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停车难、办事难、清洁保洁难——多年前,杭州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意见建议中梳理出的这“七大难题”,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成为代表群众最现实利益的“代名词”。
群众“小事”就是公仆“大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都多次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换位思考,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把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些小事当作大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让老百姓能就业、有保障,行得便捷、住得宽敞,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办得了事、办得好事,拥有安全感、安居又乐业——杭州向老百姓郑重作出承诺。话语朴实,却透着亲切,载着希望。
言出必行,行必有果。数年来,杭州执著破题,送上了一份份让百姓满意的“阶段性成果报告”。但杭州,却没有一味沉浸在喜悦中。
杭州踌躇满志:破解七难,将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写入了杭州的未来。
推进人民幸福安康 全力破解民生七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十七大报告
亮点回眸
1 保救助的“圈”更大了
清波门社区的鲁培珠,就像是一个“总长不大的孩子”。因为身患聋哑残疾等病症,她完全靠76岁的老母亲那份微薄的退休金养活。尽管,就她个人而言,她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但按照以往的政策,这一老一残还够不上低保户的标准,也就不能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扶助。
“现在好了,我退休工资已经连着加了三次,特别是今年,女儿分了户,可以单独领取低保金了,日子更加好了。喏,肉价刚涨,补贴就到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日前慰问鲁培珠一家时,鲁培珠的老母亲一脸的幸福。
老人嘴里的“分户”,是修订后的《杭州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推出的一项新政策。那些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靠父母及兄弟姐妹抚养(扶养)照料的成年未婚重度残疾人员,那些城镇居民中无就业能力、与离退休父母共同生活的未婚、离异及丧偶的成年残疾人子女等人员,从今年起可以单独申报低保家庭了!目前,已有1145名这样的困难人员享受到了这一低保救助。
2 老房新添独立卫生间
“老房子一住37年,现在家里终于有了独立的卫生间,感觉真好。”77岁的朱明祥老人,是杭州市上城区中山中路312号的老住户,多年来一直是5户人家共用2个蹲坑、2个淋浴龙头,排队如厕、排队洗澡,诸多不便和尴尬。今年5月,上城区的危旧房改善工程改到这里,通过拼接改造,为全楼40户人家每户“变”出一个独立卫生间,还安上了楼梯扶手、重新粉刷内外墙。朱明祥老人家里的新卫生间约3个平方米,雪白的瓷砖,崭新的抽水马桶和水池,还刚刚新添置了洗衣机。
集中了市区六成以上危旧房的上城区,从今年5月开工到9月初,已全面启动80处、25.2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工程项目,3609户居民受益,其中,1300多户家庭通过拼接改造有了独立的卫生间。杭州六城区的年度危旧房改善计划显示,2007年全市计划改善的危旧房面积达60.3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是杭州市破解“住房难”的关键工程,也是“家门里的民心工程”。
3 看病最多走15分钟路
不久前,杭州市拱墅区小河湖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出了“马小奇名医工作室”的牌子,附近群众花5元挂号费,就能在家门口看上名医。像这样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名医工作室,在浙江省还是头一家。
在下城区,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试点“社区责任医师进家庭”,让患者享受到坐在家中也能看病的便利。建家庭健康档案、个性化保健指导、居家养老慢性病保健服务等,尤其受社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者、困难居民的欢迎。每个社区组建一个全科医生团队,每名社区医生的背后,还有8名专家医生组成的“支持平台”。
目前杭州市区已有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乡镇街道覆盖率100%,“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
4“无车日”实现公交提速
9月底,杭州首次推出“无车日”,让广大市民极大地感受到“公交优先”的好处。
杭州网网友播报热烈,网文《无车日我们幸福地像花儿一样 》把镜头对准了公交车站:发现站台出奇地热闹,不少市民回归公交车的怀抱。公交集团也没有辜负老百姓的众望,发车频率高得令人吃惊。由于公交车班次密集,站台上的乘客没多一会就可以搭上车。堵车、阻站这样的情形一点没有发生的可能。
还是用数字说话吧:以往公交车在主城区平均运送速度为12.5公里/小时,而抽样表明,市区平均运送速度提高了30%左右,景区、交通管制区提高了40%。推出“公交周”和“无车日”,正是市委、市政府为解决行路停车难、倡导“公交优先”的一次尝试,这也让更多市民对“公交周”成为一种常态有了更多的期待。
部门声音 全方位拓展帮扶救助网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下一步将全面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重点帮扶“4050”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就业。坚持在就业培训中,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安置中,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的人员,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中,优先考虑“零就业家庭”,特别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要优先照顾;在落实社保补贴中,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努力为“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就业提供绿色通道。至2007年底,全市30%以上社区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分2008年和2010年两个阶段,市本级、萧山区和余杭区、五县(市)三个区域,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年度出台杭州市农民工医疗保障办法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管理办法。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对低保家庭成员住院医疗费进行事前救助的相关办法。
到2010年,各区、县(市)要建立人均筹资额年均增长25%以上的动态筹资增长机制,确保人均筹资额达到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大病报销比例达到50%以上。
加快筹建医疗发展中心,年底前争取挂牌运行,推进管办分离的医疗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滨江、下沙、妇女儿童三家医院建设,滨江医院在年底开工。在市三医院开展“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行业监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老年病院、康复院、护理院等机构。
继续开展医疗机构医药价格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尝试“距离检查”新方式。全面推进“价格服务进医院”工作,加强医疗机构价格诚信建设。
市民政局向记者提出了进一步放宽对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员申请低保的前置条件的初步设想:打破精神和智力残疾的级别界限,让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员都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市民政局提出提高医疗救助力度的设想:各地医疗救助人均筹资额要达到6元,并积极探索即时救助办法,切实解决困难人员无力垫付医疗费问题,提高医疗救助的实效性。
