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市长 陈德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市五届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嘉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四年来,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43.1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4.8%。按2006年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3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6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3倍和1.6倍。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种粮扶持政策、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工业生产性投入,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分别为2637.3亿元和208.9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和2.6倍;轻重工业比由2002年的64.8∶35.2调整到2006年的56.3∶43.7 。品牌战略取得成效,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国家免检产品36个。制定了《嘉兴市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金融、物流和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市场日益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年年均增长14.6%。2006年,三产税收在地方税收中的占比达到53.1%,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四年来,我们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深入实施接轨上海开放带动战略,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组织实施各级行政机构改革,有序调整市与区的事权关系,完成了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市属中介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制任务。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全面免征农业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和乡统筹,农民人均负担从2002年的99.6元减少到2006年的4.3元。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在基础设施产业和公共服务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国有资产优化重组,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营运机制,实现了国有资产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市级国有经营性资产总量从2002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10.6亿元,资产净额已达120.3亿元。民营经济实现新跨越,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达到70%以上。股改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四年新增上市企业4家,募集资金14.7亿元。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食品安全信用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5.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22亿美元,四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97.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9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2%和28.8%;2006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6.54亿美元,其中出口91.76亿美元,四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62.13亿美元,其中出口249.4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6%和37.8%。经济外向度从2002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75%。外经工作取得新成绩,四年累计到境外设立企业123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外15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四年来,我们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2亿元,四年累计完成2665亿元,年均增长20.6%。完成沪杭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杭浦、申嘉湖(杭)、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嘉善大道、海宁大道、嘉湖公路、新07省道等干线公路相继建成,四年新增一、二级公路302公里、通村公路1500余公里,市至各县(市)基本形成“半小时交通圈”。滨海新区开发全面启动,港口建设迈入新阶段,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2006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248万吨,集装箱运量达到4.5万标箱。内河航道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改建航道153.7公里。建成石臼漾水厂扩容工程、桐乡和步云垃圾焚烧电厂等一批饮水和环保项目,嘉兴电厂二期和秦山核电二、三期相继投入使用,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94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5万吨,总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60万千瓦。完成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网络型大城市建设,城市化水平达到52%,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新建改建中环路、三环南路等一批路桥基础设施,基本形成10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框架,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65.8平方公里;旧城改造、环境整治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11.3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12.1平方米。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城市公用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全市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93.5%,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56%。“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初见成效,河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四年来,我们注重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扶持力度,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市及各县(市)连续三轮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成功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研究与转移中国(嘉兴)中心。2006年底,全市已建立企业研发中心88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6家。市科创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嘉善电子元器件、海宁纺织新材料等6家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面推行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管理新体制,积极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初升高比例达到95.2%,15年基础教育基本普及,各县(市、区)全部进入省教育强县行列。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6个、示范专业30个。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嘉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嘉兴城市大学正式成立,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已开工建设。2006年,全市高校在校生达到4.7万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组织人才引进,四年共引才4.2万人,全市每万人人才拥有量达到1294人,比2002年增加了551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志愿者事业,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实现省级文明城市“满堂红”。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市区“一院三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江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音乐剧《五姑娘》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乌镇、西塘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公共卫生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等建成使用,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逐年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在国内外重大竞技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150枚,成功申办第十四届省运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第一次经济普查圆满完成。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等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重视做好国防教育和民防、民兵预备役、征兵等工作,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全市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及发展速度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四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不断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努力办好“中国嘉兴”门户网站、《嘉兴政报》和市长电话,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四年清理各类行政许可事项630项。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年”活动,积极探索强化行政效能监察的新途径,机关作风不断改善。推行部门预算和政府集中采购等制度,强化监察和审计监督,扎实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整治,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大力推进“平安嘉兴”建设,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制定了《嘉兴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32个专项预案,公共安全应急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监管,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2006年,全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分别比2002年下降54.3%、12.2%和49.1%,各项事故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积极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了社会稳定,成为全省首批“平安市”。
