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春: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更重要
来源:电子政务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简介:杨凤春,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1980~198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硕士。198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任教,副教授。1992~199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系、密西根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任访问学者。1999~200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任访问学者。2004年开始任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电子政府、消费者政治。主要学术论著:《中国大陆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府》、《监察与监督》等。

    就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中的一些疑惑,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凤春。

    CWEEK: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看起来似乎很清楚,但很多人却说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在您看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杨凤春: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却并不简单。许多人通常认为,电子政务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公众。可以说,这个回答没有错,但却不全对。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建设应该有双重目标:一是管理方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公众的水平;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则是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虽然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与民众之间能够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但由于技术条件的落后,在政府规模庞大的情况下,政府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自身对政府系统的有效监控和管理,使本应当具有的政府效率没有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来,同时也使政府不可能及时地鉴别和剔除政府中的贪污、渎职份子。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需要政治体制上的创新和改善,另一方面则需要新技术的应用。当体制创新只能缓步前行的条件下,电子政务这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建设就成为了改善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必然途径。

    CWEEK:那么,按照您所述的目标,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与目标的契合程度如何?如何评价这些建设的成效?

    杨凤春:应该说,前期进行的这些电子政务建设还是瞄准了以上所说的这两个目标,但可能由于接触信息化时间较短,有些地方对电子政务作用理解的不够,因此在管理效率提高方面相对注重较多,对后一目标确切说明的比较少。

    实际上,提到评价建设的成效,我认为,最有资格去说的不是政府,不是厂商,也不是我们这些学者,而是那些实际享受服务的公众们。我们现在力图建立一个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其中有许多的指标,比如量化的,办事时间的缩短、办事程序的减少、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指标还是“公众满意度”。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程度也同样是电子政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得到公众认可,才能证明建设取得了成功。

    CWEEK:我想您说的这种服务效果应该有两方面,一是政府推出各种服务公众的方式,二是公众对这些服务方式和效果的认可程度。那么您认为如何更好的让公众满意度得到提高?

    杨凤春:对,要想使得公众满意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些地方政府抱怨说,他们经常给群众提供很多便捷的办事程序,但公众却并不认可。其实,这是政府对公众的需求认识不清所导致的。不同地区的公众对服务的要求并不一致,例如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公众的时间成本相对较低,他们所盼望的是找到一个更省钱的新方式,而对于节省办事时间的要求并不高。如果按照普通建设程序,主要体现在办事时间的缩短上,那么无疑就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因此,分析、认清当地民众的需求是一个关键点。

    此外,还需要重点解决窗口部门的问题。从公众的角度上看,他们所接触的政府主要就是政府对外的窗口部门,这些部门服务水平的高低常常直接决定着公众对整个政府服务的认同度。从窗口部门,再扩展到整个政府部门,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WEEK:目前的电子政务市场有两个主体:政府和IT厂商。您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

    杨凤春:电子政务是一个先进技术充分应用的领域,但有时候这种应用会走入一个误区:过于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脱离了实际应用需求。我曾经对此提出过一个说法:有些建设是用纳税人的钱去为大公司研发人员的好奇心买单。这些研发人员在不断的探索、开发新的先进技术,而其应用领域就是在“一直追求先进技术”的电子政务建设。因此,政府部门在建设之前,必须认清自己的需求,如果盲目追求先进,那么永远不会成功,反而造成大量浪费。同样,IT厂商也不应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引导政府追求所谓的“新”技术,而应该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特点,提供专门的应用产品和方案。

    同时,要想更好地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我们认为,建设不能只有这两个主体,而应该是三元主体:政府、厂商以及中立的研究机构。这样的研究机构应该是具有良好的社会诚信度、权威的且专业的学术机构,他们在建设中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翻译”,把政府的业务需求告知厂商,把厂商的技术能力告知政府部门;二是建设实施中的咨询顾问;三是政府对流程优化时的建议者和合作参与者。

    CWEEK:您认为,下一阶段的电子政务建设应该重点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杨凤春: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许多人都能达到共识,比如建立标准、安全体系建设等等方面。从我研究的角度,我想主要谈三个问题。

    首先是政务标准化的建设。电子政务建设要想有规可循,应该把质量管理的原理引进来,使得政府管理的整个流程实现标准化。其次是信息资源的应用。尽管目前电子政务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80%左右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因此在政府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分发以及开发、利用方面应该深入研究。最后是电子政务建设应该与机构改革同步。要全面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体制的改革创新必不可少。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在一些应急联动处理、网上跨部门审批的体制保障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我们希望国家能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与电子政务建设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