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加强宏观调控,认真贯彻州委“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总体思路和县委确定的“四线”战略,全力落实“民营经济强县,种养劳加富民”的具体措施,努力增加投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圆满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使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政治日益昌明,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2.99亿元增加到5.24亿元,年均增长11.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亿元增加到1.6亿元,年均增长9.86%;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1亿元增加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3.81%,第三产业增加值由0.89亿元增加到1.54亿元,年均增长11.59%;人均生产总值由1472元增加到2502元,年均增长1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7亿元,年均增长21.54%;财政收入2807万元,年均增长15.06%,人均财政收入134元,年均增长16.08%;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9.2亿元,年均增长16.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4亿元,年均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1402元,年均增长7.67%。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3.52:36.62:29.86调整到30.53:40.08:29.39。农林牧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75.62:4.71:19.67调整为59:5:36,逐步形成了畜牧养殖等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肉类总产量达5800吨,年均增长21.88%。以市场为导向,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九五”末的95:5调整到89:11,玉米种植面积达到8.99万亩,洋芋种植面积达到3.39万亩,分别占粮播总面积的54%和20.34%,投资结构有所改善,结构进一步优化。
3、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发展抓项目”战略,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力度,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25项,总投资达6.49亿元,其中:投资千万以上的项目14项,投资3.01亿元,占总投资的46.3%,生产性建设项目25项,投资2.2亿元,占总投资的34%,已完成建设任务的76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极大地提高了对外知名度和吸引力。
4、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大道路投资力度,建成临排、糜水、康广、水排、马槐公路等交通项目,新建三级公路93.26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63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建成广河县永红渠节水灌溉工程等农田水利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累计达到10.5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47.4万亩,治理程度达到59%,装机容量1000KVA的排子坪新民滩水电站建设已通过立项,近期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可新增装机容量1000千瓦。农网二期改造全面完成,城乡电网实现同网同价。县城供水工程、中心广场正在建设,县城、三甲集、祁家集、买家巷美化亮化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硬环境建设。城镇供水普及率达100%:城区道路长7.8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7%。人均拥有公共绿地0.34平方米,全县拥有公交车运营线路2条,各类车辆达到553辆。邮电通信网络密度不断提高,建成了县城和重点乡镇的宽带数据接入系统及无线市话网,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800户,达到10957户,移动用户达到18000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达到8.7部,行政村通电话率由75.4%上升到98%。进一步加大民俗风情游、生态休闲游开发力度,使旅游业正在逐步壮大,成为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末年接待游客达1.41万人,旅游综合收入71万元。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3万亩,荒山造林15.4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9.53%增加到11.4%。
5、民营经济脱困复苏。“十五”期间,新建了康广铝型材、雪峰淀粉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质量和效益均有较大辐度的提高,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2.34亿元,年均增长20%。初步形成了以皮革、毛纺地毯、冶炼建材等加工为主的区域工业体系。以宏良、顺发、陇黔、川兴和建宏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县城骨干企业,已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成为纳税大户,康广铝型材,雪峰淀粉公司、三佳塑料厂、奥太园艺等一批新兴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民营经济总产值达到9.2亿元,增加值为2.34亿元,占生产总值45%。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业网点达到了1438个,各类市场24个,涌现出一批骨干商贸企业。
6、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十五”期间,全面落实州委《关于全面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全县实现了“普初”,三甲集、祁家集、买家巷、城关等4个镇整体实现傲交蹦勘辍H嫱菩小八闹聘母铩保〔?所中学的校长、副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各类学校达到119所,比“九五”末增加了1所,在校学生37471人,增加了1388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6%。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目标,覆盖率分别达到85.6%和86.4%。文艺事业进一步繁荣,建成乡镇文化站4个。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县疾控中心、县医院传染病区,组建了卫生监督所,各级各类卫生机构达到118个,床位17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8人,村卫生所增加到42家,全县44%的乡镇和59%的行政村达到了碘盐示范村标准。全力实施农村二期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农村4.5万人的饮水困难。计划生育工作以推进“三结合”、落实“三为主”为重点,全面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全县人口自增率下降到10.99‰以内,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了87.09%,并获得全省“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奖”。群众体育运动日益活跃,成功举办了CUBA甘肃赛区选拔赛。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5%以内。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污染物排放控制在了计划指标以内。
7、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民经济的民营化奠定了基础;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化投资格局基本形成;以城镇土地资源的公开竞拍为主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为政府调控土地一级市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教育、科技等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正在逐步展开;以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清理取消了部分审批项目,规范了行政行为,转变了政府职能。