四年来,我们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努力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52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5.1%和6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08∶1缩小到2006年的1.99∶1。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初步形成,四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5万个,帮助10.8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5.4万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6年底,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分别达到73万、72.8万、44.7万、62.8万和47.9万。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四年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的投入达到5.4亿元,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1.8%。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正常增长机制,基本形成低保和高于低保标准20%、50%的梯度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帮困助学、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制度,实行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99.2%。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四年全市安排完成实事项目283件。消费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支出比例大幅提高,每百户汽车、电脑拥有量分别达到5.7辆和48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64.8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加6.1平方米和4.9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2年的40%和38.9%下降到2006年的35.5%和36.8%,人民生活总体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四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明显、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的四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四年。这是在中共嘉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实干创业的结果,也是方方面面和衷共济、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向全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嘉部队官兵、武警指战员及所有关心和支持嘉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农业在农业产业中的占比偏低;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消费需求不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制约加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环境保护尤其是水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网络型大城市建设仍显滞后,中心城区及各副中心城区对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不强,与周边城市竞争的比较优势不够明显;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力度须进一步加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完善;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医疗、教育等公共品供给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少数机关干部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公务消费不够规范,行政成本较高,廉政建设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2007年的预期目标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嘉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自身规律,正确分析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产业资本全球转移不断加快,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全方位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新阶段,经济高增长的惯性作用、稳健的宏观调控取向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的趋势,也有利于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从自身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市已经积累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构成的比较优势正在显现,城市化推进和产业、消费升级等产生的内生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发展的基础更实,发展的平台更高,发展的活力更强。同时,也要看到,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社会转型带来的新的矛盾和问题,给我们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未来的五年,既是充满机遇的五年,也是充满挑战的五年,更是充满希望的五年。
根据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打造活力嘉兴、人文嘉兴、生态嘉兴、法治嘉兴、平安嘉兴,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加快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围绕上述要求,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四大目标:
——基本确立长三角经济强市地位。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体制开放、机制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成为浙江省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聚全市之力加快滨海新区开发,打造嘉兴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基本建成环杭州湾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00亿元,人均90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位次前移。
——基本形成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全面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畅达长三角各城市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一主五副一新城”为主体、中心镇为节点、功能互补的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滨海新城初具规模。基本建成覆盖市域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共享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到201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
——基本建成文化大市建设体系。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体能素质全面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劳动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家庭财富普遍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主法治日益健全,社会成员的幸福感进一步提高。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好快并举,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切实增强区域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网络型大城市和现代新农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和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构建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整体改革,着力突破发展瓶颈,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上来,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支撑,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今年要重点抓好105项亿元以上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485亿元。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思路,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力争五年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280个。推行各级政府和工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体系,认真执行环保、安全、土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探索建立产能过剩的客观评价机制,引导企业投资预期。建立健全落后生产能力退出机制,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今年基本完成水泥机立窑和粘土砖瓦窑整治任务。优先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到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以嘉兴港和内河国际集装箱港为主的海河联运物流基地、以沪杭高速和乍嘉苏高速公路沿线为主的物流走廊。重视发展科技研发产业,加快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营企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推进软件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改造和提升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形成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格局。