下一步老城区将帮扶救助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在行政村建立帮扶救助服务队伍。
政策解读 增加住宅供应 增加土地供应 增加泊位供应
我市将加大中小套型住宅供应量,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量。即确保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年度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以确保我市房地产市场整体继续保持平稳,房价基本稳定,成交量稳中有升。
明年要确保实现经济适用房10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6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项目40万平方米,向社会公开销售经济适用房80万平方米。以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在抓好现有丁桥、杨家村、九堡、下沙大型居住区建设基础上,今年重点确保完成长睦、三墩北的供地任务和仁和大型居住区的启动工作。
加快出台《杭州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严格申购和上市交易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作用。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区和责任单位的建设目标考核。
明年上半年完成停车换乘枢纽规划。借鉴国内外大城市P&R规划设计经验,在市中心区以外轨道交通车站及公共交通首末站、地铁枢纽站等地点,设置停车换乘(P&R)场地,特别完善和优化地铁、公交汽电车等交通方式间的换乘,方便市民骑车和自行车停放,并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中心。
近期初步形成三个层次的网络。目前已初步确定的主骨架线路为30条。待公交主骨架线路和快速公交2号线走向确定后,优化部分相交重复系数较高的线路。
新增停车泊位2650个。望江立交、复兴立交桥等地,年内再开发桥下停车场。力争新增道路停车泊位2650个。开工建设停车场(库)4个,拥有专业停车场(库)车位800个;争取年底前道路停车泊位突破8000个。还将开发停车信息网,整合杭城停车场库信息,建立停车收费、诱导系统及信息平台。争取本月前完成实施方案,10月份进行论证和报审。
实施单向交通组织方案。年内将完成市区单向交通组织总体方案,并通过论证。其思路包括:以区域性单向交通组织为主,基本形成复兴地区、延安武林、庆春凤起、城西文教、环东宝善的区域性方案,推广单向交通组织工作。
新闻延伸 认准一扇“门” 享受“一条龙”
居民要报销医疗费用,却错进了行政审批中心;企事业单位要办行政许可证,却不知道要跑几个部门、花多少时间才能全部办结……这些眼下还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尴尬”情况,不久将在西湖区率先成为历史。
计划于今年11月,在竞舟路文新综合楼内,全新投付使用的西湖区行政服务中心,将成为我市老城区内首个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资源配置、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今后,该区老百姓办事只要认准了这个“门”,就能省心、省力地享受到优质的“一条龙”服务。
这是杭州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城区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建设,破解“办事难”问题的一个试点。据悉,下一阶段,该行政服务中心还将继续整合相关职能,完善考核管理机制,通过“整建制”进驻、“一审一核”等流程改革,进一步压缩“内循环”,缩短办结时限。
市委、市政府要求,抓紧出台《关于优化窗口服务、深化效能建设的若干意见》,力争用五年时间,在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建成体系健全、组织完善、设施完备、手段先进,流程优化、程序简便,服务规范、管理科学,亲民便民、高效快捷,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公共服务窗口。
做好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规范工作,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通过“内部整合、部门并联、网上审批、市区联网”等措施,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程序,做到对窗口充分授权;建立健全窗口服务前、后台互动的业务系统,增强公共服务窗口的办事效能;不断优化行政审批和办事服务流程,努力缩短办理时间,根据不同许可事项的实际情况,力争平均承诺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间提速50%以上,实际办结时间比承诺办结时间提速30%以上,按时办结率达98%以上。
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推进电子政务有效应用;强化综合考评,切实抓好社会评价意见整改;推动创新创优,扩大成果应用,进一步破解“办事难”。
免杂费课本费 走在全国前列
我市从2006年春季开始,在全省提前实行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免杂费。这一年,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杂费补助经费在内,全市小学和初中共免杂费1.5亿元。今年春季,市区农村学校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免杂费7408.36万元,免课本费、作业本费2530.08万元。此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同时,我市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和推广“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目前,全市已成立教育集团56个,有214个成员单位实施了名校(园)集团化办学。
据统计,2003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全市已累计资助困难家庭学生21.8万人次,金额达9255.78万元。目前,全市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38所,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人数达到13.5万余人。全面落实教育资助券和人民助学金制度,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边远农村孩子、“三残”儿童少年“好上学”……这些都是我市破解“上学难”问题,今年实施“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新目标。
不仅仅如此。我市的义务教育阶段正在向均衡化、优质化迈进,五年后,全市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小学达32.3%、初中达23.2%,在学校各有文化亮点各有办学特色的背景下,杭州老百姓的择校意识会更趋理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向低龄化、规范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五年后,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要达到96.8%以上。
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97%以上,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74%以上。未来五年内,杭州将规划新建10所寄宿制高中,我市高中阶段将继续推行名校集团化战略,市区内的部分省一级重点中学将扩张到转塘、钱江新城、丁桥、笕桥等一带,让规划新建的高中拥有高起点。
努力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适应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继续推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在杭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8万人以上,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以上。不断完善下沙高教园区和滨江、小和山高教功能区以及浙大新校区配套建设,推进余杭仓前、萧山江东新高教功能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学校和社会投资者来杭合作办学和投资办学。
本版文字 记者 王倩 丁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