8、民主法制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有序进行,依法治县进程加快,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民主建设广泛持久,民族宗教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工作得到加强,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绩,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打斗争深入开展,禁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9、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80元,比“九五”末增加1792元,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2元,增加432.11元,年均增长7.67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均居住建筑面积由13平方米增加到15.8平方米。
二、十五主要经验和十一五制约因素
“十五”时期,是我县建县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资金投入最大,经济增速最高,基础设施改善最快和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重要五年。
1、主要经验。综观五年的建设成就,有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并且需要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加以贯彻。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坚持发展抓项目,是增强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三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是振兴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四是坚持扩大民间投资,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本方向;五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核心之举;六是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力量之源。
2、制约因素。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广河县与先进县市相比,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一五”期间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04年,在小康建设的重点指标中,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502元,全省5952.89元,临夏州为2194.57元,我县仅为2163.21元,差距分别为8338.79元、3789.68元和31.36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全省为1852元,我县仅为1301元,差距分别为1635元和551元。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人地矛盾突出,自然资源贫乏。我县人均耕地仅为0.92亩,而且矿产资源严重匮乏,境内至今还未发现任何矿产资源。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推进力度不大,带动、辐射作用不强。
四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县穷民穷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民增收步伐缓慢,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条件较差,农业总体上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村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艰巨,民营经济发展仍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缺乏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龙头企业。
五是社会诚信意识不强,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影响广河形象的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社会治安状况还不令人满意,禁毒、综治、维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六是全民受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在教育硬件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不高,特别是高中教育滞后,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和经济结合不紧密,劳动者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七是项目争取、项目建设有了新的突破,但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的不多,项目策划、项目筛选中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导向研究不深,把握不准,致使项目争取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前期工作仍然薄弱,深度达不到要求,影响了项目争取的后劲和前冲力;各部门对规划普遍重视不够。对国家和省上安排项目“先编制规划、后审项目,不纳入规划的项目不审批”的原则理解不深,科学发展观没有充分体现在项目建设中,影响了项目建设的科学性、长远性。各类优惠政策尚未用足用活。
八是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经济增长缺少名牌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支持,缺乏能够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的工业企业,财政增收难度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
三、“十一五”规划制定环境
综合分析广河县区位、资源、产业、品牌等经济诸要素环境,既有制约又有潜力,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因素。
(一)政策环境。国内外环境充满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性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梯度延伸,东部部分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县充分发挥地域性资源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融入全球性生产体系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将继续执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和扶持政策,省上将会继续实施“发展抓项目”战略,对民族地区将继续给予倾斜投资。同时我县集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全省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济示范区为一体,已经制定出台的《广河县招商引资优惠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放开搞活、扶持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
(二)经济环境。一是区位优势突出。广河县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又是明清以来“茶马互市”的中心,三甲集具有“西北第一集”之称,具有独特的区域辐射优势,县城距省会兰州100公里,距州府临夏50公里,兰临高速公路毗邻而过,省道兰郎公路横穿县境42.5公里,康临二级公路大中修已开工建设,康临高速公路也即将开工建设,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二是水电资源开发潜力大,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有黄河一级支流洮河、二级支流广通河流经辖区,流域面积1674
km2。全县水资源总量为49599万m3,水资源蕴藏量2144万m3,可利用地表水36933万m3,可利用地下水2144万m3。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各类旅游景区(点)共25处,其中:人文类8处,自然类1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四是民营经济基础产业环境形成区域特色。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延伸了种植产业、畜牧产业等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构建起了皮革毛纺、建筑建材、冶金铸造等区域性的工业产业体系。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以商贸业、旅游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三)社会环境。一是各族人民和各级政府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非常强烈,全社会发展氛围浓厚。二是伊斯兰文化是一笔无形资产和比较优势。三是少数民族善于经商的传统有利于培育壮大成为劳务输出的商贸经济。四是少数民族的特有文化和生活习俗的综合开发,增添了人文环境的区域性特色。
四、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总体思路和“抓项目、强产业、兴教育、解难题、促发展”的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走“民营经济强县,种养劳加富民”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实施“四线”发展战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民族特色,做强做大民营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全县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定位