到2011年,建成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的市场6个。今年开工建设国际电气城、综合物流园二期和海盐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等项目。推进区域性商贸中心和商业网点建设,完善多层次的营销网络,繁荣商贸流通业。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北部古镇湿地、中部都市休闲、南部滨海观光三大旅游区。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商品房理性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消费。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多元竞争和规范发展,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高效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瓜果、水产、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融旅游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科技项目,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探索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模式,加快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投资与创新合力拉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增加有效投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贯彻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含量高、消耗少、污染小的项目。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推进“零用地”招商和技改。加强银企沟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千方百计拓宽引资渠道,全方位吸纳海内外、市内外投资,确保生产性投入增速快于生产总值增速。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步伐。建立健全项目推进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力度。全市每年要重点抓好“四个双百”工程,市区今年要组织实施好政府投资项目“百项百亿”工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政、土地、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形成扶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全面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的交流与合作,集中力量办好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等共建科研机构,积极发挥36所、嘉兴农科院等本地科研机构的作用,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及科研机构。顺应我市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需要,集聚行业创新资源,择优扶持发展一批区域科技研发和服务中心。鼓励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探索产学研联合向全方位、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以专利技术产业化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争取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地区和行业标准。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努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作用,引进一批高层次紧缺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专利、期权入股等市场化分配方式,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重视抓好现有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到2011年,每万人人才拥有量达到1800人以上。
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两轮驱动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贯彻实施《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资产重组,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领域。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积极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激发全民投资创业热情。加快民营经济的国际化步伐,推进民资与外资的嫁接,支持民营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和营销机构。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展上市融资,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建设一批规划科学、主导产业突出的乡镇工业功能区,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今年全市新建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强化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民营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保护环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重视嘉兴出口加工区、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等各类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提高各类招商载体的产业承载能力。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结构的优化,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智力,促进外资企业产业配套、技术研发、管理人才的本土化。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全市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培育出口品牌,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形成王店小家电、平湖光机电、海宁经编、桐乡玻纤等一批具有新的地方特色的出口产业。研究制订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口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完善进出口预警监测和服务机制,指导企业做好产业损害调查和反倾销、反补贴应诉工作,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参与跨国并购、境外上市。到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50亿美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集约节约用地等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探索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管理模式,完善能源消耗统计和评价办法,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方式。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扩大太阳能应用领域,加快建设污泥发电、制砖和垃圾发电等项目,推广使用秸秆气化和农村户用沼气,力争到2011年实现可再生资源年替代标煤120万吨。全面推进经济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抓好重点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大力推广可循环使用产品。到2011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6年下降20%。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加强土地执法,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经营性用地的公开出让制度,全面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推进城市规划区内低效土地的二次开发,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四、全面推进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加快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努力优化发展环境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几年,嘉兴在长三角区域中的独特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内外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切实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抓住国家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有利时机,深入研究嘉兴在长三角的功能定位,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形成与周边城市“规划共绘、通道共建、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新格局。重点抓好与上海及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对接,建成杭浦、申嘉湖(杭)、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高速公路,力争建成嘉绍、嘉萧、嘉通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网。做好沪杭城际磁浮和高速轨道交通、沪乍嘉湖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湖嘉申、杭平申、东宗线等航道改造工程建设,提升干线航道和主要支线航道运输能力;抓好嘉兴内河国际集装箱港、独山海河联运互通枢纽港等内河港区建设,进一步凸显海河联运优势。积极推进嘉兴机场军民两用建设,提升我市区域综合立体物流功能。建立健全政府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的对接,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上海的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加快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建设,继续做好“山海协作”和“双对口”工作。
