、就业渠道窄,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不足,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六是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缓慢与加快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我县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不强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思想解放慢于加快发展的要求。
当前及今后五年,我们既面临一些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又有许多加快发展的国家政策机遇和自身潜在的优势。一是国家将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着力推进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们改善基础设施、加快“三化”进程将产生强大的外推作用,必将刺激县内发展活力的迸发,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二是县域经济作为落实“五个统筹”的操作平台,强国富民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将成为确保实现全国全面小康的关键措施,县域经济发展定会受到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倾斜扶持。三是兰渝铁路、212国道高速公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动工实施,必将带动我县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劳动就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初步估算,仅这两个项目在我县境内的投资就高达100多亿元,按地方承接10%投资的比例计算,今后5到10年将有10多亿元投放到宕昌。四是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弱势群体救助、维护社会稳定的投入力度,欠发达地区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区域,这将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五是国家加快红色旅游发展政策的出台,加之旅游扶贫思路的进一步完善,都将为我们争取更多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加速我县旅游产业开发。六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以洋芋、药材、畜牧、林果、劳务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一、二、三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为加快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上分析,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跨越式发展的环境。我们要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化挑战为机遇,把宕昌的经济社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水平。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按照省、市的战略部署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大力解放思想,着力科技创新,突出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凝聚民心民智,狠抓工作落实,一手抓小康建设,一手抓扶贫攻坚,大力实施“特色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劳务富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避灾农业、新型工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良性互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宕昌,推动宕昌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力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发展作为实现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把科学发展观自觉贯穿到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坚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针对我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要立足县情,着眼长远,从战略上全方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宕昌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要全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放在全县经济的头等位置,全力打造,突出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不冒烟工业。要强力推进工业化,重点发展矿产探采、水电开发、医药化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科技进步,加速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加快特色产业开发,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污染、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继续强化发展抓项目意识,把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速宕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围绕资源优势,重点新上一批基础化、公共化和产业化的大项目,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布局的优化,有效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四)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促进社会公平。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存环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全县人力资本转变,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城乡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问题,加快发展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抓好安全生产,努力创造稳定、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环境,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坚持以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依托,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资本市场体系、社会诚信体系、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创造有利于各类企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有效推进基层民主和依法治县进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在全县上下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8%,2010年达到96000万元,力争突破10亿元。
经济结构。通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具有宕昌新特色、区域新优势和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到“十一五”末工业增加值突破2亿元,年均递增44%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5:36:39。
人民生活。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元,全县实现整体稳定解决温饱目标,2015年达到初步小康。
财政收入。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3400万元,2020年突破亿元。
社会发展。2010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社会保障和就业。2010年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镇化进程。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县城人口突破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9%。
人口资源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生态化进程,2010年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
