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着力解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特制定《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十五”时期,全县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团结拼搏,开拓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2005年与2000年相比,全县生产总值由37841万元预计增长到72089万元,年均可比增长10.9%;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851万元预计增长到32968万元,年均可比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由6288万元预计增长到10689万元,年均可比增长9.1%,其中:工业增加值由3084万元预计增长到6498万元,年均可比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1702万元预计增加到28432万元,年均可比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52.59:16.41:31调整到45.73:14.83:39.44;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40万元预计增长到2900万元,年均增长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1522万元预计增长到30682万元,年均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324万元预计增长到18213万元,年均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33元预计增长到3962元,年均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64元预计增长到1258元,年均增长7.8%;绝对贫困人口预计减少到7.24万人,低收入人口预计减少到13万人;全县城镇化率由5.28%预计增长到7.15 %;新增公路里程1679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新增集雨节灌面积4.2万亩,新增堤防41.7公里,解决了7.8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新增坡改梯22.4万亩;新修各类项目学校85所8.3万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16个乡(镇)实现了“普九”;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通讯、广播电视、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综合实力明显壮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有新的进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入少、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发展环境不优,发展速度缓慢,追赶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
专栏1:礼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所处的发展阶段
1、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
(1)生产总值低。2004年礼县生产总值62972万元,总量位于全市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1232元,低于全市1009元,低于全省4738元,占全市的55%,全省的20.6%,位于全市第8位。
(2)财政收入少,收支矛盾突出。2004年礼县大口径财政收入276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63万元,人均大口径财政收入54元,低于全市147元,低于全省769元,位于全市第8位。财政支出23941万元,地方财政保证率只有6.9%。累计赤字7265万元,人均赤字142元。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2004年礼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0元,低于全市2146元,低于全省36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6元,低于全市50元,低于全省670元,位于全市第6位。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2004年礼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73万元,人均283元,低于全市233元,低于全省1763元,位于全市第8位。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低。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96万元,人均541元,低于全市392元,低于全省2346元,位于全市第8位。
(6)城乡居民储蓄量小。2004年礼县城乡居民储蓄53506万元,人均储蓄1045元,低于全市983元,低于全省4240元,位于全市第8位。
2、工业化进程缓慢。2004年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7.1%,低于全市14.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31.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仅8.4%,低于全市12.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 28.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为49.3%,高于全市15.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1.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为5.77 %,低于全市13.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2.8个百分点。
3、社会发展欠账多。至今有2乡9村饮用高氟水、1乡2村饮用高砷水、5乡11村饮用苦咸水、15乡54村饮用水质有问题(大骨节病)。1.4万初中适龄学生未能入初中学习,每年有近3000名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正常学习。至今有96村不通路、59村不通电话、42村277个村民小组7565户不通电,7.24万人处在绝对贫困线下,13万人还没有稳定解决温饱。