推进网络型大城市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城镇发展、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等规划布局,加快构筑“一主五副一新城”网络型大城市,促进产业、人口和各类要素集聚,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五个县(市)城和滨海新城建设成为现代化中等城市,着力提高小城镇集聚程度和建设水平,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形成功能完善、分工明确、联系密切的城镇体系。完善市域交通网络,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全面建成中心城区至各县(市)的第二通道。今年嘉桐大道、07省道嘉兴至王江泾段建成通车。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统筹市域内供水、供气,以及污水管网、垃圾收集与处理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联建共享水平,逐步实现全市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领域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加快“数字嘉兴”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架构和综合信息交换平台。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加快南湖新区、秀洲新区和运河新区建设,完善10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注重中心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商贸金融、文体会展、市场物流、高新技术研发和高教、旅游等功能区块,突出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和服务支撑作用。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子城广场等城市重点地段的规划建设,抓好老区改造和城郊结合部整治,推进城市出入口、重要街口立面、危旧房和开放式老住宅区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市区路网结构和停车场布局,推进公交枢纽和换乘系统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今年建成三环路东南段等12条道路。进一步完善“数字城管”,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滨海新区开发。滨海开发建设事关嘉兴新一轮发展的全局,必须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四统两分”原则,认真实施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统筹港口、产业、城镇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聚全市要素资源,举滨海县(市)全力,合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加快港口建设,以乍浦港区为中心,全面开发独山港区和海盐港区,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5000吨级泊位4个。到2011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万标箱,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宁波-舟山港的重要配套港。加快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临港型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物流、仓储等产业,推动临港工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初步建成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努力实现滨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全面推进滨海新城建设,加快滨海大道、110千伏乍浦变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向滨海地区集聚,初步建成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
建设现代新农村。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格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推进城乡融合中的节点作用,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城镇购房、建房和向中心村集聚。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开展“五整治一提高”农村环境整治,新增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50个;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营运体制,优化城乡三级公交网络,全市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100%;加快城市供水、供气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扎实推进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镇村建设水平。深化城乡配套改革,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方法。大力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名。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发展就要建设好生态,关注民生就要治理好污染,和谐社会就要保护好环境。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完善区域环保协作机制,加快推进“生态嘉兴”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桐乡污水处理外排工程,建成嘉善、平湖、海宁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投入使用。科学调度污水输送,抓好工业污水入网浓度和总量控制,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县城以上生活污水入网率达到75%。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飞行监测”和环保不良信用企业公示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重点污染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整治,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并向减污转化提升。到2011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推进噪声、废气等城市污染整治,实现环境噪声达标区全覆盖。强化固体废物和放射源管理,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今年要完成20吨以上锅炉“脱硫”治理。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清淤河道1万公里,全市主要地表水监测断面四类以上水体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太湖(太浦河)取水工程,改善城乡居民饮水条件。加快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步伐,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大力开展城乡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年植树造林1万亩。实现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目标。
五、全面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现代化。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进一步弘扬嘉兴人文精神,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发展志愿者事业,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大力实施文化大市建设“六项工程”,基本建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1年,各县(市、区)均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建成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美术馆、数字档案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实现县(市)有国家级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镇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深入开展万场电影、万册图书下农村进社区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立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扩大潮文化、古镇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今年重点做好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朱生豪故居修复、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等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领域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培育一批在全省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完善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大对网吧、音像制品等监管执法力度,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继续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开展第二轮市志修编。
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按照教育均衡化要求,继续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确保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基础上,将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全市范围内统筹中职专业设置和招生,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具有品牌优势的实训基地,积极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支持嘉兴学院创建嘉兴大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办好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院校。到2011年,全市高校在校生达到6万人。整合全市成人教育资源,加强城市大学、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三级教育网络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到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努力普及15年特殊教育,加强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拓宽社会办学渠道,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研究制定师资引进、培养、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
