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背景
河北省太行山区总面积3.01万平方公里,包括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4个设区市的25个县(区、市),占河北省山区总面积的27.6%,占河北省国土总面积的17%,人口950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14.2%。
河北太行山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
一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太行山区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错区域,又是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过渡地带,人口压力大(300人/km2),水资源短缺(仅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3),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1124t/km2.a),生态环境脆弱。搞好太行山区的生态建设,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环渤海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二是华北平原和京津的生态屏障区。太行山区位于华北平原的西部,既是华北平原和京津地区的主要水源地,又是西北寒流侵袭该地区的重要屏障。太行山区的高效综合治理与开发,对于保护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太行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旱、薄、蚀”严重,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比例大,经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太行山区的进一步开发,对于河北省小康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革命老区。太行山区是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晋察冀和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都建立在太行山区,西柏坡是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新中国就是从这里走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革命老区的发展一直都非常关注。搞好太行山开发,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意义重大。
五是北方生物资源多样性类型区。具有可开发价值的植物资源1000多种,动物资源300多种,也是我国优质杂粮、大枣、柿子、核桃、草莓、中草药的主产区。
河北省已连续进行20多年的太行山区技术开发,并实施了水土保持、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对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资源在山区的配置比例明显偏低,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山区与平原仍存在明显差距。
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太行山区已成为生态建设的重点和经济发展的难点。如何统筹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把太行山的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促进山区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加快山区农民的致富步伐,是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大任务。实施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开发,就是按照星火计划的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区域支柱产业的建设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壮大和培育一批产业结构合理、牵动能力强、跨地区的星火产业开发带,实现山区资源保护、再生和合理开发的良性循环,切实解决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问题,促进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建设河北太行山星火产业带的基础条件
(一)走出了一条科技进山的“太行山道路”。
20多年来,河北省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下大力狠抓了太行山区的技术开发,组织了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市县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为主体的四路科技大军,动员了13000人的科技力量,采取规模化、工程化开发治理的方式,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加强集成、形成产业”的原则,在太行山4个设区市的25个县(市、区)设置了10个山区综合开发试验区,布设了500个试验基点,推广了近百项配套技术,辐射山区25个县(市、区)的7000多个村,初步确立了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形成了多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发展山区经济的“太行山道路”。
(二)探索出了三种山地技术开发基本治理模式。
为解决山区粗放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实践中已探索总结出适应山区经济发展的三种有效开发模式。
一是代表太行山片麻岩山区的“生态经济沟”技术开发模式;
二是代表土石山区的“围山转”技术开发模式;
三是代表黄土丘陵区的“拦蓄梯田”技术开发治理模式。
这三种山地开发治理模式,已在全省山区和全国类似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三)确立了半干旱半湿润土石山区生态经济开发技术体系。
通过千万亩片麻岩的大规模开发,初步确立了太行山景观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标准化技术体系,经过在太行山区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使该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和贫穷面貌得到了初步改善,在200多个开发治理较早的山村出现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勤、村变富”的喜人景象。
(四)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支柱产业群。
在山区开发中,围绕特色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全省山区形成了一批具有优势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群。建成了内丘苹果,顺平、唐县鲜桃,满城草莓,曲阳、阜平、唐县、行唐、赞皇大枣,涉县核桃,邢台板栗,平山小杂粮,井陉钙镁,灵寿石材,曲阳石雕等10多个名、优、特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市场,还涌现出20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20多年的山区开发实践,为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进行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也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山区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太行山实施了一系列绿化工程,省委、省政府已确定把太行山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型的产业区,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推动政、产、学、研各种资源密切结合,建成一批对山区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生态经济型产业群,必将有效地促进山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尽快改善。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兴山与循环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集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星火产业带建设,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加快构建和谐河北做出积极贡献。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建立开发基地、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以产业基地带动示范区,以示范区带动辐射区,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
