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信息服务业由试探磨合转向战略协作
来源:搜狐 更新时间:2012-04-14

 胡山 

 
  2006年,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中日双方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入,正在由“试探磨合”、“发包合作”向“战略协作”阶段过渡,两国企业之间的交融度逐渐增强。
  
  今后几年,中日两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将处于合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2006年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概况

  2006年,日本信息服务产业销售额为1710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1320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长幅度是近5年来最大的一次(见图1)。

  软件人才仍供不应求

  虽然日本的信息服务产业销售额从2001年起保持连续增长,但软件人才总额并没有保持相应增长,一直稳定在57万人左右。这种状况在2006年得到了改变,2006年,日本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从业人员达到了84万人,同比增长47.3%。但从总体上看,日本软件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具体表现在日本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数量持续减少,IT行业的人气不足。与中国软件产业人才供需状况有些类似的是,日本同样缺乏具有高级技能与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随着日本企业信息系统的外包化取得进展,市场缺少从事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的人才(见图2)。

  据一项调查显示,90.8%的日本企业表示缺少项目管理人员, 60.5%表示缺少销售、市场分析人员,缺少项目具体操作人员的企业很少,这也与日本软件外包的效果相吻合(见图3)。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和日本未来的合作趋势:为了加深两国之间的合作,将来需要一批高端的软件人才,担任中日项目管理工作。这种发展趋势对软件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包括:全局化的思考方式、对两国间商业习惯及文化的理解、领导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如果中国企业具备了这样的人才,那么软件外包的规模与档次一定会提升一个层次。

  三大行业占据半壁江山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金融与保险业、政府机关是行业销售额排前三位的行业,这3个行业的销售额占到产业总额的50%左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信息服务产业的“同行业之间的交易额”占了整体16.1%,这充分反映了日本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整个产业的良性增长(见表1)。

  中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合作新动向

  三大市场新变化

  1.日本主要企业海外资源的利用程度逐步加大。

  出于日本企业追求国际化增长战略的内在原因,及国内软件人才供给不足的外在因素,日本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树立了有效利用海外资源的理念。未来几年,日本主要软件企业将加大海外扩张,例如NEC、富士通等公司到2010年海外公司的总人数将达到1万人左右,在国外开设子公司,选择的国家主要有中国、印度、越南等。

  日立和富士通分别计划年内将外包人数由2004年的平均每月1100人和1000人增加至2000人和1500人。NEC则将外包金额由2004年的150亿日元增加至170亿日元。日本企业在发包时,已经开始逐渐对金融、流通、制造等领域尽量集中委托给固定的公司,以使中国各承包企业在某一领域通过知识积累增强专业性。

  2.中国依然是日本最大的离岸开发受托国。

  根据日本信息产业协会与PC软件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发往中国的外包订单比例从2002年的49%上升到了2004年的63%。而对于中国来说,从发包地区构成看,日本同样是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主要市场,占中国整体软件外包收入的60%,但是增长速度逐年趋缓,而对欧美的出口外包快速增长,占出口总额已经超过20%。

  日本对中国的发包业务中,ONSITE(外包公司的员工到客户公司工作)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这体现于中国在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获得签证的人员的数量由2005年的2692人增长到了2006年的4853人,增长速度达到了80.3%(见图4)。

  3.外包市场竞争激烈,印度、越南逐步进入日本市场。

  印度软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崛起,在过去10年中,印度信息产业销售额增长了10倍,从1997~1998财年的48亿美元增至2006~2007财年的478亿美元。印度软件与服务业全国协会(Nasscom)称,2007财年,印度软件与服务业出口增长32.6%,达到了313亿美元。印度的大型软件公司正通过在印度以外的市场建立机构及录用海外人才加速进行国际化进程。以TATA公司为例,目前在世界36个国家建立了销售机构,在11个国家建立了开发机构。TATA、INFOSYS、WIPRO公司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额,在2005~2007年都保持了40%以上的高增长率。印度凭借对美国高端项目积累起来的经验,在日本许多高难度的大型项目中也能高品质地如期完成。印度同时在中国成立子公司,再有效利用该机构进入日本市场,印度逐步成为中国在日本市场上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

  以越南、菲律宾、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正逐步得到日本发包企业的关注,来自日本信息通信白皮书(2007年)中的数据表明,在一项“今后有希望成为日/美离岸开发受托的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中,越南排在第一位,中国、印度、菲律宾、泰国分列二到五位。

  中日向战略化合作过渡

  我们可以把中日企业之间的合作分为以下5个阶段:

  1.实验阶段:彼此确认对方方针、潜能的阶段。

  2.试错阶段:双方合作,加深相互了解,提高效率,中方公司向对方公司派遣员工,学习大公司的工作方法及业务流程。

  3.扩大成长阶段:学习掌握业务技能,共享开发技能,成长为日方不可缺少的中国开发合作伙伴。

  4.集中化阶段:通过选择和集中合作伙伴,提高合作效率,扩大合作规模,如大规模项目的开发等。

  5.战略协作阶段: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结成战略性联盟。

  中日双方的产业发展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之间的合作关系已逐渐磨合成熟,正在由“试验”与“试错”阶段向“集中化”及“战略协作”阶段过渡,今后几年将处于合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可以把一个项目分成5个部分,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企业还没有独立完成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在技术含量最高或利润最为丰厚的设计及维护服务阶段,均由日本企业完成,在项目的具体完成阶段,也是与日本企业协同完成,多为日本企业将大项目经过分解而成的一些相对较小的模块,技术含量及利润都处于较低的层次。经过几年的积累,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并与日本企业建立了信任度与默契度,逐渐开始参与到解决方案详细设计,承接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系统相对完整的项目,但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