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将我县建成全省、全州民营经济示范县、畜牧养殖大县、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争取全面跨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将广河打造成“西北茶城”和兰州的“后花园”。
(三)遵循原则
编制和执行“十一五”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立足长远发展目标,充分调查论证,突出解决事关全局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
1、坚持实事求是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同其他县市相比较,我县在发展中有明显的制约,尤其是在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要素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因此,在“十一五”发展中,必须坚持思路、规划、决策、战略的选择制定,从实际出发,保持适中的速度和目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速发展。在规划和战略实施当中。必须保证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政策的投资,注重抓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依靠国家支持和艰苦奋斗,实施“赶超战略”,选择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投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尽最大可能地加快发展速度,努力缩小与先进县市的差距。
2、坚持既定思路和战略方针不动摇的原则。始终不渝的贯彻落实“三民”发展总体思路、“四线”战略和“民营经济强县,种养劳加富民”的具体措施,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坚定不移的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脱贫之策、小康之策和富裕之策,努力缩小乡镇之间和群众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实施科教兴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方针,保持宏观决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3、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原则。强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不断深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领域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4、坚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巩固提高一产,向产业化、特色化、工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发展二产,向规模化、效益化、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全面壮大三产,向人性化、主体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品牌,拓宽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后劲力。
5、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促进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逐步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体系,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原则。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聚集的县,要更加注重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在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巩固扩大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23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4216元,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0年达到3.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4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长,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5646万元。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坚持“扶一产、兴二产、强三产”。到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到23.4:44.42:32.18,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5%以上。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1349.9万元,年均增长7.2%。全面实现民有民营,城镇化水平达到45%。
3、人口与就业目标: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9‰左右,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2万人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不突破4%;使非农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有较大提高。
4、人民生活目标: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40元,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8元,年均增长8.5%。
5、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初中入学率达到96%,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0%和91%。
6、生态环境目标:到2010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4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78.84%以上,新增梯田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8%,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11%,污染物排放完全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
五、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
(一)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发展重点以农业产业化和商贸流通为基础,以城镇经济为重点,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方向,强农兴工,以工带商,整体推进。以强县富民为目标,把产业布局和战略重点转移到四条发展主线上,一是对北山沿线进行荒山绿化和生态保护,重点抓好北山万亩水土保持绿化林和广通河万亩护岸风景林两个造林工程;一是在广通河沿线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尽快实施广通河堤防工程,坚持堤、林、路工程并举,力争通过五年的发展,南、北两条滨河路基本形成;三是在兰郎公路沿线,利用区位优势,建成支柱产业廊,重点培育民营经济、商贸流通、畜牧养殖、高效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努力把兰郎线建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对集中的“经济大动脉”;四是在水泉、庄禾集、官坊等南部山区沿线,重点发展种草养畜、经济林项目,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力争全县低收入人口减少到5万人左右。
1、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巩固提高一产,向产业化、特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发展二产,向规模化、效益化、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全面壮大三产,向人性化、主体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由低加工、粗加工产业向高加工、精加工产业发展;由初级产品制造产业向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制造产业发展。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和企业,依托农畜产品、旅游、小水电等资源,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培育清真食品、绿色肉制品等产业,以提高竞争力为着眼点,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升级。对4家毛纺企业、3家制革企业、5家冶炼企业,进行战略改造和资产重组。