(二)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和高新技术,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不同资源特点的“区位优势”产业,开发“自然垄断”市场的特色产品。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相结合。既要加强山区资源开发,提高经济效益,更要注重资源节约、保护资源,发展综合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循环再生能力,使山区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提高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政、产、学、研相结合。促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高效的管理服务;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把科技先导型企业作为星火产业带建设的主动力;实施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推动建立由大型企业、优势资源、多学科科技专家和广大农民相结合的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政、产、学、研结合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框架、布局与发展目标
(一)框架。实施63221工程:发展6大优势支柱产业,建立30个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扶强20个龙头企业,组建2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建设100个文明生态村。
(二)布局。河北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包括邯郸市的涉县、武安市、磁县、邯郸县和峰峰矿区,邢台市的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丘县,石家庄市的赞皇县、元氏县、平山县、井陉县、鹿泉市、行唐县、灵寿县和井陉矿区,保定市的阜平县、曲阳县、唐县、顺平县、满城县、易县、涞水县、涞源县,共25个县(市、区)。
(三)发展目标。
1、到2010年,六大优势支柱产业建设成30个星火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60万亩,示范区面积150万亩,辐射区面积1000万亩。农民人均收入,核心区由2004年的2900元,增加到4900元;示范区由2004年的2800元,增加到4200元;辐射区由2004年的2700元,增加到3800元。
2、扶强20个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3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260个,企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3、组建2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示范推广新技术100项。每年进行各类技术培训50万人次。
4、建设100个文明生态村,带动1000个文明生态村发展,推进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5、项目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植被覆盖率,到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31%以上。
五、实施内容与规模
(一)发展6大优势产业、建立30个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扶强20个龙头企业。
1、绿色名果产业。河北是果树生产大省,太行山区各类果品面积1000余万亩,常年产量250万吨,是全国重要产地之一。具有山区区位优势的大枣、核桃、板栗、柿子和苹果是我省的优势树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目前,急需解决利用高端生物技术更新品种、改变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果品农药残留量大、化肥污染严重、内在品质下降问题,加工增值问题,中低产果园提质增效问题。因此,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果品,创品牌、创名牌,深加工、增效益,延长产业链,是当务之急。
(1)产业基地建设。
①绿色大枣产业基地:曲阳县、阜平县、行唐县、赞皇县。
老树改造2万亩,新建枣园3万亩,创出赞皇三倍体大枣,曲阳、阜平、行唐婆枣品牌,建大枣产业基地核心区5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100万亩。通过三磷酸腺苷环核苷酸等大枣药用成分的提取,开发大枣深加工产品,提高大枣生产效益,延长绿色大枣生产的产业链。
②绿色核桃产业基地:涉县、赞皇县、临城县。在涉县建立核桃规模化生产基地和临城县核桃集约化生产基地,在赞皇县建立核桃大型交易市场。建设优质绿色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5万亩,示范区15万亩,辐射区150万亩。带动示范区、辐射区核桃产业发展。
③绿色柿树产业基地:涉县、元氏县、易县。
以涉县牛心柿、元氏县大红袍、易县磨盘柿为基地,建核心丰产园5万亩,示范区15万亩,辐射区200万亩。创出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④绿色苹果产业基地:内丘县、井陉矿区、平山县、顺平县。
建立绿色苹果基地核心区2万亩,带动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30万亩。扶强内丘县“富岗”牌苹果、井陉矿区“昊源”牌苹果、顺平县“顺富”牌苹果、平山县“元坊”牌等苹果品牌。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壮大山区绿色苹果产业化生产。
⑤特色杂果产业基地:邢台县、顺平县、唐县、涉县、满城县、元氏县。
以邢台板栗、顺平桃、唐县西伯利亚杏、涉县花椒、满城草莓、元氏石榴等特色果品为基地,建设优质绿色杂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14万亩,示范区37万亩,辐射区169万亩。
(2)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包括绿色果品标准化丰产技术,果品精深加工的生物技术、萃取技术、冻干技术,绿色优质果品生产环境监测及控制技术,果品无废弃物综合加工技术,果品产业化经营与管理技术,绿色果品提质增效技术,果树品种改良技术,干旱山区果品生产集雨节灌技术,绿色鲜食果品保鲜技术。
(3)基地规模。绿色名果10个产业基地共计核心区31万亩,示范区77万亩,辐射区679万亩。
2、生态养殖产业。根据太行山区自然资源特点,以舍饲羊、舍饲兔、山场生态养鸡、奶牛、肉牛高效养殖、生态饲料林建设及饲料加工等为开发重点。建立高效生态养殖基地,实行高标准、系列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生产绿色肉、蛋、奶,开拓国内外市场。
(1)产业基地建设。
①生态养牛产业基地:鹿泉市、行唐县(奶牛)、沙河市、灵寿县(肉牛)。在鹿泉市、行唐县建设万头奶牛生产基地、在灵寿县建万头肉牛生产基地,示范8万头,辐射20万头,带动养牛业发展。
②生态养羊产业基地:唐县。建千只种羊场、饲料加工厂、肉食加工厂,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养羊产业基地核心区3万只,示范区8万只,辐射区40万只。
③生态养鸡产业基地:易县、沙河市。利用山场优势,建万只山场养鸡基地,创出绿色柴鸡蛋品牌,建万只肉鸡基地。养鸡产业基地带动示范区20万只,辐射区100万只。
④生态养兔产业基地:井陉县、顺平县。建万只肉兔基地、万只獭兔基地和兔皮加工厂,带动示范区10万只,辐射区40万只。
(2)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包括舍饲肉羊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效育肥配套技术,山场蛋鸡无公害饲养综合技术,山场散养蛋鸡载畜量、适宜规模及生产技术,皮肉兼用兔品种筛选技术,兔病防治技术,提高奶牛产奶量饲养技术,奶牛防病技术,奶牛专用复合预混料生产技术,肉、奶深加工技术,百万亩高蛋白洋槐生态饲料林建设及饲料深加工技术。