不断提升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着眼于建立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职业病预防和各类疫病防治,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各县(市)全部建成公共卫生中心。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级治疗、双向转诊制度,推行驻社区责任医生制,方便群众防病治病。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切实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健全县、镇(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对农村药品供应的监管,努力让广大农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重点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成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和省荣军医院、平湖市第一医院等迁建扩建项目,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新格局。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将市民医保定点医院逐步拓宽至全市范围内具备相关资格条件的医疗机构,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今年力争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标。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注重人口出生预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引导群众科学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青少年成长,切实抓好青少年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积极顺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初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广泛开展老年人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丰富和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关心“五保”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完善扶残政策措施,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环境。以承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为契机,统筹全市重大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市体育馆新馆、海宁游泳馆、桐乡体育馆等一批体育场馆,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公众科学素养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完善嘉兴新居民服务管理体系,强化来禾人员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培训,提高外来人员整体素质。
六、全面提高社会管理能力高度关注民生,努力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
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正确处理社会各方利益关系,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促进充分就业。始终把促进充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万个。抓住我市列入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的机遇,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基本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今年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8000名。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强就业资格准入管理,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低端劳动力向高端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重点加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今年被征地农民就业率力争达到90%以上。建设“无欠薪”城市,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生活水平,促进家庭财富普遍增加,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着力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互衔接,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更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城乡非基本养老保险对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全面推进以农民工为重点的工伤保险参保工作,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快城乡居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统一全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全面推广普及型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制一体化。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妥善处理改制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对基本保障和救助政策没有覆盖或覆盖后仍有困难的特殊人员实施就医、就学等综合帮扶和援助。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为低收入者提供合适的住房。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活动,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及时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做好气象和防台、防汛等工作,今年建成市气象雷达站。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努力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全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零增长或负增长。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大信访格局,深入开展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经营活动。扎实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和应用,促进社会诚实守信。认真做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嘉兴”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防范工作,推进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支持驻嘉部队建设。做好民防、民兵预备役、征兵、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等工作,今年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目标。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广泛听取民声、了解民意,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基层事务管理监督的民主权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大力开展法律援助,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与政协的联系和协商制度,主动向政协通报情况,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在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做好外事、侨务和对台等工作。
七、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围绕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清廉政府的目标,积极探索政府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政风建设,努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全面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健全完善公共财政收入、支出、预算、核算、绩效监督和技术支撑六大体系,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入管理等各项改革,切实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财政保障力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监督、绩效评价和风险责任约束机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业绩考核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确保国有资产在履行政府赋予的建设、服务职能的前提下保值增值。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开展现代事业制度试点工作。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加快“政社分开”、“管办分离”,促进社会中介组织规范有序发展,进一步发挥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不断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实现方式。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以行政问责为重点健全工作责任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加大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和审批后续监督失责行为的追究,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健全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规范公开程序和方式,拓宽公开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责任与权力相统一,积极推进行政执法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
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全面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教育和培训,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创新公务员队伍交流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大力倡导和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加强思想、学习、工作、领导和生活等作风建设,切实改进文风会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认真学习和调查研究上,用在服务群众和帮助基层上。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加强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廉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落实廉政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完成新一届政府的工作目标,今年是基础。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进一步振奋精神,抢前抓早、争先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总体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一是着眼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完善基础设施功能,着力提升城乡发展水平。三是坚持公益性、均衡性原则,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教育、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坚持环境优先战略,狠抓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确保完成约束性指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五是以促进和谐为目标,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市区重点抓好就业保障、社会养老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教育普惠、农村文化建设、市民健康、食品安全、环境美化、旧居老区改造和公交优先等十个方面的民生工程。
