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鸿滨
摘 要:通过分析信息素养含义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指出开展高校图书馆教师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对教师用户进行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师用户;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构成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教师在未来信息化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而大力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乃当务之急。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中明确规定,当前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人才队伍、技术设备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应该在教师用户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1 信息素养的含义及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1.1 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Paul Zurkowski)在美国全国图书馆与情报学委员会上首次使用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他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能。” 总的来说,信息素养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们的一种高要求,是现代人才在信息环境上获取、加工和利用知识信息必备的技能。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3个层面。信息意识是指人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科学劳动中搜集、加工、传递、吸收和利用信息的一种潜在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寻、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教师素质提高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才能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学科建设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从而完成高等教育赋予高校教师的重任。
(2)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教师基本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采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信息操作能力、信息通讯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
(3)信息道德。教师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和维护网络安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个人信息隐私,自觉抵制来自网上及其他各种渠道“黄、毒、假”信息的侵害,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根据美国教育科技委员会的建议,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目标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明确其基本原理;二是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网络通讯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专业发展;三是运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来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获得成功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在对教师用户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中,应以信息能力为基础,针对教师的具体情况,着重加强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包括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如了解信息资源的种类、形态、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基本途径等);计算机操作能力;互联网的使用能力;信息的统计分析能力等。
2 教师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2.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变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7月份发布的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 560万台,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个,为1.03亿个。数据表明,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
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图书馆的馆藏信息类型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和网上资源将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因特网覆盖了全世界184个国家和地区,联入互联网的大型图书馆已达600多个,学术机构文献库400多个,网上报刊杂志超过2 000种,因特网的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地域和语言的信息资源。此外,我国目前拥有期刊近万种,报纸千余种,400多个博士点和数千个硕士点每年通过约8 000篇博士论文、2万多篇硕士论文。面对当今各种信息载体的出现和信息资源的急剧增长,由于缺乏必要的检索技巧和检索策略,教师用户发愁的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不知如何有效快捷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因此,培养和提高教师用户的信息意识和检索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2.2 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
21世纪国家对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和要求,高校也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成果来展示自身新的形象与实力。信息检索和利用是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快,知识的有效期短,信息的科技文献载体呈现出多样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教师只有具备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才能准确地发现和掌握新的成果、新的论点、新的发明创造,使自己的学习和科研课题建立在“选题新、起点高”的前沿阵地上,在学习和科研中始终保持求新、求异、敢于突破的创新活力。
2.3 教师用户信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信息环境下,大多数教师用户信息意识薄弱,利用先进技术设备与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主要表现在:
(1)图书馆基本知识了解不足。如,对我国的知识分类体系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代表的分类工具不熟悉,不了解上位类、下位类,不理解图书书标上A,B,C等字母的确切含义;有些教师不知道怎样为写好的论文给出分类号等。
(2)信息检索技能薄弱。在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资源检索、满足自身深层次的文献需求时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不了解数据库检索的基本方法,对检索知识一知半解;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能掌握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对本专业的搜索引擎了解得不够全面等。
(3)信息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近年来在知识领域内剽窃、非法使用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图书馆应加大知识产权、著作法等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力度,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4)据调查显示,受学历、年龄、学科性质的影响,高校(含师范院校、合并专升本院校、各类高等专科学校)中的非研究生学历教师、文科教师、中老年教师,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比较低,是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其中,非研究生学历的中老年教师和科研成果中、低产的教师是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
3 高校图书馆教师用户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作为用户培训基地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教师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多途径大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不断探索实施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3.1 开展多形式宣传扩大信息教育影响
做好信息资源内容的宣传,通过印发图书馆使用手册、运用网上读者指南等多种形式向教师用户介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最新动态、最新电子出版物、最新培训内容等,让教师用户随时浏览、查询有关信息。另外,与学校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各教学单位等形成合力,广泛开展国家信息政策、信息法规、信息道德的宣传教育,使每位教师深刻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进步和每个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树立信息素养观念,自觉接受信息素养教育。
3.2 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和各类培训班
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和各类培训班,对教师用户进行数字图书馆知识的教育,强化教师用户掌握网络检索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用户使用信息的效率和效益。讲座和培训的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图书馆基本知识教育;图书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查询(OPAC)和使用;电子资源检索入门;光盘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网上全文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专题信息的获取;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等。
3.3 优化信息资源为教师提供需求保障
(1)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编制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编辑出版相关信息资料或刊物,为教师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
(2)对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寻找搜集各种信息源,查找相应信息后将检索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以利于教师用户方便地检索。
(3)做好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参与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立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连续、动态跟踪重点学科的研究现状,及时把从馆藏资源、网络资源中检索到的有关该学科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
3.4 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信息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培养和提高用户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户在自己有需求时,能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得到图书馆员的指导。图书馆员通过在网上与教师用户直接进行交互式回答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引导教师用户学习了解如何从信息需求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既满足了教师用户的信息需求,又在潜移默化中让教师用户接受了信息素养教育。
3.5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信息素养馆员
优秀图书馆员是用户信息素养的培养者和引导者。图书馆要为图书馆员提供多层次培训等继续教育机会,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重点地选派馆员参加相关系统知识培训班的学习、组织馆员到不同类型馆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来馆讲座等方式都有助于培养馆员的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使他们能不断地了解、跟踪学科发展方向,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手段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和信息评价,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爱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 55-56. [2] 陈友良,陈庆章.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现状与提高[J].教育发展研究,2000(6):83-85. [3] 陈京莲.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5(1):178-179. [4] 王琼.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质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70-74. [5] 宋惠兰.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J].图书馆论坛,2003(1):35-37. [6] 汪雁.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4(3):49-51.
第一作者简介:黄鸿滨,女,1973年2月生,2002年毕业于广西教育学院(函授本科),馆员,河池学院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54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