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上海11月5日消息(记者肖志涛)家住上海南汇区航头镇的许女士说起日前凌晨的事就连称"神奇"。当时,熟睡中的许女士被一阵敲门声惊醒,起床一看:两位民警站在了家门口,她家大门锁被撬,放在客厅里的坤包不翼而飞。原来,是日凌晨,航头派出所民警通过图像监控系统发现两名形迹可疑的男子进入居民小区伺机盗窃。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实施围堵,窃贼懵懵懂懂中落入了法网。接过失而复得的坤包,许女士感动不已:"公安机关的‘眼睛’真是无时无处不在!"
面对上海城市的新一轮发展,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上海现代警务机制的奋斗目标,从1998年起,上海市公安局开始书写科教强警的"大手笔"。在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上海警方先后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犯罪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并启动建设我国第一个地区性"犯罪DNA数据库"。它们和现场勘查信息系统、案(事)件信息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市公安局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等不断推广应用,使全局民警普遍树立起强烈的运用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破案的意识,基本形成了一接手案件首先登录网络系统获取信息、发现线索,从现场勘查出发,以动态信息控制为推动的侦查工作模式。此举不仅大大降低了破案成本,也为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引导侦查破案
入室盗窃犯罪嫌疑人周红宝在四年的时间里疯狂作案,涉足上海十个区县。2001年,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和各相关分县局根据现场特定的痕迹、作案时间、作案目标和作案手法,对案件进行了滚筒式串并,并据此准确刻画出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不久,伺机作案的周红宝被抓获,其作案总案值达100万多元。
2003年1月,上海市区夜间连续发生数起抢劫24小时便利店案件。普陀公安分局长寿路派出所民警赵学峰对案件进行串并分析,在管段内2600余名实有人口中梳理出符合嫌疑人条件的51人,经逐一比对,从中发现一名叫周海伟的强制戒毒人员有作案嫌疑。当年2月,赵学峰和战友与周海伟正面交锋,当场从周家搜出重要犯罪证据。到案后,周对抢劫便利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近五年来,上海公安机关的破案打击能力明显增强。从2002年到2006年,破案数年均增长7.73%,抓获的各类犯罪嫌疑人数年均增长15.05%。
高科技编织防控网络
今年3月22日凌晨,静安区江宁路一24小时自助银行内发生抢劫杀人案。警方通过调阅现场录像资料和街面实时图像监控系统,很快刻画出两名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身高160厘米左右,年龄15到20岁之间,行凶男子长发,另一男子长鬓角。当日,嫌疑人照片在上海主流媒体和网站广泛刊发,为此后案件迅速告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城市上空的"电子眼",已经成为24小时街面巡逻力量的"延伸"。在上海市公安局指挥大厅内,目前国内最大一块组合显示屏可随时调看全市5000余路主要路口、机场、大桥、重点场所的监控图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遍布全市的数百辆公安巡逻车,装备精良、技艺高强的公安特警、武警小分队和培训基地民警都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置,堪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