3、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清真牛羊肉、淀粉、花椒、沙棘、乳制品、粮油深加工、铝制品系列产品为重点,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品加工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力争“十一五”末清真牛羊肉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马铃薯系列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3.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1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4%。
4、壮大农畜支柱产业。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突出特色、龙头牵动、利益联结、集中开发的原则,以产业带基地,以基地带“大户”。“十一五”末,肉羊规模达到36.8万只,肉牛规模达到5.7万头;奶牛规模达到1.2万头。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提升生产经营规模、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创品牌、打优势,发挥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供销一体化、加工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产业化格局。
5、构建区域性特色工业。推进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皮革毛纺地毯加工、建筑建材业、冶炼铸造业四大优势行业,着力扶持宏良皮业、顺发、陇黔、川兴、建宏、康广铝型材、雪峰淀粉、三佳塑料、奥太园艺等企业。参与“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临园投资办厂,把临园这一“黄金地带”打造成兰州“后花园”。
(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优先考虑、优先建设。要突出重点项目,特别是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运输、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工程等,提高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
1、城镇基础设施。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为目标,按照“强化中心城市、完善县城、培育重点集镇”的思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拓宽发展空间,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加快城镇道路、给排水、通讯、美化亮化等基础条件改善,县城全部建成道路及排水、城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县城面积达到2.9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1.19平方公里,城镇道路达到18.7平方米,人均占有面积2.9平方米,日供水规模达到0.5万吨,集中供暖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0.48平方米。推进乡改镇、县改市步伐。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的建设方针和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统筹发展的路子,加快三甲集、祁家集、买家巷、庄禾集重点建制镇建设步伐,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2、交通基础设施。紧紧围绕交通发展重点和建设目标,构筑完善的交通服务网络。完成三蒿路、祁水路、水排路等通乡公路的铺油。到“十一五”末,全县公路行车总里程达到7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公里,二级公路42公里,三级及以下公路700公里,在乡镇实现通油路的基础上,向行政村延伸,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农二级公路,70%的行政村通油(硬化)路。
3、水能资源开发。建成新民滩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1000千瓦,全面提升电压等级。依托“涩-宁-兰”天然气输配工程,力争县城用上天然气。挖掘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其它各类环保型能源,优化能源配置结构,发展节能示范和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到2010年,基本杜绝由于砍烧而造成的植被破坏,解决退耕还林区70%的农户因退耕还林而造成的秸杆等能源短缺问题,农村人均生活能耗达到430公斤标煤,农村生活用能综合热效率达到25%,提高4-5个百分点,建设户用沼气池3万座,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5处。
4、水利基础设施。坚持多渠道融通资金,狠抓以广通河堤防水利工程为骨干的水利体系建设。依托洮河、广通河的水资源优势,推广节水措施,完成电厂渠、大坪渠、红光渠改建任务。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满足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强重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到2010年,节水灌溉率达到70%以上,新修梯田5.5万亩。
5、商贸旅游通讯服务业基础设施。以专业市场、特色商品街建设为突破,完成三甲集茶叶市场建设,加强硬件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建设大型仓储场地和库房,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区硬件建设,建成“新马太”等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齐家半山文化博物馆。建立完善邮电综合服务体系和覆盖全州的高速宽带通信网络平台。到2010年,新增固定电话5000户,行政村通话率达到100%,移动用户达到23000
户,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7%。
(三)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实施城乡经济一体化战略和“民营经济强县,种养劳加富民”的发展路子,逐步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撑城市、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提高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产业重点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加快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扩大花椒、沙棘、马铃薯、双低油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到2010年,花椒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沙棘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1万亩。坚持把畜产品加工和特色产业发展放在主导性产业地位,积极推进标准化种植和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行“公司+协会+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以产业带基地,以基地带大户,发动千家万户搞养殖。重点抓好以千头牛、万只羊、十万只鸡为主的养殖基地建设。在排子坪、水泉一带重点发展养羊,在庄禾集重点发展养牛,在官坊一带重点发展养鸡,打出“生态品牌”、清真品牌。
2、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城乡结合部和县城、集镇的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要解决山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问题。彻底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和农业技术服务中间环节的涨价问题,真正降低农民的额外负担。支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建设服务、咨询、指导和培训。
3、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顺应城镇化导向,做强做大劳务产业,引导、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进城、异地输转、梯次迁移、立体就业,变劳务资源存量为劳务经济增量,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项目、大产业”来抓。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劳务市场,有组织地输转劳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使用技术,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增加劳务培训投入,建立培训规模50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基地
12
个,培训劳动力2.2万人,年均培训5000人,使受训人数占到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0.4%以上,人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完善和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根据劳务市场需要,在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维护权益等方面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
