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十七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孙素芬
作者:庞博
在北京市的区、县,如果提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孙素芬的名字,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不容易”,“咱农民的贴心人”。朴实的农民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和动作表达着对她的敬意。
孙素芬,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她长期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农村信息咨询服务、农民教育培训等工作,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民远程教育领域的青年专家。二十多年来,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全部投入到了农业科技信息事业中,为北京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京郊农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巾帼十杰、首都发展现代农业“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这些用心血、汗水换来的成绩和荣誉背后,凝聚着孙素芬对党的忠诚和献身“三农”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
孙素芬出生在革命军人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并没有使她产生天生的优越感,父母亲革命思想的熏陶使她很小就明白———“自己吃的粮食是农民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够忘记农民的艰辛。”所以在中学毕业时,她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农学院的农学专业,立志要投身农业科技事业。从此,她与“三农”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大学毕业后的二十多年中,她到农村当过中学老师,主持编辑出版过农业科技期刊,从事过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开展过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她都兢兢业业,积极探索着农民致富的路子。
在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中,孙素芬发现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愿望非常迫切,她敏锐地认识到,农民只有将科技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中,才能脱贫、增收、致富,但由于农民在继续教育上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因而开展起来还比较困难。如何开辟一种全新的培训农民的模式?通过不断的调研、学习和论证,最终,她找到了一条能够有效的服务“三农”、培训农民的新途径,那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上的支撑。
在她的努力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1年建成了“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中心综合集成应用卫星网、互联网、通讯网、有线网等传播网络,开创了“一人授课,万人受益”的远程教育新局面。由于农民参加远程培训不受时空限制,大大减轻了农民进城学习的负担,推动了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该工程于2002年被列为北京市政府60件实事工程之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北京模式”,现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市的300多个地区,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在京郊农村建立的卫星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已达436个,覆盖了北京郊区的所有乡镇,并延伸到重点村、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和行业协会,成为北京地区对农民进行培训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最高的培训方式之一。
2003年“非典”期间,孙素芬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村乡镇医务人员开办远程防治“非典”课堂,培训农村乡镇卫生站的基层医务人员1200名,克服了“非典”肆虐的危险时期人员不能集中培训的困难,防止了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交叉感染,使他们安全顺利地奔赴“抗非第一线”。2006年5月,美国白蛾在北京周边有暴发趋势,针对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多媒体培训资料匮乏的现状,孙素芬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与北京市林业保护站开展远程直播培训,通州、房山、门头沟等区县有50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科学防治美国白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建设信息传播体系的同时,孙素芬清醒地认识到,信息资源是整个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及核心。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农村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孙素芬以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协调发展、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充分发挥信息所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于2003年启动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项目。经过近4年的建设,资源中心已发展成为包含12大数据库群,近200个数据库,为北京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头。
为更好的发挥“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在基层农村的辐射作用,2006年,孙素芬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合作,组织实施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郊区共享工程”。现已在京郊密云县建立了“密云新农村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了“数字化农业科技文献资源”、“专题数据库资源”、“多媒体课件资源”等信息资源在密云县18个乡镇334个行政村和北京市80个新农村试点村的共享。目前,此项工程正逐步在北京市大兴区、通州区全面展开。
现在,经过孙素芬的不断努力,她带领的农业信息团队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已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500多项,累计培训农民近200万人次;创建的北京地区农业门户网站———“北京农业信息网”,已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农业网站之一;建立的北京市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为京郊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