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插上信息化的腾飞之翼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前些天,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隘洞镇纳坤村村口遇到正兴致勃勃打手机的韩旭坡。他今年刚大专毕业,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阔别数年的家乡。问他何以这样选择,他说他在眼下仍是“国家重点贫困地区”的纳坤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当年韩旭坡离开纳坤去读书时,这个有450户人家,2300多口人的壮族山村,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通道就是流经村边的红水河,农家生活的惟一来源就是种庄稼。如今一切都在改变:2003年,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河对岸的山顶上架起了移动通信基站,一条“信息路”随即开通。截至目前,纳坤村已有500多人像小韩那样用上了手机,信息的畅通让村里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有些农产品甚至卖到了国外。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又何止一个纳坤村,众多地处偏僻的山寨乡村,正靠农业信息化插上奔小康、奔现代化的腾飞之翼。

    通信架起信息高速路

    信息就是发展机遇。今年入秋以后,来自全国的150多家企业在广西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举行了一场招聘会。大山深处的12000多个农家子弟通过手机短信获得这一信息,从四面八方而来,赶上了这趟“劳务大集”,半天工夫就有1600多人签下协议,踏上了打工的路。

    农业信息化的目的,正是要把同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通过可靠的途径与网络,传递给偏居一隅的千家万户农民,使农民能够充分利用据此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家生活水平和农村发展速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更在于有助不断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基于这一目的,1992年,农业部提出《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拉开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序幕;1994年,我国跨世纪的农业信息化工程————“金农工程”推出;2001年,“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开始实施。

    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斐然。截至2004年底,各省、区、市的97%的地(市)、80%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兴办了信息服务站,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更达17万之众。同时,农业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也日趋完善。据悉,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基本覆盖生产、市场、资源等重要农业领域的36条信息采集系统。

    曾经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的河池市市长杨才寿对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有体会:他认为,信息扶贫是整体推进农村扶贫工程的新模式,现代通信技术的后发优势,使边远地区的农民有可能与外部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比肩追逐发展机遇。

    网络连接城乡大市场

    曾几何时,对城里人说来,传个消息只需拨几个号码,转眼间便能解决,但在农村,尤其在西部农村,传个消息往往要翻山越岭跋涉好几天。所以,要把广阔的农村市场与以城市为枢纽的各个要素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显然得靠日益发达的通信网络。

    经过多年的长足进步后,城乡通信事业的发展依然很不平衡。从全国范围看,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已2.2倍于农村,一些贫困地区连一部电话都没有的行政村还为数不少。曾有专家指出,我国城乡间的通信差距明显大于东西部的收入差距。

    现实差距就是发展潜力。针对这一现状,信息产业部去年出台了开展“村通工程”的有关政策,并要求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以分片包干的形式解决近4万“未通村”的通信问题。根据信息产业部“十五”规划的要求,到今年底,我国通电话的行政村将达95%以上。

    有了“通路”,信息才能动起来,资源才能动起来,财富才能动起来,并且一齐在运动中实现增值。按照中国移动等行业骨干企业的战略性部署,第一步,着重于普遍服务,解决农村地区群众的通话问题;第二步,协同政府和其他企业,在网络上搭建农业信息平台,向广大农民提供针对性强,且经济、快捷的技术信息和农产品产销信息等。

    尽管前景喜人,但有限的投入毕竟还制约着其实施效应的广度与深度。而且,由于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和配套资金,久而久之,有些暂无盈利希望的“村通工程”也可能被相关上市企业视为一种负担。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正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电脑走进万千农家院

    有了信息,也有了“通路”,农民该如何获取信息呢?媒介很多,有手机、固定电话、寻呼机,也有广播、电视、报纸等等。其中,作为获取信息重要途径之一的电脑十分关键。

    农民需要电脑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张玉山看来,电脑也是一种“农机”,这位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河西村的村委书记,直观地把电脑称作“农业信息机”。

    前些天,张玉山盼来了城里免费赠送的“长风农村PC(电脑)”。高兴之余,他盘算着如何用这台电脑培训更多的村民,让他们全都学会使用方法,以便随时从网上获取信息,并能通过网络向外界宣传河西村,吸引更多的游客。根据对北京郊区10个区县52个乡村的500户农民进行的抽样调查,73%的农民目前迫切需要电脑。那么,什么样的电脑才适合农村、适宜农民呢?张玉山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要便宜。其次,要好学。第三,要耐用。农民买PC机看中的就是实用,因此农村PC机应能满足农家院里更多的家庭成员使用。这就要求农村PC得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且既要有农业信息软件,还要有适合其子女学习生活之用的学习软件、游戏软件等。事实上,作为农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电脑市场,及其无比巨大的潜在容量和开发空间,已经得到业内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

    尽管农业信息化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快速推进,但仍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业内专家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亟须提高,目前尚缺乏全面规划,研发、应用与发展在地区间也不平衡,尤其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方面还有诸多难题期待破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研究,继续探索适合国情、效果更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已决定于9月22日至23日在京召开“200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共商农业信息化发展大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锐意进取,相信因以往多年“信息贫困”造成的城乡“数字鸿沟”终将逐步弥合,农业一定能插上信息化的腾飞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