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军: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策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1. 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
  
    电子政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政府部门无论是从工作职能上,还是人员编制、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上都不可能养一支专门的队伍来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公务员,通过相应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无纸化办公和网上互动式操作就行了。而大量的技术开发、网络维护等工作则应通过招标等方式,外包给专业化的IT公司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经济、高效地把电子政务开展起来。


    电子政务的市场化是目前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例如,新西兰政府就特别强调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紧密伙伴关系;墨西哥政府通过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电讯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来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联网问题;南非的电子税务系统就是由南非政府的税务总局与私营企业合资建设。由于企业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收益和风险由企业与政府共担,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因此,除了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外,政府还可通过合理的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这样,一方面,能够减轻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不少IT企业已经开始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例如北京市政府以“统筹负责制”的方式交给首信公司来建首都公共平台网络,首信公司负责网络运营及一些应用系统开发。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政府的投资将从开始的一次性巨额投入到渐渐减少运营费用,而首信也将因越来越多委办局的接入而获得更多毛利,这样形成了双赢的局面。这种技术外包的模式使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这样既可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

    2. 发展电子民主、繁荣公众服务

    发展“电子民主”是目前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当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例如,英国政府建设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政府做电子政务时,既要考虑到熟悉、了解信息技术的人,也要考虑到不熟悉、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即让社会各界更简便、快速与便宜地使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又如,尽管目前德国开展的电子政务项目还不多,但许多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行政管理事务都可直接在网上进行。实际上,开展电子政务不仅仅是为公众提供在线服务,也是希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公众更多地参与政府决策,加速民主化进程。


电子政务建设宗旨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建设与每个企业和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时候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相关机构应加大对电子政务宣传的力度,尤其应通过大众媒体宣传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组织变革所为大家带来的利益,争取民众对这项持久事业的支持和参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只有从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把政府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最主要业务率先实现信息化,才能真正体现电子政务的价值,并通过这样的应用,带动政府对社会监管以及政府内部的信息化。

    3. 充分发挥社会中间组织的作用

    瑞典的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中间组织的作用。当企业承接政府网站项目时,由于整个建设过程涉及到政府内部很多复杂的工作流程,企业对此不了解;而政府对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路径也不清楚,常常使双方都会走很多弯路。对于政府而言,是不能按期完成计划和目标;对于企业而言,是增加了很多成本,导致资金难以为继。当社会中间组织进入电子政务建设系统,承接政府网站的运营和维护后,情况便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这些社会组织有很多是从政府部门逐渐分离出来的,或者是长期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他们了解政府的内部构成,熟悉政府的工作流程,一方面本身可以很快进入电子政务运营和维护的工作角色;另一方面又成为联系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座桥梁——企业向政府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时最好的咨询对象和合作者。例如瑞典政府门户网站就将从2003年起外包给瑞典公共事务委员会管理、运营和维护。政府公务员只有3000多人,但是政府的外围组织却极为发达,仅国家级的各种委员会、联合会、行业协会就有300多个,平均每10个政府公务员就有一个中间组织为其服务。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标,都是独立管理,独立核算。这些组织的自由度非常高,如果他们为政府做某项服务,可以申请政府的专门款项。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并不以政府的目标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他们认为那样会导致一个组织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从而失去中间组织的公正性。中国在推进电子政务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信息化领域的学会、协会、咨询公司的中介组织的作用。目前一些著名院校已经成立了电子政务相关研究机构,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电子政务研究和开发工作。

    4. 跨越数字鸿沟、关注弱势群体用户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目前,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全球性的难题。一些IT企业已经预见到通过缩小数字鸿沟的行动将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 例如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认为“所有参与消除数字鸿沟的公司最终也会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过程中所带来的市场机遇”。2000年2月,美国政府发布了《从数字鸿沟走向数字机遇》,报告指出美国消除数字鸿沟的重点在于专业技术平民化、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和网络内容实用化。2000年10月,英国财政大臣布朗宣布了一项“缩小数字鸿沟”计划。提出要为贫穷社区免费提供因特网接入点,免费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为低收入家庭提供10万台二手电脑。2001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亚太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提出了亚太地区城市消除“数字鸿沟”的行动纲要。韩国政府推出了声势浩大的“全国信息化教育计划”以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已经形成的数字鸿沟。


中国同样面临“数字鸿沟”问题,包括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国内各个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网络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城市网络普及率为农村网络普及率的740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反映了城乡居民获得信息公共服务机会的严重不平等性,8亿乡村人口基本被排斥在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时代的弱势人群,这极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社会的公平问题,使农民也具有获得政府信息化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例如教育、社会保障、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如果脱离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这些数目庞大的电子政务用户群体,那么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难以充分发挥,与“三个代表”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也是背道而驰的。


    电子政务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程度、意识上的差异,面向社会的全体成员提供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避免弱势群体由于知识技能、居住区域、职业类型等因素无法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好处,在服务方式、访问渠道、覆盖范围乃至宣传培训等各个方面都应当保证各类人群都能够平等地访问和获取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