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我国电子政务进入实施阶段。一方面政务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新问题不断出现。一批专家日前在上海呼吁—— 消除电子政务发展隐患
文/本报记者许琦敏
我国的电子政务已从规划阶段,转向具体实施阶段。在日前召开的“2003中国国际
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各方人士对目前国内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3年堪称电子政务年。国家继2002年出台17号文件后,2003年中组部、人事部和国信办又联合出台1号文件,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原则,并且对电子政务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
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接近50%的政府机构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国务院的29个部委中有26个建立了自己的网站,90%以上的部委设有信息公告或资料数据库查询;各地政府门户网站纷纷建立。未来3-5年内,我国电子政务的投入将达到1800-2000亿元,市场需求将超过1万亿元。成批上马的政府上网工程,成为拉动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一架“马车”。
然而,在这浪热潮中,一方面政务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信息孤岛”不断形成、重建设轻应用、重进度轻架构,为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信息化建设素有“一把手工程”之称。一位副省长在论坛上举了领导干部影响电子政务进程的两个习惯:其一,习惯公文与开会。尽管信息化提供了诸如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先进交流手段,但许多领导干部仍然喜欢让部下从各处赶来,在会议室济济一堂,才能“找到感觉”。这使电子政务许多功能失去了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又成摆设。其二,习惯动口不动手。有的领导专门配备“电子政务秘书”,专门负责收发email、上网。若问领导同志为何自己不学?“我要会,要你们干什么?”自己不融入信息化办公,建设电子政务的思考怎么可能到位?
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宏仁博士认为,电子政务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一把手”领导的,不是工程本身,而是对电子政务在总体规划上提出把握全局的见解。这就对“一把手”提出两个要求: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能把握电子政务成功的关键。这正是不少领导的“盲点”所在,帮助领导干部培养驾驭信息化的能力已成当务之急。但是,如果领导仍然固守旧的习惯,电子政务就无法真正实现。
有句歇后语,丈八灯台——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不少“一把手”却正相反,建设电子政务只管自己部门自成体系,不预留接口,不将已有数据共享。去年我国各部门申报的几十个电子政务项目中,没有一个提到主动“奉献”,实行数据共享。项目建设愈多,信息孤岛越多。
最近上海完成的一项企业信息化项目调查发现,一个企业对应十几个政府部门,由于部门之间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企业疲于应付各类数据收集。电子政务的宗旨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如果政务系统依旧条块分隔,就失去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
电子政务的建设远远不止无纸化办公,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地区应急反应体系、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都是电子政务的重要任务。美国9·11事件时,发现公安、消防、移民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无法沟通,导致调度不力。事后,美国成立国土安全部负责统一所有部门数据。面对前车之鉴,“一把手”们也该跳出部门条块的小圈子,让数据流得更顺畅。
以本部门为中心,在建设电子政务项目时,往往贪大求全,造成浪费。一个表现就是喜欢建设专网。动辄几亿、几十亿投资,一上项目就购买全套系统设备。周宏仁认为,专网建设不但成本高,而且后续维护、升级也是沉重负担,这等于“往自己脖子上套锁链”。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当发达,除了特殊部门,完全可以利用公网。
如何确定准确的政府信息化需求?专家认为,应该尽快发展第三方评估机构。由于信息技术的生命周期只有三年,因此目前不急需的项目不用急着上。经济学中有一条帕累托法则,对大多数工程而言,就是花20%的努力可以得到80%的效果,而最后的20%可能需要80%的努力。对于中国电子政务而言,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应该尽量追求80%的效果,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尽快建立电子政务工程指导标准规范,是保证我国电子政务有序健康发展的一个较直接的方法。如果要造一幢大楼,从设计、施工到验收,每一步都会有完备的标准规范。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该怎样做?做到什么样才合格?目前很多项目在开“无轨电车”。风险大,损失更大。建立一套从电子政务需求分析到验收评估的管理规范,帮助各级政府部门规避项目建设风险,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