(3)基地规模。生态养殖养牛、养羊、养鸡、养兔四个产业核心区共计18万只(头),示范区43万只(头),辐射区180万只(头)。
3、旱作杂粮产业。太行山区小杂粮生产有明显优势,常年种植面积200多万亩,年产量30万吨。由于独特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小杂粮品质高,市场前景好。红薯在山区旱地有极强的适应性,产量高、品质好,可深加工,谷子、大豆、绿豆等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产业基地建设。
①绿豆产业基地:平山县、临城县。引进优质绿豆品种,建山区绿色优质绿豆基地1万亩,示范3万亩,辐射5万亩。
②大豆产业基地:井陉县、临城县。建优质大豆基地1万亩,示范5万亩,辐射15万亩。建豆制品加工厂一座,开发新产品8个。
③谷子产业基地:武安市、易县、曲阳县(峪香牌小香米)。引进、筛选优质谷子品种,挖掘传统优质品种,建谷子产业基地2万亩,示范10万亩,辐射50万亩,形成山区特色的贡米、香米品牌。
④甘薯产业基地:行唐县、灵寿县、曲阳县。建万亩甘薯基地6个,示范15万亩,辐射100万亩。支持培育建甘薯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
(2)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包括淀粉用甘薯品种引进筛选技术,甘薯粉丝加工技术,甘薯淀粉加工技术,优质谷子品种的引进筛选技术,优质谷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质大豆丰产栽培技术,大豆深加工技术,优质绿豆丰产栽培技术,小杂粮精选分级包装技术。
(3)基地规模。核心区10万亩,示范区33万亩,辐射区170万亩。
4、名贵药材产业。太行山区中药材资源种类多、品质优、产量高,是山区特有的优势资源。目前野生和人工种植中药材900多个品种,常年产量500万吨。发展中药材生产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按照国家中药材GAP的要求,搞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中药材生产区域的地道化、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生产质量的标准化是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
(1)产业基地建设。
①柴胡产业基地:易县、武安市。建立柴胡生产基地,抚育保护野生资源和人工栽培相结合,建核心基地5000亩,示范行唐县、阜平县1万亩,辐射整个太行山区5万亩。
②西陵知母产业基地:易县。建立西陵知母产业基地5000亩,示范1万亩,辐射10万亩。以安国药都集团为龙头,保证产销渠道。
③四倍体板蓝根产业基地:沙河市、临城县。建立四倍体板蓝根生产基地5000亩,示范1万亩,辐射10万亩。
④酸枣仁产业基地:邢台县、内丘县、赞皇县。充分利用坡岗地,抚育酸枣5000亩,示范3万亩,辐射30万亩。
(2)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包括适生药用植物资源引进、品比与选育技术,柴胡标准化栽培技术,西陵知母标准化栽培技术,无公害药材栽培技术,道地药材生态环境研究与野生化栽培试验,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提取与无公害加工技术。
(3)基地规模。名贵药材产业共计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6万亩,辐射区55万亩。
5、非金属矿产业。太行山区矿业资源丰富,有巨大开发潜力,主要非金属矿产20多种,贮量50多亿立方。过去开发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产品深加工不够,甚至直接出售原料,急需合理规划,提高矿业资源开发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开发与深加工结合,开发与资源保护结合,开发与植被重建结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1)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钙镁矿产业基地、石材产业基地和玻璃产业基地。
(2)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包括大理石环保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技术,大理石精细加工技术,石材加工工艺与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石材开发基地的环境恢复与植被重建技术,钙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新产品开发技术,优质钙镁矿粉品牌标准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基地植被重建技术。
(3)基地规模。非金属矿业核心区3个厂年产值达到5.7亿元,示范区80个厂年产值达到35亿元,辐射区1300个厂年产值达到155亿元。6、特色旅游产业。太行山区有名山名川、原始次生林、历史古迹、革命根据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正逐步兴起。太行山区现有各类旅游景点500多个。统筹规划,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形成贯穿太行南北的特色旅游产业带,可培育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1)产业基地建设。
①我省太行山区南部建立涉县绿色农业旅游基地、邢台县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建立花椒生态观赏园1000亩,核桃生态观光园1500亩,生态经济林2000亩,农业观光园500亩。
②太行山区中部建立平山县西柏坡红色旅游基地。建立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共计1000亩,其中包括观赏花卉200亩,特种果品500亩,特种养殖300亩。
③太行山区北部建立易县历史文化旅游基地、涞水县生态景观旅游基地。带动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庭院农家乐等景点40个,建立生态经济林1000亩。
(2)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包括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红色旅游整合技术,观赏植物园建设技术,人造生态景观技术,干旱山区植被恢复技术。
(3)基地规模。以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农业观光旅游、红色旅游,产业基地核心景点20个,示范景点50个,辐射景点200个。南北贯通,形成太行山区千里旅游产业带。
(二)组建2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完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
技术信息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为了改变山区信息不畅、技术落后状况,在太行山区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星火技术传播站,聘请专家驻站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服务,不断加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力度,提高山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山区开发的跨越式发展。
1、实施内容
(1)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星火技术传播站,对先进技术进行中试、熟化;对成熟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咨询。
(2)组建“山区科技信息网”。建立太行山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星火信息网络,形成一个覆盖山区、连通山区内外、联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信息高速公路”,实施零距离技术传播。结合高新技术,建立太行山数字化资源查询和智能管理系统。开发和利用科技资讯、产品商贸、旅游、招商和劳务等多类信息资源,促进科技信息和实用技术在山区的有效传输与推广。
(3)建立农民专业服务组织,解决当前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产量与质量、效益的矛盾。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协会,主要是组织农产品市场和技术调研,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技术动态,并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制定产业生产区域布局、技术规范及农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技术服务,引导农民和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组织农产品检测和市场营销。
