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步入宽带时代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帮助。

  不久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700万,虽然在我国7亿多农村居民中,互联网普及率只占了5.1%;但与2006年的3.1%相比已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可以说,我国农村信息化已经步入了宽带时代。

  村村通宽带成发展趋势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止2006年,我国98.9%的行政村已经通上电话,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在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的情况下,信息产业部提出十一五“村通工程”目标,2010年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

  目前,江西、湖北等省已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江苏更是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依托宽带网络,全国建立的涉农网站已超过6000个,为广大农民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和大量实用的涉农信息,有力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这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到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而同期我国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虽然城乡“数字鸿沟”依旧明显,但与2006年相比,这一“数字鸿沟”正逐步缩小,2006年农村网民规模仅为2310万,互联网普及率为3.1%。

  村村通宽带,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村村通宽带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将逐步促进我国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

  多方合作促农村信息化发展

  从村村通电话到村村通宽带,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农村信息化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的帮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更是促进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信息产业部提出十一五“村通工程”目标,2010年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地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切实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牵头作用。并且各地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指导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运营商出于市场拓展的需要,在与政府部门合作继续完成“村村通电话”的同时,也在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召,构建各类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增值和互联网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依托农村支局点、代办点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站,整合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科技、供需、教育等服务资源,利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上网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面向“三农”的政务、生产和市场信息,有效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发展。

  不仅如此,电力线上网、IPTV的推出等新型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更是降低了信息化的成本,展现了信息化方式的多样性,推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宽带进村意义重大

  “信息贫困”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大问题。在我国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广大农民是最迫切需要信息支持的弱势群体。宽带进村不但给农村带来信息化,展现了信息化的丰富手段,而且让农民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信息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无疑是巨大的。宽带进村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仅如此,宽带还可用于农民增收、村务管理、农村教育、新型合作医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可以说宽带进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此外,“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宽带进村加强了信息技术在“三农”中的应用。通过宽带可以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广大农民步入信息社会创造条件;通过宽带可以推动农业由行业向产业的转变,加大企业化运作力度;通过宽带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就要通过普及宽带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建设起经济繁荣、设施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