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重点和新任务
根据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国家重大战略的调整,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突出实施八大战略重点:
(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平台
交通建设。积极配合,主动做好国道212线高速改造和兰渝铁路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抓好新兴路等重点公路新建项目,新建通村公路95.9公里,改建县际、乡际四级公路169公里,铺油181公里,新建公路桥17座,建成新城区公用型汽车站和23个乡镇客货站。
能源建设。以电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电网建设。主要抓好农村二期电网改造扫尾工程、城网改造工程、城区主线入地工程、小城镇环网配网工程等。架设两河口至武都两水110KV线路50公里,10KV线路89公里,改造城关等变电站7个,解决剩余6村通电问题,户通电率达到100%。每年新建沼气池5000口,发展太阳灶1万台,发展薪炭林6万亩,建成全县较为完整的供煤体系。
通讯建设。重点抓好“村村通”电话工程,到2010全县农、市话交换容量达到15000户,用户达到1000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000户,乡镇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100%。完成官鹅沟二站、脚力铺、狮子、兴化、竹院等移动电话基站和将台、好梯、新城子五棵松等直放站建设,移动电话业务量达到600万元。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架通50个村广播电视,延伸市县光缆覆盖范围,加快市县光缆综合运用步伐,到2010年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100%。
市场建设。重点抓好各大集镇市场的改建扩建,建成城区义乌商贸城、哈达铺商贸城、大千木业建材市场和南阳、理川、两河口等一批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全力搭建交易平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商贸流通快速发展。
(二)强力推进工业化,促进财政快速发展
要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手抓主导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型产业培育,形成以矿产开发、水电能源、建筑建材、医药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板块为主导,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带动全县工业整体上规模、上水平。
1、加大矿产开发力度,着力打造矿产工业。重点搞好开源矿业公司、宏发矿业公司的市场运营和技改扩建工作,加大域内金矿、铅锌矿及其他金属矿点的地质详查和勘探力度,力争早日开发利用,产生效益。争取建成年产40万吨的水泥厂,年产釉面瓦500万片、砖150万块的瓷砖厂,年产30000吨高强度膏粉的石膏厂等矿产开发项目,努力使矿产业成为我县工业主导产业。
2、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全力发展水电工业。要进一步加快以南河水系、岷江水系和白龙江水系为主的电力能源开发步伐,争取建成沙湾、清水子、白杨坝、化马电站等15个水电开发骨干项目,新增装机6.6万千瓦。建设年产纯净水1000吨的韩院九眼泉纯净水厂和官鹅沟矿泉水开发项目,使水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3、依托特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医药化工工业。全力搞好中药材GAP基地建设,重点扶持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建成年加工当归1000吨的岷归深加工厂,年加工中药材1000吨的联营中药材加工厂,年产3000万袋的红黄芪甙中药单味浓缩颗粒生产线、大得利鑫泰制药厂和年产10000吨的膨化炸药生产线等医药化工项目。
4、抢抓兰渝铁路建设机遇,发展壮大建材工业。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加快石料建材开发,大力扩张石料产业总量,规范生产运营市场,使之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迈进。同时,争取建成年产蜂窝纸板30000平方米的蜂窝纸板生产厂和年产水泥预制构件3000立方米的水泥预制厂,为建材大市场的到来做好准备。
5、打好绿色保健牌,做强农产品加工工业。不断挖掘农产品科技含量,在继续扩充洋芋深加工总量规模的基础上,争取建成年产包装麻袋50万只的亚麻制品厂,年产肽豆300吨的保健肽豆生产厂,年加工山野菜800吨的山野菜加工厂,年生产大蒜制品1000吨的大蒜系列加工厂。
6、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坚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抓好强华化工公司膨化炸药生产线、九眼泉矿泉水厂扩建、鑫泰植物油萃取厂改扩建和九台春酒厂的新产品开发等技改项目,努力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市场占有率。
(三)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促进农民全面增收
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缩小农村,发展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发展方针,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洋芋、药材、畜牧、林果、劳务五大特色产业,加速产业化进程,努力打造具有宕昌特色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1、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生产。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为农民群众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合理调整农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加快良种推广进程,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特色基地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加快良种良法推广,重点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真正把我县建成“洋芋产业县,药材重点县,畜牧基地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在哈达铺、理川、南阳片及中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洋芋产业,建成30万亩洋芋种植基地和1000亩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哈达铺、理川片及岷江流域、良恭河流域高半山区大力发展以当归、党参、红芪、大黄、柴胡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建成20万亩常规中药材生产基地、1万亩野药家种基地、2万亩GAP种植基地和1万亩党参剪茎技术示范基地,完成大宗中药材原产地认证,打造宕昌中药材品牌。在北部及草原边缘的乡镇,通过退耕还草、改良草场,引进高产优质种畜,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实施好80万亩天然草原保护和滩子草原养畜及草产品开发项目,抓好良种畜禽繁育工程,建成30万(头)只圈舍养殖基地,力争把我县列入半农半牧县。在岷江、白龙江流域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水产养殖、保护地蔬菜等地方特色产业,建成12万亩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千亩优质苗木基地,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3、加快农村劳务转移,培育壮大劳务产业。要把劳务输转作为“无烟工厂”和壮大县域经济的中坚产业,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按照“增收抓劳务”的工作思路,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多方搜集劳务信息,加强劳务人员培训,全力打造宕昌劳务品牌,使我县劳务输转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散兵游勇式向宕昌团队迈进,不断提高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十一五”期间,累计移民15000人,平均每年输转劳务10万人(次),每年劳务收入达到3亿元。
4、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销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经济组织,到2010年发展各类经合组织300个。完善提高哈达铺、理川、南阳、城关、两河口、沙湾六个农贸市场,新建城关中药材市场。
