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门牌号码也有了时髦的网络身份。出行者通过简单的声讯、短信或者彩信,就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到访的详细地址,甚至目标是一间小吃店。”
这是王益群15年创业中写下的最令他满意的一笔。他说,将传统门牌数字化,创新了传统的地址标识。
王益群,万通国际网络连锁集团CEO。在位于东北四环的一座写字楼18层,这位带着口音的福建人向记者畅谈着自己一路走到了北京。他借用了别人对他的一句评价来描述自己———王益群正在被创业的激情燃烧着。
■专家简介
王益群万通国际网络连锁集团CEO,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工作,1992年成立了自己的电子技术研究所,并有多项发明问世,1997年开始涉足互联网行业。
辞职下海,“人总要有自己的目标”
也许,正是这样的激情让王益群毅然地放弃了一份让旁人艳羡不已的工作。
“我当时在福建一个县级市的工商银行做技术人员。但是,由于涉及保密、安全等问题,银行软件方面的开发非常严格,底层科技人员接触不到核心技术。在银行没有太多发挥的地方,我想我应该从自己的个人喜好创办一些事业。”
说这个话,王益群是有些底气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出身的他,在校时就对专利产品有着特别的兴趣。“大学时,我就常常泡图书馆,查一些有关专利的文件或资料,了解新的专利和产品。”
“1990年,电话供应紧张,一部电话和一辆最好的摩托车近乎等价,价值一万多块钱。安装时的电话线又拉得很长,其间会经过很多人家。盗打电话的现象很多。我当时就发明了一个电话报警器,防止有人盗用电话。”
电话报警器成为王益群个人第一项正式的发明,也为他在1992年辞职创业打下了基础。1992年,王益群从银行辞职,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电子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一些电脑的软件开发、系统和技术服务的工程。
“1990年到1992年,工商银行是所有银行中效益最好的。说自己在工商银行工作,别人都觉得职业实在太好了。人总要有自己的目标,并非停留在单位提供很高的福利,我就在那里享受。”
创业14年,网络门牌带来事业的突破
1997年,互联网在全国热了起来。王益群的公司也从软件开发涉足到了互联网行业。两年后,他创立了门户网站———网路114,开始了一些互联网的技术服务。
“当时觉得现代人对资讯的需求量很大,而传统114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于是我们就提供这个平台,帮所有的企业和商家建网站,作网页。然而,业务多年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没有突破让王益群很受挫折。2000年底、2001年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网络开始走下坡路了。很多人不敢去投资,所以很多用户都拒绝了网络服务。”
王益群坚持着,“很多人觉得,你怎么还在做网路114?这是我个人的性格,我只要认定这件事情可以做、可以做好、有意义,我就会坚持去做。”
终于,2005年9月,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完成。这项将传统门牌数字化的网络门牌,带来了王益群事业的突破。“我们觉得这是一项创新!我们进行了很多的专利检索,发现目前没有类似功能的产品,我们就申请了专利。它对所有人来说,都很方便。实际上,这个系统每天都在更新。我们想让它精确到每一个商家、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的精准的定位。”
与网路114并不是很高的知名度相比,网络门牌成为王益群最为满意的创意。继2004年网路114荣膺“中国企业十佳创新品牌”后,2006年网络门牌荣膺“中国十大公众形象最佳品牌”,并被民政部纳入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成为该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推广使用,成为新一代的信息化地址标识。
人生信条,在能自我掌控的风险内做事
王益群说,自己是对个人目标比较执著的人。
“做一件事情,只要在我可以掌控的风险之内,我就会去做。可能别人会认为太冒险了,但是我觉得没有问题!”
“那时候我大学毕业,一台进口的绣花设备非常昂贵。一次,一家工厂的这个设备坏掉了。厂里有人让我去看一下。老板说,这台设备几百万,不懂的话就不能随便弄。据说,这台机器的产值很高,一天不生产就要损失几万元。他们要是请香港的师傅来维修,还要花好几万的外出服务收费。我就觉得我还是可以试一下的,我大致花了十几分钟,设备就弄好了。老板大吃一惊。”
提起这件往事,王益群的脸上泛起了有些得意地笑容。“我自认为是可以掌控的风险,不会出现我把它搞得更坏的情况。就像我不会在有风险的路段盲目开高速一样,如果我觉得(风险)在自己掌控之内,我仍然会开很高速。”
王益群把这视为自己两条人生信条之一。“另一条是,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所以,我一定要去想怎么做到。很多生意就是这样做成的。”
用人之道,充分授权给可信任、有能力的人
“事实上,一条船要开要靠船上所有的水手。老板、老总只是起到掌舵的作用。”在王益群看来,各种性格的人都存在把企业带向成功的可能,更重要的就是看他怎么去用人。
“我是充分授权给我认为可信任的、有能力的人。我去南京面试确定了一个总经理,由他在南京组建分公司。到目前为止,他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但是,他跟我见面所接触的时间,不过才是几个小时。我在南京也只呆了4天时间,就筹建了分公司。”
在公司,员工们送给王益群一个外号———“工作狂”。从上午九点到凌晨12点,他可以一直呆在公司。
“我就把工作当作我的一种娱乐。这是我的兴趣,我就乐在其中。”这种忙碌的状态让王益群觉得每天都很开心。究竟是他的兴趣成就了事业,还是事业形成了兴趣。连王益群自己都说不清楚。他说,一个人如果去做不喜欢的工作,那就是慢性自杀。
王益群说,自己总是喜欢“异想天开”。
“千里眼、顺风耳……古人的很多幻想,现在人都在实现。现代人的梦想将来也会实现。今天,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对方、可以听到声音,但是想要握手是做不到的。我想,有一天如何让很多人在网上握手、触摸到对方。那是一种真实的感觉,你感觉到对方的体温、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