(4)充分利用职教中心或农业技术传播站,为山区开发培养人才,对山区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没有围墙的山区开发研究院,为山区培养高技能人才。
2、目标与效益。通过太行山区技术服务体系、星火技术传播体系的建立,形成覆盖全省山区、连通山区内外,为山区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商贸信息服务、招商引资服务、劳务信息服务和新闻资讯。星火技术传播站、星火技术培训学校,为山区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每年开发研究或引进科研成果20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0项,对促进山区科技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市场意识,实现山区经济跨越发展,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设100个文明生态村。针对山区村镇科技、文化落后、文明程度低的现实,应用科技手段,从整治环境、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以人为本,排民忧、解民难、帮民富,通过果园、菜园和家园的标准化生态建设和环境绿化美化设计,完善以生物欣赏、绿色食品销售、旅游服务、森林旅游健身为主的旅游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清洁美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村镇建设小康化。利用景观生态建设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建设山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山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1、实施内容。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标准,增加以下科技内容:
(1)组织科技人员与文明生态村对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技术、项目、资金,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进程。
(2)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分别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文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一户一个明白人。
(3)对文明生态村进行科学规划,实现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村镇建设小康化、科技现代化、农民知识化。
(4)选择山口、路口、沟口,建设10个文明城镇(山口镇),使其成为经济、技术、贸易、信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带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2、目标与规模。人居环境清洁美化、道路硬化、房屋建筑标准化、文化生活多样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经济发展小康化、科技教育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通过项目实施,在太行山区建设100个文明生态村,带动1000个文明生态村发展,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组织协调。建立河北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副省长任联席会议主任,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将产业带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二)完善和制定优惠政策。在现有的山区创业奖中,设立星火产业带建设专项奖,充分调动各类人员进山的积极性,努力创造产业带建设的良好发展环境。制定星火产业带管理办法,制定有利于山区开发的收入分配制度和鼓励创新人才成长及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切实为产业带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实行投资业主制,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谁投资,谁受益,产权清晰,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实行“运行公司制”,发挥企业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企业承担组织生产经营职能,真正成为产业建设的龙头;实行“联结农户合同制”,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与农民建立新型的市场关系;实行“科技承包制”,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从改革管理办法入手,推行科技承包,使技术开发与科技人员的报酬直接挂钩,激活科技队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建立社会化投入机制。星火产业带建设,是大规模的区域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化建设工程,要建立以社会力量投入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一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山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引导企业和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社会各界直接向山区开发建设投资。
三是实施资本运作,努力争取同国外企业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建立星火创投资金,健全创投机制。
(四)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双向选择、招聘、引进等形式进行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以项目为载体,结合科技入户、技术承包、星火科技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开展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入股、租赁经营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风险同担,利益共享,逐步形成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
(五)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培育一支由开发研究专家、技术推广人才、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开发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山区开发人才队伍。以国家科技部确定的河北省太行山星火培训学校为龙头,带动乡镇建立多种培训学校和培训点。在太行山区25个县(市、区),依托现有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或成人学校,通过面授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山区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没有围墙的山区开发研究院,为山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按全省山区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需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培训模式的突破。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万人次,造就一支立足山区、献身山区、懂经营、会管理、适应市场、勇于创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