4、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以稳定解决温饱为目标,加大扶贫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和农村“六小”工程,完成28个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和3000人的易地搬迁和定居任务,彻底解决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重点解决好干旱山区贫困人口问题。
(四)促进商贸旅游业快速发展
在“十一五”规划期,我县的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应该集中在上水平、上档次、上新项目上,彻底改变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1、完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集中力量培育各类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推进商贸流通,发展连锁经营、便民超市、网络代理、社区服务等新兴商贸业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辐射带动城乡群众参与商贸流通。不断提升商贸业的水平和档次,重点抓好三甲集茶叶批发市场、物流集散综合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清真牛羊肉特色市场建设,巩固提高消费品市场,配套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推行现代商业模式,加快便民超市向农村扩展,健全农村商品销售网络。扩大对外开放,发展进出口贸易,重点开拓中东市场,“十一五”末外贸出口额达到1349.9万元。
2、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巩固完善新马太生态游的基础上,挖掘和培育齐家和半山文化资源,建造齐家半山文化博物馆,推出反映地方民俗和商贸文化景观旅游。围绕旅游景点的交通建设,以旅游景区为基点,以旅游线路为骨架,构建覆盖全面、资源集约、成本优化、结构科学的旅游网络,开辟县内区域内旅游线路,加快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深度开发上下游产品,使旅游业成为稳定的经济增长极。到“十一五”末,接待游客8.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60万元,实现利税116.8万元。
3、注重开发三产人才和整合三产资源。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挖掘、培训和引进大批旅游人才、商贸人才、谈判人才和国际商法人才,培育以伊斯兰品牌为特色的劳务性、外向性商贸产业。整合现代物流资源,鼓励企业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生产装备的投资力度,扶持信息、技术、信用、中介等新型服务行业发展。
(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我县的民营经济在全省和全州起步早、比重高,但也存在规模普遍比较小、技术层次低、管理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此,要在“十一五”时期认真对待和解决。继续发挥民营经济在我县经济当中的主导优势,发挥皮革、毛纺等行业协会的能动作用,解决民营企业在管理、经营、资金、产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脱困复苏步伐。
1、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力。以建成全省、全州民营经济示范县为目标,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发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农副产品加工业、非公有制林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开发,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提高竞争生存能力。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外贸方面优先支持,搞好服务,实现民营经济在发展领域、规模总量、水平档次上的三大突破,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十一五”末,年销售收入上千万的民营企业达到15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亿元,财政贡献率达到60%。
2、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坚持引导、扶持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清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培育扶持骨干企业,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着力构建民营企业人才平台,解决人才制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健全担保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拓展招商领域,促进民营企业与县内外强势企业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放活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科学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好企业,好项目,借船出海,借机发展。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及时公布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信息。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民营品牌,激励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让一部分优秀民营企业家更多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3、突出广河民营经济特色。紧紧围绕伊斯兰民族特色塑造广河民营经济品牌形象。着力培育民族地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加快发展速度,壮大规模,塑造品牌。
(六)全方位开放
在“十一五”规划期,开放战略必须解决方式和方法问题,不仅要真正做到对外开放,而且要真正做到对内开放,提升开放形式和途径,加快现代化步伐。
1、构建多元化融资格局。规范政府投资管理,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省外、国外资金引进,通过招商引资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民间的闲散资金吸纳汇聚过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参股、合作、联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建设。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市场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能过股权融资、存量资产拍卖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支持银行、信托投资和金融租赁等方式启动民间资金。全方位推介招商项目,立足强势企业和优势品牌,依靠市场运作,提高招商成功率。“十一五”期间,使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2、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观念,大力推进市场开放,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加强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供船出海,拓展内外市场,吸引金融、物流、贸易、旅游以及中介服务等行业投资。通过出口贸易、技术协作、工程承包和劳务输转等多种途径,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加快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3、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依托伊斯兰民族文化特色,加强国内外的政府、民间文化互动,开展多渠道、宽领域的广泛交流,培育有区域特色的餐饮、娱乐、旅游等民族文化品牌,逐步壮大外向型文化产业。
(七)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1、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拉动投资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规划实施重点项目109项,总投资18.52亿元,其中:农林水利、能源项目50项,投资11亿元,占总投资的59.4%;工业交通项目13项,投资3.31亿元,占总投资的17.87%;社会事业项目14项,投资0.81亿元,占总投资的4.37
%;市场建设8项,投资0.74亿元,
占总投资的4%;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项,投资2.12亿元,占总投资的11.45%;党群政法建设项目5项,投资0.22亿元,占总投资的1.19%;旅游项目5项,投资0.32亿元,占总投资的1.72%。坚持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和民间融资齐抓共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年确保10个左右的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项目,落实到位资金不低于1亿元,不断提高生产财源项目比重。