5、精心实施扶贫项目,加快改善农村面貌。扶贫开发是我县的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开展政策帮扶、社会帮扶等活动,加大开发力度。继续按照“帮扶到村,工作到户,项目覆盖,整村推进”原则,在巩固完善提高已建项目的基础上,抓好世行项目,论证实施134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4000人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四)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继续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开发方针,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切实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全面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哈达铺红色旅游、官鹅沟绿色旅游和宕昌古国古色旅游品牌,促进和带动全县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大县和旅游强县迈进。到“十一五”末,日接待游客达到1500人(次),年接待50万人(次),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宕昌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
1、加快景点建设,搞好深度开发。一是要着力抓好以官鹅沟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继续搞好景区主干道路和连接各景点的人行步道建设,积极论证修建上山索道。加快沿沟湖泊综合开发,论证新建水上乐园。全面完成景区山门及停车场、购物点、饮食摊、休息亭、环保厕所等建设。加快羌藏民俗文化开发,积极发展羌藏特色“农家乐”,建设鹿仁、阴坪、新坪羌藏民俗文化旅游村。争取“十一五”末把官鹅沟建成全国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二是着力抓好以红军长征纪念馆为主的哈达铺红色景区开发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全面完成红军广场、展厅、碑林、烈士陵园等场馆以及红军街的建设,加快红军长征历史遗址的维修完善,积极论证修建哈达铺至腊子口公路建设项目,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三是着力抓好以羊马城为代表的宕昌古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挖掘整理宕昌古国历史文化,强化对外宣传推介,提高旅游文化内涵。
2、强化旅游服务基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是要搞好交通道路建设。加强对212线和景区道路的维修和管护,规范出租车行业管理,确保游客交通安全畅通,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二是要搞好饭店、宾馆建设,2006年完成绍兴宾馆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县旅游标准床位达到1万张。三是要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开发以特色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四是要搞好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以优质、高效、特色服务,促进游客消费,带动群众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以县城建设为中心,以重点集镇建设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方针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求,按照“北展南扩”思路,扩大县城规模,增强重点集镇功能,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建制镇为基础,以公路沿线村镇为纽带的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城镇化体系。县城建设上,重点实施好城区二期供水、城区排水、集中供热、道路改造、3个广场建设、市场建设、公厕建设、垃圾填埋场续建、高庙山公园续建、岷江大桥建设、十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城区生态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快新城区开发步伐,把上起缸沟口下至新城子区域纳入城市规划范围,争取项目,分步实施,争取“十一五”末县城居住人口达到6万人以上。重点镇建设上,主要抓好哈达铺、理川、官亭、两河口、沙湾、南阳6个重点乡镇建设,通过突出特色,项目扶持,壮大实力,提升品位。加快212国道沿线中心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实现滚动式发展。精心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撤组并村步伐,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高寒边远山区村组,分期分批搬迁到条件好的川坝河谷地带生活,整合项目,集中投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人口资源区域聚集和社会资源集中共享,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六)加强水土治理,优化生态环境
1、积极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化进程。认真组织实施好长治七期工程、红河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和官鹅沟、大地沟等38条沟道泥石流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坚持不懈地抓好梯田建设和低产田改造,每年完成坡改梯1万亩,低产田改造1万亩,梯田面积累计达到34万亩。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长防林建设及公益林建设四大生态工程的机遇,争取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最大限度地实现退耕还林(草),鼓励和支持农民加快荒山荒坡私有化治理,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并加大执法力度,严禁开荒种地,使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十一五”时期完成天保工程102.19万亩、封山育林3.4万亩、退耕还林18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实施私有化治理25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2万亩、公益林1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
2、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加速改善生产条件。重点实施好岷江上游河道治理、城防河堤等15项防洪河堤工程,河口上坝堤渠、缸沟堤渠等11项灌溉堤渠工程,北山绿化上水、坡头电灌等10项管引、电力提灌工程,理川、秦峪灌渠节水灌溉等5项节水灌溉建设项目。大力实施国债人饮和集雨节灌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新增水浇地1.5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2.5万亩,解决125村5万人1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
3、大力加强资源保护,促进人口资源良性循环。坚持预防保护与开发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矿山开发、梯级电站开发、农田水利开发、畜牧养殖开发过程中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重点抓好岷江、良恭河、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和草原改良工作。依法禁止乱采滥挖、乱砍乱伐和开荒种粮、种药等行为。加强土地整理开发,努力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子。
(七)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发育程度
科技事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可持续发展技术示范为重点,突出抓好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步伐,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产业化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5项,引进新技术20项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以上。
教育事业建设。坚持以“两基”为重中之重,积极推进“普九”进程,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投入,重点实施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和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发展各类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教师学历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农村扫肓力度,整体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十一五”期间,力争2008年完成“两基”攻坚任务,青壮年人口高标准脱盲率达到95%以上。
文化事业建设。坚持以繁荣和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文化工程建设为载体,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多出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快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现代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培育新的文化增长点。着力打造哈达铺革命历史文化和宕昌羌藏民族文化两大品牌,“十一五”期间,争取建成县图书馆、羌藏民俗博物馆、县城文化广场、各大集镇文化体育中心。