基于多年的发展积累,礼县又有许多相对发展优势,一是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总土地面积631.46万亩。其中:农业用地565.17万亩(耕地面积为198.67万亩,园地6.68万亩,林地199.43万亩,牧草地111.5万亩,其它农用地48.89万亩),建设用地12.48万亩,未利用地53.81万亩。二是水能资源潜力大,开发前景广阔。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5.696万kw,其中可开发量约为4.75万kw,占理论蕴藏量的31%,截止2004年只开发0.8408万kw,年发电量为4529万kwh,仅占可开发量的17.63%。三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发现和探明的矿种有金、铀、锑、铁、铜、铅、锌、银、稀土、花岗岩、石灰石、水晶、冰洲石、煤、粘土等23种矿产地90余处。主要矿产资源量为:金矿3处,金属量80吨,铁矿1处、矿石量20万吨,优质水泥灰岩2处、矿石资源1000万吨,铀矿1000吨。目前矿山企业有黄金矿山9户,其中原生矿采选企业2户,年生产能力20万吨,氧化矿7户,年生产能力30万吨。粘土矿15户,年生产能力8000万块砖。水泥企业2户,年生产能力3万吨。黄金冶炼企业1户,年冶炼能力600公斤。四是农副产品丰富,种类较多。农作物有26科76种,果类有9科19属140种,药用动植物达159科534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其中大黄、黄芪、当归、党参和半夏被称为“五朵金花”而闻名全国,“双鹿牌”大黄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外称“中国铨黄”。五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礼县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较多。秦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就在永兴一带,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堡子山为秦公大墓遗址。有著名的三国古战场—祁山,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在此屯兵,北伐中原。有曾为西北的骡马集散地、西汉时盛产井盐的古卤城—盐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石沟坪仰韶文化遗址二处。三国姜维大战铁笼山古战场遗址。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红河水库、苗河水库、盐官太平山、赤土山公园、翠峰观风景区、大香山风景区、上坪、洮坪大河边生态森林草原风景区等。六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空间大。目前农村劳动力23万人,到2010年劳动力预计达到25万人。七是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八是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已成为全县人民迫切的要求和愿望。更为主要的是有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丰富工作经验,为礼县加快发展积累了巨大财富。全县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为礼县加快发展积聚了强大动力。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产业抓特色、增收抓劳务、保障抓党建的工作方针,按照“五个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面实施“特色兴县、工业强县、民营富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济民营化、工业规模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培育特色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1、经济总量。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24200万元,年均增长11.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30元,年均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4450万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130万元,年均增长13%。
2、经济结构。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11%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54:18.1:46.36。
3、人民生活水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00元,年均增长6%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4元,年均增长9%左右。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25000万斤左右。
4、财政收入。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5344万元,年均增长13%左右。
5、社会发展。2008年基本实现“普九”和高标准扫盲,2010年小学入学率达到98%,初中入学率达到9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2%以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以上。
6、社会保障。2010年末人口控制在53.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7、城镇化率。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12.15%,年均增长8%。
8、生态环境。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1%。
三、夯实发展基础,抓好经济建设
针对礼县县情,“十一五”期间重点夯实“一个基础”,抓好“三种经济”。即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特色产业经济、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
(一)完善基础设施,创造发展条件
1、交通建设。以全县“四纵四横”主干线公路为骨架,以连通外界及全县经济区、小城镇发展区和人口密集区为主支线、以乡村公路为脉络,构建经济实用、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络。“十一五”期间,在争取改建王坝至武都涝水、洮坪至宕昌畏子坝、湫山至岷县马坞、白河至宕昌等18条县际公路的同时,争取瑶峪至白河76公里省道公路和茨大路、十红路、十宽路、永坪乡赵坪至固城乡马场等4条115.3公里县道公路全面铺油,改建17条408公里通乡公路。到2010年,全县公路网络里程达到4616公里,其中四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085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566公里。油路里程达到846公里。客运量达到12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达到995万人公里,货运量24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900万吨公里。
2、水利建设。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狠抓水利工程建设,配套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苗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燕子河楚家沟至祁窑段、西汉水罗堡至大堡子、西汉水石碑至王坪段等71.68公里堤防工程。抓好36村43.2公里小型河堤和盐官镇王城村、白河镇小河村、永兴乡赵坪村等9.2公里渠道灌溉工程。争取建成左家庄水库、城关西山电力提灌工程和500眼灌溉机井。抓好红河、苗河两大万亩灌区和40条22.6公里历年水毁河堤的维修工程。完成全县29乡(镇)2万亩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任务,力争全县有效灌溉面积新增2.5万亩,累计达到19万亩。
3、城镇化建设。继续完善城关、盐官、石桥、白河等四镇社会基本条件,进一步强化城镇辐射带动功能,重点抓好道路、水、电、气、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十一五”期间,大力抓好东新南北路建设、会展中心和人民广场建设、东新南北路开发、环城北路拓宽改造、东新市场建设、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实施好县城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55%和50%以上。争取建成盐官镇道路排水、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工程和石桥镇、白河镇、永兴乡的道路排水和自来水工程。争取将区位条件较好,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红河、宽川、祁山、永兴、永坪、崖城、中坝、王坝等八乡改为镇建制,全县城镇化率达到12.15%以上。