2、建立科学完备的项目库。立足全局发展,增强经济整体实力,精心论证、筛选、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促开发。重点抓好电厂渠、中心广场、第一高级中学、新民灌区改建等续建工程;确保红光渠、大坪渠、三蒿公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县医院门诊楼建设、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城关道路及排水工程、县城集中供暖工程、法院审判庭、看守所建设等项目立项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思路,拓宽融资理念,建立广泛筛选、深度论证、梯次运作、纵横关联、储备充裕的金字塔型项目库立体构架。
3、创新项目管理体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投资咨询评估管理、核准管理、备案管理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出台符合实际的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到位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重视加强项目前提工作监管,保证项目前提经费,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升项目前提工作质量。规范招投标行为,建立重大项目稽查制度,充分利用发改、财政、审计、监察等各种行政职能,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工程质量不断创优创精。建立竣工项目验收和跟踪制度,开展效益评价工作,配套完善后继工程,推进技术创新,使项目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六、构建县域和谐社会
突出民族性和区域性,切实解决好节约、环境、信用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重点围绕“塑造广河新形象”活动的总体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建立资源节约型广河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协调发展和加快发展的着力点,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路子,突破资源、环境、体制、科技和人才制约,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由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变,调整优化结构,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质量效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农产品、新能源、节能产业、节水技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坚持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强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强对废弃物产量大、污染重的建材、皮革等行业的重点整治。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3、改善优化生态环境。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稳步推进北山绿化、广通河治理等重点工程,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快洮河、广通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污染的综合治理,抓好城镇绿化和广通河护岸林、县乡重点公路行道树栽植工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努力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生态污染问题,加强“三废”治理,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构建环境优化型广河
1、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对外科技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在经济中的含量和贡献率。大力推广青贮氨化,生态沼气、暖棚养畜、侧播小麦等农村适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认真做好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紧紧抓住培育、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突出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适用人才四支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保证教育事业发展。认真贯彻《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条例》和州委《关于全面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巩固提高“普初”成果,全面打好“两基”攻坚战,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继续深化“四制”改革,努力办好基础教育,下功夫解决好中学教育滞后的问题。扩大九年义务教育覆盖范围,到2007年全县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加快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建成县高级中学并投入使用,完成县城初高中剥离。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逐步建立学习型社会。
3、创新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增加文化投入,努力改善基础条件,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极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建成县齐家文化馆。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塑造广河新形象,增强渗透力,提高在国内外、省内外的影响力。巩固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成果,县城实现电视传输数字化,重点集镇开通有线电视,到2010年,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0%,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1%。
4、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加强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所建设,完成9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和102个村级卫生所建设任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到2010年,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250/10万以下,计划免疫接种率、食品卫生合格率、村卫生所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改厕普及率达到50%以上,90%以上的人口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5、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全力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提供优质化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进体育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人民体质。
(三)打造诚信文明型广河
1、理想信念教育。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引导全县各族人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2、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深入开展“人人文明,经济繁荣,重视科教,遵纪守法”的塑造广河新形象活动,打造“诚信广河”,牢固树立“事事是环境、人人是形象”的意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和“节约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制度,使投资者“进一道门,办一切事”。建设企业和个人资信数据库,建立覆盖全县的诚信服务系统,为企业投资、银行信贷和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3、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相互平等、团结友爱、和衷共济、共同繁荣进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调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职能,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增强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充分发挥各级工青妇残群众团体职能,逐步建立和推广社会听证、过错追究、行政复议等监督机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推进民主社会建设进程。
(四)建设平安广河
