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2005年的“拐点”后,我国报业在2006、2007年爆发出巨大的创新热情,通过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载体形态的创新,寻求形式的突破和经营思路的革新。但在以创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报业竞争策略背后,隐藏着三大误区。
误区一:一切新技术都是适用的
近一两年,我国报业在开发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渠道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报业创新大潮的背后,也暴露出浮躁和盲目的心态。
短时间内创新举措的层出不穷恰恰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一哄而起、饥不择食的浮躁心理,缺乏冷静思考的理性。
冲动的结果是缺乏对新技术、新媒体运用风险的评估和对新的赢利模式的把握能力,这必然会导致投资的浪费。在电子报纸阅读器技术尚未成熟时,各地就争先恐后地推出电子报纸;在通过手机屏幕观看视频报纸的阅读方式尚待验证时,就有数家报纸大张旗鼓地应用二维码技术。更有甚者,个别报纸将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当作一种时髦的举动,不顾当地媒介的生态环境,不研究当地受众的接受心理,刻意模仿。看到别人搞报网互动,我也搞;看到别人推出网络版,我也推;看到别人在网上与读者聊天,我也聊,全然不顾效果如何。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数字报业尚无被业界认可的发展路径,也没出现切实可行的赢利模式。数字报业不完全是报业自身的事情,要受科学技术、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推进数字报业的过程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误区二: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
如果我们因为推动数字报业而忽略了平面媒体的发展,那么,数字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的确,在向新技术新媒体高歌猛进的时候,有些报业集团和报社片面地认为数字化是报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是报业驾驭媒体环境、把握竞争主动权、推动报业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忽视了传统平面媒体的竞争优势,忽视了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认为,报业劲敌是自己而不是新媒体。他认为,报业市场竞争加剧是经济体制转型的结果,报道不到位、经营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等成为共性的问题。过去报纸的种类少,这是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现在报纸总量增多,分食广告蛋糕的报纸也就增多了。因此,有的报纸收入滑坡、发行量下降,这是管理体制转型造成的。而报业困境是包括发行大战、广告大战等恶性竞争的恶果。
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我国报业仍有相当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报业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尊重新闻规律,改善报道手段,平等使用新闻资源,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开展正常规范竞争。在推进数字化战略时不忘主业,不能让数字化开发的繁忙表象掩盖了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挖掘报业自身的潜力是竞争的需要,也是推进数字化战略的需要。报业的数字化是报业通过运用新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新的传播载体,是对报纸内容产品的多次开发利用。无论数字化报业以何种形态表现,内容始终是最基本的支撑因素。此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也离不开内容的开发利用。传统媒体凭借内容生产的优势与新媒体合作,内容质量的高低决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报业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要强化内容生产者的角色。
误区三:报纸之间的竞争与新媒体无关
自从新媒体兴起后,传统媒体就面临着双重竞争:既要在原有的竞争格局中奋力拼搏,又要应付新媒体的挑战。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两种竞争关系,事关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实力。
一个事实是,新媒体影响了传统媒体内部的竞争状态。以都市类报纸为例,原先以不断扩版提高办报门槛的阻击手段、到省城以外地市创办地方版的扩张模式,以及争相降低报价的促销方式基本偃旗息鼓,报业市场平静了许多。这既有利润摊薄导致这些竞争措施难以为继的内部原因,也有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外在因素,还有新媒体给整个报业带来的危机感及由此产生的注意力的转移。
但有市场就有竞争,对同质化严重的同城多家都市报更是如此。问题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该如何竞争?报业需重新制定竞争策略。
有些报纸将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割裂开来,看不到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在制定同类媒体竞争策略时,不考虑新媒体的因素;在制定与新媒体的竞争策略时,又不考虑同类媒体的因素。
如果传统媒体能寻找到更多的既能应对新媒体又能应对传统媒体的竞争之策,那传统媒体就能在双重竞争中游刃有余,产生一石多鸟之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