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数字青岛、数字奥运齐头并进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青岛市信息产业局 陈锐 


概述

多年来,青岛市信息产业坚持以建设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信息中心为目标,以建设“数字青岛”、服务“数字奥运”为重点,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全面实施“信息强市”战略,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进程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如今,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两个园区被命名为国家信息产业园,还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等试点城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至2006年底,全市光缆总里程已达420万芯公里,长途光缆总里程达9万芯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近350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5部/百人,有线网络光缆里程达6万芯公里。青岛市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实现了同城信息本地交换,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交换速度。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配套工程—东亚环球光缆已于去年在青岛登陆。青岛还为2008年奥帆赛建设了应急指挥平台和800M无线数字集群系统。

2.电子商务应用逐步推广。自1999年青岛市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以来,全市已有4000多家企业建立网站,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20多家大型超市、商场的网上交易,近几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达300多亿元。青岛海关率先在全国海关系统实现关区全部报单应用计算机处理。青岛金融系统普遍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电子联行等业务,全面实现了各银行之间的联网通用与跨行交易。

3.电子政务建设国内领先。青岛市通过建设高性能的政务专网和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核心系统,以集约化模式推进电子政务应用,走出了一条“低投入建设、大规模应用,低成本运行、高水平服务”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较好地改善了机关的办公条件,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实现了广泛的互联互通和多个领域的“一站式”服务。

4.信息服务业方兴未艾。一是加强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建立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为总体目标,立足于跨部门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开展了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工程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完成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重点地区的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二是积极推进“金卡工程”,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非金融IC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城市便民信息服务系统日益完善,“数字奥运”配套工程“城市综合数字化服务亭”(e城通)已实现了查询、费用代收代缴等功能,12319热线呼叫中心等社区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5.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效果显著。几年来,青岛市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工程中投入资金达1500多万元,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达2.5亿元。主要工业行业及大型工业企业都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管理系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自动控制系统在各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岛市有关部门在网络安全监控方面制订了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有效的公共信息监控体系,实施了“E网平安”工程,围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为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7.农业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青岛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活动,在努力实现“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校校通网络”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今年计划20%行政村建起农村信息服务站。

打造政务网站“一站式政民互动”服务

青岛政务网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它集一站式政务信息发布、一站式政民互动、一站式审批服务于一体,在青岛市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和为民办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青岛政务网开辟了“政府在线”、“网上听证”、“网上访谈”、“市民月·献计策”、“意见征集”等与市民互动的板块。在这里,既有重大决定发布前征求群众意见、设定专题向公众问计问策的栏目,也有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响应群众求助的栏目,还有部门主管领导与公众实时交流、释疑解惑的栏目,更有集中专门时间,配合市委、市政府“问政于民、听政于民和议政于民”的栏目。这些栏目形成了立体的、多层次的政民互动体系。

青岛政务网在建立之初就在开始“政民互动”的探索,经过6次改版,政民互动栏目也由原来单一简单的“政府信箱”发展到了目前多板块、多层次栏目群的“一站式政民互动”系统。实际上,呈现在青岛政务网上“政民互动”体系并不是一个孤立系统,而是由一系列体制保障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整合而成的综合服务体系。

首先,党委和政府联办,建设完善的网上“政民互动”体系。青岛政务网开通之日,就作为青岛市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的门户网站。这在国内还属首例。目前青岛政务网不但全方位地公开政务,也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党务公开。党委与政府联合主办门户网站最大优势在于有效地解决了整合党委和政府的信息资源,不仅节约财物资源,优化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党委、政府一体化“政民互动”模式,建立了完备的政民沟通体系。

其次,坚持“四统一分”体制,为政府网站“政民互动”体系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青岛市委、市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建立并坚持“四统一分”体制,即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分级管理。统一的管理、网络和应用为形成政府门户网站创造了极为难得的条件,这使网站建设能够在全市机关联合办公和协同服务的支持下,调动全市办公信息资源,发挥办公系统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充分共享和服务监督,保障“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服务机制,对于青岛政务网实现 “一站式”互动服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再次,建设 “451”核心技术体系,为政府网站“政民互动”体系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建设和完善,青岛市整合集成多种技术和产品,形成较为完善的能够支持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技术体系,即“451”技术体系:打造了网络、安全、软件、网站四个平台,建设了应用服务、信息交换、政务数据、流程管理和认证授权五个中心,形成了全市机关统一的网上资源目录体系。

最后,依托“内部协同办公平台”,为政府网站“政民互动”体系提供内部办公保障。政府门户网站的“一站式”互动体系,是政府与公众沟通交流的窗口。而沟通的效能,取决于政府内部的办公流程及效率。青岛市按“内部一网式办公”保证“外部一站式服务”的思路保障网站“政民互动”体系的运行。

目前,青岛市在建设全市三级机关统一互联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集20多个应用子系统于一体的“金宏电子政务系统”,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网上协同办公环境。市级机关90%的部门基本实现了内部无纸化办公,全市三级机关全部实现公文、信息网上传输。

规划

到2010年,青岛全市要形成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建成信息产业强市,信息化指数达到初级信息化社会水平。到2020年,全市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环境建设及信息资源利用等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以上水平,总的信息化指数达到中级信息化社会水平,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

首先,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环境,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上新台阶。推进“三网融合”,初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社会专业性信息服务机构,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电子商务为主体、电子社区为落脚点,开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便民服务的新局面;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建成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与经营型数据库体系;全社会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稳步开发信息资源,建立青岛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和知识型社会提供信息保障。

其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根本性突破。到2010年,青岛市传统工业企业95%的信息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普及达到90%以上;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企业管理;重点企业的内联网建成率达100%,外网应用率达95%以上,1000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取得实效;工业产品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大企业开展知识工程试点,促进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要素的发展,构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构建嵌入式软件共性技术开发基地和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基地;促进信息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关联和协同;建立青岛市电子商务资质认证中心,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