1、拓宽就业空间。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保护就业弱势群体,维护就业公平。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原则,积极做好城乡一般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动员一切力量,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强化失业保险在保证居民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各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低保”覆盖面。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事业,支持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事业发展。广泛开展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和“送温暖,献爱心,扶贫济困”活动,妥善安排好弱势群体生活。
3、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完善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塑造广河新形象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军民共建兰朗文明线、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星级农户、社会帮扶、“七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宗教界服从和服务于全县工作大局,加强民族之间、宗教之间、教派之间的团结和睦。到2010年,30%乡镇达到文明乡(镇)标准,20%以上的农户达到“十星级”文明农户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宗教事务管理暂行办法》,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经济建设服务。
4、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社会管理制度,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坚决果断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继续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步伐。加强信访工作,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禁毒斗争,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管理规范的社会环境。
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的落实贯彻要正规化和秩序化。为此,要在观念创新、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强化指导和明确政府职责等方面进行彻底的革新,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构建服务型政府为核心,为“十一五”发展提供宽松、优美、规范、有序、高效的环境条件。
(一)创新观念
1、树立全新的决策观。从根本上改变领导决策和权力决策的局面,使决策更趋科学性和可行性。
2、树立全新的市场观。在完善各种专业市场体系的同时,建立区域小市场与国内大市场以及国际大市场的联结渠道和联结方式,形成大小市场的融合贯通。
3、树立全新的经济运行观。建立与全国大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运行机制;建立民族区域性加工产业经济区和经济带,形成加工业集群经济;建立与东西部以及国际市场之间的生产要素跨区域配置格局。
4、树立全新的开放观。将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开放、开发、发展的大格局。
5、树立全新的经济体系观。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创新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机制、发展条件和发展政策,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系。
(二)政府职责
1、统筹全面规划与均衡发展。努力做到“五个保证”:一是保证各产业的发展平衡;二是保证各乡(镇)之间的发展平衡;三是保证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平衡;四是保证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平衡;五是保证投入与产出的平衡。
2、统筹企业改革与产权交易。一是以转变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标准意识、品牌意识和资本运营意识;二是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三是以转变企业管理体制为根本,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3、统筹市场建设与服务体系。构造各类市场之间的联络机制,重点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扶持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鼓励城乡各种力量投资农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建设,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生产链;加快供销社业务转型步伐,扩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市场。
4、统筹项目建设与民族区域发展。坚持“发展抓项目”不放松,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支撑经济发展全局的财源项目,建好开发区、经济园区等项目建设平台,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5、统筹政府决策与战略管理。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对重大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的研究、制定与落实,解决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为统筹发展提供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保障。
(三)深化改革
1、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改革。打破地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在更大的领域里盘活资产,提高经济效益。重点解决好民营企业规模过小、投资过少、管理原始、人才层次低的问题。
2、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科技和生产资料服务体系。
3、政府改革。理顺机构职责,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政效率和执政能力。节约政府运行成本,建立节约型政府。加强行政监督,防止和惩治腐败行为。
4、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各项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健全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干事环境。
(四)健全机制
1、广泛宣传。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提高全民参与程度,形成人人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的社会氛围。
2、深入论证。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问题,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逐步完善政府引导、广泛参与、衔接协调、适时修订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严格实施。本《规划纲要》是今后5年到15年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与各专项将规划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也是制定其他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专项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行动指南。各乡镇、各部门要将此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自觉维护其权威性、指导性和严肃性。搞好监督实施,加大稽察力度,加强对规划的监测、预警、跟踪分析与评估。
各个部门要围绕规划纲要编制专项规划,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分别编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民营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土地与矿产资源利用保护规划》、《商贸物流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卫生发展规划》、《广播电视发展规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人口发展规划》、《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建设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等23个专项规划,以专项规划为基础,团结动员全县各族人民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