4、能源建设。立足礼县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目标,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力求保障和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十一五”期间,新建110kv变电站一座,容量2×20000kvA;架设西和长道至礼县城关110kv输电线路一条21公里;架设10kv配电线路116.2公里,0.4kv线路174.7公里,安装配变107台2420 kvA;建成中川至李坝、城关至永坪35kv输电线路23.5公里和两座35kv变电所;改造盐官、江口、白关等35kv变电所3座,新建罗堡、桥头35kv变电所两座。改造长道至罗堡、城关至红河、江口至白关、江口至大滩35kv输电线路136公里;新建桥头35kv线路15公里、城盐35kv线路28公里。
5、通讯建设。加快县乡光缆建设,着力抓好通讯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抓好湫山、龙林光缆杆路及机房建设,抓好乔川、大滩、石桥、中坝、祁山、罗堡、马河、江口、白关、桥头等地移动基站建设,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
(二)抓好三种经济,增强发展后劲
1、扩大特色基地规模,创建特色产业经济
在林果产业上,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在东起盐官罗堡、西至石桥田坪60公里苹果林带内,新栽植无公害苹果16.87万亩,总面积达40万亩;在北起江口新民、南至肖良桃林40公里花椒林带内,栽植优质花椒5万亩,总面积20万亩;在白河、桥头等乡为主的西南部新栽植优质核桃33万亩,总面积达40万亩。到2010年全县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
在草畜产业上,实施山区抓养殖与川区抓育肥优势互补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立草为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狠抓畜禽品种改良,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草畜产业基地建设,实施好草原开发项目,建立草畜产业冷链体系。到2010年累计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0万亩,全县畜牧基地实现年出栏牛5万头、羊15万只的目标。
在中药材产业上,按照“规范技术、扩大面积”的思路,加快大黄GAP示范园建设和中药材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强力推行标准化栽培,依托大黄山区产业化建设项目,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到2010年建成西南部以大黄和柴胡为主的15万亩中药材基地。
在旅游业上,以礼县区域内的中川烈士陵园、盐官卤城盐井、祁山武侯祠、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秦西垂博物馆等主要人文旅游资源和红河水库、苗河水库、盐官太平山、赤土山公园、翠峰观风景区、大香山风景区、上坪草原风景区等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所体现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神话传说、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自然生态、林野风光等为资源依托,充分发挥礼县旅游区东联西安、咸阳为中心的秦文化旅游区,北接天水,南接陇南、汉中、荆襄等地的三国文化旅游区的优势地位,将礼县建成甘陕川交界区域旅游网络中的强势功能区。“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祁山武侯祠、红河水库、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上坪草原等旅游景点开发。抓好秦西垂博物馆、苗河水库、赤土山公园等项目的建设。到2010年旅游星级宾馆达到3家,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0万人次左右,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700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4%。
在矿产业上,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重点突破、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适度开发矿产资源,鼓励礼岷金矿带李坝、杜沟、金山、柴家山、崖湾金矿的原生矿规模开发。鼓励对各种矿产资源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鼓励骨干企业在其它成矿有利区域进行外围勘查。鼓励花岗石板材规模化、品种化开发。鼓励沙金矿开发。积极推进红河-崖城李子坪铁、金矿带和雷坝-铨水铜、金矿带以及三峪-铨水锑、金多金属矿带勘查与开发。建立健全勘查项目管理制度。清理整顿无证开采、越界越层开采、非法开采、以采代探、边探边采、占而不探等问题。禁止小规模低水平开发。严格执行采矿权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矿业权转让操作程序和运作规则,支持大公司牵头进行规模开发,鼓励矿业权合理向有实力、有技术、对地方经济有贡献的大公司转让。禁止在大堡子山历史文物保护区和祁山、雷坝香山名胜保护区开采。
2、发展壮大劳务产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紧紧围绕“三个结合”(向大中城市转移与向小城镇转移相结合、离土转移与兼业转移相结合、就地转移与易地转移相结合),坚持走好组织化输转、先培训后输转、规模化输转、产业化输转、有序化输转、就地输转、离土不离县输转、促进农民增收输转等八条路子,制定科学的、综合的和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创建符合市场取向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和模式,用工业化、集团化理念和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走“信息—培训—输出—基地—管理—信誉—效益”之路,形成一条龙经营体制。“十一五”末,全县年向外输转劳动力在15万人以上。
加强组织引导。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把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29乡(镇)劳务工作站的作用,宣传外出务工创业先进典型,激发富余劳动力外出热情。并在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北京、天津、山西、深圳等地设立劳务工作联络站,与发达地区和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转合作关系,努力把劳务输转建成集信息技能基地网络为一体,组织策划机制健全,运营管理功能完备的新型产业。
搞好信息服务。全面摸清本地劳动力资源,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库。积极依托和发挥劳务工作站和已建立劳务关系的城市、基地的作用,建立健全劳务工作网络,及时采集整理为农民提供各方面的劳务信息。