卫生保健体系建设。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建设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重点村社卫生所。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实施以奖励扶助政策为主的“少生快富”工程,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十一五”末,总人口控制在30.2万以内,人口出生率降到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成县体育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场地,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做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加快我县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八)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提高维稳安全水平
要着力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困难群体救助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全生产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社会和谐程度,为社会稳定打造和谐平台。一是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力争城乡困难群众达到应保尽保,企业职工和改制职工基本参加五项社会保险。二是要把困难群体救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慈善协会、社会困难群体救助基金和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有效地解决和缓解贫困问题。三是要以“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社会治安“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动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打击、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专项整治,加大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整改力度,努力探索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五是要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抢险”的意识,加强抗灾应急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救灾救济预案,加强地震灾害预防,搞好气象信息服务,加强泥石流、地质灾害预警,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1、加快思想解放进程,推动各类改革创新。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坚决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旧观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积极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有、民营和外资股权等产权文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坚决破除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和效益意识,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勇气,抓项目、促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敞开县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向我县涌动,带动我县经济快速发展。要积极推进各类改革创新,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乡财县管的试点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充分发挥其融资作用。要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发展规模经营,扩大土地的市场化配置范围,全面推行公开投标方式,推进土地价格市场化。要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人才机制,突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人才分配激励机制。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快高中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共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深化文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
2、加大项目实施力度,提高投资融资水平。要进一步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引导社会投资变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作市场化。要坚持立足县情,依靠自身自然、人文区位、资源环境等优势选择新产业、吸引新项目,突出特色工业和特色农副产品项目,围绕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优势和中药材、洋芋、畜牧、花椒等特色产业,抓好项目开发和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围绕城镇化发展,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通过扩大城镇化的规模,促进城镇化需求增加,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搞好项目的宣传推介,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成功率。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确保“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量的需求。在抓好国债投资、企业投资、信贷投资的同时,大力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发挥个体经营等非公经济在项目建设上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加大投资。
3、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切实强化组织保障。要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坚决纠正和防止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不良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坚持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要加强督查考核,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对主要工作和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分析和检查监督。坚持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班子和干部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督查考核,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4、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步伐,不断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要优化政策环境,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宏观政策,结合县情实际,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特别要突出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实行与国有和外商投资平等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要优化体制环境,通过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机制活力,扩大对外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创新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要优化投资环境,立足宕昌区位优势和集绿色、红色、古色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生存、文化和旅游环境,营造宽松、舒适、和谐的投资环境,造就“人和地利”的区域氛围和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区位知名度,提高区域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