  未来3年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将是,中国企业已经能独立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解决方案的实施将完全在中国离岸开发,日本的企业将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及综合实力建立起充分的信任,中方企业将共同与日本企业进行解决方案的详细设计,有一部分优秀的企业还将参与到概要设计。在此期间,中国企业能力得到提升,还将获得相对丰厚的人才,对公司的发展意义深远(见表3)。

  未来5到10年,中日两国企业将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开拓中国及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将参与到除了“项目合同取得”的所有阶段,从项目的概要框架设计到系统开发结束后的系统维护,都将全程参与,开发效率与项目质量都有显著提升。双方还将面向中日双方市场及国际市场,共同开发产品。

  中日合作的新课题

  1.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物价上升和汇率风险的增加。

  自从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地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就没有停止升值的步伐,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和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景气预期,物价急剧上升,人工费逐步上升,发包单价也日益提高。

  2.日本对信息安全/信息泄露事故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日方认为当前信息泄露的现象日趋增多,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缺乏病毒·Worm感染的对策、缺乏非法访问与伪装访问的对策、缺乏可靠性的对策、缺乏完全性的对策、缺乏信息泄漏与保密度的对策。

  日方建议,随着中日软件外包合作业务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合作伙伴对个人信息、机密信息访问机会不断增加,希望中方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实施对信息泄漏的防止对策,提高CSR(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希望中国的软件公司也必须建立和日本的开发委托方同样的守法经营与CSR管理体制。

  3.个人信息保护的建立与完善。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隐私权保护以及安全性是一项重大课题。如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知晓权利、保证个人资料不被非法利用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日本从2005年4月开始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来,制定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方针,明确了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责任义务,同时规定使用个人信息的企事业单位应遵守的义务。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全面实施之前,1998年,日本实施了一项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企业认定制度:对相关企业的活动给予保护隐私标记(privacy mark)使用的认可,无论信息来源是在线或是离线,不仅是顾客信息,还包括公司员工的信息和招聘信息等,公司所拥有的所有的有关个人的信息均被列为使用对象。日本获得保证隐私标记认证的企业数,从1998年的55家企业增加到现在的4989家企业。这个制度已经成为提高企业形象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中日合作发展建议

  首先,持续改进软件外包,扩大软件外包规模,逐渐向中高端发展,最终改变目前中日合作低端、低价值的不健康结构。

  第二,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提高生产力、落实安全管理是当务之急。

  第三,将日本IT伙伴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和中国市场优势相结合,加大对客户个性化IT服务的投入,提升为客户创造价值能力。

  最后,建立中日合作共同体,满足中国客户个性化IT服务需求,发挥双方优势,提升中日软件合作水平。


图1 2001~2006年日本信息服务产业销售额


图2 2001~2006年日本软件人才总量


图3 日本企业人才需求调查


图4 2005~2006年日本信息领域签证人数增长情况

  表1 2005、2006年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客户行业分类销售额 (单位:亿日元)

  2005年 2006年 构成比 同比增长

  制造业 30976 36765 21.5% 18.7%

  金融·保险业 25783 33345 19.5% 29.3%

  政府机关 16313 15219 8.9% -6.7%

  批发·零售业 15174 12825 7.5% -18.4%

  信息通信业(同行业者除外) 11323 13509 7.9% 19.3%

  服务业 9804 11628 6.8% 18.6%

  电力·煤气·供暖·自来水业 3902 3249 1.9% -8.3%

  建筑·房地产业 1853 2736 1.6% 47.7%

  同行业者 19318 27531 16.1% 42.5%

  其他 11109 14193 8.3% 27.8%

  合计 145555 171000 100%

  日本信息服务产业政策一览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积极推进IT立国战略,在信息产业领域,先后颁布了三项重大的国家战略——e-Japan战略、e-Japan战略Ⅱ和u-Japan战略。这三个战略紧密围绕日本信息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针和重点,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战略体系。

  2005年12月8日,日本IT战略本部举行了第34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日本最新的信息化国家战略——《IT新改革战略》。《IT新改革战略》是日本政府2006~2010年间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

  从e-Japan战略到e-Japan战略Ⅱ、u-Japan战略,再到《IT新改革战略》,显现出日本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新的信息产业发展思路。

  e-Japan战略

  e-Japan战略的目标是希望能于2005年在全日本建成有3000万家庭宽带上网及1000万家庭超宽带(30Mbps~100Mbps)上网的环境。此项目标在2003年提前实现。鉴于e-Japan战略的第一期目标—IT基本建设已经完成,从2003年开始,e-Japan战略的实施重点就转向了第二期目标,即从基本建设转向了积极改革日本的社会及经济体系。

  u-Japan政策

  在这一构想中,到2010年,日本将建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品,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环境。日本总务省希望通过u-Japan计划的推动,带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其影响范围包括了家电(指IA家电)市场、Ubiquitous网络相关市场、制造业、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等多项产业。

  《IT新改革战略》

  《IT新改革战略》一揽子政策要求日本政府建设中央和地方一体化的电子行政服务,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服务业等经济、产业的生产力(特别要求强化中小企业的相关措施)以及强化ICT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日本政府建立灵活应用国民健康信息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适合于国民的社会保障服务,建设世界领先的安全驾驶救援系统,以减少交通事故;要求日本政府构筑安全、简易、服务多样化的下一代移动生活基础设施,建立无时无刻、无人不能享受到的、无处不在的社区;并建成良性循环的高层次IT人才培育机制。