搞好技能培训。对县内培训场地、师资、设施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农业、扶贫和妇联、团委等部门作用,按照市场变化和输入基地的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就业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农村劳动力质量,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实现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十一五”期间,争取每年培训农民3万人次。
打造劳务品牌。打造以“礼县保姆”为主的劳务诚信品牌,积极开拓市场,走出一条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增加收入的劳动力培训输转新路子。
搞好跟踪服务。对劳务输转人员在输转前、输转中、输转后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劳务工作站的作用,帮助劳务人员协调处理有关问题。
3、抓好县域经济,培植地方财源
(1)积极扩大工业规模,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按照“三个一批”(提升一批高水平企业,发展一批税源型企业和产业,创新一批特色企业)“八个培育”(围绕矿产资源培育产业群,围绕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培育产业群,围绕林果业资源开发培育产业群,围绕水土资源开发培育产业群,围绕化工、建材业开发培育产业群,围绕第三产业开发培育产业群,围绕中药材资源开发培育产业群,围绕畜牧及肉制品、皮毛加工开发培育产业群)的基本思路,走好发展工业的六条路子(调整结构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立足现有企业办工业、聚集民资办工业、招商引资办工业、立足资源办工业)。扩张总量,扩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后续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实现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逐步提高工业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十一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3650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1%以上。
黄金工业要大力推行内外结合,多元投资,强强联合,规范开发,集团运营,综合收益的开发管理模式。拓展黄金地质勘探新路子,努力提高资源储备和保证程度。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积极推广原生矿开发,督促探矿人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勘探程度。“十一五”期间,加快柴家山金矿和董家坪金矿的探矿权登记工作,抓好李坝金矿、金山金矿、杜沟金矿、庙山金矿、吉坪金矿建设。到2010年争取黄金矿山日处理达到10000吨,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
农产品加工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以马铃薯精淀粉、造纸、林果、蔬菜加工为重点,把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结合起来,提高加工能力和深度,注重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和附加值。到2010年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山野菜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蔬菜加工能力达到1.4万吨,浓缩果汁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造纸能力达到16万吨。突出发展牛羊肉精深加工等市场前景好的产品。
医药工业要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依靠甘肃天佳保健品有限公司,大力扶持和发展特色中成药和药物保健品。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新技术产业化,做大企业规模和大黄优势产品,把礼县建成全省规范化大黄种植基地和大黄保健品加工基地。“十一五”末,年加工干品大黄3000吨,销售收入达到4800万元以上。年生产大黄保健品1000万盒,销售收入达到7000万元以上。
化学工业要依托金华化工公司,横向联合,纵向延伸,提高综合配套能力,积极争取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把礼县建成陇南粉状乳化炸药生产基地。到2010年炸药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
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西汉水水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小电站建设。“十一五”期间,在西汉水沿岸新开发水能4200KW,全县年发电量达到4800万KWh,年销售收入达到864万元以上。
专栏2:礼县“十一五”着力实施的工业项目
1、围绕矿产资源,重点抓好日处理矿石7000吨赵沟金矿、日采选矿石300吨的马泉金矿、日处理1000吨矿石的金山金矿、日处理1000吨矿石的杜沟金矿、日处理矿石50吨的吉坪金矿的建设,逐渐关闭氧化堆浸场。筹建100吨/日黄金冶炼厂。争取建成年加工建筑板材15万立方米的花岗岩、大理石勘探加工项目。
2、围绕农副产品,重点抓好年加工1万吨的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年加工野菜2000吨的山野菜加工、年加工番茄酱、番茄汁1万吨的西红柿酱加工、年产胡萝卜汁1000吨的胡萝卜汁生产线、年产大蒜素片3000吨的大蒜素片、年产5万吨包装用纸的康得利造纸厂项目。
3、围绕林果资源,实施好年产果蔬汁2万吨的苹果浓缩汁和年产核桃仁500吨、果仁200吨的脱脂核桃仁系列制品项目。
4、围绕水资源开发,抓好装机容量2×600千瓦的罗坝中川、总容量1100万立方米、装机容量2×400千瓦的洮坪左家庄水库和装机容量1×320千瓦的上坪大堡、装机容量1×320千瓦的桥头南峪电站建设项目。
5、围绕化工,抓好年产乳化炸药6000吨的金华公司乳化炸药生产线改造建设项目。
6、围绕中药材资源,实施好年产大黄保健品胶囊1000万盒的大黄保健品生产线,同时积极做好10万亩大黄种植基地建设和年加工鲜大黄9000吨的大黄山区产业化建设项目。
7、围绕畜牧及肉制品、皮毛加工,抓好年屠宰牛3万头、羊9万只的礼县清真牛羊肉加工项目。
(2)加快现代服务业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和增值业务服务业。
流通服务业。继续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以县城为中心,寻找新的拓展领域,拓宽空间和市场网络,引导小型市场和网点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路子。积极培育专业市场,扩大城镇市场,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继续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市场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的形成,逐步构建上下畅通、里外联结的区域性市场营销网络。积极吸引外资改造礼县传统的商贸业,吸引外资和其它社会资本参与国有商业企业的资产运作,支持县内商业企业与外资商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开发休闲、娱乐、文化消费。大力发展餐饮业。“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60处商业设施和网点,抓好城关综合市场、盐官综合农贸市场、工业品市场和骡马专业市场,争取建成白河、石桥、洮坪、雷坝等农贸市场。201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41480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
