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周电脑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如何确保电子更好务政?这是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而重中之重就是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问题。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是起步时最早遇到、也是一直以来强调最多的问题——加强电子政务领导,几乎在任何一个电子政务相关文件中都可以看到,在电子政务大部分文章中也都有提到。目前国内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存在四种形式:一是成立各种形式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临时机构);二是成立专职机构,如信息办、信息产业厅(局)、省市信息中心;三是落实到一个政府部门机构来负责,如科技局、计委;四是由各级办公厅(室)处室管理。
这些管理机构的设置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完全符合现阶段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这些机构定位是否合理?作用职能是否到位?
笔者认为,产生这些主要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政出多门,多个机构步调不一致。前两年,地方根据上级有关机构意见,下文通知各市(区)县政府一律停建缓建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但是同期上级有关部门又要求各地抓紧建设,这使下级政府无所适从。其次是临时机构规格很高,但主管日常工作的可能就是一个处级机构,临时机构又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政府目标考核也不明确,这导致实际协调、推进的效果很不理想。新设立的很多专职机构由于起步规格不高,实际上都是挂在一个政府部门,对现阶段电子政务全局性工作往往作用不能到位。办公厅(室)系统的机构往往行政职能不到位,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电子政务管理体制问题到了急需解决的地步,需要以现行中国政府的管理体制为前提,适时建立合理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认清电子政务本质
目前对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很多,但大家比较认可的提法是:电子政务中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在电子政务中,“政务”是主体、是内容、是灵魂,而“电子”是手段,是为革新和改进政务服务的。在现行体制里,各级、各部门的办公厅(室)是行政的枢纽,电子政务的管理机构应该设置在这里。
但目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电子政务工作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方面的事,电子政务的推进和管理机构应设在信息产业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是花大钱的项目,项目管理应该由计委牵头,管理机构应设在计委;电子政务是技术人员的事,只要有钱、有技术人员,事情就可以办成,而技术人员又不宜进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就在政府机关内设机构之外设置了诸如各类信息中心、办公自动化技术中心、机关办公决策服务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以技术人员为主要成分的事业单位;电子政务是广义电子政务(含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既然协调难度大,应该把整个电子政务工作统一划归到最有权威的党委来管。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都不适当。
因时因地确定管理体制
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是由电子政务应用发展阶段决定的,而决定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主要因素有:行政、经济、社会、技术等。在行政方面,由于我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过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还随处可见,如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审批过多、行政流程不合理、政府决策科学性差、对政府行为缺乏监督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迅速实现电子政务要求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确实还存在很大困难。而电子政务是透明的,为公民提供服务是必须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部分地区,为民服务意识还不够,电子政务仅仅作为形象工程。因此造成的结果是,电子政府步履艰难,很多应用形式与内容不符:网上处理事务本身应该增加透明度、公平性,但由于现在办事讲关系,在网上的只是形式,实际操作却是在网下。在社会方面,我国的Internet用户虽然以指数级增长,但是Internet普及率仅在个位数。这表明我国的电子政务还不可能大范围地为普通市民所接受(仅适应部分地区)。一个国家只有因特网用户达到很大的数量,电子政府才能变得真正与老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现在只能建立一个适度的目标。在经济方面,中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根本困难是资金不足,起步阶段往往是通过行政命令推动,结果是许多单位为了应付来自上层的压力,被迫建立网站,这种供血不足会出现阶段性停滞。在技术方面,涉及软件、硬件、基础设施、运营商、IT技能人员、维护、安全和保密问题,其中主要是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问题,目前没有很好地解决,但也不能定位过高。
电子政务经历三阶段
通过评估这些相关因素,可以分析出每个地区电子政务所处的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或电子化、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也可以根据上述因素细分阶段,依据电子政务业务发展阶段决定机构的性质、大小。如1990年前后开始的办公自动化,大部分省级机构设在办公厅秘书处(相当于办公厅的办公室),因为秘书处是办公厅内部的行政运转枢纽,各部门一般是办公厅(室)内设机构,其应用主要以一个政府部门内部为主,人员可以是事业的、行政的,有些地方还是临时人员;到了1995年前后,各级政府办公厅(室)建立起内设专职机构,比如技术处、信息中心,随着协调要求的提高,他们逐步演变成行政机构,但职能还没有到位。2002年以后,按现在国家提出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来看,需要涉及政府对社会的监管和服务职能,目前的机构基本上还没有到位。
现阶段需要的管理体制
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包括一个协调小组、一个管理职能机构、咨询机构、各部门的专职机构、参与的企业这些组成部分。首先,需要一个电子政务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实际体现领导建设电子政务的意图,各级领导如果不能对管理现状具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就不能在较高的层次、开阔的视野里对管理现状开展批判性、建设性反思,就只能仅仅停留在工具层面,电子政务的潜力将无从发挥,电子政务的意义会大打折扣。各级领导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站在实现“执政为民”宗旨的层面上,有政府管理的标准和绩效意识,并落实在具体制度中。其次,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该是各级政府办公厅(室)领导兼任的行政机构,现阶段由一级政府的领导兼任管理机构负责人还太超前。这样责权才能与现在面临的信息资源整合,与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相对应,也可以技术与政务有效地结合,行政范围涉及一级政府的各项政务,否则如果机构负责人不是办公厅(室)领导,那就事倍功半,以至不能实施到位。如果政府部门是管理机构,那跨部门工作就只有通过协调小组来实现,但往往这是一个临时机构。再次,实施机构可以是各部门的信息中心或者服务外包企业。由于政府往往没有真正的权威专家,因此在立项、开发和合作方式、规划进程及费用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论证咨询,这是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的问题。
定位管理机构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主要是负责解决、协调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工作,并建立科学的审议和评估机制。它首先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管理机构要规定哪些项目是政府行为?哪些是市场运作?比如,政府要提供为农村的医疗服务,是否需要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呢?应该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为企业、个人提供服务的政府网站,延伸部分应该由市场来选择。即使政府行为的项目,实施机构可以是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市场。从实际状况上来看,电子政务毕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一个政府部门无论从职能上还是体制上,都不可能单独培养一个队伍来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相反,外包后的机构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政务”上,这也是电子政务建设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一环。充分依托社会力量,采取外包的方式强化政企共同参与,这种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电子政务工作者所接受。
其次要协调好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在垂直方面的关系,从垂直角度来看,传统的条块管理与电子政务提出的"金"字工程统一管理也至少存在着两个矛盾。在投资上,“金”字工程是要求统一建设,而财政体系是分灶吃饭,不由一级部门统一分配,各地自己投资建设,这可能造成信息孤岛、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不利于系统的统一推进;在管理上,“金”字工程要求互联互通、统一管理,而现有的行政管理是分级管理体制,两者相互矛盾,运作起来难度很大。从横向来看,行政管理有优势,但正在为社会服务的电子政务业务分散在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困难很大,无法很好地为本地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应该统一规划,分工协作,电子政务的管理机构就是协调的枢纽,目前机构没有到位,协调也无法到位。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各有侧重,对基础性的项目,如网络,以块为主,本地政府容易协调资源整合;业务类的应用系统以条为主;为社会服务的网站尽量集中。
三是人员,管理机构、实施机构人员迫切需要两栖人才,既懂政务又懂技术。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还不够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电子政务很大程度上是应用,人员的情况决定了电子政务推广的进度。
发展电子政务涉及很多问题,但管理体制是电子政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其中管理机构才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