各位代表,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这声音穿云破雾,久久回荡!她包含了人类生活中许多美好的情愫。这种建立在我们已为之奋斗的、扎实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理想已不再遥不可及,它将成为充满温暖和诗意的主流。今天,我们肩负使命,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嘉兴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快马加鞭,与时俱进,以燃烧的热情,无私的奉献,彰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们要以忠诚为根,敬业为本,心系百姓,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无论前面是坦途还是险滩,我们都将以坚定的信念,按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创造精彩,拥抱辉煌,为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附件1
名 词 解 释
1、第10页,“六大战略”:即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谐发展战略。
2、第10页,“一主五副一新城”:“一主”指嘉兴中心城区,“五副”指嘉善、平湖、海宁、海盐、桐乡五个副中心城市,“一新城”指滨海新城。
3、第13页,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体系:是指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建立的工业企业评价考核体系。
4、第14页,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指由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组成的股份合作制或合作制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5、第14页,农业政策性保险:指采取“政府规划指导、政策性补贴、商业化运作”的做法,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加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6、第15页,“四个双百”:即200个竣工项目、200个实施项目、200个前期项目、200个储备项目。
7、第15页,“百项百亿”:即市区今年安排一百个政府投资项目,投入一百个亿。
8、第15页,“科技企业培育工程”: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目的是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其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形成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100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9、第17页,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是指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由中国境内一家企业法人经营,多家企业进入并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海关集中监管场所。
10、第17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11、第17页,“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通过与客户(企业)签订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实施节能项目提供能源效率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等一条龙服务,并在合同期内与客户共享项目实施产生的节能效益。
12、第19页,“数字嘉兴”:以信息共享为核心,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和利用全市信息技术和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服务的信息资源网和信息应用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13、第19页,“一体两翼” :“一体”即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和南郊河以内区域。“两翼”即东、西两翼,东翼主要由秀城工业区、嘉兴工业区组成;西翼主要由秀洲新区工业区及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新区组成。
14、第20页,“数字城管”: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城市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法,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确、敏捷、高效和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
15、第20页,“四统两分”:即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协调、统筹宣传,分主体开发、分步实施。
16、第21页,“五整治一提高”:即整治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河沟池塘污染,提高农村绿化水平。
17、第22页,“飞行监测”:是指由环保部门对企业进行随机抽查和监测,掌握企业最真实的排污情况。
18、第23页,“六项工程”:即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文化生活繁荣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遗存保护工程和文化研究工程。
19、第23页,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0、第27页,普及型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指城乡居民大病统筹与个人帐户(家庭)相结合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1、第27页,新型社会救助体系:2003年9月,省政府提出了加快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附件2
2007年嘉兴市区十个方面的民生工程
一、就业保障工程
加强被征地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对17000名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组织150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7000个,帮助900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4000名;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制订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就业政策,基本解决就业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养老保障服务工程
加快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乡非基本养老保险(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对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市区70周岁以上的无保障老年人按一定标准发放生活补助金;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扩大市级老年公寓规模,新建城南敬老院,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养老设施,力争全年新增养老床位400张;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为600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政府居家养老服务,为800名老年人安装“一键通”呼叫服务系统。
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整治市区产业污染(危险)源,对60家污染企业、单位实施关停、搬迁和整治达标。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市污水处理二期管网工程基本具备通水条件,市区生活污水入网率达到60%;加强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建设石臼漾水厂水源生态湿地;开展河道整治,清淤河道650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完成39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内河面保洁实现全覆盖。
四、基础教育普惠工程
扩大优质高中资源,重点高中学生数占普通高中学生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按比例保送优秀初中毕业生进入重点普通高中,省一级重点高中招收保送生比例达到招生数的20%左右。统筹全市中职招生。加大市区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推进力度,学校建设标准化率达到规划数的85%,列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食宿改造工程项目竣工比例达到100%。对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农村居民家庭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的城镇居民家庭子女就学做到“应补尽补”,对低收入家庭子女上中等职业学校免收学费。
五、农村文化建设工程
巩固和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实现市级标准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全覆盖,推进嘉兴市图书馆余新镇和王江泾镇分馆建设,在3至5年内实现市本级乡镇图书馆分馆建设全覆盖;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60%的村(社区)建成基层服务中心;继续实施“双百、双千、双万”工程,加快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改革。
六、市民健康工程
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进市区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推进市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联网,实现健康信息共享;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50%。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市本级普及型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50元以上;实现合作医疗费用实时报销,对参保农民进行两年一次健康体检;打破地域限制,将市民医保定点医院逐步拓宽至全市范围内具备相关资格条件的医疗机构。
七、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加大食品安全检测和执法力度,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生猪饲养环节瘦肉精抽检合格率、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5%、98%和95%以上;学校食堂、餐饮单位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建设实现全覆盖,农村放心店食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强化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生产企业QS认证率达到100%。
八、环境美化工程
增加市民就近休闲场所,建成200个街头公共园林小品;启动南湖湖滨区块改造工程和凌公塘生态景观区建设;开工建设以植物园、体育公园、少儿公园为主的中央公园。
九、旧居老区改造工程
启动市区18个片、12个点的旧居老区及其他危旧房改造工程;深化小街小巷整治,整治25条6万多平方米道路;对10个开放式小区进行整治。
十、公交优先工程
建立公交优先的体制机制,优化公交线路;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98%,力争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完善公交换乘系统,开工建设嘉兴新汽车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