金融服务业。积极开拓适应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扩大信贷投放领域,适当下放流动资金审批权限,调整和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减少审批环节,提高信贷工作效率,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不断开拓城乡保险市场,开发推广新型险种,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房地产服务业。稳步推进商品住宅建设,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住房信贷。“十一五”期间,主要开发县城东新住宅小区6600平方米、开发燕河住宅小区和建设商业大厦各2万平方米,争取并实施配套的城区供热等建设项目。
社区服务业。明确社区职能定位,合理划分社区范围,加快社区组织和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幼儿接送、医疗保健、日常维修、文化娱乐、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业,鼓励社会兴办社区服务实体,提高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充分发挥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
(3)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龙头产业项目为依托,以盐官乡镇企业示范区、罗堡工业园区、城关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建立健全规范的服务组织,创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一批有效益、有优势、有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扩大资本,成为规模经营的龙头企业。拓宽非公经济发展思路,挖掘一切潜力,力争使全县非公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十一五”末,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4)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布局
在保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南椒北果西核桃、高山药材、平川蔬菜、整县畜牧”的农业总体发展思路,盐官至石桥等9乡(镇)建设成为苹果基地;江口至大滩等8乡建设成为花椒基地;中坝至桥头等5乡建设成为核桃基地;高山地带建设成为药材基地;全县建设成为畜牧基地。罗坝、洮坪、阳坡、湫山等4乡建设成为黄金产业开发基地;城关、罗堡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基地;红河、祁山、大堡子山、大香山、上坪建设成为旅游基地。
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积极落实党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建设占地总量。“十一五”期间,耕地面积稳定在118万亩以上,其中粮田面积稳定在85万亩以上。
(二)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1、强力扶持龙头企业。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紧紧围绕林果、畜牧、中药材、粮食等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强的龙头企业。
2、大力建设龙头基地。围绕产业培育龙头,依托龙头建基地。一是依托长城苹果浓缩汁厂,实施“苹果产业化工程”,建设优质澳洲青苹果基地5万亩。二是依托万吨精淀粉加工厂,实施“马铃薯产业化工程”,建设优质马铃薯基地30万亩。三是依托大黄保健品生产线项目,实施优质“大黄产业化工程”,建设大黄基地10万亩。四是依托化工皮毛制品厂、育肥牛试验场、腾跃肉类加工厂,实施“畜牧产业化工程”,建设养殖无公害肉牛、肉羊各5000头(只)的马河、祁山2乡基地,建设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00个,建设规模养羊村100个,建设永久性青贮氨化池1万个。人工种植优质牧草16万亩。
3、着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利益为纽带,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助、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自愿、民主和多种形式组建要求,积极争取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引导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运输、销售等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到2010年,全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有30%左右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50%左右的主要的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和销售。
(三)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搞好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
对下四区自然条件恶劣的重点乡、重点村,认真落实全县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实行内抓扶贫开发、外抓劳务移民的方略,努力改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农民生活条件。实施粮食温饱工程、整村推进示范工程、世行贷款扶贫工程、特色产业开发工程、劳务移民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工程。坚持扶贫到村到户,把重点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集中解决好住房、饮水、道路和贫困农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末,解决7.24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100%的乡、95%的村和90%的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对上四区条件较好、产业优势明显的乡村,要进一步注入活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到2010年达标建成小康村70个。
“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42村通电和59村通电话问题。恢复和新建96个行政村105条通村公路,力争建成肖良桃林、崖城杜楞等两座中桥和龙林杜坝等7座人行吊桥。解决1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饮用高氟水的2乡9村754户3763人、饮用高砷水的1乡2村160户797人、饮用苦咸水的5乡11村2730户13613人、饮用污染水的4乡15村2040户10196人和饮用水质有问题的15乡54村6860户3220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点达到300个,覆盖率达到52.8%。
(四)积极整合资金渠道,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对受地质灾害威胁和因地域限制而致贫的村组,结合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项目统筹力度,整合各渠道资金,科学规划,统一部署,采取整村整组搬迁、集中安置、一次到位的方式进行县内就近安置。“十一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9村1192户5598人,其中地质灾害避险搬迁8村1014户,4716人,贫困搬迁1村178户882人。
(五)积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提高土地开发潜力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原则,慎重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把局部开发与整体平衡相结合,补充大型建设项目占地与占补平衡相结合,土地开发整理与农民生产生活安排相结合,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先易后难,集中连片,注重生态,对土地开发条件好,群众开发热情高,综合效益显著,土地产出高的地区优先安排。“十一五”期间,实施土地整理11811.4公顷,净增耕地3597.42公顷。其中:在西汉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峁水河流域、永坪河流域开发整理土地4024.2公顷,在铨水清水河开发土地27.4公顷,在矿区复垦土地211.2公顷。
(六)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优先在薪材和林草较为丰富的西南部林区、半林区实施节柴改灶和建设沼气池;在地处偏僻而光照充足的地区大力推行太阳能光伏电站;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西汉水沿岸重点发展小水电;在地势开阔、光照较为充足的川坝地区种植温棚蔬菜;在国家天然林区和薪炭林栽植的地方大力发展薪炭林;充分利用东北部秸秆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实施秸秆汽化炉建设,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十一五”期间,发展节柴改灶56055户、沼气池22137口、太阳能光伏电站13座、温棚蔬菜5万亩、薪炭林10万亩和秸秆汽化炉13278座。
五、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会基本保障事业
1、继续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改革,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的各类用人单位全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障统筹层次,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十一五”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年基金征缴达到800万元,享受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达到1600人以上。
2、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推进混合所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工作力度。继续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重点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医疗保险接续问题。着力解决困难企业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参保资金来源问题。“十一五”末,实现城镇参保职工1.2万人以上,年征缴保险费达到700万元以上。
3、积极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条例》,依法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失业人员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实行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十一五”末,参保人数达到9000人以上,征缴失业保险费140万元以上,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增至600人以上。
4、推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试点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工伤职工和生育女职工的基本权益。“十一五”末,参保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年征缴经费达到60万元以上。
5、积极实施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和发展新型农村合做医疗制度。逐步推广商业保险。积极探索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县29乡(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占应参保总人数的95%以上,在开展合作医疗的村中100%的贫困户参加合作医疗。
(二)科技事业。以重点科技项目为龙头,围绕粮食、林果、蔬菜、畜牧、药材、食用菌等生产技术开发,立足礼县实际,寻找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合理配置资源,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尤其是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增加科技费用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科技信息网络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强化科技人才的培训。普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县内生物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发展农产品种植、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节水节肥新技术,加强现代农业管理,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开发。开发现代化中药。充分应用新能源和节能新技术。“十一五”期间,实施温室果树栽培和大黄GAP栽培示范各1000亩,日光温室油桃栽培50亩,甜糯玉米引种试验示范500亩,食用菌产业开发500亩,加工型马铃薯标准化引进试验示范2000亩,发展日光温室杏示范基地30亩,积极引进玉米精深加工技术,综合防治高寒阴湿山区蚕豆象1万亩和小麦条锈病2万亩。到2010年争取获得科技成果60项,发展各类科技企业10户,申请专利20项以上。
(三)教育事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打好“普九”扫盲攻坚战,确保2008年“两基”目标的实现。继续深化办学体制和筹资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加快实施全县“两基”攻坚工程,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7000平方米,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77374平方米。争取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一、二、三、四中学校扩建立项,争取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40%以上,比“十五”提高6个百分点。认真落实农村学生的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好“素质教育工程”、“人才战略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进一步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十一五”期间,争取建成礼县职业中专,扩建白河、王坝、永兴等三所农业中学。完成新增劳动力岗前培训12500名、在岗人员1000名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500名的任务。
(四)人才事业。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中心,以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为重点,以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为主线,着力建设好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县乡村实用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加大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积极做好引才引智工作,妥善安置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十一五”末,全县人才队伍总量达17330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27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数的43%。
(五)卫生事业。以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为核心,抓好农村卫生工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重点,全面推行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采购招标药品和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建设,努力提高县乡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争取完成县一院,县二院住院大楼、县三院传染病住院大楼、县中医院、120急救网络、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站、红十字会医院、地方病和结核病防治所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建设。继续实施好卫生Ⅷ项目,卫生支农工程项目和其它卫生项目,为农民就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强农村医务人员培训,建立一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医疗卫生体系。
(六)文化体育事业。以农村乡镇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抓好文体基础设施、文体基本阵地、文化队伍三项建设,发展企业文化,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塑造企业形象的企业文化机制。实施好文化长廊、知识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和全民健身“一二一”五大文化体育工程。“十一五”期间,争取建成22个乡镇文化中心站,实施东起红河、盐官罗堡、西至江口松林峡六十华里文化长廊建设项目,争取建成综合性田径体育场和第二、第三全民健身路径,完成先秦博物馆建设项目,争取大堡子山综合保护规划、民间文物征集和西汉水流域秦早期都城列入国家建设规划。
(七)广播影视事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前提,以宣传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发挥行业优势,力争广播电视传输手段网络化,职业队伍专业化,管理模式一体化,服务功能最大化,使礼县广播电视步入全省县级广播电视先进行业。“十一五”期间,加快城区广电网络改造和城乡网络建设步伐,提高广电网络覆盖率。积极争取以电视电话会议室,小型文艺项目现场直播、多媒体演播为主的多功能演播厅项目建设。
(八)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和“一票否决”制度。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稳定低生育水平。贯彻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家庭户进行奖励扶助政策,实施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作。加快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稳定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改善基层服务设施。实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的社会风尚。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争取“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3.9万人以内。
六、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保护生态重点区域为主,因地制宜,有序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以生态效益为主,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全面进行生态综合治理,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一)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落实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造林任务,确保补助粮食和资金及时足额兑现,林木种苗合理有效供给,造林质量达到要求,整山系整流域推进。按照梁峁退耕还林,缓坡修梯田,山脚建果园,花椒锁地边,沟道筑工程,村庄建沼气的分层治理模式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果则果的要求,一次性规划、一次性配套、一次性治理、一次性达标。“十一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62.5万亩、“长防”工程9.7万亩、公益林建设31.4万亩,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1%。
(二)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是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管理林木、林地、林权。“十一五”期间,完成天然林保护8.5万亩。
(三)切实抓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村镇四旁植树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构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生态屏障。
(四)继续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分类防治,因需施措,集约利用,强化保障,沟坡兼治,系统推进,注重示范,加强监测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防治思路和技术线路,提高整体防治水平和效益,推动长治工程健康、稳定、高效发展。重点搞好以梯田建设及小型水保工程为主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三同时”制度为主的预防监督工程,以建立预警预报体系,减轻泥石流滑坡危害程度为主的泥石流滑坡项目。“十一五”期间,新增治理面积136.2平方公里,其中:长治七期工程综合治理66.46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65.74平方公里,刘家沟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4平方公里。
(五)继续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强环境污染集中治理。针对矿山、造纸、食品饮料、化学工业、建筑材料等产生污染的行业,环保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加强企业污染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和水环境保护工作,抑制城镇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切实作好水源地保护工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国家污染治理最佳实用技术。禁止有污染的企业进入村镇,禁止高毒性、高残留农药销售。到2010年,争取全县所有工业企业的废气、废水中的污染物全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总量比2005年降低5.2%,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在150万吨以内,废气处理率达到64%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控制在2015吨以内。
七、加强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礼县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县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不断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公开透明机制,稳步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积极推进乡村管理民主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公推公选”和村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制度。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加强政法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基层庭(所)建设,努力改善执法条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活动,形成整个社会崇尚信用的风尚。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毒品犯罪、严重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八、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本规划是礼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和行动指南。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实施,建立保障机制,明确职责要求,在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下,通过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
(二)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执行效率。
进一步完善政府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全面清理现行许可事项、许可主体和许可收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实行行政许可“一个窗口”对外办公制度;建立健全行政监察制度,完善行政效能评估机制和考核制度,提高办事效益和服务质量,改善政府形象,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
(三)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做好监测预报工作。
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和宏观环境变化情况,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确保规划实施的严肃性、连续性和规范性。
(四)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不断聚集经济建设内动力。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制度,建立和完善项目督查评比和奖惩激励机制,明确项目建设思路,加强项目论证的科技含量,创新争取和引进项目的渠道和方法。捕促信息,抢抓机遇,打造项目建设平台,优化建设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真正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摆上位,抓到手,见实效。
(五)深化各项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经济发展的体制保障。
紧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体制创新。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和引导基层干部把工作职能转移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来。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继续深化粮食流通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全面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施工合同制和质量终身制。实行政府项目公示制,积极推行政府投资“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土地资源等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尽早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落实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坚持实行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向城镇聚集。积极为农民进城镇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努力塑造优质服务典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把企业和公民是否满意、县内外客商是否称心、招商引资是否取得成效作为衡量发展环境的标准。
(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干克难狠抓落实。
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求真务实的表率,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的行为。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大力提倡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工作督查制度和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责任制度,调动各方力量为经济发展出力出智。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以奋发有为的蓬勃朝气,开拓创新的昂扬锐气,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推动礼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确保“十一五”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